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台教學辭典》說:「法印」是佛法之特徵,乃印證義理是否正確;若所說與法印相契,則可認為是佛說;如與法印違背,則被判定為非佛說……
世間的私函公文,往往憑印鑑來確認真假。佛教借鑑世間法,也以「法印」作為辨別真、假佛法的標準——「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合稱三法印;若加上「有漏皆苦」,則謂四法印。
佛門宗派眾多,各自傳承不同經論,但其所主張的理論終不能違背諸「法印」之原則——若鼓吹「諸行是常」、「諸法有我」,或貪戀紅塵之樂,否定「有漏皆苦」,乃至修行目標不指向「涅槃寂靜」的,都不被認可為契合佛義的教誨。
佛門宗派眾多
佛教首先有小乘、大乘、金剛乘(密宗)之別,又各細分眾多部派宗門,粗淺籠統地說:
小乘佛教在佛滅後100餘年,因對「大天五事」執不同觀點,分作上座、大眾兩大「根本部派」;此後300年間,上座部經過7或8次分裂,形成了本末共11大部派;大眾部經過4或5次分裂,形成了本末共9大部派。
佛滅後400年許,上座部最主要分支「說一切有部」的大家世友菩薩以本部觀點造《異部宗輪論》,扼要論述佛陀「般涅槃」後100餘年至400年期間,印度佛教各部派(注)產生的歷史及其「部執」(各自的教義)。
【注】依《異部宗輪論》說,佛般涅槃後百有餘年,古印度摩竭陀國阿育王(無憂王)當政時期,因對「大天五事」執不同觀點,佛教團體發生「根本分裂」,分為大眾部、上座部兩大「根本部派」。
大天比丘即大眾部的始祖,主張「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五事乃是「真佛教」;這是他對證果阿羅漢境界所持的觀點,即所謂「大天五事」。大天比丘的觀點不為上座長老們接受,由此產生「根本分裂」。
根本分裂之後300年間,因地域、教義觀點不同等因素,上座部、大眾部之下又分出不同僧團,謂之「枝葉分裂」:大眾部經過4或5次分裂,形成了本末共9大部派: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多聞部、說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而上座部經過7或8次分裂,形成了本末共11大部派:說一切有部、雪山部、犢子部、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法藏部、飲光部、經量部。此即所謂「部派佛教」時期,起於佛滅後百餘年,至大乘佛教興起。到公元一世紀前後,各部派成熟發展,主張不同的教義,也各自傳承了不同的經典。
圖1:《異部宗輪論》20部派示意圖
大乘佛教在印度,即有中觀、唯識兩大「宗見」。中觀派依論證方法的不同,分為「應成派」(歸謬論證)和「自續派」(獨立論證);依是否承認有外境,自續派又有順瑜伽、順經部之分……唯識派即瑜伽行派,主張「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認為「心」外沒有任何獨立存在的客體,一切現象都是由「識」所轉變而顯現的。
大乘佛教傳入漢地後,逐漸形成了三論、涅盤、地論、攝論、天台、淨土、律、禪、法相、華嚴、真言11宗,加上屬於小乘的成實、俱舍2宗,並稱漢傳佛教「十三宗」。
圖2:法相唯識宗祖庭大慈恩寺前的玄奘三藏像
金剛乘即佛教密宗,若以小乘、大乘二分佛法,密宗即歸為大乘佛教(注),比如漢傳佛教就把「真言宗(密宗)」歸為大乘的一宗——大乘以因、果區別,有顯教與密教之分。當代密教主要分為東密、藏密二支;東密即唐代由中國東傳日本的「真言宗」密法,到日本後又分「東密」和「臺密」兩派;藏密即藏傳佛教中的密教部分,唐代以來由印度傳入後,先後形成寧瑪(紅教)、薩迦(花教)、噶舉(白教)、格魯(黃教)4大派和一些較小的教派。
【注】金剛乘一般又分成事、行、瑜伽、無上瑜伽4部密續,不同於小乘、大乘強調心的訓練,金剛乘強調認識心性,故這4部並非不同派別的理論,而是針對4種不同心性狀態的弟子所設計的不同方法。
圖3:作者在真言宗祖庭青龍寺的惠果空海紀念堂前
能為「法印」所印證者,即是佛說,反之是魔說
「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合為三法印,《佛學大辭典》說:「此三項義理可用以印證各種說法之是否正確」,祂們可說是佛教的根本法則、普遍法則乃至最高法則。某說是契合佛理的正法?還是似是而非的「相似法」?即可引「法印」來做判定依據——凡符合三項原則的,便可信為佛陀正法;有如世間印信,有證明效力。
《大智度論》云:「諸小乘經,若有無常、無我、涅盤三印印定其說,即是佛說;若無此三法印印之,即是魔說。如世公文,得印可信,故名『三法印』。」由文可見:首先,三法印印定範圍是「諸小乘經」;其次,能為三法印所印證者,是佛說,反之則是魔說。
《佛學大辭典》則指出,《大智度論》的上述觀點「未見於巴利語系經典」,而漢譯《雜阿含經》卷十卻有類似說法——《雜阿含經》第10卷的第262經中,諸比丘教授長老闡陀曰:「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大智度論》又云:「得佛法印故,通達無礙;如得王印,則無所留難。問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
天台智者大師也引用《大智度論》,對「三法印」作出分別說明:「一『無常印』謂世間生死及一切法,皆是無常;眾生不了,於無常法中執為常想,是故佛說無常,破其執常之倒,是名『無常印』。二『無我印』謂世間生死及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而有,虛假不實,本無有我;眾生不了,於一切法強立主宰,執之為我,是故佛說無我,破其著我之倒,是名『無我印』。三『涅盤印』,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諸行無常印
因、緣所生的「有為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遷流,故曰「行」。《佛教哲學大辭典》說:「『諸行無常』是謂世間事物不斷變化、流動之意。諸行的『行』是形成之意,即我們所認識的現象世界是依原因、條件而存在,或生或滅。」
諸有為法亦即「諸行」中,無有能常住不壞者,故曰「無常」。恰如《無常偈》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金剛經》中也有著名的「六如偈」,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教導人們應視「有為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此「六如」,即是無常。
《佛學大辭典》說:「諸行無常(梵:anitya^h! sarva -sam!ska^ra^h!),又作一切行無常印、一切有為法無常印,略稱無常印。一切世間有為諸法概皆無常,眾生不能了知,反於無常中執常想,故佛說無常以破眾生之常執。」
又說:「『行』有遷流之義,謂『有為法』;言一切之有為法,念念生滅而無常也;是為『諸行無常印』。」
圖4:上座部最主要分支「說一切有部」中心地區犍陀羅的佛像
諸法無我印
「諸法」即「一切法」,包含有為法、無為法兩種。
而前述「諸行無常印」中的「諸行」僅指有為法。按《俱舍論》的說法,色、受、想、行、識「五蘊」都屬於「有為法」,由因、緣和合而生,有「無常」的特徵,故《心經》說「五蘊皆空」——「無常」即「空」。「無為法」僅指虛空和二種滅(擇滅、非擇滅),非由因、緣和合而生,在生、住、異、滅的遷流中其實是不存在的;無為法只是一種假立的概念,故也談不上「無常」。
但有為法、無為法都有「無我」的特徵。諸法無我,是說在一切有為、無為法中,沒有絕對的「我」的實體——所謂「我」的存在,只是有為法中相對的生理和心理幻象。正如《成唯識論》說:「……我、法,但由假立,非實有性。」
所謂「我」,《成唯識論》解釋為「主宰」。大乘佛教唯識派認為,「無我」略有二種:人無我、法無我。人身乃五蘊、四大和合而假有,實無自主、自在之我體,是為「人無我」;了知「人無我」可斷煩惱障,此為小乘佛教之觀道。有為法依託因、緣而生,無為法只是一種假立的概念,皆無自性實體,是為「法無我」;了知「法無我」可斷所知障,此為大乘菩薩之觀道。
有為、無為法皆無我,可知「諸法無我」;人、法二無我,可知「諸法無我」。
《佛學大辭典》說:「諸法無我(梵:nira^tma^nah! sarva -dharma^h!),又作一切法無我印,略稱無我印。一切世間有為無為諸法概皆無我,眾生不能了知,而於一切法強立主宰,故佛說無我以破眾生之我執。」
又說:「『行』之名局於有為法,『法』之名通於無為法;言一切有為、無為諸法中,無有我之實體;是『諸法無我印』也。」
圖5:敦煌寫經《大乘入楞伽經》
《大乘入楞伽經》卷二中,佛言:「菩薩摩訶薩當善觀察二無我相,何者為二?所謂:人無我相、法無我相。」
涅槃寂靜印,兼說有漏皆苦印
三法印加上「有漏皆苦」(或:諸漏皆苦、一切行苦)謂四法印。
佛教基於修行、辯論等需要,對「一切法」或「諸法」做了多角度的分類,期望通過多維度的觀察,對一切「法」有更深刻的理解,由此探知真理,尋求解脫之路。最基本的是兩分法,通常有兩種:(1)有為法、無為法;(2)有漏法、無漏法;也有四分法,即苦、集、滅、道「四聖諦」。
《俱舍論》認為,四聖諦中的「滅」和「道」都屬無漏法(但前者是無為法,後者是有為法),故他們與「有漏皆苦印」無涉。而「苦」、「集」二諦既屬有漏法,也屬於有為法;「苦」聖諦教導輪迴中的眾生,應該認識到生命的本色是苦;「集」聖諦則是種種導致苦的原因之集合。「漏」即指煩惱;《俱舍論》說有漏法「於彼漏隨增」,即苦、集二諦中的各種煩惱,彼此會隨順、攀援,互作因緣而增長的。
故而,佛陀開示了「有漏皆苦」法印,教導修行者離苦、堵漏的方法,即:厭離輪迴,滅除生、老、病、死諸苦,追求不生不滅、身心俱寂的無為「涅槃」境界——此即「涅槃寂靜」法印。
涅槃不是死亡,死亡為另一生命之開端。死此生彼,仍受業力牽引,並未擺脫輪迴。佛陀之究竟涅盤,「死」後不再復生,不生則無死——蓋已打破無始無明,徹見本來面目。
《佛學大辭典》說:「涅盤寂靜(梵:s/antam! nirva^n!am),又作涅盤寂滅印、寂滅涅盤印,略稱涅盤印。一切眾生不知生死之苦,而起惑造業,流轉三界,故佛說涅盤之法,以出離生死之苦,得寂滅涅盤。」
又說:「言『涅盤』之法,滅一切生死之苦,而為無為寂靜;是『涅盤寂靜印』也。」
圖6:大英圖書館藏《大般涅槃經》
結語
馬勝比丘(音譯:阿說示)是最早出家的五位佛弟子之一。某日託缽行乞時,遇見婆羅門大學者舍利弗。舍利弗見馬勝比丘極具威儀,便請教他,向誰學道?教義為何?馬勝比丘之回答,即是著名的《緣起偈》: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舍利弗聞說,心生歡喜,便與好友目犍連攜一眾弟子皈依佛陀。兩人後來各自成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即:智慧第一舍利弗、神通第一目犍連。
古代佛塔一般都鐫刻這首《緣起偈》,當作舍利供奉。因佛陀說過「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所以此偈亦被稱作「法身舍利偈」。
「緣起法」是佛教的根本教義,即諸法皆由因、緣而起,相待於互存的關係和條件;離開關係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因、緣,一般地解釋,就是關係和條件。在《雜阿含經》中,佛陀開示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佛教所有的教義都以「緣起法」為源泉,三法印中的無常、無我正是基於此。
圖7:智慧第一舍利弗
《佛學大辭典》說:「『諸行無常』唯明有為,『涅盤寂靜』唯明無為,『諸法無我』則通明有為、無為。」
又說:「一切之小乘經,以『三法印』印之,證其為佛說;大乘經以『一實相印』印之,證其為大乘之了義教。」
戚任偉 2019年5月 首發於《臨山觀海寫真館》
除特別註明外,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