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詩人留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清明》,其中的一句「牧童遙指杏花村」被後世認為是山西汾陽這個地方,汾陽也以此為文化特點宣傳當地的杏花酒。汾陽的確有汾酒中最可口的美酒,但從歷史考證來看杜牧和山西汾陽這個地方似乎沒什麼關係,根據和唐史和《杜牧年譜》中可以清晰地得到詩人杜牧的平生足跡,詩中的杏花村在汾陽只不過是一個美麗的「誤會」而已。為此,前些年安徽的貴池還和汾酒集團爭過杏花村這個商標,連把商標局作為第三方一起給起訴了呢。
安徽池州貴池縣也有個盛產名酒的杏花村,清朝編注的《貴池縣杏花村志》將杜牧的這首詩收入其中的,古時文獻《江南通志》也有記載,並言明了「牧童遙指杏花村」就是指的此地,貴池縣的杏花村。根據這兩點就要比杏花村是汾陽的說法有根據和可靠的多。歷史上杜牧的確是在池州這個地方呆過的,唐朝會昌四年(公元849年)九月由黃州刺史被調到池州做刺史,當時池州的治所就在現在貴池這個地方。杜牧在這裡兩年多,詩中是杜牧問小孩子路的就說明肯定是第一次到。杜牧第一次來這裡是九月不是清明,還有,如果杜牧是在任上出來喝酒的話以他刺史官職是不可能讓他獨自閒逛的,應該有隨從陪伴。這一點又似乎否認了詩中杏花村是貴池杏花村。
杏花村的所在,大多在汾陽和貴池之間爭論比較多。其實從史料來看還有一個地方更有可能,江蘇徐州。在豐縣東南部靠近徐州市區的地方,這裡古時有個杏花村的酒家。蘇軾當年路過這個地方的時候有過一個作品。是描寫當地嫁娶的場面,其中有一句「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農曾入杏花村」明版的《豐縣誌》中收錄了杜牧這道詩。更古老的文獻《徐州府志》也有收錄。史料方面的證據比貴池還要豐富一些。
詩中的意境是問路的,是初次到一個地方,那就是路過此地想起了喝酒才會問那裡有酒家。從杜牧的生平史料來看他有三次經豐縣這個地方的。第一次是大和九年由揚州節度使回京城(長安)任監察御史,第二次是大中二年由睦州刺史回京任司員外郎,第三次是大中三年由湖州刺史回京任考功郎。這三次皆是路過,杜牧也是個酒仙,很有可能是路上想喝酒了碰到放牧的兒童問路,才有了這首詩的場景。但是豐縣這個地方現在沒有叫杏花村的地名,也不再盛產美酒。所以儘管史料的力證性比較強,但是現在沒有詩中相關的地名和酒。
古詩是一種文學藝術形式,也有可能是詩人在看到兒童指的地方有不少杏花,杜牧並不知道地名,而是以杏花的意境為名寫在詩中。古詩中的杏花村到底是真實地名,還是意境的代入也是存在不確定性的。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