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
小學階段,家長們很關心孩子的閱讀練習。除了購買大量的閱讀物,家長也會花掉時間和精力來陪孩子們看書。可是閱讀往往要和成績掛鈎,閱讀的數量、字數、時間都要和語文成績緊密相連。如果結果不好,那麼做了這麼努力的閱讀練習就會被否定,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家長覺得是孩子不夠勤奮,缺少學習天賦。小學生會覺得閱讀很沒意思,還不如漫畫好看。一旦語文成績不佳,那麼閱讀就會來背鍋了,一定是書看少了,才會有這樣的成績。真的是這樣的嗎?
對於小學生來說,閱讀習慣的培養是迫在眉睫的事。但是閱讀習慣和語文成績究竟有多少關聯度?這不是我們家長通過閱讀數量就能判斷出來的,小學生閱讀要分3個階段,從早期的繪本到短篇小說,再到長篇小說和素材積累的閱讀,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在每一個階段,對閱讀的掌握能力,是有規律可循的。這個規律根據教學大綱的設置和進度,每一次的閱讀練習,都能幫助我們的學生更好地提高語文能力。3個階段具體可以怎麼做?名著究竟該如何讀?小島老師來和同學們分享一下。
01規劃好時間,閱讀時長不要太長了
對於小學低年級階段,還處於一個識字積累期,這時候的閱讀,還是一個習慣和興趣培養的階段。不少家長都會望子成龍,希望孩子成為「小書蟲」,輔導孩子去看書,去閱讀,但這個階段,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的閱讀習慣。幫助孩子規劃好閱讀時間,可能每天的閱讀在15-30分鐘之間,閱讀時長不要太長,以免孩子失去閱讀興趣。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閱讀意識,不是給孩子建立學習語文的壓力,讓學生們必須去閱讀,這樣語文成績才能提高。
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在1-2年級就養成良好的文學素養,看四大名著,看經典文學著作,如果孩子的識字量達到了閱讀名著的標準,而且能夠理解並且有興趣是可以閱讀四大名著,但是基本上這個階段的小學生還不足以去閱讀「大部頭」的閱讀物。強行讓他們去看四大名著這樣的長篇閱讀只會消磨學生們的閱讀興趣,認為學習語文很難,閱讀體驗是不好的。也無法建立良好的閱讀意識和習慣,家長們可以儘量給孩子們分享繪本、小漫畫一類的書籍,精彩的小故事等等,才能激起孩子們的閱讀和學習興趣。
02短篇小說和散文是主要閱讀內容
3-4年級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和識字量,我們可以先從短篇小說和散文開始閱讀。體會文字的優美、故事情節的緊湊,而且通過這個階段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3-4年級的同學要開始具備閱讀理解的能力了,短篇小說也符合這個階段的閱讀習慣,而且在3-4年級的課本裡,我們也有精選的短篇小說和散文,幾百字的內容素材,人物特點明確、短句優美,孩子在閱讀的時候,花費的時間短,閱讀體驗會更好一些,而且簡短的小故事,3-4年級的同學可以學習其中的寫作手法,提高寫作能力。
特別是3-4年級的同學,開始學寫人物、記事、景色等等,更需要通過閱讀相關的內容來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這裡我們可以嘗試給3-4年級同學推薦一些名家短篇小散文進行閱讀,比如汪曾祺的散文作品、梁秋實的散文、鬱達夫的作品,都可以讓3-4年級的同學進行閱讀,同時仿寫練習,才能達到閱讀提高寫作能力的學習目的。進入到這個階段,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應試寫作的結構以及日常寫作練習所提高的能力究竟是什麼?了解到這個,我們的學生才能願意去看書。
03名家作品放在五六年級讀
有家長就問了,那麼名家作品就不看了嗎?放到五六年級再讀名家作品也不晚,這個階段的學生,有了對文學著作的一些賞析能力,能夠獨立閱讀長篇小說,可以嘗試5萬字以上的閱讀物,每周有一次長時間閱讀的安排,在1-2個小時,以五年級的語文學習能力,是足夠掌握這一類長篇閱讀的技巧。那麼把名家作品放在五六年級讀的意義,就是能讓學生們更好地去理解這些文學作品。
閱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像我們吃飯喝水一樣,從最開始要用小杯子到後來可以自己點菜,在閱讀能力上,我們也是逐漸成熟的一個過程。這個無法拔苗助長的過程,是長期積累的一種學習方式。家長們也不必焦慮,到了該讀書的階段,孩子自然就會找到符合他們這個年齡段閱讀的書。在這之前,我們家長需要做的就是保護好孩子的閱讀興趣,讓孩子持續不斷地在閱讀這件事上主動付出。關於閱讀的問題,家長朋友們都有哪些困惑呢?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