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壁盧九想圖(包佶)
一世枯榮無異同,
百年哀樂又歸空。
夜闌鳥鵲相爭處,
竹下真僧在定中。
作者
包佶(不詳—792),宇幼正。天寶六年進士,累官至諫議大夫。唐代宗年間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元載十分專橫,黃門侍郎、同平章事王縉依附元載,二人都很貪婪都爭相收納賄賂。後唐代宗在政事堂逮捕元載,元載全都服罪,代宗將元載處死。
代宗誤認為包佶等人也是元載的同黨,便將他貶到嶺南(現在的廣東)為官。包佶貶官數年以後,劉晏上奏舉薦包佶為汴東的兩稅使。劉晏被罷官以後,德宗命令包佶親自替代劉晏作為諸道鹽鐵輕貨錢物使。包佶負責監督長江、淮水一帶的財賦,上溯長江,前往上任。
年末鹽鐵使包佶準備將稅銀錢帛合計八百萬,準備運往京城。這時候淮南節度使陳少遊認為亂軍佔領著長安,收復遙遙無期,於是打算強行奪取這些錢帛。包佶不肯交出錢帛,陳少遊想殺他,包佶很害怕,便將妻子兒女藏匿在公事文書的箱子中間,急忙渡過長江,陳少遊將包佶所攜帶的稅錢全部奪取。
陳少遊甚至把包佶帶領的三千保護稅銀士兵的個人錢財,也劫奪一空。後來包佶回到了朝廷,將陳少遊奪取財賦的事情條陳上奏。陳少遊害怕,便在其統轄的地區加重賦稅,作為補償。包佶一生為官清廉,在朝廷聲譽頗佳。後來升遷為刑部侍郎,後改秘書監,封丹陽郡公,留詩一卷。
賞讀
「一世枯榮無異同」這一句,表達了作者對人世間富貴榮華的感慨。作者生活在唐朝由富強轉向動蕩的年代。作者一生為官清廉,因為受到權臣的牽連而被貶官。他一生宦海沉浮,對於榮華富貴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所以在作者的眼中富貴榮辱如夢似幻,到頭來終歸是一場空。
無論你是皇室貴胄,還是尋常百姓,人生到頭終將一死,化為一捧黃土沒有任何不同的地方。就像杜牧所作古詩「送隱者一絕」中寫下的詩句所描繪「世間白髮最公道,貴人頭上不曾饒」。(世間只有白髮最公道,即使是達官貴人的頭上一樣長白髮不誤,決不因為貴人的身份而放過。
它不受財富擺布,不向權貴拜倒,不阿諛,不徇私,一切都公平合理,這就是人世間最公平的事。)世人應從這個角度來看,世間的五種情慾。五種情慾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化,任何人也不能使之常住不變。一切喜怒悲哀終將逝滅,時間會幫助世人撫平所有的創傷。無論是悲哀還是快樂都是如此,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世人出現如此多的欲求其根緣就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所生之法,本無實性,自不常住。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是也。如果因緣發生了變化,哪些沒有自性的枯榮的哀樂也必將發生變化隨之而消失。
這樣的無常事實,薈芸眾生明知卻強作不知,反而自欺欺人。世人為一些黃白之物或美色赤膊上陣互相爭鬥,弱肉強食如禽獸一般,真為可憐至極。豈不知富貴榮華皆浮雲,爭來奪取到頭來只剩一場空。
芸芸眾生如能向竹下的真僧那樣,深入禪定,契悟佛道,便能夠獲得「涅槃寂靜」的寂滅之樂!此大安樂緣起緣滅,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這是眾生終極歸處。詩人在本詩中強烈地表達了對凡塵強烈的厭離之心,追求寂滅為樂的理想,希望自己能夠契入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