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關於清明節的詩,歷朝歷代不知寫了多少,中華文明5000年來,唯一能達到婦孺皆知,傳播最廣的非杜牧的《清明》莫屬了。這個年輕人以什麼樣的力度和內涵能夠幹掉無數先賢,而獨領風騷呢,一切並非偶然。
杜牧是陝西西安人,他出生於官宦世家,祖上幾代都是朝中的重臣,他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家族傳承詩書之風,年少時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杜牧還熟諳兵法,是顏值、才華和實力集於一身的文武雙全人才,但他對靠顏值吃飯不屑一顧,一心只想從政,靠實力普濟天下蒼生,可惜杜帥哥生不逢時。
寶曆元年,杜牧二十三歲,皇帝唐敬宗貪玩成性,東部地區河北三鎮割據,上黨劉悟也懷有二心,面對國家內憂外患,杜牧心急如焚,寫下了著名的《阿房宮賦》,希望藉此勸諫唐敬宗,沒用,但是一篇《阿房宮賦》卻令洛陽紙貴。年輕的杜牧當時尚未入仕,空有一番報國志,開始了他北上遊邊的經歷。途中接連寫下了《并州道中》《遊邊》《邊上聞笳三首》《邊上晚秋》等作品,詩中都是年輕人為謀求前程奔波道途落魄心情的寫照。
在途徑「太原—長安驛道」返長安時,路經汾陽,正趕上清明節,又是綿綿細雨,看見來往路人祭祀先人的悲苦表情,一時心情鬱悶到了極點,不找個地方喝點酒不足以釋懷了。於是向牧童打聽何處有酒家,牧童手指導航,說,前面直走杏花村。酒過半酣,杜帥哥感慨萬千,提筆就寫下了千古絕唱《清明》詩。
令杜牧沒想到的是,他的這首詩直接促成唐朝的寒食清明節假日增加到七天,這樣官員們可以從容地進行掃墓祭奠之事。當然杜牧更沒想到的是他的這首詩成為史上宣傳酒的最好廣告語,杏花村所產汾酒因此有了1000多年的名望。杜牧沒想到的事還多,比如成名後杜牧的詩篇在日本、高麗等國達到了「童子解吟」、「胡兒能唱」、朝野喜聞樂見的普及程度。換句話說,杜牧已經成功躋身國際名人榜了。當然,不是僅憑這一首《清明》,隨便拎出幾首,都是千古成頌的名篇:
《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江南春》: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