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20多個杏花村,哪個才是杜牧《清明》詩中的牧童所指?

2020-08-27 暗盒子


杏花花開


在中國詩歌王國,杏花是一個很重要的意象。

在傳統酒文化中,杏花是一個很重要的載體。

正如我在專欄中所說,在中國的文化傳承裡,花與酒的融合,使得原本代表嬌羞的杏花,被文人們賦予了更加深厚的內涵和底蘊。

在代表中國古詩創作高峰的《全唐詩》中,寫杏花的詩歌有200多首。

而傳唱最廣的杏花詩,當屬晚唐大詩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正是這首詩,讓杏花村成了中國文化脈絡裡的「世外桃源」,也成了人們心目中的「烏託邦」。杜牧詩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兒?一直眾說紛紜。

牧童遙指杏花村


1

如今,中國標稱「杏花村」的地方有20多處。

比較出名的有:1、安徽池州杏花村;2、山西臨汾杏花村;2、湖北麻城杏花村;4、江蘇徐州杏花村;5、山東梁山杏花村;6、江西玉山杏花村;7、江蘇南京杏花村。

其中,安徽池州、湖北麻城、江西玉山等三地的杏花村,都聲稱是杜牧《清明》中牧童遙指的杏花村。

而真正以酒聞名的杏花村,則是山西臨汾杏花村。

臨汾杏花村釀酒歷史悠久,早在南北朝的北魏時期,杏花村酒便聞名全國。那麼到了唐代,臨汾的杏花村酒更是香飄四海。

大詩人李白、杜甫等人,都曾多次前往品嘗,並留下著名詩篇。

李白在《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中寫下「瓊杯綺食青玉案,使我醉飽無歸心」,說的就是杏花村的汾酒。杜甫的祖父曾作過汾州刺史,所以他幼年時常來汾州居住,十四五歲時的酒癮就是喝汾酒喝出來的,有詩為證——「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壯遊》。

一個是詩仙,一個是詩聖,有這兩人「代言」,臨汾杏花酒不香都不行。

奇怪的是,臨汾杏花村酒聞名天下,卻並非杜牧《清明》詩中所指的杏花村。

為何?我們考證杜牧的生平年譜就可知道,杜牧一生並未去過山西臨汾。再者,「清明時節雨紛紛」,寫的是江南的氣候,與地處北方的臨汾也不太符合,因此可以斷定:杜牧《清明》詩中牧童遙指的並非臨汾杏花村。


池州杏花村

2

那麼,問題來了——《清明》詩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裡?

有三個選項。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選項:安徽池州杏花村。

唐會昌四年(844)至會昌六年(846),杜牧在池州(安徽貴池)任刺史。他在這裡度過了三個年頭兩個春天,因此在明清時期的地方志中,關於杜牧在池州的活動記述很多,他在池州出遊、送別、會友以及處理政務的詩文,遠遠超過了在其他地方。

其中就有《江南春絕句》和《清明》。「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江南春絕句》無論從意境和風格上看,都與《清明》一脈相承。這也再次印證了《清明》時描述的當是江南風光,而非北方的景色。

這樣看來,池州杏花村應是標答了,也未必。這裡有一個瑕疵:杜牧在池州貴為地方長官,出行當是前呼後擁,喝酒更應該早有人安排停當,何來他獨自孑孓,還要問牧童酒家在哪兒?也就是說,《清明》詩與他當時的身份是不符的。

綜合來講,第一個選項的正確機率應該在80分以上。

再看第二個選項:湖北麻城岐亭鎮杏花村。

唐會昌二年(842),杜牧從比部員外郎(約相當於司法部副部長)被外放為黃州刺史。

杜牧被貶的原因,不得而知。他自己認為是受到宰相李德裕的排擠,但多數人認為,他陷入了牛李黨爭。

不管怎麼說,一個副部級官員,忽然被貶成廳官,還是在地處偏遠、經濟落後的地區。這種失落感可想而知。

因此,任黃州刺史期間,杜牧經常喝酒買醉,其中位於麻城岐亭鎮北2公裡處的杏花村,正是他常去的地方。這裡依山傍水,小橋流水,楊柳依依,樵歌牧唱,風景幽美,正是杜牧派遣苦悶的理想去處。

因此,他最有可能是在這裡寫就《清明》詩。

何以見得?首先,該詩的風格與詩人這時期的心緒很貼合;其次,杜牧任黃州刺史期間,曾登臨木蘭山,並寫《題木蘭廟》詩,「彎弓片戰作男兒,夢裡曾強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指雲堆上祝明妃」。而他登木蘭山,杏花村則是必經之地;最後,杏花村自古有酒家,且這裡的酒是與眾不同的「水酒」,民諺「三裡桃花店,四裡杏花村,村頭有美酒,店裡有美人」,說的正是這裡。

正因如此,北宋文豪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也常在杏花村飲酒,並寫下《方山子傳》,留下了「河東獅吼」的典故。

但該選項也有一個瑕疵:杜牧在黃州任職3年多,還寫了不少詠史詩,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從詩中可以看出,即便被貶黃州,杜牧還是很有抱負的,這與《清明》詩的風格又有出入。

綜合看,第二個選項的正確機率在70分左右。

麻城杏花村

3

最後來看第三個選項:江西玉山杏花村。

時間再往前回溯。年輕氣盛的杜牧23歲寫出《阿房宮賦》,26歲進士及第,卻只被朝廷授予弘文館校書郎。這是個什麼官呢?就是負責整理、校對典籍,約相當於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品階為九品。

如此低的官職,自然是杜牧不屑於做的。因此,唐大和三年(828)10月,尚書右丞沈傳詩出任江西觀察史,推薦杜牧擔任幕府巡官時,他毫不猶豫就答應了。

作為巡官,杜牧自然要奉命到江西各地巡查辦事,其中的玉山縣自然也是去過的。當時,杜牧年輕氣盛,從北方初來乍到,對玉山人生地不熟,又恰逢清明時節細雨紛紛,天雨路滑,又飢又渴,自然就產生了「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感慨。

可以說,他在此時寫《清明》詩也是很貼切的。

理由並不止這些。最有力的證據在於:《清明》詩原本默默無聞,既不見於杜牧的《樊川詩集》《別集》,也沒收錄進《全唐詩》,直到1671年康熙版《玉山縣誌》刊載了該詩並公開發行後,該詩才廣為流傳,變得家喻戶曉。

當然,這個選項也有不足。試想,年輕氣盛的杜牧,從京城可有可無的小官赴任地方,應該說是迎來官場的新生,有廣闊的天地可以施展拳腳,即便再人生地不熟,也不至於產生《清明》詩中那樣的思想。因此,我認為,《清明》詩更有可能作於他中年時期在黃州、池州任職期間。

綜上,第三個選項的正確機率在60分左右。

至此,我們大致可以判定,杜牧《清明》詩中的杏花村,應該是安徽池州杏花村。

但中國的文學考證歷來不如西方那樣嚴謹、精確,往往更注重精神層面的梳理和心理上的共鳴。因此,無論具體是哪個杏花村,只要杜牧為我們留下動人詩篇,就已足夠。

您說呢?

玉山杏花村

更多唐詩故事,敬請訂閱100章節精品專欄《唐詩江湖》,100多位詩人的傳奇,激蕩300年大唐風雲。

相關焦點

  • 杜牧《清明》一詩中牧童遙指的「杏花村」原來它在這裡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詩,是一首廣為流傳的佳作。然而,詩人筆下的「杏花村」究竟在何處呢?泛指說。此說以《唐詩鑑賞辭典》為代表,認為杜牧詩中「牧童」所指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而只是「牧童」所指的那個杏花深處的村莊,美麗的村莊裡有一家小小的酒店,正等候著雨中來客。杜牧所描繪的意境,確實讓人回味無窮。二,山西汾陽說。
  • 中國天南地北有幾十個杏花村,杜牧《清明》詩中的杏花村是哪個?
    杜牧小的時候就十分喜愛讀書,而且聰慧好問,很多人都喜歡他,成年之後,他開始為朝廷賣命,做了很多官,只不過在他的暮年時期,朝廷的作風落後,杜牧便找了個清閒的地方專注於寫詩。杜牧有一首詩十分有名,名字為《清明》,作於清明時節,詩的原文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杜牧《清明》中,「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杏花村」,到底在哪裡?
    二、以詩中的情感為證山西專家力證杜牧的祖父杜希望生前在汾陽做過刺史,死後埋骨在汾陽。之後,杜牧兩次趁清明時節從太原南下汾陽,祭拜他的曾祖父。《清明》詩中那種「欲斷魂」的情緒,就是因為杜牧在悼念曾祖杜希望時產生的。
  • 《清明》詩是否由杜牧所寫?詩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處?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古詩在我國是一篇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名作。對於這首詩,本來千百年來一直並無爭議,古人皆認為詩中「杏花村」指的是「酒都汾陽」的杏花村無疑,但在20世紀80年代,因為媒體標新立異的炒作,才有了爭議。主要爭議集中在兩點:這首古詩究竟是否由杜牧所作?
  • 全國有二十多個「杏花村」,《清明》詩中的「杏花村」在哪裡?
    唐代詩人杜牧有一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中的「杏花村」因而名聲遠播。粗略一數,全國比較有名的「杏花村」就有二十多個,到底哪是《清明》詩中的杏花村?這裡,小編翻閱歷史資料,不妨擇其有影響的幾處說說,看看孰是孰非。
  • 杜牧《清明》中,行人指的是什麼人?杏花村指的是村子還是酒館?
    眼看就要過清明節了(4月4日),我不禁想起了唐朝杜牧寫得《清明》這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後來有人提出了疑問,路上的「行人」指的是什麼人呢?「杏花村」指的是一個村子還是酒館呢?
  • 牧童遙指的是哪個杏花村?
    杜牧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他是正宗官二代,祖父是當朝宰相。他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有「杜十三」這個武俠味十足的名號。另外「杜樊川」也是他,因其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也因此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成名很早,23歲就寫出了令人驚豔的《阿房宮賦》,26歲更是中了進士。如果你只會背一首杜牧的詩,恐怕就是這首《清明》。當然現在也有人稱這首詩不是杜牧的作品。
  • 清明時節話《清明》:杜牧的「杏花村」,到底在哪裡?
    清明時節話《清明》:杜牧的「杏花村」,到底在哪裡?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的杏花村是山西杏花村嗎?杜牧的「杏花村」,究竟在哪裡?肯定不是山西!年年清明,敬宗追遠。今逢清明,遍地哀思。如果論後世影響力,古代詩人詠寫清明詩作中,流傳最廣的一首,非晚唐詩人杜牧的《清明》莫屬。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十餘學者認為:杜牧《清明》詩中的杏花村確在山西汾陽
    就地域環境的細節而言,唐詩中所提到的「汾陽花」、「杏葉鞍」以及汾州詩人薛能所作「杏花詩」,特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牧的《請明》詩,更能為汾酒以及杏花村早期歷史提供確鑿無疑、很有價值的史實依據。公元825年杜牧壯遊山西,仲春二月從長安出發東行洛陽,去潞州,勸說劉司徒不成功,北上遊太原府,南下並汾古道,寫下了《并州道中》《邊上聞笳三首》等詩歌,途徑汾州寫下了《清明》一詩。我經過三十多年的研究探討,不論是從自然氣候、歷史區位、還是詩人杜牧創作清明詩時間等史證看,杜牧《清明》詩所指之處就是山西汾陽杏花村,且有大量翔實的依據可查。
  • 一首《清明》詩,讓杜牧成為「杏花村」美酒的代言人
    池州杏花村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名副其實的官二代。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詩人。寫這首詩時,他在安徽池州擔任刺史。池州位於江南,山清水秀,風景秀麗,有很多遊玩的好去處。話說這一年的清明,杜牧和友人約好到郊外踏青。天氣晴朗,春暖花開,處處生機盎然。杜牧和友人玩的很盡興,看看已到午時,準備打道回府。可是天公不作美,回去的路上,剛走了一會兒就下起了濛濛細雨。
  • 《清明》: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名句】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問一聲牧童哪裡才有酒家? 他指了指遠處的杏花小村。
  • 作家劉繼興妙筆還原杜牧在山西杏花村寫《清明》詩之過程
    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誕生一千餘年來,直至1980年,歷代文人雅士從來沒有任何爭議,詩中所指地就是山西汾州(今汾陽)杏花村。然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全國出現了好幾個地方跳出來說杜牧筆下的杏花村在他們那裡,如同六耳獼猴說它才是孫悟空一樣。
  • 杏花村全國有很多,但牧童遙指的杏花村到底是指那個杏花村?
    唐代詩人杜牧有一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中的「杏花村」因而名聲遠播。粗略一數,全國比較有名的「杏花村」就有二十多個,到底哪是《清明》詩中的杏花村?這裡,不妨擇其有影響的幾處說說,看看孰是孰非。
  • 杜牧,還魂杏花村——《清明》背後令人細思極恐的故事。
    註:本篇文章純屬小編結合網上資料以及自己的推斷所寫,來與大家討論與交流,沒有任何譁眾取寵和篡改歷史的意思。「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灑)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的《清明》流傳千年,朗朗上口。對於這首詩,我們從小接受的思想或許就是詩人生活的惆悵與無奈,或是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亡人的緬懷。
  • 「牧童遙指杏花村」指的是山西、安徽,還是另有別處?
    汾陽的確有汾酒中最可口的美酒,但從歷史考證來看杜牧和山西汾陽這個地方似乎沒什麼關係,根據和唐史和《杜牧年譜》中可以清晰地得到詩人杜牧的平生足跡,詩中的杏花村在汾陽只不過是一個美麗的「誤會」而已。為此,前些年安徽的貴池還和汾酒集團爭過杏花村這個商標,連把商標局作為第三方一起給起訴了呢。
  • 清明: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代詩人杜牧的七言絕句《清明》,是中國古代詩歌中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經典名篇。這首詩描述清明時節主人公雨中趕路的愁苦心境和問詢牧童的瞬間情形,抒發異鄉思親的沉痛心情。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起筆破題,交代時令與天氣,以節令與環境來渲染悽冷的氣氛。
  • 分析清楚詩人、行人、牧童的角色,才能讀懂杜牧的《清明》
    「路上行人慾斷魂」旅途中的杜牧和「行人」(不止一人)一起身陷紛紛揚揚的冷雨中。此時的詩人杜牧急需要找到一個能遮風避雨的地方。於是乎杜牧問「行人」(們),何處有讓我歇腳躲雨的酒家?但「行人」(們)冷漠無情、心神恍惚,魂不守舍,對杜牧的「借問」置若罔聞。因此,詩人杜牧嗔怒:罵「行人」(們)快斷魂了!
  • 杜牧《清明》杏花村地望之爭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為唐詩《清明》中的詩句,格調清新淡雅,心境低沉悽切,意境空靈優美,這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出自唐代文學家杜牧之手。杜牧《清明》詩句被後人傳誦了千百年,但詩中「杏花村」的地望之爭始終未有定論,關於「北汾」與「南池」之爭雖有許多班班可考的論文,卻因模稜兩可而難以讓人信服。筆者以為,有了杜牧曾經多次遊歷并州以及桃花盛開的節氣這兩個依據,有關《清明》地望之爭或可得見分曉。
  • 最清明的不是「杏花村」,而是那個牛背上的小牧童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儼然成了清明的代言,之所以能夠如此廣泛流傳,是因為這首詩平白如話,既沒有生僻字。我沒有引用典故,意思淺顯易懂。何等的生動啊,情景恍若眼前,然而這樣一首簡單的詩,非杜牧這樣的詩人不可為之,它生動、形象、意思豐富多彩。讓杜牧也不曾想到的是,他的這首詩為後人留下可兩團迷霧,第一個就是牧童隨便一指的「杏花村」到底在哪?
  • 杜牧《清明》裡的杏花村到底在哪?很多人不知道
    《清明》是杜牧在清明節這天所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其內容主要寫他在清明春雨中的所見。因其無一典故,也無一生僻字,通篇都是通俗易懂的語言,毫無雕琢的痕跡,卻寫得自然流暢,所勾勒的景象也非常的清新、生動,加上境界優美,又富含意蘊,所以歷來廣為傳誦。然而在《清明》的流傳中,卻出現了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即詩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