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新作首映

2020-12-19 Mtime時光網
  時光網訊   《我在故宮修文物》

導演

蕭寒

歷時兩年,行走了十萬公裡所創作的又一部全新紀錄電影

《一百年很長嗎》

日前在京舉行首映禮,蕭寒攜團隊及主人公黃忠堅到場分享創作歷程。電影同時發布一款特別的終極預告以及一組人物海報、劇照。


  《一百年很長嗎》講述了90後打工小夥黃忠堅和花甲之年老爺子阿合特過去一年的坎坷生活。預告中,多位素人與演員黃渤一同出現,講述各自生活中遇到過的那道坎。電影透過黃忠堅和阿合特一老一少,鼓勵每一個用力生活的普通人:「渡過這一關,我們就能好好生活了」。影片將於12月1日全國公映。


  《一百年很長嗎》這個名字讀起來帶著些哲學意味,當被問起拍攝初衷時,導演回答說:「其實我的想法很簡單,從拍攝我的第一部紀錄片《麗江·拉夫斯基》開始,我的目的就只有一個,就是讓更多人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人是這樣活著的,在距離你我很遙遠的地方,有人在過著你我此生都無緣經歷,甚至說從未想像過的生活。我相信他們的生活一定會有打動人的地方。」


  十萬公裡的行程,700多個日夜,最後才使得片中黃忠堅與阿合特的故事得以呈現。「之所以選擇黃忠堅與阿合特作為影片的主人公,是因為這一老一少,一南一北,一動一靜的兩段人生無論是從時空還是情感上都具有強烈的互補。一個生活在都市的夾縫之中,一個生活在新疆廣袤無垠的風雪裡,兩段人生失去任何一方的支撐,故事都不會完整。」


  首映現場最大的驚喜莫過於雪菲與寶寶的現身,當被問到為什麼會被黃忠堅吸引時,雪菲回答說:「就是緣分,因為眼緣吧,我平時性格比較急躁,不過他(黃忠堅)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找男朋友就應該找這樣的。」 


  除導演及主人公黃忠堅外,影片的執行導演兼剪輯師馮章順、攝影師王垚及錄音師孫遙也一同出現在首映禮現場。


  蕭寒更動情說到:「路演走的每一站都會被問到一個問題,在拍攝中有沒有遇到過困難,我想說對於我們來說,真正困難的時刻應該是此時此刻,我們站在這裡為我們這樣一部沒有明星、沒有流量的紀錄電影做宣傳,內心無比忐忑,我們真的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願意為我們這部電影發聲。」

   編輯:hello王小羊

相關焦點

  • 《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海首映 "一事一生"治癒浮躁
    《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海首映 "一事一生"治癒浮躁 共10張     1905電影網訊
  • 他是《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也是浙工大明星教師
    浙江在線杭州8月2日訊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近年來中國紀錄片的「爆款」佳作,好評如潮,屢獲大獎。然而很多人還不知道,該片導演並非紀錄片科班出生,而是一位跨界達人。  這位導演就是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副教授——蕭寒。他原本是學國畫的,畢業於中國美院,其間做過電臺主持人、電視主持人、戲劇策劃人,後來一直在高校工作。  面對即將進入大學學習的新生們,集導演和大學教師兩種身份於一身的蕭寒說:「希望大家能隨心而至。如果喜歡紀錄片,可以來浙工大找我。」
  • 《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蕭寒新作上映 關注小人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導演蕭寒的全新紀錄電影《一百年很長嗎》將於12月1日在全國上映。昨日,該片在廣州舉行提前點映,導演蕭寒攜主人公黃忠堅與觀眾交流。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導演蕭寒的全新紀錄電影《一百年很長嗎》將於12月1日在全國上映。
  • 《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故宮修復文物的女孩氣質最好
    人民網北京2月29日電(唐平)2016年伊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先後登錄央視九套和某視頻網站。雖然僅有三集的體量,該片卻將一場「以小博大」的收視戰打得利落漂亮:網絡點擊率超70萬;豆瓣評分高達9.5,超過熱播劇《琅琊榜》。《我在故宮修文物》究竟是怎樣一部作品?高收視率和高口碑之下做託舉的是何質地成色的基石?
  • 《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談創作觀
    今年元旦後,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首播,當時反響平平的紀錄片,如今在登錄上知名彈幕視頻網站後走紅。對於一夜之間忽然成了「網紅」,帶領著80後、90後製作團隊的導演葉君坦言:「拍這部片子,我們希望用現代眼光去看傳統,用現代人眼光去看故宮。」
  • 導演蕭寒:《我在故宮修文物》絕不是橫空出世
    《我在故宮修文物》海報□記者 遊曉鵬前天,紀錄片《喜馬拉雅天梯》《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導演,浙江工業大學副教授蕭寒也圍繞電影創作的匠人精神在華夏文明傳承與影視創作高峰論壇做了分享,並接受了大河報記者的採訪。
  • 《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故宮師傅們的慢生活打動了年輕人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導演蕭寒說:「日子,就是日復一日。正是故宮師傅們的平實、慢生活狀態打動無數年輕人,而年輕人其實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成為年度最火爆的紀錄片,導演第一次將鏡頭對準了故宮的文物修復師們,他們已經存在了幾百年,卻始終不為人知。
  • 《我在故宮修文物》後又出新作 導演蕭寒:想看沒「故宮」光環能走...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2016年初,一部名為《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迅速走紅大江南北,成為紀錄片中鮮少有的「現象級」作品,一時之間刷屏各大社交平臺。這部紀錄片的意外爆紅,也讓導演蕭寒走入了觀眾的視野。時隔3年後,蕭寒帶團隊奔波十萬公裡,在《我在故宮修文物》後再次交出了一部聚焦與手藝人命運的紀錄片——《一百年很長嗎》。將目光聚焦在命運與手藝糾纏在一起的人身上,從他們的生活中探尋手藝如何與生活為伴。不管是《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文物修復大師們,還是《一百年很長嗎》中的草根手藝傳承人,兩部紀錄片的主題方向似乎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轉變。
  • 《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 導演:用現代人眼光看故宮
    法制晚報訊(記者 王磊)今年元旦後,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首播,當時反響平平的紀錄片,如今在登陸上知名彈幕視頻網站後走紅。  緣起 故宮90周年大慶獻禮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故宮90周年的獻禮紀錄片,3集的劇情設置也是圍繞著故宮工匠們為了準備大慶而修文物的故事。  早在開機之前,葉君和另一位導演蕭寒用了5年時間進行調查,調查資料寫了10萬字。「拍攝涉及到10個工藝組,我在現場非常焦躁,要撰稿,很多問題要問。」
  • 《我在故宮修文物》首映禮 故宮「六大網紅」齊聚
    由蕭寒執導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於12月16日全國上映。12日電影在北京舉辦了首映禮,導演蕭寒、文物修復師王津、屈峰、亓昊楠、紀東歌、閔俊嶸、高飛、鋼琴家黃裕翔、音樂製作人劉胡軼等出席了現場活動。
  • 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 真實表現才是紀錄片魅力
    原標題:蕭寒:真實表現才是紀錄片的魅力   由蕭寒執導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於12月16日全國上映。昨日,影片在清華大學首映,總策劃尹鴻、製片人雷建軍、導演蕭寒等亮相。
  • 蕭音器|我在故宮修文物
    歡迎來到音頻薦書欄目蕭音器,我是主持人蕭蕭。每周一三五,讓我們在這裡,暫時屏蔽掉嘈雜的聲音,去發現有趣的好書,去探索美妙的世界。《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2016年播出,重點紀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也受到了觀眾的一直好評。今天蕭蕭想推薦紀錄片同名書籍《我在故宮修文物》給大家。這本書是由同名紀錄片導演蕭寒主編、綠妖撰稿、嚴明攝影而成。
  • 《我在故宮修文物》邂逅「一生一事」,導演蕭寒感動哽咽
    由蕭寒執導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於12月16日全國上映。全國十二城巡迴今天來到長沙,導演蕭寒、文物修復師史連倉等出席現場活動。    修復師史連倉訴搬遷不舍之情,匠心傳承精神受觀眾擁戴    從3歲在故宮玩耍,到23歲接班父親成為文物修復師,已經年近60歲的史連倉師傅表達了文保科技部即將搬離西三所的難捨之情,「新址是四白落地的『文物醫院』,有走廊,也有落地窗。但味道肯定是變了,我父親工作的時候就在西三所,我也呆了37年,總有些情誼割捨不掉。」話音剛落,觀眾中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 《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新作,B站評分9.8,這部片你快進算我輸
    如果說,《舌尖上的中國》主角是散落在各地的珍饈美饌,《我在故宮修文物》的主角是天子腳下的頂級匠人,《人世間》的主角是每天都在上演、卻最為沉痛的生死。那麼,《一百年很長嗎》的主角,就是一個大寫的「自己」。
  • 浙工大學生與《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蕭寒面對面對話
    這個名字在電影圈並不陌生,卻鮮少為普通觀眾所知,但是要說起他所拍攝的紀錄片,你可能就知道了,他是《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導演及出品人,同時也是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的教授。現場座無虛席  12月19日,浙工大屏峰校區的圖書館座無虛席,連過道都擠滿了人,這個原本計劃50人參加的小型見面會,吸引了800個人報名,學生們都渴望著和他們心目中的「偶像」近距離對話。
  • 《我在故宮修文物》16日上映 用時間講述修復師傳承故事
    原標題:豆瓣評分9.4分 《我在故宮修文物》 16日上映電影版   由蕭寒執導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於12月16日全國上映。日前該電影作為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影展的開幕影片舉行了首映。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正在修玄穹寶殿,修完玄穹門上的木樑,管理組組長齊飛在木樑上標記,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下一次再修,又該是百年後,後人會看到這個小小的標記,可能還會想像,當年寫下這行字的是哪位前輩同行。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修繕技藝部的宮牆抹灰試驗區,學員們正在練習《我在故宮六百年》攝像張華,也曾擔任《我在故宮修文物》攝像,對比拍修文物和修房子,後者有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張華說:「老雷(雷建軍,《我在故宮修文物》製片人、《我在故宮六百年》總策劃)講過,『寧可不拍,也不能給文物帶來任何可能造成損害的風險』——故宮所有古建都是不可移動文物。」「紀實攝影更多關於人,人和文物之間是有情緒和情感上的互動的。一下雪,遊客趕著進宮拍照,但修繕者就擔心工程剛結束,天氣變化會不會對建築有影響。「這些故宮的老師,幹活兒時眼睛裡有光。」
  • 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工匠精神觸摸故宮溫度
    「修文物」這個平時距離觀眾十萬八千裡的學術詞語也變成文化熱詞,其中所展現的手藝魅力以及文化自信更是讓這部紀錄片在社交網站的評分高達9.5分。那麼,骨骼清奇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到底為什麼這麼火?何以引發社會的集體共鳴?   挖掘故宮題材的「小而美」   近幾年來,通過視覺包裝和精準的主題定位,故宮題材經久不衰。
  • 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清華點映
    時光網訊 一群兢兢業業默默無聞修文物的手藝人,一群為手藝人工匠精神所打動、並堅信可以通過影像記錄的力量感染到更多人的電影人,當他們走到一起,不僅誕生了曾經的央視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同時也促進了同名電影的拍攝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