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2020-12-04 小朋友說為幸福奮鬥

什麼是無明的對治力呢?

無明有許多的解讀。 可分煩惱無明、及非煩惱無明。

就是唯有愚昧, 對事物不了解的無明, 屬非煩惱無明; 顛倒執著的無明, 就是不只不了解, 還執著與事實相反的見解, 是煩惱無明。 也就是經典所指 的生死根本的煩惱, 如回向文。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三障, 是三毒,貪、瞋、痴。痴, 無明; 以著菩薩著作的論典解釋, 就是以上所說, 對事物不了解的無明, 以及倒執實義的無明; 以龍樹菩薩的論典, 則認為是對事物的究竟性質, 錯誤的、顛倒的了解, 把虛幻不實的執為真實, 所以說實執即無明。 由這種顛倒執著的無明, 帶來一切的煩惱; 如果對事物的究竟性質, 看的越清楚, 顛倒執著就能斷除, 所以要了知空性的道理, 是非常重要的, 是無明正對治。

佛法的根本宗義, 是如經典所說的四聖諦。 為了生起菩提心, 我們必須要了知四聖諦的內容。 要脫離痛苦, 必須先了知痛苦的因, 才能止息痛苦, 走向離苦得樂之道。 苦諦有四種不同行相‥無常、苦、空、無我。 所有佛學思想家, 一定承認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諸行無常, 如前面所說。 諸法無我的 「我」 是何義? 我並非身心以外的我, 是依身心假名安立而有, 無有自性的我, 只要主張這種無我, 就是所說的諸法無我。 如果執取我是身心以外的我, 或我是自性有的, 稱為。 「我執」 , 也可以稱為無明。 龍樹父子如何解釋此理論? 如《心經》的。 「照見五蘊皆自性空」 , 不只是五蘊安立的我 (人、補特伽羅), 無自性、無真實, 五蘊本質也是沒有真實性 (法無我), 諸法完全是依賴或互相觀待而存在的假相, 真實性是不存在的。

相關焦點

  • 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槃寂靜
    唐宣宗年間大禪師黃檗希運,是馬祖道一法孫。有一次,他去當年馬祖弘法的洪州(南昌)開元寺,瞻仰祖師遺蹟。去後,並不多話,和其他僧人一樣勞作,無人知道他的來歷。這天,當朝宰相裴休到寺參觀。不明白的,說再多的法也無濟於事。此即無法可說。廟佛門三法印:「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槃寂靜。」
  • 諸法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涅槃寂靜
    使詩人對於佛教的「空無」等觀點,有了深刻的認識。詩人的作品中有了很多佛心、禪意。佛教教義:「諸法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涅槃寂靜。」禪禪宗認為人人皆有佛性,只是被雜念所汙染,無法發現真如但悟空無捷徑可尋,無外力可藉助,只能自證自悟。
  • 《周易.觀》丨上九觀其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既然九五觀我生,起了分別,有了我,就有了你,有了你,就有了他。觀之初六,風不可定,因測者加水而定,觀測者的意願設計了世界與未來,於是有我,有我則有心,心光照耀,幽隱發明,六識生起,分別心生,於是有愛,於是有他,萬物紛呈,一切又歸於生死流轉的多樣性,不確定性,回到其源頭。
  •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滅為樂何解?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菩薩。寂滅為樂,佛性。這一句話,就已經表達的三種境界。作者:鴻無道人!諸行無常,凡夫心性。念生念滅,念念相續。不斷思想,行之皆苦。這就是凡夫所處的心性。醒著時亂想,睡著時夢想。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一會兒想著如何求財。
  • 闢支佛:否定佛三法印者,皆非佛弟子!學佛精舍
    那麼請一切善男子與善女子,來看看,佛三法印都說了什麼: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四法印,這裡在加一句:諸漏皆苦)寂靜涅槃!那麼又為何要說:否定佛三法印,皆非佛弟子呢?第一,諸行無常,講的是世間一切皆無常變化,因變化所以究竟不圓滿,所以無常是苦根! 為何說:「」無常」既苦根,譬如今日花開,明日花復又凋零;又譬如一對夫婦滿心歡喜經懷胎十月終生一漂亮男嬰,不幸幾日既夭折,此既因無常世中無常變化,而得苦根!所以佛說:諸行無常! 因無常變化而生苦根!
  •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虛
    江諸茅屋雜興四絕其一(倪瓚)眼底繁榮一旦空,寥寥南北馬牛風。鴻飛不與人間事,山自白雲江自東。佛教主旨宣揚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虛。首聯部分詩人以形象的語言,借用典故詮釋了這種思想。這就像鴻飛高天,自由自在,不假外力,也無欲求;宛如白雲籠山,江水東流,隨心所往,無滯無礙,無心無迷
  • 看似並非印可關鑰的「涅槃寂靜」,為什麼會是三法印中的一條
    三法印就是學習佛經的人,用來外印可自己見解的關鑰。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諸行無常,諸行者:因業果報,因業果報皆為幻化都歸無常。「諸行無常」印可的是學習動機,只有正確的學習動機,才會從佛經中讀悟到佛法的真諦。知諸行無常則不戀三界,不戀三界則出離可期。
  •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觀壁盧九想圖(包佶)一世枯榮無異同,百年哀樂又歸空。夜闌鳥鵲相爭處,竹下真僧在定中。劉晏被罷官以後,德宗命令包佶親自替代劉晏作為諸道鹽鐵輕貨錢物使。包佶負責監督長江、淮水一帶的財賦,上溯長江,前往上任。
  • 淺解佛學「四法印」「常見」、「斷見」、「無常」、「涅槃」
    四法印四法印是佛學中用於鑑別正道和異端邪說的標準,分別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有漏皆苦,下面我們就來一條一條的理解。諸法無我關於這一條,礙於篇幅原因,我會將它放到下一期的佛學內容中進行詳細解釋,因為他涉及到了「無我」的概念,而「無我」是我們一直懸而未提的概念,因為它過於繁雜,下一期我們重點講述。這裡簡單說一句,諸法無我可以理解為:在一切法中,無有「我」的實體。
  • 《偶說一「諸法無我」有無現實指導意義》
    《偶說一「諸法無我」有無現實指導意義》 我是誰?誰是我?這不是一個玄學問題,是個哲學問題,亦可以說是個人人會持疑的人生問題,須知此事或免多重煩惱。 要弄清上面幾個問題,要解釋「我」是怎樣的存在。因此,從佛學《大智度論》來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聽起來有點玄奧晦澀難懂,通俗來說,宇宙萬物即是宇宙運行軌跡中之一剎那過程,因緣而生,隨緣而滅,歸於平靜或虛空。 然今天要討論的只是「諸法無我」此一法印,應作何解?這裡面要弄清楚什麼是「法」?什麼是「我」?
  • 佛教中「法印」是什麼意思呢?
    國王的印璽可以證明文件的真實,有通行無阻的作用,藉以比喻某種教義以符合「法印」而證明其為真正佛法。「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並稱「三法印」,或加上「有漏皆苦」(「漏」即煩惱),稱為「四法印」。作為禪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的真實,主要指諸法的「真如」而言。真如論在大小乘佛學中總攝於「法印」。
  • 諸法無我的解脫,您看懂了嗎?
    然而,佛門「三法印」中「諸法無我」的說教,卻又別有異彩,別開生面。「三法印」是佛教用來印證檢驗是否真正佛教的一桿標尺。三法印是:一、諸行無常:世上萬有,變化無常。二、諸法無我:世上一切現象(諸法),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沒有獨立的實體和主宰。三、涅槃寂靜:不生不滅,超脫生死輪迴的境界。
  • 佛教:既然「諸法無我」,那往生的人到底是誰?
    我們知道佛法有三印證,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即紅塵之物無常,就連「我」也不過是執著而生就妄念,究竟「不真」,唯有抵達涅槃的境界,消弭了諸般煩惱和因緣,才歸於清淨。可是,既然「諸法無我」,連「我」都是虛有之物,那往生輪轉而去的人,到底又是誰呢?其實,我們唯有眼前這一世而已。佛教有言輪迴往生之說,但其實對於有情眾生來說,輪迴與否,於「我」沒有任何關係,因為「我」不過是因緣生就之物,乃是種種因由的匯聚,壽終即歸於無有,何談往生輪轉?
  • 以一燈傳諸燈,終至萬燈皆明
    1.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法華經》2.我慢自矜高, 諂曲心不實, 於千萬億劫、 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 如是人難度。——《法華經》3.以一燈傳諸燈,終至萬燈皆明。——《法華經》4.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剎,一心以妙智,於恆河沙劫,鹹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 佛經中,一切法和諸法是何意?為何掌握了四法印,便可通達一切法
    「無常」與「無我」是佛教對「宇宙萬有」的總的解釋,也可以說是一切法的總法則。「法」梵語稱「達摩」,具有法則、規律、存在、事物等多層含義,佛教的具體解釋是「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佛教認為,每一事物均有其自身所特有的性質與相狀,並有其定的規則、規範、規律,使人一看便知其為何物。
  • 你聽說過佛教的「四法印」嗎?「法印」到底是什麼意思?
    簡單來說,「四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諸行皆苦」。首先,我們來看「諸行無常」。由於「法」指的是萬象萬物,所以在佛經中經常就會使用「諸法」、「一切法」等這樣的詞彙。「我」就是「自我」,「諸法無我」說的就是,在宇宙間的萬象萬物之中,是找不到「自我」的存在的。「我是誰?」,這不但是「三大終極問題」之一(另外兩個是:「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看來也是佛教對靈魂的拷問。
  • 你聽說過佛教的「四法印」嗎?「法印」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佛教的教義中,歷來都有「三法印」、「四法印」和「五法印」之說,我們今天的這篇文章,就取其「平均數」,來聊一聊其中的「四法印」是怎麼回事。簡單來說,「四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諸行皆苦」。首先,我們來看「諸行無常」。
  • 佛教三法印:正法與邪說的判定依據
    佛教借鑑世間法,也以「法印」作為辨別真、假佛法的標準——「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合稱三法印;若加上「有漏皆苦」,則謂四法印。佛門宗派眾多,各自傳承不同經論,但其所主張的理論終不能違背諸「法印」之原則——若鼓吹「諸行是常」、「諸法有我」,或貪戀紅塵之樂,否定「有漏皆苦」,乃至修行目標不指向「涅槃寂靜」的,都不被認可為契合佛義的教誨。
  • 「佛教常識100問」第20問:「法印」是什麼?
    國王的印璽可以證明文件的真實(有通行無阻的作用),藉以比喻佛教的主要教義,也以符合「法印」而證明其為真正佛法(掌握了它,便能對一切法通達無礙),所以稱為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並稱三法印,或者加上「有漏皆苦」,亦稱「四法印」。
  • 什麼什麼是正法?判斷的標準是什麼?
    佛陀為了保持佛法的正統性,教給弟子辨別教義真偽的四個原則,這就是佛教裡的「四法印」。讓我們想一個問題,這個世界上有沒有判斷是非的依據?為了使佛法的傳播儘量晚一點墜入壞、空的階段,他為佛法欽定了三個基本原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稱之為「三法印」,後來又加了「有漏皆苦」,便稱之為「四法印」。佛陀囑託弟子,等自己圓寂之後,就用這「四法印」當做辨別教義的依據。傳播佛法的人,如果宣講的內容違背了「四法印」其中的任何一項,他所說的就不是正法,而是異端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