為了應對印度、越南,我國製造業開始新動作?重大調整開始實施!

2020-12-17 大話企業

文:夜梟

由於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加之人口眾多,勞動力低廉等因素,從20世紀末開始,中國就一直是「世界工廠」。龐大的人口造就了巨大的消費市場,「中國製造」的商品從中國流往全世界。

不過近年來,實體經濟哀鴻一片,各種報導也是屢見不鮮,我國製造業面臨最大考驗。然而與實體經濟相比,網際網路、金融、房地產仿佛就是站在風口上的「豬」,各類網紅、直播、P2P平臺、開發商湧現,無數人從中淘金,對於做實體經濟的企業家們來說著實有些不公。

但製造業,依然是我國的支柱產業。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製造業的推動。從全球範圍來看,我國製造業的產值幾乎是美國、德國和日本的總和,佔據全球30%市場。從數據上來看,世界上50%以上的家用電器、60%的水泥、70%的防彈衣、80%的空調、90%的個人電腦都是中國製造。除此之外,全球的手機製造企業幾乎都在中國落座,為全球輸送了近9成的手機。而隨著疫情的爆發,更是讓世界各國看到了我國製造業的強大,大多數國家的呼吸機、口罩等醫療產品都是由我國產出的。

在國外,經常有節目以「中國製造」為噱頭,採訪路人對中國製造有什麼看法。不少外國人表示,對中國製造還停留在「廉價」、「質量差」的印象中,甚至還有一些激進的人表示看不上中國製造,家裡一件中國製造的產品都沒有。不過經過調查發現,這些人家中從衣服到家具再到電器,絕大部分產品的背後都印著「MADE IN CHINA」。除此之外,在某日本節目中,日本人發現甚至連本國的棺材,其中九成以上都是中國製造。因此,參與節目的日本人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從生到死,沒人能離得開中國製造。

我國製造業的發展,可謂是十分艱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製造業還處於發展的初期,並沒有什麼優勢。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和就業,我國引入了外資來大陸建廠。這些企業的到來,不僅為我國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也為我國製造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我國的製造業也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發展起來的。近幾十年來,我國在製造業的發展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

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國的製造業迅速發展,並很快成為了「世界工廠」,超高的性價比,讓世界各國的企業和人民都愛上了「中國製造」。雖然從高端製造業上來看,我國和美國、德國等國家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目前正在加快向高端製造業的轉型。

我國製造業開始新動作

近年來,隨著我經濟的不斷發展,正在逐漸擺脫「廉價勞動力」這一標籤,各大企業自然需要開始尋找下一個「根據地」,而越南、印度等東南亞國家通過各種優惠政策以及廉價勞動力吸引了大量外資企業前來投資建廠。甚至還有哈佛教授預言,越南或將在未來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後,越南趕超中國的說法就一直在蔓延。

不過事實上,雖然有不少企業轉投越南、印度的懷抱,但對於我國製造業的影響並不是太大。相較而言,我國製造業發展較為成熟,基礎產業鏈也十分完善,雖然從價格上來說,並沒有什麼優勢,但總體而言還是最為全面的。除此之外,我國對於製造業的發展,又有了新動作。近期,有關部門提出,將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為農村居民提供就業機會。

此則消息一出,不少人都表示很「困惑」:說好的高科技,高領域發展呢?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不是一種「退步」麼?畢竟從總體上來看,製造業的產業結構大多是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轉型升級。在很多人看來,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含量較低,勞動力需求大,生產成本高,理應被逐步淘汰才對,為何又要開始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雖然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確需要進行轉型升級。但事實上,勞動密集型產業對於國家來說同樣十分重要。

對於一二線城市來說,由於土地、勞動力成本較高,不適宜發展傳統製造業,而是應當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製造業。而對於其他三四線城市或是小縣城來說,並不適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將那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遷移到這些地區,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雖然高端製造業很重要,但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說是製造業的基礎,是高端製造業發展的基石。除此之外,勞動密集型產業能夠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解決「穩民生,穩就業」的問題,讓人們有活可幹,有錢可賺。

此前,美國曾實行去工業化,將一些勞動力密集、門檻利潤較低的中低端製造業遷移至其他國家,本土只保留高端製造業。產業轉移,導致美國本土製造業衰退,雖然產業看起來一片繁榮,但實際已經空心化,底層勞動力更是哀嚎一片。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後,美國決定重拾製造業。

由此可見,傳統製造業對於一國的發展是多麼重要。在科技發展的同時,也要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樣才能實現平穩而長遠的發展。

本文由大話企業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大批外企撤離,印度就能取代中國地位?我國做出重要決定
    伴隨著大批外國企業撤離我國市場,越南和印度就想著取代我國世界工廠的地位。為了解決這種可能發生的風險,我國也做出了重要決定和調整。我國也逐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國家,隨著外企的進入,雖然他們的生產成本大大降低,同時也解決了我國3000萬個工作崗位。
  • 印度挑戰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從搶走手機製造業開始
    尤其到了富士康這樣的體量,根本不愁沒有配件廠跟進,事實上,中國手機品牌和三星早已在印度建起了較為完備的供應鏈,蘋果和富士康並不需要從零開始搭建生態。 印度手機製造業發展迅猛 在新德裡東南郊,新興城市諾伊達正以驚人速度崛起。
  • 製造業接連撤離轉至越南,越南製造對中國製造業的威脅究竟有多大
    跨國公司的離開一部分是因為地皮及人力成本上升,以及中國的產業升級需要,但另一部分也與部分國家的製造業「去中國化」相關。其中中美貿易戰讓中美雙方兩敗俱傷,卻讓印度和東南亞部分國家漁翁得利,其中越南最為典型。中美貿易戰爆發後,亞太其他國家或地區製造業方面對美貿易盈餘都有了大幅增長,而越南的增長趨勢尤其顯著。
  • 中國開始進口印度大米,到底意味著什麼?
    印度官方稱,中國已經開始進口印度大米,這是30年來的首次。據稱,印度貿易商已籤約出口10萬噸大米,12月份至明年2月份裝運,離岸價為每噸300美元左右。同為亞洲人口大國,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國,而中國是最大的大米進口國。這引發了廣大讀者朋友的熱議。進口是因為短缺嗎?
  • 想成為下一個中國:「越南製造」開始嶄露頭角,不過結果有些尷尬
    以中國為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迅速成為世界製造業的基地,中國製造的東西已經流向世界各地。因為當時中國所面臨的形勢需要對外開放吸引外資的政策,讓更多的外國企業來中國投資辦廠,為了促進中國的工業化發展,中國成為了一個"世界工廠"。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中國的產業也面臨著轉型,目前很多外資企業有意境撤離了中國。
  • 印度人:我們離不開中國製造,印度製造業訂單轉移中國後,有新進展
    印度媒體最新報導,印度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10月份的58.9降至11月份的56.3,為三個月來的低點。調查顯示,印度製造業的新訂單總量增速為3個月來的最低點。這進一步印證了,印度消費者離不開中國製造的商品這一觀點。例如,《印度教徒報》也曾報導稱,在印度教的重大節日(「點燈節」)期間,市場上銷售的諸如燈具、薰香、煙花、神像等相關產品,也幾乎都是產自中國。而《印度斯坦時報》數周前就援引調查報告顯示,接受調查的8973名印度消費者中,有83%的印度消費者表示,中國產品的價格和質量的雙重優勢,無可替代。
  • 印度經濟開始「得魚忘筌」,美國對印度舉起金融「屠刀」,核心癥結...
    美國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在4月29日發表的報告中將印度評級的風險進一步下調至次投資級別,這可能會削弱中期債券流入的前景,由於新冠狀病毒幹擾增加違約風險,預計包括印度在內的亞太市場高收益非金融企業違約率將上升,野村證券評論稱,惠譽可能會對印度經濟出現負面展望,這些行動在目前新冠狀病毒在印度開始蔓延的背景下
  • 印度網友爭論:印度能否取代中國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為什麼?
    在此大背景下,印度人開始了他們的豐富想像。感覺印度面臨著天賜良機,認為印度有可能撼動中國作為第一大「世界工廠」的地位。於是,這引發了印度網友的熱烈討論與爭議,那麼在印度網友看來,印度是否真有機會取代中國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呢?
  • 一場疫情暴露了越南製造業的脆弱性,但也順勢打通了它的任督二脈
    2020年初,新冠肺炎席捲全球,越南是繼中國、泰國、日本、韓國之後,第四個出現新冠確診病例的國家,截至目前為止,越南80%的確診病例已經治癒出院,且連續20餘天無新增病例,無死亡病例。世衛組織及多國的專家學者都對越南此次的疫情防控工作予以高度的評價,稱越南在緊急衛生事件中的防控能力已經大幅增強。
  • 印度也想效仿越南,抄中國「作業」,卻有著三大差距難以實現
    隨後印度自身或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試圖發展自身經濟,而近年發展飛速的中國就是他們「借鑑」的最好對象。中國經濟崛起讓越南開始「借鑑」作為亞洲相鄰的幾個國家,在上世紀末尾中國、印度、越南之間的經濟起跑線並沒有太大的差別,除了越南因為內戰導致停滯不前外,印度和中國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
  • 印度「神話破滅」?
    第一個任期內,莫迪曾實施財政擴張等政策(通過稅制改革減稅、增加基建投資),刺激印度經濟增長。2019年再次當選後,莫迪宣布繼續推進減稅(針對企業),並計劃擴大基建投資。隨著領先指標加速回落,疊加前期財政刺激效應衰減,印度消費及投資增速趨持續下滑。2017年,伴隨印度開始實施GST(新的稅收體系),印度居民、企業在減稅福利的帶動下,加快消費、投資。
  • 「防疫戰」中,如何守住中國製造業
    從國內經濟形勢來看,相比於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的強勢上揚經濟態勢,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從高速增長進入平緩發展的新常態時期,經濟增速相比於2003年有明顯下降,人口紅利正逐漸消失,製造業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各類矛盾凸顯。在外部發展環境上,受到中美貿易摩擦和全球製造業回歸的趨勢影響,我國製造業面臨產業外遷的壓力。
  • 螞蟻做出新動作,支付寶花唄開始調整
    螞蟻作出新動作在網際網路的時代,馬雲這個名字早已經家喻戶曉,馬雲創辦了阿里巴巴這個帝國,經過長久以來發展壯大,所涉及的領域已經越來越廣了。在今年螞蟻集團可以說是冰火兩重天。螞蟻集團即將上市的消息傳出,一時之間一片譁然,人們驚嘆這家集團的強大實力,被號稱前所未有的IPO,螞蟻集團的上市將會誕生一批富豪。
  • 國外的塑料行業 印度和越南是新一輪亮點
    印度和越南被視為全球經濟國外的塑料行業印度和越南是新一輪亮點長中的新一輪亮點,廣大受過基礎教育的國外的塑料行業印度和越南是新一輪亮點輕人口是印度和越南最為明顯的優勢,多國外的塑料行業印度和越南是新一輪亮點化的經濟和進出口結構國外的塑料行業印度和越南是新一輪亮點強了兩國的抗風險能力。
  • 2020年中國、越南、印度、伊朗、泰國、巴基斯坦等國GDP增速預測
    在新版預測報告中,IMF將亞洲經濟增長預期由之前預測的零增長,調整為下降1.6%。這主要是因為,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疫情在二季度出現了加速擴散的趨勢,並且全球經濟整體下滑也給亞洲經濟帶來了額外壓力。其中,馬爾地夫GDP濟預計下降13%,旅遊業大幅收縮,馬爾地夫經濟面臨重大考驗;阿富汗經濟預計下降5.5%,伊朗經濟預計下降5.3%,泰國經濟預計下降5%,阿聯經濟預計下降4.5%,卡達經濟預計下降3.5%。
  • 美國人:離不開中國貨,歐洲人:依賴中國貨,印度越南無法成世界工廠
    那麼,在亞洲,製造業商品的市場情況又是怎樣的呢?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近年大舉發展製造業的印度市場和越南市場就可以說明問題。在印度,事情的最新進展是,據媒體最新報導,印度對中國的進口激增,儘管印度聯邦努力使印度「自力更生」,外界也普遍認為此舉旨在減少印度對中國製造的依賴。
  • 美國人:離不開中國製造,狂掃貨,印度人:中國貨不可替代,有新進展
    比如,中國製造的醫療類商品在幫助人類應對新冠病毒就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3月以來,中國製造的口罩,呼吸機等醫療類商品被全球市場廣泛採購,並一度成為全球硬通貨。目前已知的,中國已向各國提供了2000多億隻口罩、20億件防護服、8億份檢測試劑盒。
  • 堵上「國運」的越南,能否引得外資?
    《越南–歐盟自由貿易協定》(取消99%關稅)、《越南–歐盟投資保護協定》和《廢除強迫勞動公約》這一系列重磅文件的通過。1越南,已成外資首選?不用講道理,大家拿腳投票。疫情期間,全世界尤其是日韓的製造業都在瘋狂的向越南轉移,尤其是電子製造業。
  • 金燦榮:越南的野心到底有多大?
    在越南戰爭後,美國倉皇退出越南,北越伺機而動,迅速佔領了南越,至此越南統一,軍事實力也逐漸強盛起來。 而就在此時,蘇聯與中國的矛盾逐漸激化,一方面開始使用各種手段壓制中國的軍事和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開始扶持中國的周邊國家。越南就是其一。
  • 製造業為何不斷撤離中國?選擇越南等東南亞,轉移到中西部不行嗎
    製造業為何不斷撤離中國?選擇越南等東南亞,轉移到中西部不行嗎?這些年,我國的經濟在不斷的發展,很多優秀的本土企業開始嶄露頭角,但也有很多外資在不斷的撤離,據日本方面公布最新消息,已經有57家日企將正式開始撤離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