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花開
在中國詩歌王國,杏花是一個很重要的意象。
在傳統酒文化中,杏花是一個很重要的載體。
正如我在專欄中所說,在中國的文化傳承裡,花與酒的融合,使得原本代表嬌羞的杏花,被文人們賦予了更加深厚的內涵和底蘊。
在代表中國古詩創作高峰的《全唐詩》中,寫杏花的詩歌有200多首。
而傳唱最廣的杏花詩,當屬晚唐大詩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正是這首詩,讓杏花村成了中國文化脈絡裡的「世外桃源」,也成了人們心目中的「烏託邦」。杜牧詩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兒?一直眾說紛紜。
牧童遙指杏花村
如今,中國標稱「杏花村」的地方有20多處。
比較出名的有:1、安徽池州杏花村;2、山西臨汾杏花村;2、湖北麻城杏花村;4、江蘇徐州杏花村;5、山東梁山杏花村;6、江西玉山杏花村;7、江蘇南京杏花村。
其中,安徽池州、湖北麻城、江西玉山等三地的杏花村,都聲稱是杜牧《清明》中牧童遙指的杏花村。
而真正以酒聞名的杏花村,則是山西臨汾杏花村。
臨汾杏花村釀酒歷史悠久,早在南北朝的北魏時期,杏花村酒便聞名全國。那麼到了唐代,臨汾的杏花村酒更是香飄四海。
大詩人李白、杜甫等人,都曾多次前往品嘗,並留下著名詩篇。
李白在《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中寫下「瓊杯綺食青玉案,使我醉飽無歸心」,說的就是杏花村的汾酒。杜甫的祖父曾作過汾州刺史,所以他幼年時常來汾州居住,十四五歲時的酒癮就是喝汾酒喝出來的,有詩為證——「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壯遊》。
一個是詩仙,一個是詩聖,有這兩人「代言」,臨汾杏花酒不香都不行。
奇怪的是,臨汾杏花村酒聞名天下,卻並非杜牧《清明》詩中所指的杏花村。
為何?我們考證杜牧的生平年譜就可知道,杜牧一生並未去過山西臨汾。再者,「清明時節雨紛紛」,寫的是江南的氣候,與地處北方的臨汾也不太符合,因此可以斷定:杜牧《清明》詩中牧童遙指的並非臨汾杏花村。
池州杏花村
那麼,問題來了——《清明》詩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裡?
有三個選項。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選項:安徽池州杏花村。
唐會昌四年(844)至會昌六年(846),杜牧在池州(安徽貴池)任刺史。他在這裡度過了三個年頭兩個春天,因此在明清時期的地方志中,關於杜牧在池州的活動記述很多,他在池州出遊、送別、會友以及處理政務的詩文,遠遠超過了在其他地方。
其中就有《江南春絕句》和《清明》。「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江南春絕句》無論從意境和風格上看,都與《清明》一脈相承。這也再次印證了《清明》時描述的當是江南風光,而非北方的景色。
這樣看來,池州杏花村應是標答了,也未必。這裡有一個瑕疵:杜牧在池州貴為地方長官,出行當是前呼後擁,喝酒更應該早有人安排停當,何來他獨自孑孓,還要問牧童酒家在哪兒?也就是說,《清明》詩與他當時的身份是不符的。
綜合來講,第一個選項的正確機率應該在80分以上。
再看第二個選項:湖北麻城岐亭鎮杏花村。
唐會昌二年(842),杜牧從比部員外郎(約相當於司法部副部長)被外放為黃州刺史。
杜牧被貶的原因,不得而知。他自己認為是受到宰相李德裕的排擠,但多數人認為,他陷入了牛李黨爭。
不管怎麼說,一個副部級官員,忽然被貶成廳官,還是在地處偏遠、經濟落後的地區。這種失落感可想而知。
因此,任黃州刺史期間,杜牧經常喝酒買醉,其中位於麻城岐亭鎮北2公裡處的杏花村,正是他常去的地方。這裡依山傍水,小橋流水,楊柳依依,樵歌牧唱,風景幽美,正是杜牧派遣苦悶的理想去處。
因此,他最有可能是在這裡寫就《清明》詩。
何以見得?首先,該詩的風格與詩人這時期的心緒很貼合;其次,杜牧任黃州刺史期間,曾登臨木蘭山,並寫《題木蘭廟》詩,「彎弓片戰作男兒,夢裡曾強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指雲堆上祝明妃」。而他登木蘭山,杏花村則是必經之地;最後,杏花村自古有酒家,且這裡的酒是與眾不同的「水酒」,民諺「三裡桃花店,四裡杏花村,村頭有美酒,店裡有美人」,說的正是這裡。
正因如此,北宋文豪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也常在杏花村飲酒,並寫下《方山子傳》,留下了「河東獅吼」的典故。
但該選項也有一個瑕疵:杜牧在黃州任職3年多,還寫了不少詠史詩,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從詩中可以看出,即便被貶黃州,杜牧還是很有抱負的,這與《清明》詩的風格又有出入。
綜合看,第二個選項的正確機率在70分左右。
麻城杏花村
最後來看第三個選項:江西玉山杏花村。
時間再往前回溯。年輕氣盛的杜牧23歲寫出《阿房宮賦》,26歲進士及第,卻只被朝廷授予弘文館校書郎。這是個什麼官呢?就是負責整理、校對典籍,約相當於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品階為九品。
如此低的官職,自然是杜牧不屑於做的。因此,唐大和三年(828)10月,尚書右丞沈傳詩出任江西觀察史,推薦杜牧擔任幕府巡官時,他毫不猶豫就答應了。
作為巡官,杜牧自然要奉命到江西各地巡查辦事,其中的玉山縣自然也是去過的。當時,杜牧年輕氣盛,從北方初來乍到,對玉山人生地不熟,又恰逢清明時節細雨紛紛,天雨路滑,又飢又渴,自然就產生了「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感慨。
可以說,他在此時寫《清明》詩也是很貼切的。
理由並不止這些。最有力的證據在於:《清明》詩原本默默無聞,既不見於杜牧的《樊川詩集》《別集》,也沒收錄進《全唐詩》,直到1671年康熙版《玉山縣誌》刊載了該詩並公開發行後,該詩才廣為流傳,變得家喻戶曉。
當然,這個選項也有不足。試想,年輕氣盛的杜牧,從京城可有可無的小官赴任地方,應該說是迎來官場的新生,有廣闊的天地可以施展拳腳,即便再人生地不熟,也不至於產生《清明》詩中那樣的思想。因此,我認為,《清明》詩更有可能作於他中年時期在黃州、池州任職期間。
綜上,第三個選項的正確機率在60分左右。
至此,我們大致可以判定,杜牧《清明》詩中的杏花村,應該是安徽池州杏花村。
但中國的文學考證歷來不如西方那樣嚴謹、精確,往往更注重精神層面的梳理和心理上的共鳴。因此,無論具體是哪個杏花村,只要杜牧為我們留下動人詩篇,就已足夠。
您說呢?
玉山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