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2020-12-09 紙上談兵讀史

觀壁盧九想圖(包佶)

一世枯榮無異同,

百年哀樂又歸空。

夜闌鳥鵲相爭處,

竹下真僧在定中。

作者

包佶(不詳—792),宇幼正。天寶六年進士,累官至諫議大夫。唐代宗年間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元載十分專橫,黃門侍郎、同平章事王縉依附元載,二人都很貪婪都爭相收納賄賂。後唐代宗在政事堂逮捕元載,元載全都服罪,代宗將元載處死。

代宗誤認為包佶等人也是元載的同黨,便將他貶到嶺南(現在的廣東)為官。包佶貶官數年以後,劉晏上奏舉薦包佶為汴東的兩稅使。劉晏被罷官以後,德宗命令包佶親自替代劉晏作為諸道鹽鐵輕貨錢物使。包佶負責監督長江、淮水一帶的財賦,上溯長江,前往上任。

山水

年末鹽鐵使包佶準備將稅銀錢帛合計八百萬,準備運往京城。這時候淮南節度使陳少遊認為亂軍佔領著長安,收復遙遙無期,於是打算強行奪取這些錢帛。包佶不肯交出錢帛,陳少遊想殺他,包佶很害怕,便將妻子兒女藏匿在公事文書的箱子中間,急忙渡過長江,陳少遊將包佶所攜帶的稅錢全部奪取。

山水

陳少遊甚至把包佶帶領的三千保護稅銀士兵的個人錢財,也劫奪一空。後來包佶回到了朝廷,將陳少遊奪取財賦的事情條陳上奏。陳少遊害怕,便在其統轄的地區加重賦稅,作為補償。包佶一生為官清廉,在朝廷聲譽頗佳。後來升遷為刑部侍郎,後改秘書監,封丹陽郡公,留詩一卷。

賞讀

「一世枯榮無異同」這一句,表達了作者對人世間富貴榮華的感慨。作者生活在唐朝由富強轉向動蕩的年代。作者一生為官清廉,因為受到權臣的牽連而被貶官。他一生宦海沉浮,對於榮華富貴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所以在作者的眼中富貴榮辱如夢似幻,到頭來終歸是一場空。

山水

無論你是皇室貴胄,還是尋常百姓,人生到頭終將一死,化為一捧黃土沒有任何不同的地方。就像杜牧所作古詩「送隱者一絕」中寫下的詩句所描繪「世間白髮最公道,貴人頭上不曾饒」。(世間只有白髮最公道,即使是達官貴人的頭上一樣長白髮不誤,決不因為貴人的身份而放過。

山水

它不受財富擺布,不向權貴拜倒,不阿諛,不徇私,一切都公平合理,這就是人世間最公平的事。)世人應從這個角度來看,世間的五種情慾。五種情慾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化,任何人也不能使之常住不變。一切喜怒悲哀終將逝滅,時間會幫助世人撫平所有的創傷。無論是悲哀還是快樂都是如此,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世人出現如此多的欲求其根緣就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所生之法,本無實性,自不常住。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是也。如果因緣發生了變化,哪些沒有自性的枯榮的哀樂也必將發生變化隨之而消失。

山水

這樣的無常事實,薈芸眾生明知卻強作不知,反而自欺欺人。世人為一些黃白之物或美色赤膊上陣互相爭鬥,弱肉強食如禽獸一般,真為可憐至極。豈不知富貴榮華皆浮雲,爭來奪取到頭來只剩一場空。

山水

芸芸眾生如能向竹下的真僧那樣,深入禪定,契悟佛道,便能夠獲得「涅槃寂靜」的寂滅之樂!此大安樂緣起緣滅,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這是眾生終極歸處。詩人在本詩中強烈地表達了對凡塵強烈的厭離之心,追求寂滅為樂的理想,希望自己能夠契入佛道。

相關焦點

  • 宏圓法師: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唐朝的法月法師的譯本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自性皆空」。這裡說的都非常明白,五蘊沒有此性,都是因緣和合法,自性皆空。都是緣起性空的空。因緣所生法本身沒有自性,佛說諸法皆是因緣所生。佛住世的時候,在王舍城外的竹林精舍講經說法,當時舍利弗和目犍連還是外道的統領,有一天舍利弗在街道上遇到了五比丘之一的馬勝比丘。
  •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何為「十二緣起說」?
    緣起,即凡是存在之法皆是由諸因緣生起之義,簡單說來就是一切事物或現象的生起。任何事物都是因各種條件和關係而相互依存,這是佛陀對世間一切現象成住壞滅之原因、條件所證悟的法則。 佛陀在《阿含經》中這樣定義緣起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 宏圓法師:諸法皆是因緣所生
    佛說諸法皆是因緣所生。佛住世的時候,在王舍城外的竹林精舍講經說法,當時舍利弗和目犍連還是外道的統領。有一天舍利弗在街道上遇到了五比丘之一的馬勝比丘,他看到馬勝比丘的威儀殊勝、舉止安詳心生羨慕,就知道馬勝比丘的師父肯定非常的了不起,於是上前問馬勝比丘,說:「請問你的師父是誰?
  •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佛法住世的三個階段,了解一下!
    這種種無一不是,緣聚和緣散的表現。在佛教之中,佛法亦是如此。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佛法能夠出現在世間,也是有著諸多因緣,而距離佛法離開我們,其實也並沒有太遠。就當下而言,在佛教種子亦稱之為「末法時期」。所以佛法離開我們這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因此在當下能夠有緣聞其佛法,就應精進刻苦地去修行,不要白白浪費了這善根佛緣。
  • 淨土法門:諸法因緣生,有因有緣
    這個裡頭,對因緣有這麼個說法:「佛教因緣為宗,以佛聖教自淺至深,說一切法,不出因緣二字。」為什麼?大小乘經文裡頭,我們常常看到,諸法因緣生,有因有緣。諸法是整個宇宙,我們通常講萬法,不止一萬,不止十萬,不止百萬,沒有數字,離不開因緣。因是什麼?一念不覺,這是因。那個一念覺了,一念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就回歸,回歸到自性。《長水疏》裡頭說得好,不出因緣。
  • 用佛教觀點看超級病毒:諸法因緣生,因滅法還滅
    諸法因緣生,因滅法還滅。當然,面對「超級病毒」,重要的是要依靠科學,佛教本身對「超級病毒」冠狀病毒變異是無能為力的,也無法去消滅這些有害於人類的「魔」,如果有些同修認為自己有佛菩薩保佑,或者自己行善,不會招感「超級病毒」等等心理,這是大錯特錯矣!
  • 佛教的世界觀——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佛教的觀念是:一切萬事萬物的存在,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一切萬事萬物的毀滅,也是因緣和合而毀滅的,沒有無緣無故產生的任何事物,也沒有無緣無故毀滅的任何一種事物,這就是佛教的基本觀,也叫做緣起觀。由於證得一切萬物現象的緣起和本質的體空之後,滅除一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及其習氣在內煩惱、所知二障,故而得到方便和究竟。
  • 一切諸法因緣而起,緣盡而滅,一切諸法生住異滅,念念不住
    觀幻(白居易)有起皆因滅,無睽不暫同。從歡終作感,轉苦又成空。次第花生眼,須臾竹過風。更無尋覓處,鳥跡印空中。詩人晚年能自淨其心,表現了對生、死的豁達之情。詩人後來辭官隱居,專心參禪在平靜中辭世。詩人從塵世入手起筆,認為世間的萬物有生有滅,有分必有合。詩人以客觀肯定的方式,直接將「禪」植入作品。
  • 佛教: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無我無我,也稱非我、非身,為三法印佛教認為,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實在的自體,而是種種要素的集合體依緣而生,依緣而滅,沒有恆常主宰的自我(魂)。無我分為兩個方面:首先,人無我(人空)。其次,法無我(法空)。一切法相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它是不斷變幻的,也沒有恆常的主宰。一切法相從本質上說,都是如幻如化的假象。佛教的無我理論,最初主要是針對羅門教的「有我論」而提出的。當時,婆羅門教主張「梵我一如」。他們認為」是最真的唯一本質,是字宙間的最高主宰,是無所不在的,自我(靈魂)是梵的一部分或梵的化身。
  • 佛說「因緣法」,「緣起法」——洪汝詮
    一、「因緣法」在原始佛教哲學中,「因緣法」,「緣起法」是最重要的理論。「因緣法」的內容比「緣起法」更廣泛。《大智度論》作者龍樹菩薩有兩段偈語闡述「因緣法」:「眾緣生諸法,我說即是空。是亦為假名,是亦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 《偶說一「諸法無我」有無現實指導意義》
    《偶說一「諸法無我」有無現實指導意義》 我是誰?誰是我?這不是一個玄學問題,是個哲學問題,亦可以說是個人人會持疑的人生問題,須知此事或免多重煩惱。 要弄清上面幾個問題,要解釋「我」是怎樣的存在。因此,從佛學《大智度論》來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聽起來有點玄奧晦澀難懂,通俗來說,宇宙萬物即是宇宙運行軌跡中之一剎那過程,因緣而生,隨緣而滅,歸於平靜或虛空。 然今天要討論的只是「諸法無我」此一法印,應作何解?這裡面要弄清楚什麼是「法」?什麼是「我」?
  • 諸法本無經
    不知諸法畢竟滅度。彼於自他而有所見。見已作三種業身語及意。彼於無有有取。分別我貪我嗔我痴。彼若如來教中出家。當作是念。我具戒我淨行。我當過流轉。我當得涅槃。我當解脫苦。彼復分別此法善此法不善。此法漏此法無漏。此法知此法斷。此法證此法修。所謂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彼復分別諸行無常。諸行苦。諸行熾然。我於諸行應當走出。彼如是觀察生時。即於和合想念而有厭舍。此相先行。彼作是念。此苦應知。
  • 因緣而生,緣起性空,緣示現的一切法都在我們身上,為什麼呢?
    心客不住,如是幻法,依緣示現,非我真心,如是不住。緣主自身,云何自身,緣起自心,非它緣,它緣非我緣,我心即緣。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還是諸因緣,觀自性為王,緣王非自性,是為了見性,故自性為王。」阿德經曰:「自性乃因,因緣故生果,故能隨之緣轉而生萬法。
  • 佛教三法印指什麼?佛子應學
    文/朋友請留神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佛說三法印是印證佛法的依據,雖然有些不是佛所說,但只要符合三法印一樣也是佛教的說法。佛說我以大事因緣而出生於世,一生之中講無數法門。已經為未來大眾留下自渡的因緣。諸行無常:諸行是指一切人或事物或一切現象,沒有是可以長期存在,而不變的。
  • #什麼是無明?無明與十二因緣的關係是什麼?#
    四,所解異;緣覺觀十二因緣而悟解生空之理、菩薩觀一切法而解人法二空之理。五,起行異;緣覺修自利行、菩薩修自他二利行。六,斷障異;緣覺只斷煩惱障,菩薩能斷煩惱、所知二障。七,得果異;緣覺得小涅槃、菩薩得大涅槃。八,起化異;緣覺僅現神通而不說法,菩薩能現神通,更能宣說。九,通用異;緣覺同於聲聞僅一心一作,不能眾心眾作,而諸佛菩薩能於一時化現十方世界之一切色相、化現六道眾生身而廣施教化。
  • 佛教:諸法由因緣而生
    諸法由因緣而生,宇宙之間我們能看到的、能聽到的、能接觸到的,都是因緣生法。因緣假和合之法體為性空,一切法沒有自體,自體都不可得,所以說它性空。這個性就是體性,一切法的體性是空的,根本沒有這個東西。他放下了,身體是假的,身體不是我。所以他的神智那麼清楚,他那麼自在,得受用。解悟不行,解悟你沒有放下,拿刀子割你,痛,真痛!因為什麼?你沒放下,真放下不痛。可見得真放下跟沒放下不一樣,真得受用。空即真也,這個空不好懂,空不是什麼都沒有,「是對於中觀之止」。中觀是什麼?空有二邊都不執著。執著有是凡夫,執著空是小乘,阿羅漢、闢支佛執著空,大乘菩薩空有二邊都不執著,心清淨。
  • 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什麼是無明的對治力呢? 無明有許多的解讀。 可分煩惱無明、及非煩惱無明。痴, 無明; 以著菩薩著作的論典解釋, 就是以上所說, 對事物不了解的無明, 以及倒執實義的無明; 以龍樹菩薩的論典, 則認為是對事物的究竟性質, 錯誤的、顛倒的了解, 把虛幻不實的執為真實, 所以說實執即無明。 由這種顛倒執著的無明, 帶來一切的煩惱; 如果對事物的究竟性質, 看的越清楚, 顛倒執著就能斷除, 所以要了知空性的道理, 是非常重要的, 是無明正對治。
  • 佛家: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的世界存在形式
    意思是說,世界上的一些事物都不會一成不變,都會經歷從生到滅的過程,具體一點就是每一個事物都會經歷成·住·壞·空四個階段。成指的是生成;住指的是事物會在一定時間處於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壞指的是會發生很大的變異,並且處於一種不穩定的狀態;空指的是事物已經毀滅,形體不存。聯繫到人生觀就是生老病死。「無我」是指一切事物不僅形體不會永存,而且精神也會隨之消滅,即不存在一個永恆的精神主體。
  • 《周易.觀》丨上九觀其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既然九五觀我生,起了分別,有了我,就有了你,有了你,就有了他。觀之六爻,與佛學十二因緣關係甚深,同講世界的源起,觀其生,是分別心產生愛欲,所取不同,故萬物始有,是童觀的顯明化,量子世界的不可知與生滅,化為世間的萬物多彩紛呈及生死流轉
  • 星雲大師說佛教三法印
    諸行無常:行是遷流和轉變的意思。世界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沒有一樣不是在剎那間遷流轉變的,也沒有一樣事物是常住不變的。世界上的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因緣所生的諸法,空無自性,隨著緣聚而生,緣散而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