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佛教觀點看超級病毒:諸法因緣生,因滅法還滅

2020-12-04 亦非臺國學智慧

諸法因緣生,因滅法還滅。

當然,面對「超級病毒」,重要的是要依靠科學,佛教本身對「超級病毒」冠狀病毒變異是無能為力的,也無法去消滅這些有害於人類的「魔」,如果有些同修認為自己有佛菩薩保佑,或者自己行善,不會招感「超級病毒」等等心理,這是大錯特錯矣!有病及時醫治,染上「超級病毒」去醫院找醫生,才是最根本的有效途徑。

五濁與解脫

佛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曾告訴我們,一滴水之中有八萬四千蟲,應該就是指的這些細菌等微生物。經過二千多年,這些現象也逐漸地被現代科學所證實了。

我們因為人的因緣成熟生而為人,生在這樣的一個世界。這個娑婆世界也叫做五濁惡世。在這樣的五濁惡世之中,慈心不殺,做不到絕對。就如同,肉食動物吃肉是他們的習氣,也是他們的果報,但是未來必定會為現在的習氣和行為而受到果報。這是一個輪迴的怪圈,大多數的人都身不由己。

所以,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應該看到這一點,若想真正的解脫,一定要發心解脫六道的相纏相殺相生相食,否則輪轉之苦是無法究竟解脫的。慈心不殺,只是佛對我們眾生所教導的一個方便法,為了令我們脫離這種惡業輪轉,儘量令大家有一個正的助緣。現象界中,沒有絕對,沒有完美。

我們也可以發心往生極樂世界,那是阿彌陀佛巨大願力所成就的殊勝佛土。那裡沒有三惡道,就能遠離殺業,得不退轉,最終究竟解脫六道輪轉,證得菩提聖果!

病毒與持戒

諸法因緣生,因滅法還滅。

超級流感病毒都是客觀存在的病毒(自然界中就有的一類病毒),其產生是無始以來難以查證的時間,佛法不去查證那些不可考的東西,只能說它的產生仍是緣起法則的表現,因為種種條件和境況而生,因為種種條件和境況而變,因為種種條件和境況而滅。諸行無常,隨時在變化和發展。

癌症的原因則很複雜,很多是身體各種基因病變和其他問題綜合產生的,不是病毒問題。這些致病因素本身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害處,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但是,由於人的種種無明業行,種種錯誤的思想和錯誤的行為,因為人和動物之間不和諧的關係,使這種病毒進入人體,並因為人體內的環境成為它變化的緣,也因為種種因緣,發生質變,成為危害人體的一種病毒。

所以,從渠道上來說,我們應該保持正當和穩定的生活狀態,戒除非法的邪淫和貪婪;從起源上說,我們還應該保護自然和其他生命之間的關係,避免破壞自然環境引起的各種變異;從生命本質來看,所有生命都是有正常的輪迴,諸行無常,無物不滅,所以病毒本身也是有生有滅的,即使在人體內,終究也會因為人體生起抵抗和適應的機緣,使之不再危害人的生命。

共業與因緣

佛教認為,地、水、火、風四大是組成世界的根本要素,四大不調,就會引起種種不好的現象。人體內也有一個內四大,人之所以有病,皆為內四大不調而引起的,所以佛教要人修身養性,調節體內四大,使之在心理和生理上得以健康地生活。

佛教還認為,任何有意志力的行為、語言、思想都會形成一種招感果報的力量,這就是「業力」,現在稱為「經驗的反應」或「生活的痕跡」。佛教的「業力」說旨在強調自己身心活動的價值,一切眾生在「業力」面前都是平等的,而且經過業力的作用,獲得善惡報應。「業」可以分為許多種,一般可以分為「定業」、「不定業」,如果誠心修善、懺悔,定業也可以轉成不定業。

從業的影響來說,可以分為「共業」或「不共業」,「不共業」是指生命個體所作所為而自作自受,「共業」是指大眾的業力相攝相拒、相互推移而引發社會的共同趨勢。依共作共受的法則,大眾的共業,要大家一起來改變他,即使聖人也無能為力。從感果報的不同作用來說,可以分為「引業」、「滿業」,「引業」是指招感不同生命形態的力量,如生為人或螞蟻;「滿業」是指同一生命形態中的差別,如同為人,便有美醜、貧富、高矮等差別。正是這些不同種類的業力,才構成我們豐富多彩的生命形態。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超級病毒」作為人類面臨的災難,這是來自人類自己的業力所感。由於自然界的「四大」遭到了根本性的破壞,也即自然生態鏈被破壞,所以由業力的原因,而造成了疾病的產生。又因為「超級病毒」的傳染性,人因外「四大」的不調,反映在內「四大」不適,所以造成許多國家、地區人民遭受到病毒的感染,這是人類的「共業」;同時,「超級病毒」不會在短時期內消除,這是一種「定業」的現象。絕大部分人平安無事,但仍然有些不幸的人被感染上,這是「不共業」和「滿業」。病毒的感染是可以防治的,如果我們注意環境衛生,注重保護自己,儘量避免到公共場所去,那麼我們就不會受到感染,這是「不定業」。

因果與實相

因果,是事實,是人間的實相,也是很高深的哲學;有因必有果,它的準確性連現代的電腦科技也不如。因果報應不但為人間所不能勉強,蒼天所不能更易,即使鬼神也不能違抗,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也種下了橫亙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因緣。《涅槃經.憍陳品上》就鄭重指出:「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無追!」

那麼,因果是由誰在操縱?由誰來主使的呢?我們可以這樣說:它是由萬法因緣所起的「因力」操縱,由諸法攝受所成之「因相」主使,有其超然獨立的特性。人可以改變天意,但不能改變天理,也就是不能改變因果;因分果分,是佛陀證悟之性海,為三際諸佛自知之法界,是不可妄加釐測的。我們常常聽到某些人自誇說:『我什麼都不怕』,這句話說起來是很幼稚、張狂的,是一種愚昧無知的誑言;人可以不怕鬼神,不怕生死,不怕諸佛菩薩,但是卻不能不怕業報,不畏因果。

在佛教裡面,有兩句話具有深遠的意義:「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和我們眾生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對因果的看法不一樣。「菩薩畏因」,表示菩薩慎於始,知道「招果為因」,對於一切事理的跡象不昧不滯,能夠洞察機先,防患於未然;而眾生則不怕「因」,往往逞一時之快,意氣用事做了再說,不能善始亦不能善終,因而無明造作一些罪業之後,就害怕受到懲罰、報應,終日忐忑不安,這就是「凡夫畏果」了。

一般說來,維繫我們社會秩序的基本條件有禮俗、道德、法律,但是最大的力量還是「因果」;法律的約束是有形的,道德禮俗的制裁是有限的,都不如「因果」的觀念深深藏在每一個人的心裡,做嚴厲、正直的審判。

如果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人類的一切幸福、痛苦不是由什麼神權來控制,而是由「因果」裁決,幸與不幸完全由自身所作所為而定,有了這層「因果」的體悟,隨時隨地都能約束自己的行為,規範自我的意念,以維繫善良的人情風俗,那麼,社會國家就能邁向祥和康莊的境界了。我們中國一部二十四史,不啻是一部最大、最翔實、最深巨的因果記錄。

相關焦點

  • 宏圓法師: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這裡說的都非常明白,五蘊沒有此性,都是因緣和合法,自性皆空。都是緣起性空的空。因緣所生法本身沒有自性,佛說諸法皆是因緣所生。佛住世的時候,在王舍城外的竹林精舍講經說法,當時舍利弗和目犍連還是外道的統領,有一天舍利弗在街道上遇到了五比丘之一的馬勝比丘。
  • 佛教的世界觀——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佛教的觀念是:一切萬事萬物的存在,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一切萬事萬物的毀滅,也是因緣和合而毀滅的,沒有無緣無故產生的任何事物,也沒有無緣無故毀滅的任何一種事物,這就是佛教的基本觀,也叫做緣起觀。用方便或方便智了知萬物現象的緣起和因果不虛;用智慧或究竟智了知一切萬物體性皆空的本質。因此佛教的世界觀分為俗諦觀和真諦觀。真諦觀就是對客觀世界本質的認識;俗諦觀就是對一切客觀世界現象的認識。這種方便智和究竟智稱之為「道」。
  • 淨土法門:諸法因緣生,有因有緣
    這個裡頭,對因緣有這麼個說法:「佛教因緣為宗,以佛聖教自淺至深,說一切法,不出因緣二字。」為什麼?大小乘經文裡頭,我們常常看到,諸法因緣生,有因有緣。諸法是整個宇宙,我們通常講萬法,不止一萬,不止十萬,不止百萬,沒有數字,離不開因緣。因是什麼?一念不覺,這是因。那個一念覺了,一念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就回歸,回歸到自性。《長水疏》裡頭說得好,不出因緣。
  •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何為「十二緣起說」?
    緣起,即凡是存在之法皆是由諸因緣生起之義,簡單說來就是一切事物或現象的生起。任何事物都是因各種條件和關係而相互依存,這是佛陀對世間一切現象成住壞滅之原因、條件所證悟的法則。 佛陀在《阿含經》中這樣定義緣起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佛法住世的三個階段,了解一下!
    在佛教之中,佛法亦是如此。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佛法能夠出現在世間,也是有著諸多因緣,而距離佛法離開我們,其實也並沒有太遠。就當下而言,在佛教種子亦稱之為「末法時期」。所以佛法離開我們這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因此在當下能夠有緣聞其佛法,就應精進刻苦地去修行,不要白白浪費了這善根佛緣。
  •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水世人出現如此多的欲求其根緣就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所生之法,本無實性,自不常住。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是也。山水這樣的無常事實,薈芸眾生明知卻強作不知,反而自欺欺人。此大安樂緣起緣滅,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這是眾生終極歸處。詩人在本詩中強烈地表達了對凡塵強烈的厭離之心,追求寂滅為樂的理想,希望自己能夠契入佛道。
  • 一切諸法因緣而起,緣盡而滅,一切諸法生住異滅,念念不住
    觀幻(白居易)有起皆因滅,無睽不暫同。從歡終作感,轉苦又成空。次第花生眼,須臾竹過風。更無尋覓處,鳥跡印空中。詩人晚年能自淨其心,表現了對生、死的豁達之情。詩人後來辭官隱居,專心參禪在平靜中辭世。詩人從塵世入手起筆,認為世間的萬物有生有滅,有分必有合。詩人以客觀肯定的方式,直接將「禪」植入作品。
  • 宏圓法師:諸法皆是因緣所生
    佛說諸法皆是因緣所生。佛住世的時候,在王舍城外的竹林精舍講經說法,當時舍利弗和目犍連還是外道的統領。有一天舍利弗在街道上遇到了五比丘之一的馬勝比丘,他看到馬勝比丘的威儀殊勝、舉止安詳心生羨慕,就知道馬勝比丘的師父肯定非常的了不起,於是上前問馬勝比丘,說:「請問你的師父是誰?
  • 認識四念住隨觀生法、滅法、生滅法
    修習隨觀內、外、內外之後,接下來的層次是隨觀生法、滅法、生滅法。於此,同樣以隨觀於身為例,在經中所載的是:他安住於身,隨觀生法;或他安住於身,隨觀滅法;或他安住於身,隨觀生、滅法。在這個層次上,隨觀於身者,是指隨觀組成物質身體的色法及其因緣,藉由隨觀色法及其因緣的生起或滅去,或是從生起到滅去,修習者將直接經驗到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的事實,因而發展出穿透式的見解— 照見無常的本然真實。如實了知無常,是體證苦和無我的重要基礎,漸漸地,修習者體悟到無「我」、無「我所」的智慧將會生起。
  • 佛說,這次疫情的因緣是什麼?
    病毒與戒持  諸法因緣生,因滅法還滅。  新型冠狀病毒它的產生仍是緣起法則的表現,因為種種條件和境況而生,因為種種條件和境況而變,因為種種條件和境況而滅。諸行無常,隨時在變化和發展。  由於人的種種無明業行,種種錯誤的思想和錯誤的行為,因為人和動物之間不和諧的關係,使這種病毒進入人體,並因為人體內的環境成為它變化的緣,也因為種種因緣,發生質變,成為危害人體的一種病毒。
  • 南懷瑾先生開示: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證到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中間一段空。《金剛經》不是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把這三個階段的心一切斷,寂滅現前。到這個時候差不多了,寂滅為樂。世界上的快樂、享受、幸福都是相對的,都是生滅法,都是靠不住的。只有寂滅境界才是樂。連「樂」都沒有,有個「樂」又是苦。你看!在這樣苦難的眾生世界中,我們居然跑到這裡來,兩腿一盤「寂滅為樂」。
  • 佛緣專欄:試從佛教「因緣觀」看人生問題的解決方向
    專欄65期:佛緣專欄:試從佛教「因緣觀」看人生問題的解決方向編輯:優多羅得勝增長怨負則益憂苦不諍勝負者其樂最第一 (《雜寶藏經》)試從佛教因緣觀看人生問題的解決方向「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句話雖然耳熟能詳,但也是事實。
  • 淺談佛教因緣法,佛教說一切法由「因緣」而起,那因緣又何意呢?
    前些日子有位基督教徒,在大茶經文章中評論,認為佛教最大敗筆是找不出這個世界觀的因出來。對於這一個問題,有很多例子。就如平常探討最多的究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這如何說清楚?而基督教則認為,它說第一隻雞不是雞蛋生的,就像人不是第一母親所生的。而佛教則認為,這個問題說不清也道不明,它就是因緣法。對於基督教這一觀點按佛家的觀點這就是我執和法執,為什麼呢?
  • 三句佛偈,告訴你什麼是因緣!
    心清淨了,就會生出智慧,然後再用佛法智慧,撥開迷霧,看穿事實的真相。佛經中有許多這類經典的佛偈,意境深遠廣博!無論是修行與不修行的人,都喜歡看,有時也會用來參悟。有的也會將它作為座右銘,成為自己修行的依止。其中有許多關於緣分的佛偈,比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讓人瞬間洞徹人生因果緣分,不執不迷。
  • 緣起性空: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一切有為法,由因而存,由緣而生,因為根,緣為本,無因不能緣,無緣而有因,緣起則生,緣散則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從宏觀的角度講,世間的所有事物,包括時空和宇宙,都是因緣聚合而成果,也就是事物本身,當促使它們發生的條件(緣)消失之後,它們也會隨之滅亡。
  • 佛說「因緣法」,「緣起法」——洪汝詮
    一、「因緣法」在原始佛教哲學中,「因緣法」,「緣起法」是最重要的理論。「因緣法」的內容比「緣起法」更廣泛。《大智度論》作者龍樹菩薩有兩段偈語闡述「因緣法」:「眾緣生諸法,我說即是空。是亦為假名,是亦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 佛教的基本觀點,你應當了解
    ,且步步生蓮,且指天畫地,宣稱自己;天生地下,唯我獨尊。佛教認為的因緣法則,認為世間的萬物皆遵循因緣法則而生滅。佛說,諸法都有因緣,皆因緣生,也會隨著緣滅。什麼是因呢,事物的內部就是因,什麼是緣,事物的外部條件就是緣,姻緣結合就形成了萬事萬物。而內因和外緣一旦消散了,那麼萬事萬物也就消亡了。根據因緣法則,佛陀又在因緣法則的上面推出了無常法則,也就是在講世間的萬物無法恆常。
  • 「因緣生,轉頭空」,先明白了這句話,再去學佛
    佛教博大精深,各種宗派林立,各種佛經千頭萬緒,學佛之人又各有體會與心得,初學之人站在門前,往往是一頭霧水,難以理清,難以入門。其實,初學之人先記住「因緣生,轉頭空」這句話,這是佛教最基本的原則,然後加以理解與領悟,一些問題也就能夠迎刃而解,至少能入門進去,不糊塗了。我們就來簡單認識一下「因緣生,轉頭空」這句話,那何謂因緣?
  • 南懷瑾老師: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佛經上有四句話:「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什麼是諸行?行並不是我們在這裡走路,在這裡轉就叫行。心理上的思想,外在的行為,物質世界的一切環境,一切關係,家庭兒女人生,都謂之「行」。行者動也。一切都在動態中。
  • 佛教:諸法由因緣而生
    諸法由因緣而生,宇宙之間我們能看到的、能聽到的、能接觸到的,都是因緣生法。因緣假和合之法體為性空,一切法沒有自體,自體都不可得,所以說它性空。這個性就是體性,一切法的體性是空的,根本沒有這個東西。如果真正明白了,你就用上了。用上是什麼樣子?就像歌利王割截身體,自己如如不動。割截身體有沒有痛苦?沒有痛苦。為什麼?他放下了,身體是假的,身體不是我。所以他的神智那麼清楚,他那麼自在,得受用。解悟不行,解悟你沒有放下,拿刀子割你,痛,真痛!因為什麼?你沒放下,真放下不痛。可見得真放下跟沒放下不一樣,真得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