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杜牧有一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中的「杏花村」因而名聲遠播。粗略一數,全國比較有名的「杏花村」就有二十多個,到底哪是《清明》詩中的杏花村?這裡,小編翻閱歷史資料,不妨擇其有影響的幾處說說,看看孰是孰非。
一:山西省汾陽縣「杏花村」。此地有「汾酒」、「竹葉青」等名酒,被譽為「甘泉佳釀」。然而杜牧歷史記載其生平從未來過這裡,也就不可能借問此處酒家,而牧童的遙指一定更遠更遠,就是說這個杏花村不在山西。
二:安徽貴池縣西「杏花村」。該地也素產美酒,至今村中還有唐代「吉井酒坪」的遺蹟。宋明清三代都建有杜公祠,並在周圍廣植杏樹,景色迷人。從杜牧在池州的經歷來看,時間、地點、環境都與《清明》一詩相合。故有人認為這是杜詩中描繪的杏花村。
三:江蘇豐縣城東南「杏花村」。查杜牧年譜可知,杜牧一生三次路過豐縣境內。有次路過這裡正值清明時節,細雨紛紛,行人匆匆,杜牧旅途勞累,自會尋一酒家歇息,事後有可能作《清明》一詩記述此事。
四:江蘇南京城南「杏花村」。這裡的杏花村因產美酒,在歷史上也很有名。唐文宗大和七年至九年(833~835),時任淮南節度掌書記的杜牧,經常往來於金陵與揚州之間,看到盛產美酒的杏花村,杜牧焉能不去尋訪沾酒?他極有可能即興賦詩,留下此作。
五是江蘇宜興「杏花村」。據當地老人講,杜牧在宜興十裡碑住過,並造了水榭,人稱「牧之(杜牧,字牧之)水榭」。他在此地寫下了不少美好詩篇。此地自唐代起出產美酒,由此認為這裡就是杜牧筆下的杏花村。
六在湖北黃岡縣「杏花村」。黃岡古時屬黃州,杜牧於唐武宗會昌年間曾任黃州刺史,《清明》詩中的杏花村也許就是這裡。
全國除此以外,較有名的還有山東梁山泊黑風口杏花村,湖北麻城附近的杏花村,因為距杜詩背景更遠,不再一一枚舉。
杏花村如此眾多,這真是一件好事,能產酒的,可藉此宣傳自己的產品,不產酒的,也能讓人「遙指」揚名。但是,有件讓人掃興的事不得不說,有人提出《清明》一詩並非杜牧所作,疑是後人偽託,其根據是:第一,杜牧晚年住在長安近郊樊川別墅裡,唐人將其文集命名為《樊川文集》,宋人又編有《樊川別集》、《樊川外集》。然而,三集中從未收錄此詩,至南宋軍旅詩人謝枋得編《千家詩》始收入此詩,並署名杜牧。清人編《全唐詩》亦未將此詩收入杜牧名下。第二,唐人作詩用韻,大多依據陸法言《切韻》、孫幅《唐韻》,二書均已失傳,但宋代陳彭年、丘雍所著《廣韻》保留了《切韻》、《唐韻》的內容。據《廣韻》,「紛」字在文韻,而「魂」、「村」二字則在魂韻。
《清明》一詩中文韻、魂韻通押,作為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焉能有如此低級疏誤?
既然此詩有這麼些疑點,一時又難以確定真正的作者,那麼杏花村可就更難尋找了。
更多的人認為,此詩不論是否杜牧所作,作為詩歌欣賞,沒有必要去尋找杏花村的舊址。文人寫詩,興致所致,波及四海,思至八極。往往隨手拈一名稱,不見得實有其地,這裡的「杏花村」應是泛指,就像杜牧的「水接兩江天外聲」,不一定確指那條江水。關於這一點,《四庫全書總目·杏花村志》早就指出:「杜牧之為池州守,清明日出遊詩有『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句,蓋泛言風景之詞,猶之『楊柳岸』、『蘆獲洲』耳,必指一村以實之,則活句反為滯相矣!」這段話說得十分在理。
但是杜牧詩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裡,不好一言論定,讓它就留在美妙的詩境中吧!
有對「杏花村」感興趣的朋友嗎,留言分享討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