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四念住隨觀生法、滅法、生滅法

2020-12-15 重樓逾陀

修習隨觀內、外、內外之後,接下來的層次是隨觀生法、滅法、生滅法。於此,同樣以隨觀於身為例,在經中所載的是:

他安住於身,隨觀生法;或他安住於身,隨觀滅法;或他安住於身,隨觀生、滅法。

在這個層次上,隨觀於身者,是指隨觀組成物質身體的色法及其因緣,藉由隨觀色法及其因緣的生起或滅去,或是從生起到滅去,修習者將直接經驗到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的事實,因而發展出穿透式的見解— 照見無常的本然真實。

如實了知無常,是體證苦和無我的重要基礎,漸漸地,修習者體悟到無「我」、無「我所」的智慧將會生起。

隨觀於受、隨觀於心者,所隨觀的是精神層次的究竟名法;隨觀於法者,則包含色法、名法及其因緣。此三者的修習過程,也同樣需經隨觀生法、滅法、生滅法的次序。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先生開示: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世界上的人死了又生,生了又死,那麼多死死生生,都是生滅。花開花落,太陽下去了,月亮出來了,都在生滅中。所以,先體會內心的生滅,你的思想、念頭一個一個連續不斷地來,也連續不斷地滅。心念不斷地生生滅滅,你做不了它的主。它呢?也做不了你的主。它生起之後,又跑了,它也沒奈你何。觀心,觀察自己的心念。寂滅是什麼?寂滅就是涅槃。就是小登科嘍!
  • 南懷瑾老師: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佛經上有四句話:「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什麼是諸行?行並不是我們在這裡走路,在這裡轉就叫行。心理上的思想,外在的行為,物質世界的一切環境,一切關係,家庭兒女人生,都謂之「行」。行者動也。一切都在動態中。
  • 佛陀大弟子阿難尊者的感嘆,難道「生滅法」比不上水老鶴?
    阿難尊者阿難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二十餘年間常伴佛陀的左右,他博聞強記,對於佛陀所說的法都能記誦,故譽為多聞第一他於是就很懇切地走過去,告訴這首偈語應該這樣誦讀:「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這句偈語就如中國的一句古話,朝聞道,夕死足矣。而這個佛經偈語所說的「生滅法」即是道,也可以說是佛法,聽聞道法一天,勝過空聞百年,這樣才說得過去,這樣才值得去做。
  • 緣起性空: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一切有為法,由因而存,由緣而生,因為根,緣為本,無因不能緣,無緣而有因,緣起則生,緣散則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從宏觀的角度講,世間的所有事物,包括時空和宇宙,都是因緣聚合而成果,也就是事物本身,當促使它們發生的條件(緣)消失之後,它們也會隨之滅亡。
  • 『南懷瑾』呼吸是生滅法,為什麼古德及祖師們教人用數息法?
    1、數息心定之後,再來就是隨息,可是隨比數困難。你知道自己氣進來、氣出去了,中間沒有其它的思想,這個叫「隨」。隨什麼?心隨氣息,也就是氣息隨心。這樣慢慢修持,當心念完全靜止、不散亂時,氣息也靜止了,這叫隨。2、後來道家修持,稱這個隨的境界叫做「心息相依」。
  •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釋迦牟尼佛當時,說了一個偈子,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個偈子舍利弗聽到以後就開悟了,就帶領數百徒眾,直接投奔釋迦牟尼佛。都是講寂滅,稱讚寂滅之樂,寂滅之義。實際上來講,我們就是眾生,寂滅了,就是無生,不寂滅,你就是眾生。你為什麼是眾生啊?因為你生的東西太多,各種各樣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五花八門,是名眾生,不是「大寂勝三昧」。
  • 不要用世間生滅法來懷疑極樂世界。《印光法師嘉言錄》42
    ,像正報根身,也就是我們的身體,象依報世界,也就是我們所住的天地,都是因為眾生生滅心中,相同的業力感召世界的情景;不同的業力感召身體的情況。身體有生、老、病、死,世界則有成、住、壞、空。也就是物極必反,樂極生悲等都是這個道理。因為成因既然是生滅的,果報也不能不生滅。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徹證自心本具的佛性,隨心所現的不思議稱性莊嚴的世界,那裡的樂是沒有窮盡的。就像虛空一樣寬廓廣大,包含一切森羅萬象。世界雖然成了壞、壞了成,無有窮盡,然而虛空畢竟沒有增減。你以世間的快樂難以理解極樂的快樂。
  • 用佛教觀點看超級病毒:諸法因緣生,因滅法還滅
    諸法因緣生,因滅法還滅。當然,面對「超級病毒」,重要的是要依靠科學,佛教本身對「超級病毒」冠狀病毒變異是無能為力的,也無法去消滅這些有害於人類的「魔」,如果有些同修認為自己有佛菩薩保佑,或者自己行善,不會招感「超級病毒」等等心理,這是大錯特錯矣!
  • 釋迦佛涅槃偈 苦樂生滅無常
    文/易安先生付法偈原文:【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佛祖為盡最後孝道,自棺中而起為母留下五句偈語:世間空苦,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翻閱《別譯雜阿含經》時,亦有一段「爾時佛告諸比丘。諸行無常。迅速不停。無可恃怙是敗壞法。應當速離趣解脫道。帝釋天復說偈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乃名涅盤。」
  • 淺論「四念處」的修持
    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佛在世時,我們依您而住;現在您要舍我們而涅盤,我們應該怎樣安住呢?佛曰:我涅盤後,你們應以四念處法安住。這四念處法,佛在《阿含經》中講八正道的時候,就列為正念修持的主要內容了。最後又重提為弟子安住之階。可以想像它在廣大佛法地位中的重要了。四念處法是三十七道品最初修持的四種方法。
  • 認識佛教的無常觀:高必墜 聚必散 合必離 生必死……
    相續無常,指有為法在一期相續過程中,必有生、住、異、滅四個階段,與其生前與滅後相比來看,似乎具有某種穩定性,這尤以人的生死最為明顯,這也是人們普遍能體驗到的一種「無常」。 而剎那無常,是指在剎那之間也有生、住、異、滅的變化。
  • 首愚法師:你經常不生不滅地渾然忘我,一天到晚笑咪咪的,那你便是神仙
    我們要知道佛法整個的修行就是要又觀又念。觀指的是你的想法、你的用心,我們在佛法上用功要直接契入到我們內心的世界,可以說觀就是一個見地、一個導向,因此我們要看看自己此心用對了沒有。再來觀跟念要融在一起。念即是《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裡第二十四位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的念。
  • 【夢參老和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樣達到無生境界
    生住異滅的四相就是沒有生相,一切事物生起,這是生相,生而後住,生起來就住。舉個例:當我們生下來就住世了,從不會說話到漸漸會說話,會運動了,要生活得學本事,那你在住世的時候必須得學。要住,要生存。在住的時候起變異,從小孩生下來隨時在變,一歲變到十歲,十歲變到二十歲,這個變異當中就是生成過程。你生了之後就是在向滅了走,生住異滅四相是輪流的,沒有一刻停的。
  • 何謂「法念住」,與五蓋、五取蘊什麼關係?
    法念住,首先是觀察五蓋;去除心的障礙後;再就五取蘊、六入處覺察有情的身心活動;之後隨觀七覺支,將心導向覺悟;最後隨觀四聖諦,徹底體證涅槃,導向解脫。一:法念住概說四念住中的第四念住是「法念住」。法念住的修習範圍很廣,內容分別是:五蓋、五取蘊、六入處、七覺支、四聖諦。法念住的觀照所緣,將牽涉到色法、心法及其之間的緣起,因此,法念住的的範疇,涵蓋全部的有為法(緣生法)和無為法(涅槃)。
  • 怎麼樣棄生滅法,入涅槃境?
    如果真有這種膽量——在內心中悄悄安裝進去一個軟體,就是讓自己從此再也不要三界之內的一切法,然後啟動這個軟體,你馬上就會發現三界以內確實無有一法可以障礙你。任何一種表現,只要有所表現就是生滅法,就在無明的當下,你如果能夠站在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當下,就能看到一切生死現象;如果不貪著生死法,你就能看到涅槃的景象。
  • 南懷瑾老師:修道成佛的最好方法就是以觀世音菩薩音聲而入道
    修道成佛的最好方法就是以觀世音菩薩音聲而入道「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裡大問題來了,依照普通的理解,這句偈文的意思是,佛只用一個聲音說法,所有眾生,不論印度人、中國人,連牛、馬、貓、狗等等,統統聽懂了,而且都認為佛說的是自己的語言,這是佛的神通不共法。
  • 仔細觀察念頭的活動,心境有四種變化,念生、念住、念異、念滅
    知道一個念頭過去、一個念頭過來,這是粗略地觀。如果再細微地觀察,以喝水為例,現在口很渴,想喝水,這是一個念頭。把這一杯水拿起來,這是第一個心念;把茶杯送到口邊,是第二個心念;喝一口茶,覺得這杯茶很可口,再喝一杯也不錯;再喝一口,就有點淡而無味了;接著,就不想喝了。喝茶是一個粗的念頭,從想喝茶開始到最後,心境就有這麼多的變化。
  • 四首禪詩,讓你領悟心念的生滅之理
    哪怕在末法時期,這個人對佛、對法也能生出信心。只要一個人能對法,生出信心,就證明這個人,有慧根,有佛緣。那麼,無論經過多麼久遠,也「必定見佛」。偈語,也稱禪語,佛經中的禪語很多,其中都具備了修行的涵義在裡面,有很多禪語,蘊含了心念的生滅之理。對於修行的人,能開啟他的如來智慧。今天就由本文與大家分享其中的四首,看看大家,能否領悟其中心念的生滅之理。
  • 念釋迦牟尼佛,不念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看到會流眼淚。為什麼?
    極樂世界有生滅法就是蓮花,除蓮花之外沒有生滅法。蓮花的好壞,統統是我們念佛人的念力、願力,跟念佛的功夫。所以好好培養這個蓮花,蓮花起大作用。我跟同學們說過,蓮花是阿彌陀佛願力加持的,我們一般人講保佑。蓮花的最大的作用,就是你往生的時候,在蓮花裡頭轉識成智,起這麼大的作用。
  • 了解三寶·之四·隨念三寶(繫念佛法僧的正確方法)
    我等於種種住之間,當以何等之住而住耶?」佛陀答覆道:「作為聖弟子」,「若信則能成,若不信則不然;若發勤則能成,若懈怠則不然;若繫念期能成,若妄念則不然;若得定則能成,若不得定則不然;若慧期能成,若不得慧則不然。(五根、五力)」隨後,佛陀就為摩訶男開示了「六隨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