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為什麼下南洋?海口騎樓老街:曾有13個國家在此建設

2021-01-15 蘇丹卿

在中國的漫長歷史上,有這麼一段歷史階段,被稱為「下南洋」。在明、清時期,有大量的中國人漂洋過海下南洋謀生。

早在鄭和下西洋前後,中國東南沿海的老百姓就開始了小規模的下南洋之旅。逐漸地,便形成了一種普遍現象。明代海南先賢丘濬的《送林黃門使滿剌加國序》,一直被瓊、馬兩地學者認為是海南人出使馬來西亞的最早記載。

海南人下南洋 ,帶回了什麼?

晚清,在海口成為當時全國對外開放的口岸之一時,一些在南洋謀生的人開始回到家鄉投資建設,最為明顯的時代印記就是今天的海口騎樓老街,這是南洋文化的一種輸入,其中歷史最悠久的騎樓已有600多年歷史。

騎樓,在我國沿海地區較為常見,如廣東、廣西、福建、海南等,這是一種典型的外廊式建築物。雖說海口成規模的騎樓形成大約是在19世紀40年代,海口第一棟騎樓——四牌樓在博愛路落成。

但騎樓本身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希臘「帕特農神廟」,後來才慢慢經由南亞、東南亞、東北亞傳至中國。

走在海口的騎樓老街,不由感嘆,當年一批批下南洋謀生的海南人雖然一開始是為了謀生,但不知不覺成為了傳播南洋文化的載體,將各地的建築風格和樣式帶到海口,形成了海口騎樓建築歷史文化街區歐亞混合的城市風貌,可以說是一代代海南人漂洋過海下南洋的產物。

但別看今天的騎樓建築風採古典、優雅,但其背後是海南人下南洋艱辛、坎坷的創業歷史。就以馬來西亞為例,是當年海南人下南洋較為集中的地方之一。

在馬來西亞,「怕死不來番」是很多海南人的一句口頭禪。早期的海南人,生活在社會底層,他們佔據不了市場中的重要經濟領域,去到那裡最好的狀況也只是開家咖啡館或理髮店。

但海南人努力、奮鬥並改變現狀。1866年,海南人的第一個「瓊州會館」在檳城創立,那裡至今仍是馬來西亞海南人最集中的地方。同時,海南人在南洋作出的成績、建設和貢獻也是有目共睹。

隨著歷史的推進,一些海南人留在了那裡,一些海南人回到了故土,海口騎樓老街就是一種見證,見證了海口變遷的歷史,「騎樓林立,商賈絡繹,煙火稠密」。

今天的騎樓老街主要是由得勝沙路、文明東路、中山路、博愛路、解放路組成,這些建築既有中國的傳統文化特色,南洋文化的裝飾風格,還有對西式建築的模仿。

目之所及,獨具特色的窗楣、柱子、柱廊、敞廊、腰線、陽臺、欄杆、雕飾......吸引著人們忍不住駐足欣賞。

但其實,早在明洪武年,海口博愛路,得勝沙路(即「外沙」一帶)建造市場街時,就已出現了能遮雨防曬的長廊式「排店屋」。

到了19世紀,一股闖南洋風潮在海南掀起,海南人將在南洋賺回來的血汗錢用於家鄉建設。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南洋風格的歐式騎樓建築也颳起了一陣風,成為了當時海口的商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地域特色,不僅有單邊外廊,也有雙邊、三邊甚至是四邊迴廊,用於商用和居住。

在海口為通商口岸期間,隨著騎樓的建設,也積澱了大量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蹟。

歷史上曾有十三個國家在這裡開設了領事館、教堂、郵局、銀行、商會,包括還有中山紀念堂、西天廟、天后宮、武勝廟和冼太夫人廟,以及家族式連排騎樓建築,如邱氏祖屋、饒園等。

是現今國內騎樓建築保留規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極富中西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 2009年6月,被國家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批准為中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對於遊客來說,這裡是海口的南洋文化,是對一座城市的描述。但對於生活這裡的人而言,這是一個時代的記憶,不僅連接著著他們的過去,也延續著現在和未來。

相關焦點

  • 海南人「下南洋」帶回了什麼?海口騎樓老街,獨特的城市風貌
    儘管海口也是一座富有海濱自然旖旎風光的濱海城市,但它與三亞的性格完全不同。海口居海南島之北,隔瓊州海峽與廣東雷州半島相望。這座古老的城市,自北宋開埠以來,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化與性情。在當年的「下南洋」熱潮中,海南人從這裡登船,前往陌生的土地,辛苦生活並奮鬥的同時,也在海南與南洋之間傳播著不同文化。
  • 海口騎樓老街,對海南人意味著什麼?曾有13個國家在此建設
    明代海南先賢秋類的《送林黃門使滿剌加國序》一直被瓊馬兩家學者認為是海南人在馬來西亞出師的第一個記錄。海南人從南陽下來帶了什麼?在晚清,當海口成為當時全國對外開放的口岸之一時,一些在南陽謀生的人開始回到故鄉投資建設,最明顯的時代痕跡就是今天的海口吉魯老街。這是南陽文化的一種輸入。
  • 尋味南洋走進海口騎樓 文化老街再現南洋風情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1月1日消息(記者 陳望)11月1日下午,由海口市龍華區旅遊和文化體育局主辦,龍華區文化館、龍華區圖書館、海口騎樓公司協辦的「尋味南洋——海口市龍華區2020騎樓老街南洋風情」活動在中山路騎樓老街火熱開場。
  • 海口騎樓老街,600多棟百年騎樓帶你重現老海口的「南洋風情」
    騎樓老街位置比較好找,隨便找一個當地人一問便知,雖然名字聽起來給人的感覺似乎就有一條街道,其實並不盡然,中山路、博愛路、解放路、得勝沙路等街道兩側都有騎樓分布,其中騎樓老街總長4.4公裡,擁有大大小小的騎樓近600棟,重現老海口的「南洋風情」,其中最早的騎樓有700多年歷史,其餘大部分騎樓建築也有著近百年的歷史。
  • 「尋味南洋」走進海口騎樓老街 遊客品味騎樓文化
    海口網11月1日消息(記者李萬內 特約記者劉偉 攝影報導)琳琅滿目的南洋特色小吃、歡快熱情的歌舞表演……11月1日,由龍華區旅文局主辦的「尋味南洋——海口市龍華區2020騎樓老街南洋風情」活動在中山路火熱開場,現場通過形式多樣的互動帶領市民遊客品味騎樓文化。「尋味南洋」主題活動現場氛圍熱烈。
  • 海南省海口南洋騎樓老街風貌展示館裡的老街變遷
    海南省海口南洋騎樓老街風貌展示館裡的老街變遷   中新網海口6月24日電(宋將)修繕一新的海口中山路騎樓老街以其獨具南洋風格的建築吸引著四方遊客。
  • 海口百年騎樓老街的美麗與滄桑
    騎樓下廊廊相接,顧客一路走來,既避雨又遮陽。  海口現存的騎樓是近代典型的商業建築。上世紀初,一批批早年去南洋謀生的海南華僑,在外闖蕩經商掙錢後又陸續回到海南,借鑑當時的南洋建築風格,在海口建起一座座騎樓。其中,最早的騎樓建於一八四九年,地點在海口四牌樓街又叫城內街,即現在的博愛北街。起初,博愛路、中山路的騎樓多為二至三層,新華北路和得勝沙路後來居上,多為三至四層。
  • 海南省資訊|海口騎樓老街——民國時期殘留的南洋風貌
    海南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海口騎樓老街——民國時期殘留的南洋風貌海口市的得勝沙路、中山路、博愛路、解放路和長堤路等老街區,有一片南洋風格柱廊式騎樓20世紀20—40年代,是海口騎樓老街建築群初步形成時期,那時候下南洋謀生的海南人在海外發家致富後,開始一批批回家鄉投資建設,他們將南洋地區的建築風格和樣式帶回海南,又結合中國古代傳統建築審美,建造了一批具有獨特建築風格的騎樓。能擁有這樣一棟騎樓的人,他們在舊時代裡,是非平凡之人。也帶走了出海闖南洋的那批弄潮人。
  • 來海口旅遊騎樓老街必去景點之一,南洋風格的建築比比皆是
    在海南省的海口市,相信很多來這裡旅遊的朋友都知道當地的騎樓老街,這些老街有一個特色那就是那裡的建築非常特別,很多人走南闖北,看到無數各具特色的建築,而海口的這些騎樓相信很多朋友沒見過,這些是當地人的稱呼的「露臺」樓,這些樓在潮州人也稱之為「五腳砌」。
  • 海口騎樓老街展南洋風情 遊客尋古舊「年味」
    海口騎樓老街吸引大量遊人到訪。 羅長英 攝  「來海口騎樓老街尋找『下南洋』的不同年味!」張婷說,老街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交融之地,這才是真正的海口。  騎樓老街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闖南洋的海南人回鄉,在德勝沙路、中山路、博愛路等街區建造了融合中西方及南洋文化風格的騎樓建築。
  • 海南周刊 | 海口騎樓老街:風起雲湧老字號
    作為海南熱門旅遊「打卡地」的海口騎樓老街,在建成之初,曾是海南島內外貿易的窗口,是連接祖國內陸和南洋的重要中轉站,大量資金、人員、貨物在此流動。濃重的商業氣息,代理業、百貨業和餐飲業的發展,催生了騎樓老街的一個個品牌商號,「騎樓林立,商賈絡繹,煙火稠密」,就是當時海口興盛景象的真實寫照。
  • 尋味南洋走進騎樓,文化老街再現南洋風情
    11月1日下午,由海口市龍華區旅遊和文化體育局主辦,龍華區文化館、龍華區圖書館、海口騎樓公司協辦的「尋味南洋——海口市龍華區2020騎樓老街南洋風情」活動在中山路騎樓老街火熱開場。活動以南洋風味小吃為媒介,通過海南華僑第三代僑胞張淑敏女士親述海南華僑南洋奮鬥史,讓市民遊客在老街的南洋風格建築群裡
  • 「尋味南洋」走進海口騎樓老街 市民遊客品味騎樓文化「圖」
    海口網11月1日消息(記者李萬內 特約記者劉偉 攝影報導)琳琅滿目的南洋特色小吃、歡快熱情的歌舞表演……11月1日,由龍華區旅文局主辦的「尋味南洋——海口市龍華區2020騎樓老街南洋風情」活動在中山路火熱開場,現場通過形式多樣的互動帶領市民遊客品味騎樓文化。
  • 海口騎樓老街,不一樣的老街
    不知不覺已經來海口一年了,不知不覺已經有點愛上了這座城市,她的靜謐,清新,都深深吸引了我。海口騎樓老街更以它的魅力讓我對它刮目相看。無論你去沒去過騎樓,接下來就讓我帶你看看騎樓。小編上次去的時候是今年的清明節,4月的海南已經非常熱了。
  • 文昌鋪前騎樓老街:影視人嚮往的南洋文化「活化石」
    最近,海南本土緝毒題材電影《無毒島之狩獵行動》在海南省文昌市取景,將海南第二大騎樓老街——文昌市鋪前鎮騎樓老街作為拍攝地,充分凸顯了騎樓百餘年歷史的真實風貌,顯然已成為居民與遊客們回憶那個久遠年代的「活化石」。如今的文昌鋪前鎮騎樓老街閒悠且充滿溫情。許爾生攝影南洋風情的騎樓建築讓人充滿想像與好奇。
  • 尋味南洋——海口市龍華區2020騎樓老街南洋風情活動舉行
    央廣網海口11月2日消息(記者朱永)11月1日下午,由海口市龍華區旅遊和文化體育局主辦,龍華區文化館、龍華區圖書館、海口騎樓公司協辦的「尋味南洋——海口市龍華區2020騎樓老街南洋風情」活動在中山路騎樓老街火熱開場。
  • 海口騎樓老街,南洋遊子的愛與寄託
    來海口多次,喜歡騎樓老街那一塊地兒。總感覺騎樓老街那些老房子充滿了歷史的厚重。 即使是現代社會已經飛速發展,但是對於有文化傳承的產物,無論是地下埋的文物,還是仍在使用的建築,都是一個民族的底蘊所在。海口騎樓老街,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至今有700多年歷史,覆蓋面積約二平方公裡,總長四點四公裡,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層高的騎樓建築近六百棟。
  • 海口騎樓老街文化之旅啟幕
    本報11月18日訊(記者梁冰)今天上午,以媽祖文化海洋文明為主題的「海口騎樓老街文化之旅」系列活動在中山路舉行,來自我省各界的專家、學者、媽祖信眾等齊聚天后宮,禮敬媽祖,並在老街參觀、創作、研討。
  • 海口騎樓"老街改造+"探索城市連片更新新路子
    在科學依據的支撐下,老街窗戶的修復中沒有只採用保守的單一色調,而是大膽地使用冷色與暖色結合,使得百年老街不僅煥發出現代感,也能夠古色古香,與歷史一脈相承。 老街改造+補齊民生短板 「以前騎樓沒有停車場的時候,過來遊玩都不知道將車停哪。」市民周晨說,現在騎樓建設了配套的停車場,確實方便市民和遊客駕車前來騎樓景區遊玩。
  • 中國海口 騎樓老街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經沒落的海口騎樓老街軟體迎來新的生機,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下騎樓老街輝煌歷史,勃勃未來: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至今有700多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