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談創作觀

2020-12-09 大眾網

今年元旦後,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首播,當時反響平平的紀錄片,如今在登錄上知名彈幕視頻網站後走紅。對於一夜之間忽然成了「網紅」,帶領著80後、90後製作團隊的導演葉君坦言:「拍這部片子,我們希望用現代眼光去看傳統,用現代人眼光去看故宮。」

緣起故宮90周年獻禮:

攝製組與修復師同住4個月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故宮90周年的獻禮紀錄片,3集的劇情設置也是圍繞著故宮工匠們為了準備大慶而修文物的故事。早在開機之前,葉君和另一位導演蕭寒用了5年時間進行調查,調查資料寫了10萬字。「拍攝涉及到10個工藝組,我在現場非常焦躁,要撰稿,很多問題要問。」在外界看來,走進故宮拍攝本身就非常困難,同時這部紀錄片又和文物掛鈎。

對於具體拍攝的困難,蕭寒坦言:「申請進宮拍攝並不算困難,只是程序比較繁瑣,相對周期會比較長,這是一個問題。還有一些特殊拍攝的審批,比如我們想拍故宮晚上的星空,拿到了夜間拍攝的允許,結果這一個星期都是陰天,於是又要重新審批。但是做任何片子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這個不算什麼。比較難的是拍到好的藏品的機緣,這個要去碰。」

據了解,故宮文物修復師每天上午8點上班,下午5點下班,攝製組工作人員跟他們一起生活了4個月,後期做了6個月。而這部每集投資只有50萬的紀錄片,導演葉君透露說支出主要集中在人員勞務、設備器材、差旅住宿、調音調色動畫等等。而該片出品人兼導演蕭寒則表示,雖然該片成「網紅」,但是該片起初只授權給了兩家網站,分別以幾萬元獲得非獨家網絡播放權。目前,蕭寒還在洽談海外播映權,雖然成本尚未收回,但是「應該不成問題」。

成為「網紅」的師傅們:

紅與不紅都溫文爾雅淡然處之

而通過該片成為真正「網紅」的,就是故宮裡的文物修復師。葉君用「舉重若輕」來形容他們。葉君說,原以為他們會穿著非常正式的工作服,戰戰兢兢地對待那些寶貝,沒想到他們也會挺個啤酒肚,穿著隨便。

在修復師中,修復鐘錶步入中年的王津成了不少網友心目中的男神。在王津看來,修復鐘錶是一件修身養性的活,必須要耐得住寂寞,而他吸引觀眾的也正是這份淡定和坦然。有網友這樣描述自己看片時的不淡定:「被師傅致命的氣質震懾,比如像去鄰居家串門一樣隨口說出『我去壽康宮一趟』」

《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有一幕,王津講到修表的耐心,微微一笑,「幹這一行就要坐得住,做我們這一行,必須安靜,再寧靜。」

據悉,故宮博物院第一代宮廷鐘錶修復大師徐文璘培養了徐芳洲、白金棟、馬玉良、陳賀然四位弟子,王津的師傅馬玉良,培養了秦世明、王津和齊鋼三位弟子,三人算是第三代傳人。2005年,王津收下了大學剛畢業的亓昊楠,亓昊楠則是第四代傳人。

對於自己的走紅,王津顯得很淡然,導演葉君對師傅們的淡定,最有發言權:「其實他們經常接受媒體採訪,一直是溫文爾雅淡定處之,紅與不紅都不會有太大波動。」

綜 合

推薦閱讀

  • 進一步完善隨遷子女入學辦法,堅持以公辦學校為主、相對就近的原則,確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當地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省教育廳規定,今年將完善優質高中指標生分配辦法,分配比例不低於學校年度招生計劃的60%。[詳細]

  • 今天上午,受省政府委託,省審計廳廳長馬青山向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報告了2014年度省級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查出問題的整改情況。省審計廳網站首次公布了問題整改清單,大眾網記者從清單中看到,查出問題分9個項目27類共38項,已基本完成整改。[詳細]

  • 頻發的房地產「救市」政策刺激作用開始顯現,近期濟南房產交易大廳過戶和網籤業務「火爆」。3月29日,記者以購房者身份在無影山中路一家商業銀行諮詢房貸辦理,工作人員表示,首套房首貸首付大多執行25%的標準。[詳細]

  • 日前,春季高考各類技能考試已經接近尾聲。記者從省招考院獲悉,今年春季高考報考人數98855人,比2015年減少1.2萬人,這是我省自2012年設立春季高考以來報名人數首次下降。據了解,為規範招生,自2015年春季高考起,要求非山東戶籍考生應具備山東中等學校學籍且有完...[詳細]

  • (視頻截圖)  "推手"孟先生向記者展示他的網紅炒作成果。網際網路時代,網紅似乎也已成長為一個風口。網紅們依靠自己的天賦或者風格,網羅一批趣味相投的粉絲,進而將網際網路紅利變現,這種新興的網紅經濟本無可厚非。[詳細]

  • 上周青島市共成交商住用地4宗,面積829.58畝,總金額約8.21億元。3月22日,位於紅島經濟區火炬路以南、青威路延長線以東的一宗430畝的商服用地進行了網上拍賣,青島國信紅島國際會議展覽中心有限公司以底價拿下該地塊,總金額50586.9萬元,將開發紅島國際會議展覽中...[詳細]

相關焦點

  • 《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故宮修復文物的女孩氣質最好
    人民網北京2月29日電(唐平)2016年伊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先後登錄央視九套和某視頻網站。雖然僅有三集的體量,該片卻將一場「以小博大」的收視戰打得利落漂亮:網絡點擊率超70萬;豆瓣評分高達9.5,超過熱播劇《琅琊榜》。《我在故宮修文物》究竟是怎樣一部作品?高收視率和高口碑之下做託舉的是何質地成色的基石?
  • 導演蕭寒:《我在故宮修文物》絕不是橫空出世
    《我在故宮修文物》海報□記者 遊曉鵬前天,紀錄片《喜馬拉雅天梯》《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導演,浙江工業大學副教授蕭寒也圍繞電影創作的匠人精神在華夏文明傳承與影視創作高峰論壇做了分享,並接受了大河報記者的採訪。
  • 《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故宮師傅們的慢生活打動了年輕人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導演蕭寒說:「日子,就是日復一日。正是故宮師傅們的平實、慢生活狀態打動無數年輕人,而年輕人其實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成為年度最火爆的紀錄片,導演第一次將鏡頭對準了故宮的文物修復師們,他們已經存在了幾百年,卻始終不為人知。
  • 《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 導演:用現代人眼光看故宮
    法制晚報訊(記者 王磊)今年元旦後,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首播,當時反響平平的紀錄片,如今在登陸上知名彈幕視頻網站後走紅。  緣起 故宮90周年大慶獻禮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故宮90周年的獻禮紀錄片,3集的劇情設置也是圍繞著故宮工匠們為了準備大慶而修文物的故事。  早在開機之前,葉君和另一位導演蕭寒用了5年時間進行調查,調查資料寫了10萬字。「拍攝涉及到10個工藝組,我在現場非常焦躁,要撰稿,很多問題要問。」
  • 他是《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也是浙工大明星教師
    浙江在線杭州8月2日訊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近年來中國紀錄片的「爆款」佳作,好評如潮,屢獲大獎。然而很多人還不知道,該片導演並非紀錄片科班出生,而是一位跨界達人。  這位導演就是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副教授——蕭寒。他原本是學國畫的,畢業於中國美院,其間做過電臺主持人、電視主持人、戲劇策劃人,後來一直在高校工作。  面對即將進入大學學習的新生們,集導演和大學教師兩種身份於一身的蕭寒說:「希望大家能隨心而至。如果喜歡紀錄片,可以來浙工大找我。」
  • 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工匠精神觸摸故宮溫度
    「修文物」這個平時距離觀眾十萬八千裡的學術詞語也變成文化熱詞,其中所展現的手藝魅力以及文化自信更是讓這部紀錄片在社交網站的評分高達9.5分。那麼,骨骼清奇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到底為什麼這麼火?何以引發社會的集體共鳴?   挖掘故宮題材的「小而美」   近幾年來,通過視覺包裝和精準的主題定位,故宮題材經久不衰。
  • 蕭音器|我在故宮修文物
    歡迎來到音頻薦書欄目蕭音器,我是主持人蕭蕭。每周一三五,讓我們在這裡,暫時屏蔽掉嘈雜的聲音,去發現有趣的好書,去探索美妙的世界。《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2016年播出,重點紀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也受到了觀眾的一直好評。今天蕭蕭想推薦紀錄片同名書籍《我在故宮修文物》給大家。這本書是由同名紀錄片導演蕭寒主編、綠妖撰稿、嚴明攝影而成。
  • 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怒斥小米談起 網際網路電視品牌的版權之爭
    《我在故宮修文物》引發的血案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剛剛上映,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紀錄片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改編自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以下簡稱《我修》),導演為蕭寒,火起來的原因在於B站網友的追捧。電影推出之前已經有著相當出色的口碑。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前幾天《我修》的導演——蕭寒與小米正面剛了一下下。
  • 《我在故宮修文物》邂逅「一生一事」,導演蕭寒感動哽咽
    由蕭寒執導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於12月16日全國上映。全國十二城巡迴今天來到長沙,導演蕭寒、文物修復師史連倉等出席現場活動。    修復師史連倉訴搬遷不舍之情,匠心傳承精神受觀眾擁戴    從3歲在故宮玩耍,到23歲接班父親成為文物修復師,已經年近60歲的史連倉師傅表達了文保科技部即將搬離西三所的難捨之情,「新址是四白落地的『文物醫院』,有走廊,也有落地窗。但味道肯定是變了,我父親工作的時候就在西三所,我也呆了37年,總有些情誼割捨不掉。」話音剛落,觀眾中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 《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蕭寒新作上映 關注小人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導演蕭寒的全新紀錄電影《一百年很長嗎》將於12月1日在全國上映。昨日,該片在廣州舉行提前點映,導演蕭寒攜主人公黃忠堅與觀眾交流。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導演蕭寒的全新紀錄電影《一百年很長嗎》將於12月1日在全國上映。
  • 浙工大學生與《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蕭寒面對面對話
    這個名字在電影圈並不陌生,卻鮮少為普通觀眾所知,但是要說起他所拍攝的紀錄片,你可能就知道了,他是《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導演及出品人,同時也是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的教授。現場座無虛席  12月19日,浙工大屏峰校區的圖書館座無虛席,連過道都擠滿了人,這個原本計劃50人參加的小型見面會,吸引了800個人報名,學生們都渴望著和他們心目中的「偶像」近距離對話。
  • 《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新作首映
    時光網訊   《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蕭寒歷時兩年,行走了十萬公裡所創作的又一部全新紀錄電影《一百年很長嗎》日前在京舉行首映禮,蕭寒攜團隊及主人公黃忠堅到場分享創作歷程。電影同時發布一款特別的終極預告以及一組人物海報、劇照。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正在修玄穹寶殿,修完玄穹門上的木樑,管理組組長齊飛在木樑上標記,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下一次再修,又該是百年後,後人會看到這個小小的標記,可能還會想像,當年寫下這行字的是哪位前輩同行。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修繕技藝部的宮牆抹灰試驗區,學員們正在練習《我在故宮六百年》攝像張華,也曾擔任《我在故宮修文物》攝像,對比拍修文物和修房子,後者有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張華說:「老雷(雷建軍,《我在故宮修文物》製片人、《我在故宮六百年》總策劃)講過,『寧可不拍,也不能給文物帶來任何可能造成損害的風險』——故宮所有古建都是不可移動文物。」「紀實攝影更多關於人,人和文物之間是有情緒和情感上的互動的。一下雪,遊客趕著進宮拍照,但修繕者就擔心工程剛結束,天氣變化會不會對建築有影響。「這些故宮的老師,幹活兒時眼睛裡有光。」
  • 《我在故宮修文物》首周末近400萬 被贊靜心電影
    《我在故宮修文物》首周末近400萬 被贊靜心電影2016年12月19日 10:50:11來源:新華娛樂  十二月「清流」表現喜人,《我在故宮修文物》驚豔賀歲檔  進入十二月賀歲檔,多部重量級商業片蓄勢待發,來勢洶洶。《我在故宮修文物》作為其中類型稀缺的紀錄片電影堪稱一道「清流」,在排片不佔優勢的情況下,以2%的排片率,3天票房近400萬,從一眾大片的狂轟濫炸中脫穎而出,為尚待成熟的紀錄片電影市場樹立起典範。
  • 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清華點映
    時光網訊 一群兢兢業業默默無聞修文物的手藝人,一群為手藝人工匠精神所打動、並堅信可以通過影像記錄的力量感染到更多人的電影人,當他們走到一起,不僅誕生了曾經的央視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同時也促進了同名電影的拍攝和完成。
  • 《我在故宮修文物》首映禮 故宮「六大網紅」齊聚
    由蕭寒執導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於12月16日全國上映。12日電影在北京舉辦了首映禮,導演蕭寒、文物修復師王津、屈峰、亓昊楠、紀東歌、閔俊嶸、高飛、鋼琴家黃裕翔、音樂製作人劉胡軼等出席了現場活動。
  • 《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蕭寒:「這是個特別好的時代」
    12月11日-16日,導演大師班分別在華工、廣大、廣外、暨大舉行,大師班請來王水泊、郭柯、蕭寒、餘天琦、周浩五位紀錄片導演。12日晚,《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導演蕭寒來到廣州大學。雖然迄今蕭寒只有三部作品面世,但成績矚目:代表作《我在故宮修文物》獲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紀錄片。2015年執導電影《喜馬拉雅天梯》獲中國首屆紀錄片提案大會「最具國際傳播力獎」。
  • 對話臺灣學子 導演葉君說《我在故宮修文物》是一部職業劇
    在海內外引起很大反響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也受到臺灣青年喜愛。導演葉君12日在臺北世新大學座談時說,我所拍攝的其實是一部披著故宮外殼的職業劇。  臺北故宮前院長周功鑫參與對談。對此,「80後」、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的葉君說,自己曾換過幾次工作,有很多職業困惑;帶著這樣的思考,他拍出了這部其實是披著故宮外殼的職業劇。  如今,故宮修復師的工作讓許多人羨慕不已。葉君介紹說,在以前,親友們不能理解年輕修復師們究竟在故宮做什麼工作,他們也有困惑、想要離職。許多人抱著成為藝術家的希望,但後來仍留了下來;時間久了,氣質就變成老修復師那樣,身上有傳統文化中溫潤的東西。
  • 我在故宮修文物
    自6月11日到故宮修文物以來,周志就開始了按點上下班的工作生活,不像大多數人理解的朝九晚五,周志說,在故宮修文物有著嚴格的紀律要求。「時間卡的很嚴格,到點進,到點出,白天文物醫院裡是沒有信號的。」換上白大褂,戴上工作證,踏進文物醫院的那一刻,一切都呈現出平靜有序的狀態。「投入其中,一坐一上午也是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