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2020-12-13 般舟念佛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而說偈曰。】

「爾時」,世尊為了重新明了這個意思,而說偈曰:

【若人有能解釋斯。諸佛大寂勝三昧。】

這裡邊特別強調「諸佛大寂」,「寂」是寂滅之義,寂靜之義。何為大寂呢?五欲六塵全部寂滅,此世界之一切全部寂滅。五欲六塵之寂滅,此世界全部之寂滅,這是講的內涵。大寂,對我們來講,我們哪一個沒有寂?好像我們的財寂滅了,大家沒錢也跟著,也不想要錢,甚至想不起錢是幹啥的。這個好像看得到。色,我們好像也寂滅了,也不會想這些事情。名,好像寂滅了,其實在大家相處的時候,還會體現出某種名利心。希望別人尊敬,希望別人守秩序,希望別人聽自己的,這都是名的,名利心的一種體現。食,這個食品,實際上這一關我們遠遠沒有過,不夠寂滅。財色名食睡,這個睡眠關也一樣,好多人沒有寂滅,根本談不上大寂了。

尤其從內在來講,在我們行法過程中,關於身體的種種感受,我們沒有寂滅;關於思想的種種感受,我們沒有寂滅;關於情緒的種種感受,我們沒有寂滅;關於環境和他人的種種的是非長短、善惡美醜都沒有寂滅,都不是大寂。真正寂滅了,那種勝三昧的感覺才好,這是講諸佛大寂,寂滅為樂。

釋迦牟尼佛當時,說了一個偈子,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個偈子舍利弗聽到以後就開悟了,就帶領數百徒眾,直接投奔釋迦牟尼佛。都是講寂滅,稱讚寂滅之樂,寂滅之義。實際上來講,我們就是眾生,寂滅了,就是無生,不寂滅,你就是眾生。你為什麼是眾生啊?因為你生的東西太多,各種各樣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五花八門,是名眾生,不是「大寂勝三昧」。是為無生——大寂。

恭錄於《賢護經》學講記

對別人都能夠恭敬的供養這一聲佛號

這五百位和八正士都巧智無妒,都智慧,非常善巧

這八大菩薩和五百上首,來守護、來宣講般舟三昧

求法不精誠,有放逸懈怠懶散影響修行

殷切求法的心 真誠求法的心 迫不急待的心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後查閱。感恩一切諸大善知識,感恩大眾,感恩一切。隨喜功德,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先生開示: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證到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中間一段空。《金剛經》不是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把這三個階段的心一切斷,寂滅現前。到這個時候差不多了,寂滅為樂。世界上的快樂、享受、幸福都是相對的,都是生滅法,都是靠不住的。只有寂滅境界才是樂。連「樂」都沒有,有個「樂」又是苦。你看!在這樣苦難的眾生世界中,我們居然跑到這裡來,兩腿一盤「寂滅為樂」。
  • 南懷瑾老師: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點擊右上角,關注「惜緣見聞」,為你帶來更多精彩內容!  佛經上有四句話:「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不永恆的都是生滅狀態,一起一落,一生一滅。  就像我們的思想、念頭,前一個思想過去了,抓不住。「事如春夢了無痕」,過去了,像水上的花紋一樣,再也抓不回來。上午的時間過去了,抓不回來;上午的思想過去了也抓不回來。世界上的人死了又生,生了又死,那麼多死死生生,都是生滅。花開花落,太陽下去了,月亮出來了,都在生滅中。
  • 釋迦佛涅槃偈 苦樂生滅無常
    文/易安先生付法偈原文:【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佛祖為盡最後孝道,自棺中而起為母留下五句偈語:世間空苦,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翻閱《別譯雜阿含經》時,亦有一段「爾時佛告諸比丘。諸行無常。迅速不停。無可恃怙是敗壞法。應當速離趣解脫道。帝釋天復說偈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乃名涅盤。」
  • 佛陀入滅前所說的「寂滅為樂」,是讓眾生惜時如金,刻苦用功嗎?
    佛陀入滅前,為弟子做最後一次開示,《大般涅槃經》中有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隨後佛陀又告誡弟子:「我今雖是金剛之體,亦復不免無常所遷。」很多人讀佛經至此,會發出感慨,覺得佛陀涅槃前所說的「寂滅為樂」,是說明世事無常,勸誡眾生惜時,在修行上刻苦用功,爭取早日成就佛果。
  •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滅為樂何解?
    諸行無常寂滅為樂,佛性。這一句話,就已經表達的三種境界。作者:鴻無道人!諸行無常,凡夫心性。念生念滅,念念相續。不斷思想,行之皆苦。這就是凡夫所處的心性。醒著時亂想,睡著時夢想。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一會兒想著如何求財。一會兒想著如何圖色。
  • 《六祖壇經》教你寂滅為樂,到底是什麼樂?
    寂滅為樂到底是什麼樂? 志道法師自稱出家十餘年來,覽《涅槃經》,至今仍對其中一句「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存有疑惑。 他問惠能大師:經中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但所有眾生皆有二種身體,一種是有形有相的肉體,但肉體是生滅無常的,當假合成肉身的四大分散,全然是苦,又哪來樂?
  • 緣起性空: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一切有為法,由因而存,由緣而生,因為根,緣為本,無因不能緣,無緣而有因,緣起則生,緣散則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從宏觀的角度講,世間的所有事物,包括時空和宇宙,都是因緣聚合而成果,也就是事物本身,當促使它們發生的條件(緣)消失之後,它們也會隨之滅亡。
  • 《六祖壇經》系列講座|王德峰教授分享寂滅之樂
    寂滅為樂到底是什麼樂?志道法師自稱出家十餘年來,覽《涅槃經》,至今仍對其中一句「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存有疑惑。他問惠能大師:經中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但所有眾生皆有二種身體,一種是有形有相的肉體,但肉體是生滅無常的,當假合成肉身的四大分散,全然是苦,又哪來樂?
  •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包佶一生為官清廉,在朝廷聲譽頗佳。後來升遷為刑部侍郎,後改秘書監,封丹陽郡公,留詩一卷。水世人出現如此多的欲求其根緣就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所生之法,本無實性,自不常住。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是也。
  • 佛樂|《彌勒佛贊》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己亥年(2019)每日佛前一盞燈暨彌勒菩薩聖誕供燈共修明日2019年2月5日,農曆己亥年正年初一,欣逢彌勒菩薩聖誕。
  • 用佛教觀點看超級病毒:諸法因緣生,因滅法還滅
    諸法因緣生,因滅法還滅。當然,面對「超級病毒」,重要的是要依靠科學,佛教本身對「超級病毒」冠狀病毒變異是無能為力的,也無法去消滅這些有害於人類的「魔」,如果有些同修認為自己有佛菩薩保佑,或者自己行善,不會招感「超級病毒」等等心理,這是大錯特錯矣!
  • 佛曾經為這半偈而捨生命丨六祖大師為志道和尚釋疑 (宣化上人)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又有一個僧人叫志道,他是廣東南海縣人。「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他說,這一切行,都是無常的,為什麼說是無常呢?都是說的生滅、滅生這個法。講到這個地方,有一個公案,講給大家聽一聽。釋迦牟尼佛以前在因地的時候,做婆羅門,他在深山裡,自己修行種種的法門,用功用得非常勇猛,就把帝釋天驚動了。
  • 認識四念住隨觀生法、滅法、生滅法
    修習隨觀內、外、內外之後,接下來的層次是隨觀生法、滅法、生滅法。於此,同樣以隨觀於身為例,在經中所載的是:他安住於身,隨觀生法;或他安住於身,隨觀滅法;或他安住於身,隨觀生、滅法。在這個層次上,隨觀於身者,是指隨觀組成物質身體的色法及其因緣,藉由隨觀色法及其因緣的生起或滅去,或是從生起到滅去,修習者將直接經驗到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的事實,因而發展出穿透式的見解— 照見無常的本然真實。如實了知無常,是體證苦和無我的重要基礎,漸漸地,修習者體悟到無「我」、無「我所」的智慧將會生起。
  • ...學,以定為基,得此定已,終復舍此一念,住於「生滅滅已,寂滅現前」!
    修法之初,不為散亂,即為昏沉,此二者交相往來,吾人竟日畢生於此中討生活而不覺耳!今析此二法之象。(1)散亂。粗名散亂,細名掉舉。若心不能系止於一緣,妄想紛飛,思想、聯想、回憶、攀緣等等形狀,不能制心一處,此為粗散亂。若心似已系住一緣,而有若干輕微妄念,如遊絲塵埃,猶在往來,雖不幹擾,而終為纏眠,此如「多少遊絲羈不住,捲簾人在畫圖中」之概,此為掉舉。
  • 南懷瑾:凡是有生有滅的,都是不究竟的
    老師接著說:「修了就有,不修就沒有,那是生滅法,不是菩提道。凡是有生有滅的,都是不究竟的。要學,就要證到那個不生不滅的。「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真要學佛,去看佛經,知見不正,盲目念咒是沒有用的。」又說「學佛要想有成就,見地、工夫和行願,一樣都少不得。」「準提法是修功德,修福德資糧,你可以念,可以修。
  • 「不生不滅」與「即生即滅」間的屏障
    行者突破「執著」一關,基本上已放下世間煩惱,達到離苦得樂。這時候,個體與整體已融為一體,臣服整體,自然流動。用行話就是說,一滴水回歸了大海,處在了即生即滅。即生即滅較之不生不滅當然境界層次要遜一些,前者可以作為法門,敲門磚讓修行得以突破,達到不生不滅極樂地。前者也算是樂地,喜樂地,三摩地,或曰「三昧」。
  • 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生滅,就要學會觀照心念,將來就不感這些果
    集就是因,過去生中身口意造作種種善行、惡行,善惡業夾雜,今生就感善惡夾雜的果,業果現前就要受苦樂之報。眾生始終在迷惑顛倒中,如果不知道苦,也無法發心修行,斷除所造的惡因。例如,生病時才知道苦,等病一好,就把病苦忘記,昨天還在生病,今天病好,後天就去吃喝玩樂了。
  • 佛性不生不滅,不僅是不可思議的,而且也是不可言說的
    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假若是色身寂滅時,色身的四大(地火風水)分散,它全然是苦,不可言樂。假若是法身寂滅時,法身卻同草木瓦石,它沒有感覺,不可受樂。法性(身)是生滅之體,五蘊(色受想行識)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如果生的話,那麼它則從體起用;如果滅的話,那麼它則攝用歸體。假若它再生的話,那麼它就如同有情之類,不斷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