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佛教十二因緣,一看就明白!

2020-12-04 金剛智慧

本文是寫給那些還不知道十二因緣為何物的讀者看的。

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因為現觀緣起而成佛。十二因緣,把世間各種事因事果,都合理的解釋出來,這是一個自然的規律,應受到各位敬畏。

何謂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就是十二因緣。

無明,就是過去煩惱的總稱,無明一動,就生輪迴,所以無明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所在。

行,就是過去一切煩惱所造成的行為,即造業,善惡業。

識,就是因業感應,而孕育的種子,然後隨緣投胎。

名色,是說胎兒在成長之處,還沒有完全成人型,只有一個形狀,作為有情之物,它也存在意識,名就是意識,色就是形狀。

六入,就是六根而入,指成人型了。人的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對應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

觸,就是接觸,人生下來而,與外界接觸,產生六境,就是上面提到的色,聲,香,味,觸,法。

受,就是接受,因為接觸外界,而認識外界,產生了苦樂的情緒。

愛,不是愛情的愛,是貪愛之心,有想佔有的意味。

取,因為貪愛,而去追求,索取。

生,因為索取,貪愛,而生成種種的業,而必然影響來世,這就是前面的無明的緣起

老死,既然有輪迴,就有生老病死

眾生就是因這十二因緣而不斷輪迴。

現在大家基本明白了十二緣起的意思,那麼如何記住這十二因緣呢,那麼大家大家在看下面文字的時候,腦海裡要跟著我的描述形成一幅幅的圖像,非常的容易記憶。

虛無縹緲中,充滿了種種「無明」煩惱的氣息,想像這些煩惱行動起來,聚集起來,變成一顆種子,有了意「識」,它去投胎了,想像,慢慢地胚胎在快速的成長,「名」顯的看得出它,出現了形狀(「色」)。接下來,胎兒繼續成長,長出了眼睛,耳朵,嘴巴,鼻子,身體,叫「六入」,十月懷胎,胎兒呱呱墜地,就與外界接「觸」了,它感「受」到外界溫度的變化,開始發出嘹亮的啼哭,母親憐愛的抱起它,餵他母乳,它非常的喜「愛」母乳的味道,並伸出手,抓「取」到媽媽溫暖的手,「有」了溫暖的手,它對「生」活充滿了信心,我們看著這個嬰兒,想著,它來到了認識,定然會走向「老死」。

十二因緣,輪迴不斷,佛的使命,就是感召眾生,脫離這個輪迴。

相關焦點

  • 何謂「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其內容以十二個條件說明緣生緣滅的道理。「因緣」二字,換為現代語是:關係和條件。就一件事物說:它與其他事物都有關係,也可與其他事物互為因果。就個人來說: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都有相輔相成相互支持的關係。
  • 十二因緣
    佛教是怎樣解釋三世因果的呢?其根據就是十二因緣,也叫十二緣起。十二因緣依次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項。解釋十二因緣的論述很多,也不是很容易就懂了。這裡結合大家的現實,方便簡略地介紹一下。人的感受是先於愛的,總得先有個感受的主體吧,一接觸便產生感受,有了感受就有了喜舍。
  • 佛說:十二因緣是什麼意思?佛教十二因緣解讀
    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顛倒當知,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若有人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見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汝今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汝今以得佛性清淨,堪為法器。」亦作「 十二緣起 」。佛教「三世輪迴」的基本理論,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緣起,構成三世兩重的因果關係。
  • 佛教的三世十二因緣是什麼?
    佛教當中特別常見的一個名詞就是三世十二因緣,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姻緣是什麼?為什麼又分著三世?下面我們慢慢來了解。所謂因緣,就是前後兩個有關係、有關聯的東西,前面有一個「因」的東西,然後再加上一個「緣」,就有了後面的東西出現了。
  • 佛教通史 006-因果的河流-十二因緣
    這就是「集諦」裡的第二大部分——十二因緣說。十二因緣說又叫:緣起論,是佛教的一套獨創理論。佛教立宗以來,每五百年,所有的概念會為之一變,基本上會把前期所有的立論推倒,包括「人生是苦」這麼基礎的概念,在大乘裡都有含混的否定。但,有一個事情從來沒有被推倒過,就是「因緣說」。不光因緣說沒有被推倒,它甚至被宣稱為整個佛教大廈哲學理論的基石。
  • 佛教:十二因緣、第八意識
    01開篇語在佛教的文化之中,人們往往只關注諸佛菩薩的神通,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中的十二因緣、第八意識:02十二因緣《法華經》說:無明緣行:明指前世無始以來的煩惱痴暗。觸緣受:受指五六歲後至十二三歲能因好惡刺激而有苦樂的感受。受緣愛:愛指從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貪著聲色六塵而起愛心。愛緣取:取指從二十歲後,貪慾轉盛,固貪愛而生執著心,馳求不息。取緣有:三界叫做三有,既有善惡境界,來世必因善惡業力牽引而報應,再輪迴生死。
  • 十二因緣觀
    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除了三法印和四聖諦外,尚有十二緣起論。十二緣起論就是十二因緣觀。 所謂十二緣起的流轉門,已如前章所述,謂我人生死流轉,皆不出這十二有支,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支,皆由因緣果,因生故果生。一切有情,三世輪迴,皆不出這十二有支。
  • 宏明法師:佛教生死觀與生命教育初探 以四諦十二因緣為中心
    ) 編者按:2018年10月30日,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分論壇」在福建莆田舉行,香海正覺蓮社社長、香港觀宗寺方丈宏明法師向本次論壇提交論文《佛教生死觀與生命教育初探——以四諦、十二因緣為中心》。
  • 因果輪迴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說「十二因緣說」,也叫「緣起說」,是佛教用以解釋人生現象及世間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現象,也沒有任何永恆不變的現象;一切現象的產生和變化都因一定的條件,叫做「緣起」。據佛教的說法是:「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這裡的「因」,指多種條件中具有決定作用。
  • 關於十二因緣的討論
    十二因緣名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中道。中道者即名為佛。佛者名為涅槃。」  如來說,若有人見十二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佛者即是佛性。又說,十二因緣名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中道,中道者即名為佛,佛者名為涅槃。大家知道,《大般涅槃經》的中心主題是宣說佛性,而十二因緣在此亦被稱為佛性,可見在此經中十二因緣居於核心地位。
  • 佛說:十二因緣法,能度無邊生死大海
    「四聖諦」理論是佛教教義的基礎理論,今天筆者與諸位讀者分享「集」這個道理——十二因緣法。據說王子在菩提樹下整整待了七天七夜,所參悟的就是十二因緣法。菩提樹下成道(影視作品)據《長阿含經》《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大智度論》等佛教經典記載,十二因緣分別為
  • 仁清法師:十二因緣法是什麼呢?
    我當依過去諸佛說十二因緣法」,釋迦牟尼佛在這兒依據過去很多佛說的法,講的十二因緣法,這個十二因緣法是非常重要的,這部經典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此經奧義當中的第一段講的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在整個佛教界當中分為,他是被分在小乘道當中,十二因緣法是什麼呢?在這裡只是一提,提到他的次第和他的名相,沒有詳細講解。但是我們知道,我們一定要知道這部經典當中的非常重要的東西是「十二因緣」和「一實道」。
  • 三人觀十二因緣——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據《北本涅盤經》卷四十載,通教聲聞、緣覺、菩薩雖同觀十二因緣,然隨智淺深,法成高下,故有三種之異:(一)下智觀十二因緣故,得聲聞菩提梵語「菩提」,華語稱作「道」。謂聲聞之人以體空之智,初觀十二因緣生,次觀十二因緣滅,觀此生滅,即悟非生非滅,破見、思之惑,證真空之理。
  • 什麼是「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緣起、十二緣生,是佛教四諦法門的具體展開,詳細說明。四諦法門是小乘佛法裡面的根本理論,小乘裡的緣覺就是靠觀十二因緣而開悟,緣覺是聲聞乘裡的一個果位,在梵文裡面叫「闢支佛」,「闢支」意思是「緣」,「佛」翻譯過來叫「覺」,所以緣覺就是闢支佛。
  •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何為「十二緣起說」?
    佛陀在《長阿含經·大本經》中將它稱為「智慧觀察」, 藉由它證明「佛教徹頭徹尾在令人得&39;,得&39;(譯言智慧)以超度自己」。 它便是佛陀重要的人生觀——十二緣起說。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既非憑空而有,也不是獨立存在,都需要種種因緣條件才得以存在成立。 佛教的緣起論主要是以人生問題為中心來談論的。具體的十二緣起是指:無明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受緣、愛緣、取緣、有緣、生緣、老死緣。
  • 十二因緣的目的和意義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參究49天,終於徹悟了三世因果的「十二緣起法」,證實了世間的苦、集、滅、道,建立「四聖諦」。苦集二諦是從流轉上看十二因緣,滅道二諦是從還滅上看十二因緣,總括起來就是「染淨因果」。苦集為染,滅道為淨,染淨因果可以說概括了佛法的全體內容。人生的過去、現在、未來就這樣遷流不息如環無端,產生因果酬報的輪迴現象,就是三世輪迴的具體說明。
  • 佛陀出世的目的,第一大因緣是什麼?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心利上師-印度佛教史分期略說23大家都知道,如來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而出現於世。所以佛出世的目的,唯以一大事因緣。什麼大事因緣呢?為令眾生悟佛知見。悟佛什麼知見?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但是皆有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 一期一問 |十二因緣是指什麼?
    十二因緣是指什麼? 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起支,是佛教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其指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因果相隨,三世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
  • 十二因緣,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輪迴循環
    什麼叫做十二因緣呢?佛教重要基礎理論之一,它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其指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因果相隨,三世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佛教將世間一世因果擴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釋關於社會中同類不相應現象,將一切串聯其中以使人產生敬畏之心。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 讀經典系列—季羨林談佛之原始宗教教義及十二因緣、四聖諦註解
    看來,這是佛教長期形成的一套說法,這樣的系統化顯然是後人做的。釋迦牟尼的根本教義,不會出他在成佛時思考過的一些問題之外,後來他在第一次說法時又講到過。這就是四聖諦和十二因緣。原始佛教最基本的教義可能就是這些,後來逐漸發展、深化、系統化,越說越玄,越說越煩瑣,以至於達到「佛學號稱難治」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