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何為「十二緣起說」?

2020-08-27 禪古禪今


文章來源:菩薩在線

編輯:禪古君

法不孤起,仗緣而生。此緣為何緣?

佛陀在世講經說法49年,有一佛法者貫穿其中,這一佛法又是何法?

佛陀在《長阿含經·大本經》中將它稱為「智慧觀察」, 藉由它證明「佛教徹頭徹尾在令人得&39;,得&39;(譯言智慧)以超度自己」。

它便是佛陀重要的人生觀——十二緣起說。

何為十二緣起?

緣起,即凡是存在之法皆是由諸因緣生起之義,簡單說來就是一切事物或現象的生起。任何事物都是因各種條件和關係而相互依存,這是佛陀對世間一切現象成住壞滅之原因、條件所證悟的法則。

佛陀在《阿含經》中這樣定義緣起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既非憑空而有,也不是獨立存在,都需要種種因緣條件才得以存在成立。

佛教的緣起論主要是以人生問題為中心來談論的。具體的十二緣起是指:無明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受緣、愛緣、取緣、有緣、生緣、老死緣。

如何理解?

如何理解「十二緣起」?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在《佛教常識答問中》曾有過這樣一段說明:

「老死」。這是觀察人生的起點,老死憂悲苦惱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緣何而有老死憂悲苦惱呢?是由於有「生」。如果沒有生,則沒有老死,也沒有憂悲苦惱。生的條件雖有種種,但是最重要的條件是「有」。「有」就是存在的意思。簡單地說,身口意所造的善業惡業對招引自己的後果潛伏著一種力量叫做「有」。有了業力為緣,必然有後果的生與死。「有」又是緣什麼而起的呢?有的緣是「取」。「取」是執著追求的意思。追求色、聲、香、味、觸五欲,執著可愛事務為我所有,這叫做「取」。由於以自我為中心追求執著,就能引發身口意三業的活動。「取」又以「愛」為緣。「愛」的簡單解釋就是生命欲,它是生命活動的本源力。有生命欲才有追求執著,有追求執著才有種種身口意的活動而有業力的存在,招引生死之果。所以愛、取、有同是生死的因。到這裡,已經說明了惑、業、苦的因果關係。

為了進一步考察生命欲(愛)之所以發生,則必須說明「受」、「觸」、「六入」的關係。受是感覺,即對客觀境物所起的快感(樂受)、不快感(苦受)或不苦不樂受(舍受)。由於苦樂的感覺,激發和衝動著生命的欲求。感覺來自外界事物刺激的反應,所以依存於「觸」。「觸」是根、境、識三者會和而有的心理活動的開始。如眼(根)對色(境)時,紅色刺激眼根,因而司掌視覺的眼識生起活動。根境識三者會合,才發生紅色的觸(反應),所以觸依存於「六入」。「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傳遞色、聲、香、味、觸、法(法,即前五種事物遺存下來的印象,是意根的對象)六境的機能。

再進一步考察六入依何存在的問題,因而說到「名色」。名色的意義前面已經講過,即身心(色、受、想、行、識五蘊)合成的組織。六根是依存於身心全體組織的東西,有名色所以有六入。名色又以何為緣呢?名色又依存於「識」。識雖是名色中一部分,但是如果把名色當做認識體來看,識乃是它的中心的東西。識對境(認識對象)有總了別作用,使境增加明顯,使根增長功能,使受、想、思有所領導。所以名色全體的成立,依存於識,但是識又依存於名色。因為有境對根的刺激和受、想、思的幫助發生,才有識的現起,識不能離開名色而獨立。所以識與名色的關係,是互相依存的關係。

「行」的意義與「有」相同。從現在身口意造作的業來看,它潛伏著引生後果的力量叫做「有",從現在已經成熟的果來看過去所造的業叫做「行」。識與名色,是現在已熟的果,是依存過去的行而生起的。由於過去無始以來「行」的反覆,積習成性,隱然有種力量支配著行為,所以生死苦惱現象連綿不斷。「行」又依存於「無明」。無明是對一切法緣生故生、緣滅故滅、無常、無我的真實相不認識,特別對自己身心只是因緣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覺,以為其中有常住的、唯一的、做主宰的我。由於「我」的執著,所以對境而有樂受、苦受、舍受,而起貪瞋痴等煩惱,而造種種善惡業。所以人們的生死痛苦的本源畢竟在於無明。

十二緣起歸納起來仍不外乎上面所說的惑、業、苦的關係。無明、行是過去無始以來的惑和業,招致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的苦果;愛、取、有是現在的惑和業,招致未來的生、老死的苦果。這些都是「有漏皆苦」一句所包括的內容,也就是四諦中苦諦和集諦的內容。

「十二緣起」意義何在?

佛經中說緣起有十一個意義:無作者義、有因生義、離有情義、依他起義、無動作義、性無常義、剎那滅義、因果相續無間斷義、種種因果品類別義、因果更互相符順義、因果決定無雜亂義。而這十一點可總結為無造物主、無我、無常及因果相續。

《阿含經》中多處寫到「若見緣起即為見法,若見緣起即為見佛」,《造塔功德經》中也點明佛塔內須刻有概述緣起法義理的偈,即「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佛陀在世時,說到「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此類種種,都足以表明十二緣起是智慧之說,是佛陀思想的核心與靈魂,是原始佛教思想的理論基礎,更是佛陀重要的人生觀。

而十二緣起法作為佛教特有的教義,不僅僅是佛教界的財富,更是古代辯證法思想的智慧結晶。因為它在貼近眾生生命的同時,又兼具哲學思想。

有學者認為佛教十二緣起論「不是來自對宇宙的觀察,而是從人生過程發現這種現象,並以此去論證人生關鍵問題」。十二緣起強調的正是眾生通過實踐修行來根除我執、以達清淨境界,體現出佛教以人為本的情懷。

參考文獻

趙樸初,佛教常識答問.

嶽砥柱,《了本生死經》中的「十二緣起」論,河南工程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7.

馮相磊,佛陀十二緣起理論略探,中國佛學,2012.

楊勇,生命與緣起——論《俱舍論》「十二緣起」的二重思維取向,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

相關焦點

  • 宏圓法師: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空,不是空無所有的頑空,也不是撥無因果的斷滅空。斷滅空是指把色相消滅之後稱為空,像人一死就沒有了。我們這裡所說的色不異空這個空,是緣起性空的空,是因緣所生法,本身沒有自性的空。指一切的宇宙的物質現相沒有本體、沒有自性,都是因緣所組合、因緣而和合,所以說它沒有自性的空。在般若共利言譯的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五蘊性空」。
  • 宏圓法師:諸法皆是因緣所生
    佛說諸法皆是因緣所生。佛住世的時候,在王舍城外的竹林精舍講經說法,當時舍利弗和目犍連還是外道的統領。有一天舍利弗在街道上遇到了五比丘之一的馬勝比丘,他看到馬勝比丘的威儀殊勝、舉止安詳心生羨慕,就知道馬勝比丘的師父肯定非常的了不起,於是上前問馬勝比丘,說:「請問你的師父是誰?
  •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水代宗誤認為包佶等人也是元載的同黨,便將他貶到嶺南(現在的廣東)為官。包佶貶官數年以後,劉晏上奏舉薦包佶為汴東的兩稅使。包佶一生為官清廉,在朝廷聲譽頗佳。後來升遷為刑部侍郎,後改秘書監,封丹陽郡公,留詩一卷。
  • 淨土法門:諸法因緣生,有因有緣
    這個裡頭,對因緣有這麼個說法:「佛教因緣為宗,以佛聖教自淺至深,說一切法,不出因緣二字。」為什麼?大小乘經文裡頭,我們常常看到,諸法因緣生,有因有緣。諸法是整個宇宙,我們通常講萬法,不止一萬,不止十萬,不止百萬,沒有數字,離不開因緣。因是什麼?一念不覺,這是因。那個一念覺了,一念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就回歸,回歸到自性。《長水疏》裡頭說得好,不出因緣。
  •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佛法住世的三個階段,了解一下!
    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佛法能夠出現在世間,也是有著諸多因緣,而距離佛法離開我們,其實也並沒有太遠。就當下而言,在佛教種子亦稱之為「末法時期」。所以佛法離開我們這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因此在當下能夠有緣聞其佛法,就應精進刻苦地去修行,不要白白浪費了這善根佛緣。「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佛法住世的三個階段,了解一下!
  • 佛教的世界觀——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佛教的觀念是:一切萬事萬物的存在,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一切萬事萬物的毀滅,也是因緣和合而毀滅的,沒有無緣無故產生的任何事物,也沒有無緣無故毀滅的任何一種事物,這就是佛教的基本觀,也叫做緣起觀。現象的因果不虛稱之為俗諦;本質的體性皆空稱之為真諦。因此有了以世俗和勝義二諦為基礎的客觀世界。那麼為了認識這兩種世界,主觀思想也分為方便和智慧兩種。用方便或方便智了知萬物現象的緣起和因果不虛;用智慧或究竟智了知一切萬物體性皆空的本質。因此佛教的世界觀分為俗諦觀和真諦觀。
  • 佛說「因緣法」,「緣起法」——洪汝詮
    一、「因緣法」在原始佛教哲學中,「因緣法」,「緣起法」是最重要的理論。「因緣法」的內容比「緣起法」更廣泛。《大智度論》作者龍樹菩薩有兩段偈語闡述「因緣法」:「眾緣生諸法,我說即是空。是亦為假名,是亦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 #修《緣起觀》就是將十二因緣作順觀和逆觀#
    「痴」就是沒有智慧,迷於真理,在「貪嗔痴」三毒裡,「痴」業猶重,「痴」生一切邪見,諸惡從「痴」所生,所以滅「痴」非常重要。緣起觀觀的是緣起性空,緣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懂得真理的人就不會「痴」。我們看到世間上的森羅萬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一人一物一微塵等,都是有聚有散的因緣和合物,這些和合物,也都會隨著因緣的離散而消亡,因為這些和合物都是來自於性空所生之幻相,性空才是永恆不滅的。修此觀當從十二因緣性空所生之無明處起觀。
  • 因緣而生,緣起性空,緣示現的一切法都在我們身上,為什麼呢?
    因緣而生,緣起性空,緣示現的一切法都在我們身上,那又是為什麼呢?人們常說緣分天註定,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那麼在佛法當中的緣,又有多少含義呢?緣主自身,云何自身,緣起自心,非它緣,它緣非我緣,我心即緣。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還是諸因緣,觀自性為王,緣王非自性,是為了見性,故自性為王。」阿德經曰:「自性乃因,因緣故生果,故能隨之緣轉而生萬法。眾生未能出離生死,流轉苦海,皆已心客為心,客緣為主,卻失真心,不明心性,故入苦海。」
  • 用佛教觀點看超級病毒:諸法因緣生,因滅法還滅
    諸法因緣生,因滅法還滅。當然,面對「超級病毒」,重要的是要依靠科學,佛教本身對「超級病毒」冠狀病毒變異是無能為力的,也無法去消滅這些有害於人類的「魔」,如果有些同修認為自己有佛菩薩保佑,或者自己行善,不會招感「超級病毒」等等心理,這是大錯特錯矣!
  • 一切諸法因緣而起,緣盡而滅,一切諸法生住異滅,念念不住
    觀幻(白居易)有起皆因滅,無睽不暫同。從歡終作感,轉苦又成空。次第花生眼,須臾竹過風。更無尋覓處,鳥跡印空中。詩人晚年能自淨其心,表現了對生、死的豁達之情。詩人後來辭官隱居,專心參禪在平靜中辭世。詩人從塵世入手起筆,認為世間的萬物有生有滅,有分必有合。詩人以客觀肯定的方式,直接將「禪」植入作品。
  • 阿含正義(一)十因緣觀十二因緣觀的關聯(二)為何十因緣法是「眾生緣起」之法?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今天我們要來介紹〈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的關聯〉的第二個單元「細說」。上一個單元,我們引用《雜阿含經》卷12第287經的經文,來舉證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的關聯,並簡略地說明:十二因緣觀必須以十因緣觀為基礎,在十因緣觀的大前提下,才能說有十二因緣觀的還滅法,否則十二因緣觀即無還滅之義可說。  這個單元,我們將進一步為大家解說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的關聯性。
  • 一切事物皆是因緣而生,緣滅則散
    世間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存在,沒有因緣,就沒有一切!世間上沒有單獨存在的東西,也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一切都是因緣而生,一切都是因緣而滅。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感受,通過一次偶然的機會,從而改變了人生的軌跡。比如偶然遇到一個陌生人,去到某一個陌生的環境,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 老師開示:佛說十二因緣
    佛陀最初說法,說的就是十二因緣,它不但說明了造成生死輪迴的原因和根本從何處發生,也提出了解脫生死輪迴的方法。就好像捉賊要知道賊在哪裡,我們要解脫生死,就要知道生死根本在哪裡。佛陀告訴我們,眾生生死輪迴的根本,是由於十二因緣的生滅流轉。因此,若要解脫生死束縛,要從觀十二因緣還滅,也就是讓它不再生滅才有可能。
  • 佛說:十二因緣是什麼意思?佛教十二因緣解讀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入滅,六入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顛倒當知,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
  • 佛說「十二因緣法」
    與此同時,他證得了「十二因緣法」,具備了佛眼通。當東方露出第一縷曙光時,他睜開蓮眼,看到蒼茫的夜空中閃爍著一顆星,心中感到豁然開朗;經過多少劫的修行,此刻終於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了一名佛陀。那棵菩提樹也因此而得道,它的心形樹葉也在晨風中娑娑作響,仿佛是在為菩薩的悟道成佛而歌唱。開悟後的佛陀,首先將他證得的「十二因緣法」理出了一套理論系統。
  • 諸法本無經
    於空無相言說境界。染著言說以字為淨。言道為勝重於名利。彼聞如來說是無名字法已。當舍諸見。當知諸法是一相道。如眾生信如信說法。巧方便中彼當善學。雖說少欲知足減省。而皆不信為淨。雖說在眾過惡。而信諸法遠離。雖贊說獨一無間無雜。而亦不信為淨。雖贊說發菩提心。而亦知心自性菩提。雖贊說廣修多羅。而信諸法是廣。雖贊說於菩薩。而信聲聞獨覺及佛無有別異。雖贊說陀那。而善通達陀那平等。雖贊說尸羅。而善通達尸羅本性。
  • 三界四生.以何為道本
    此十二有支。云何名緣生。復何名緣起。答。無有主宰。作者受者。無自作用。不得自在。從因而生。託眾緣轉。本無而有。有已散滅。唯法所顯。能潤所潤。墮相續法。名為緣生。論雲。由煩惱系縛。往諸趣中。數數生死。故名緣起。又因名緣起。果名緣生。
  • 作為芸芸眾生中的一員,要注重珍惜因緣,幸福的緣分便由此而來
    佛教的基本教義主要有緣起、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因果業報、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等等。緣起法是最基本的教義,且放在第一位,即「諸法由因緣而起」的意思。任何現象都是依一定的因緣的集合而生起、而變化、而消滅;因是根本、內在作用的條件,緣是輔助、外在作用的條件。
  • 十二因緣觀
    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除了三法印和四聖諦外,尚有十二緣起論。十二緣起論就是十二因緣觀。 所謂十二緣起的流轉門,已如前章所述,謂我人生死流轉,皆不出這十二有支,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支,皆由因緣果,因生故果生。一切有情,三世輪迴,皆不出這十二有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