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正義(一)十因緣觀十二因緣觀的關聯(二)為何十因緣法是「眾生緣起」之法?

2021-01-14 佛法正義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一)第069集 十因緣觀十二因緣觀的關聯(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首先祝福大家心想事成、福慧增長!《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今天我們要來介紹〈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的關聯〉的第二個單元「細說」。上一個單元,我們引用《雜阿含經》卷12第287經的經文,來舉證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的關聯,並簡略地說明:十二因緣觀必須以十因緣觀為基礎,在十因緣觀的大前提下,才能說有十二因緣觀的還滅法,否則十二因緣觀即無還滅之義可說。
  這個單元,我們將進一步為大家解說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的關聯性。其實,佛在《雜阿含經》卷12第287經中,除了宣說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的關聯性外,也告訴我們:最後身菩薩的釋迦世尊,故意示現如同凡人一般的忘記了往世所有修證的智慧,出家之後跟隨許多外道而一一證得四禪八定,證明全都不是出三界的涅槃以後,接著示現浪費了六年時間專修苦行而長住於意識的定境中,都不觸外境而想要證得涅槃的證境;但是後來客觀檢討以後,發覺那些都不能解脫生死,都是屬於三界中的有為法,都是屬於三界中的有為境界,證明六年勤苦的長住於定境之中修習苦行,仍然不可能證得涅槃,那些定境也都不是涅槃的無生無滅、無生無死究竟安樂的境界;所以捨棄了所有定境與苦行,在沐浴及接受乳糜供養以後,開始思索如何才能夠解脫生死苦惱。
  悉達多太子在菩提場的泥地上,于吉祥草鋪成的法座上坐下來以後,就由老死的現象開始探索,探索到後來就知道死亡、愛別離……等苦,都是因為有了生命的出生,所以才會有死亡等痛苦,這樣子無量世的延續不斷;如果能夠滅掉生命的出生,就不會有死亡等痛苦延續下來;所以,想要滅掉死亡等痛苦的唯一辦法,就是滅掉「出生」這個現象,未來不要再有出生。但這是古今眾生都不願意滅掉的現象,現代的修行人也跟古人一樣的堅定執持出生的法,不願意把未來世再度出生的現象滅掉,希望離念靈知心可以不斷的出生而長遠地保持祂的存在,不想滅掉自我,所以才會執著日日、世世不斷出生的離念靈知心,不肯滅掉。因為不肯滅掉這個意識靈知心,所以死後就只能重新再去投胎,才能夠使離念靈知心在下一世重新再出生而存在,然後才能不斷地重複「享受」出生與死亡的快樂與痛苦,藉以保有世世的意識覺知心;這就是我見,就是種種無明之一。
  這正是古今修行者的通病,正因為這個惡見、邪見,所以人人都不能取證聲聞初果,全都不能分證解脫的果位。所以這個無明的存在,本質就是不知道五陰的自我都是虛妄的;因為不知道五陰的虛妄,所以被聲聞法中的無明所籠罩;由於不知道五陰是從入胎識出生的,不知道這個入胎識的前面絕無一法可以出生,所以被緣覺法的無明所籠罩;因為不知道萬法都是由這個入胎識中出生的,所以被大乘見道應斷的無明所籠罩。由於我見無明的遮障,以及不知道名色都是由入胎識出生的緣故,所以不知道五陰自我的虛妄;這兩種無明,會導致眾生執著五陰,誤認為是常住不壞法,為了想要保持五陰的常住,就會不斷入胎受生而取得後世的五陰。有入胎就會有出生,有出生就一定會有病、老、憂、悲、死亡……等苦惱。
  離開老、死……等苦惱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再讓自己有「後世再出生」的可能;所以必須正思惟「生」,也就是正確地思惟:生是從哪裡來的?所以,就從生的現象向前推溯,漸次推溯到名與色時,了知「名」與「色」身都是從入胎識出生的(也就是識陰六識及受想行陰與色身都是從入胎識出生的);因為是從入胎識出生的緣故,就必須緣於入胎識才能存在、才能夠運作。所以佛說:【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雜阿含經》卷12)這就是說,痛苦的根源其實都是因為有名色五陰存在,而這個名色五陰都是從另一個識出生的,也就是從入胎識中出生的,再往前推溯時就沒有任何一法存在了!所以推究到名與色的根源時,最多只能推溯到第八識——入胎識,一定不可能超過入胎識如來藏的;所以在推究到出生名色五陰的第八識時,就一定得退回來了,因為這個識的前面並無一法存在,探究不到任何一法,所以沒有別的法或識可以再來出生這個能出生名色的入胎識。
  所以,十因緣觀是流轉門,是眾生緣起法,對於尋求出離生死的人而言,十因緣法是黑品法,因為顯示有情的流轉,但是十因緣的觀行則是白品法。十二因緣觀是還滅門,是滅除流轉、滅除生死的法,對於求出離生死的人而言,由於能在十因緣觀的大前提下斷除我見乃至我執,所以說是白品法。為何十因緣法本身是流轉門?而十因緣法的觀行卻是白品法呢?這是因為十因緣是法界中一切眾生流轉於無盡生死的原由與事實,也是流轉門窮根究柢的最後結果,不能超過十因緣法的第十支而有流轉;也就是說,一切人窮究流轉門時,必定只能推到第十支本識即告停止,不可能超越,必須返歸——至此而還。一切聞佛說法而作觀行、悟因緣法的聲聞聖人如是,一切闢支佛與菩薩、一切諸佛莫不如是,因為這是法界的事實真相;所以說十因緣觀不可能無窮無盡,至此第十支必定終止,不能超過第十支所說的「名色由識生」的入胎識,必須齊識而還,回到名色支及其餘八支因緣法中。
  接下來,我們開始解說這些道理:為何十因緣法是「眾生緣起」之法呢?這是因為十因緣法宣說的道理,是說:老病死憂悲苦惱的根源即是出生,出生的原因則是往世所取的後有種子,後有種子的原由則是取,取的原由是愛,愛的原由是受,受的原由是觸,觸的原由是六入,六入的原由是名色,名色的原由是入胎識,也就是本識。眾生的緣起與流轉正是如此,若離開這個入胎識,就不會有眾生的名色;若離開名色就不會有眾生的六入,若離開六入就不會有眾生的觸心所,若離開觸心所就不會有眾生的種種受,若離開受就不會有眾生的種種貪愛,若離開貪愛就不會有眾生的四取,若離開四取就不會有眾生的後有種子增長,若離開後有種子就不會有眾生的入胎取得名色而重新出生;若不入胎取得名色而出生,就不會有眾生的老病死等憂悲苦惱。
  這樣如理作意的細觀以後,了知一切法都是輾轉從入胎識出生的,所以佛說「名色由識生」;這個能出生名與色的入胎識,當然不可能是意識或意根;這個道理,幾位老師在前面中已經解說過了,這裡不再重複說明。觀察到這裡,眾生流轉的因緣法就到這個入胎識為止,無法再往前觀察到任何一法,再往前就沒有任何法了,所以佛在十因緣觀中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意思是說:入胎識是最終法,超過這個識是沒有法存在的。佛的意思也是說,眾生的緣起過程都是如此的,一切有智慧的人深入觀察以後,都只能觀察到眾生出生的根源就是入胎識;到這個入胎識為止,就必須退回來了;超過這個入胎識,就沒有任何一法存在了,所以也沒有任何一法可以出生這個入胎識,所以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也就是說不能超過那個入胎識),當然那個入胎識就是眾生的緣起根本。所以這個入胎識不是所生的心,不是所生的心,當然是永遠不滅的心,也沒有任何一法可以壞滅祂。由於這個緣故,佛說十因緣觀的妙義也就是眾生的緣起的妙義;因此說,十因緣觀是解說眾生緣起的妙法。
  接下來,我們介紹為何說十因緣是黑品法?又說十因緣觀是白品法呢?這是由於十因緣的整個過程,正是眾生流轉生死現象的過程;眾生因為無明所籠罩,不知十因緣的最後一支,也就是不能了知眾生緣起真相,所以不斷地在十方世界生死流轉。這都是因為被無明籠罩而誤認為意識覺知心是常住法,又錯認意識是萬法的根源,不能觀察到意識心的生滅性、緣生性、無常性、苦性;又不能觀察生滅性的意識心竟然是可以夜夜眠熟斷滅之後,又朝朝重複不斷地生起,在理上必定是另有一個常住心,才有可能使夜夜斷滅的意識覺知心可以朝朝再起而不斷絕,造成眾生不斷地在十因緣法中流轉不停,所以十因緣法是黑品法。
  但是十因緣的觀行則是白品法。闢支佛及大乘見道位前的菩薩們從理上推斷而了知:意識斷滅後成為空無,空無是不可能再出生任何一法的,而色身也無法出生意識;然而現前可見的是意識夜夜斷滅空無之後,仍然可以朝朝再生起、運行無礙,當然意識心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常住不滅的心存在,而祂一定是因為意識覺知心應該再度生起了,所以由這個常住不滅的心流注出意識覺知心的種子,使得意識朝朝不斷地生起;所以這個常住心一定是有某些了別性的,當然就應該稱之為識(因為識即是了別的意思)。眾生正因為沒有這個智慧觀察,而這個入胎識卻實際上存在,不斷地運作著,使得眾生緣起的法相恆常實現;使得眾生流轉生死長夜之中,不能脫離,所以說十因緣是黑品法;但是,如果能推知到「名色由本識出生」,就可以次第滅除我見、我執無明,所以說十因緣的觀行是白品法。
  接下來,我們介紹為何十二因緣觀是還滅門呢?這是因為十二因緣觀,是在十因緣觀完成後,發覺名色由入胎識出生,而一切法都是藉由名色而出生,所以一切法其實都是由入胎識輾轉出生的;因為有入胎識不斷流注業種、異熟種、無明種,所以使得眾生擁有名色而流轉生死,不能斷絕。但是,入胎識為什麼會恆常流注這些種子而使眾生流轉於生死長夜中呢?那是因為:如果能滅除入胎識再度入胎的動力,就不會入胎出生名色,就能夠斷除分段生死。修行人再從老病死等一一支往前推究的結果,知道生生世世的名色出生,都是因為往世不斷的住於識陰及身口所行的境界中薰習與造業,誤認為識陰等法真實不虛、常住不壞,所以不願意識陰及身口滅盡。因為這種錯誤的認知,使得中陰境界中的有情都不樂於滅除識陰等法,就一再的受生於三界中,所以就有了每一世的識陰在世間薰習及造業而出生了無量善惡性的行為;因為這個緣故,入胎識收藏了識陰種種行為所造的業種以後,死後就會依善惡業種流注異熟種出來,繼續受業力支配而處處受生;也使得有情因為薰習世間六塵諸法成為習慣以後,不樂於識陰的滅除,一直想要保持識陰的繼續現行,所以入胎識一定會流注異熟種子而有中陰身相應於三界境界,不斷受生於三界中。
  但是有智慧的人,若能詳細而如實的觀察到往世識陰的種種行,其本質、其所知所見所行,都是錯誤認知下的行為,就知道往世識陰六識的一切行為,都是由於無明所導致的。有智之人因此會去尋求了知無明的內涵,尋求斷除無明的方法;終於親近真善知識而了知無明的內涵,並且確實觀行而確定之後,無明即可斷除,識陰的善惡行支也就不再出現了,舍壽後就不會再想要入胎去取得來世的名色;如是,就沒有來世的六入乃至生、老病死等苦,就會永離輪迴之苦。所以說,能探討無明的十二因緣觀是還滅門,因為能夠使人返觀到無明而探究無明的內涵。
  那為何十二因緣觀是滅除流轉之法呢?因為十二因緣法的觀行,既然可以使人了知:脫離生死苦的方法即是滅除無明。所以在了知入胎識常住的前提下,不再執著識陰六識自身,不再執著識陰所行一切境界,才能夠使意識、意根樂意的滅儘自己,導致入胎識不再流注業種、見思惑種子、異熟種;異熟等種子不再現行時,中陰身就不再出生了,所以死後滅盡五陰、十八界法,不再入胎,不再受生色界或無色界,從此永無來世五陰再從入胎識中漸次出生了,生死流轉就永遠滅除了,所以說十二因緣觀是滅除流轉之法。
  那為何十二因緣觀是白品法呢?因為住於十因緣法與十因緣觀的大前提下,認知到名與色的根源是本住法入胎識,所以已經了知名與色滅盡之後並不是斷滅空,因此斷了一分無明而可以無所顧忌的如實觀行;由於不墮入斷滅空的緣故,所以就能夠如理作意而無恐怖的細觀十二有支都是緣生法,也就是所謂「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如是一一現觀而到達如是智慧境界:也就是此世識陰緣於身、口及識陰的種種行,樂於如是種種行,一定會再度入胎取得來世識陰現行的條件,使未來世的識陰重現不斷。但是此世識陰所緣的身、口及識陰的種種行不願意滅除的原故,都是緣於無明所致;無明則是無力推知或不信本識常住而能出生一切法,又不知五陰虛妄而執著意識自己,不知五陰的一切所得都是緣生無常之法,終必歸滅。如是現觀而產生智慧以後,無明斷盡了,舍壽後就不願意有中陰身現行,不願意再入母胎,也不願受生於三界任何一界中,於是滅盡了十八界後不會再出生中陰身而成為無餘涅槃,永遠脫離生死。由於先在十因緣觀的正確基礎上完成現觀了,十二因緣觀就可以使人解脫生死輪迴,所以說十二因緣觀是白品法。
  今天《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的關聯〉的第二單元「細說」,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邊。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如來藏與十因緣十二因緣法的關係
    世尊以宿住隨念智力看見往昔無量劫前尚未成為無上正等正覺之際,當時觀行因緣法的成就,是因為先觀行十因緣法,確定一切有支的存在與運轉,都是源於能生名色的另一個「識」(即大乘經中說的第八識如來藏);借著十因緣法的觀行,確定「識」若不出生名色時,就不會有世世不斷的生死流轉諸苦。
  • 十因緣與十二因緣,差別究竟在哪,僅僅是數字不同嗎?
    本文為蓮荷居士首發/獨家稿件緣起,是佛陀苦修求道的結晶,也是佛門的基本義理,修學緣覺菩提,必定要學因緣觀。不過在翻查經典時,小編發現許多經典中,對於緣起的表述並不一致。有十二因緣觀,亦有除去無明與行的十因緣觀。
  • #修《緣起觀》就是將十二因緣作順觀和逆觀#
    (第二十四段)四,緣起觀;又名十二因緣觀、此觀對治愚痴。「痴」是畜生道之根、緣起觀可永斷其根。緣起觀觀的是緣起性空,緣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懂得真理的人就不會「痴」。我們看到世間上的森羅萬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一人一物一微塵等,都是有聚有散的因緣和合物,這些和合物,也都會隨著因緣的離散而消亡,因為這些和合物都是來自於性空所生之幻相,性空才是永恆不滅的。修此觀當從十二因緣性空所生之無明處起觀。
  • 十二因緣觀
    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除了三法印和四聖諦外,尚有十二緣起論。十二緣起論就是十二因緣觀。 所謂十二緣起的流轉門,已如前章所述,謂我人生死流轉,皆不出這十二有支,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支,皆由因緣果,因生故果生。一切有情,三世輪迴,皆不出這十二有支。
  •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
    佛講的十二因緣法,其實質是各個分支是依第八識而有,離第八識無因緣法。世間人講的緣起只是知道表面現象,好像是此有故彼有,此法產生彼法。實際是,因為有此法,第八識就產生了彼法,此法也是第八識中的法。任何法只要離開第八識,都是不存在的。任何法的生也是第八識生,只不過還有很多的條件要具足,第八識才能生彼法。如果離開第八識,說緣起法,此法能夠產生彼法,那就根本不成立。
  • 關於十二因緣的討論
    經中特別重視十二因緣之說,例如:      「善男子。是故我於諸經中說。若有人見十二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善男子。觀十二緣智凡有四種。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聲聞道。中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緣覺道。上智觀者見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觀者見了了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以是義故。
  •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何為「十二緣起說」?
    文章來源:菩薩在線編輯:禪古君法不孤起,仗緣而生。此緣為何緣? 佛陀在世講經說法49年,有一佛法者貫穿其中,這一佛法又是何法? 它便是佛陀重要的人生觀——十二緣起說。緣起,即凡是存在之法皆是由諸因緣生起之義,簡單說來就是一切事物或現象的生起。任何事物都是因各種條件和關係而相互依存,這是佛陀對世間一切現象成住壞滅之原因、條件所證悟的法則。 佛陀在《阿含經》中這樣定義緣起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 佛說「因緣法」,「緣起法」——洪汝詮
    一、「因緣法」在原始佛教哲學中,「因緣法」,「緣起法」是最重要的理論。「因緣法」的內容比「緣起法」更廣泛。《大智度論》作者龍樹菩薩有兩段偈語闡述「因緣法」:「眾緣生諸法,我說即是空。是亦為假名,是亦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 十二因緣是假號法
    接著我們來看看《雜阿含經》的卷12,它有講到因緣法,也就是說,更詳細地來講解這個因緣法,這時候講的因緣法,它就不是十二因緣,它是十因緣。我們前面講到十二因緣是假號法,在《雜阿含經》裡面所講的十因緣法,它是真實法、它是真實的。這個內容 佛是這樣子開示的︰「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 淺談佛教因緣法,佛教說一切法由「因緣」而起,那因緣又何意呢?
    而佛教則認為,這個問題說不清也道不明,它就是因緣法。對於基督教這一觀點按佛家的觀點這就是我執和法執,為什麼呢?如果第一隻雞不是雞蛋生的,那是怎麼來的呢?是否有確切答案呢?法爾如是。因緣又何意呢?在佛教大德高僧淨慧長老一書中說到:「因緣是什麼東西呢?因是一切事物存在,發展的內在根據,緣就是外在的條件。」
  • 三人觀十二因緣——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據《北本涅盤經》卷四十載,通教聲聞、緣覺、菩薩雖同觀十二因緣,然隨智淺深,法成高下,故有三種之異:(一)下智觀十二因緣故,得聲聞菩提梵語「菩提」,華語稱作「道」。謂聲聞之人以體空之智,初觀十二因緣生,次觀十二因緣滅,觀此生滅,即悟非生非滅,破見、思之惑,證真空之理。
  • 何謂佛教十二因緣,一看就明白!
    本文是寫給那些還不知道十二因緣為何物的讀者看的。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因為現觀緣起而成佛。十二因緣,把世間各種事因事果,都合理的解釋出來,這是一個自然的規律,應受到各位敬畏。名色,是說胎兒在成長之處,還沒有完全成人型,只有一個形狀,作為有情之物,它也存在意識,名就是意識,色就是形狀。六入,就是六根而入,指成人型了。人的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對應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
  • 細說佛家的「十二因緣法」,學佛人都應該牢記的內容,你做到了嗎
    昌樂法師講解《十二因緣》第一講佛陀的因緣觀,緣起的基本原理。包括我執、佛教的世界觀、人生觀、時間觀、空間觀,佛陀說法的基本原理和人間佛教的一些基本內容。所有這些都是為了講十二因緣,因緣法是釋迦摩尼佛在菩提樹下覺悟的最主要的緣由。佛陀一輩子說法的內容,不出因緣二字。因緣的屬性是無常,表現在眾生身上是無我,在聖者身上感知,聖者為因緣的證果觀察,叫涅槃寂靜。因緣法的切入是禪定,其功能和功效是智慧等等。十二因緣的基本概念,就是以胎生學為軸線的解釋。
  • 仁清法師:十二因緣法是什麼呢?
    我當依過去諸佛說十二因緣法」,釋迦牟尼佛在這兒依據過去很多佛說的法,講的十二因緣法,這個十二因緣法是非常重要的,這部經典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此經奧義當中的第一段講的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在整個佛教界當中分為,他是被分在小乘道當中,十二因緣法是什麼呢?在這裡只是一提,提到他的次第和他的名相,沒有詳細講解。但是我們知道,我們一定要知道這部經典當中的非常重要的東西是「十二因緣」和「一實道」。
  • 索達吉堪布:萬法隨因緣而變,沒有一法成實
    遍觀萬法,都找不到一個法無需觀待他緣而單獨存在。如果有一法有自性,那這個法應該不依靠任何因緣就能存在,也不會隨任何因緣的影響而改變,恆常不變的這種法,就可以稱為實有法。可實際上,粗略的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有什麼法是真的實有、常恆的呢?滄海桑田,萬法隨因緣而變,沒有一法成實。稍加辨析就會發現,我們所執著實有的,一是外境,二是心識。
  • 索達吉堪布:萬法隨因緣而變,沒有一法成實
    一、何為成實  如果有任何一法不依靠他法而獨立自主地存在,這種法即可說為成實。此處說的成實,也有諸如有自性、自性成立、實有、自體有、自相有、實相中成立、勝義理論堪忍等不同表達。  遍觀萬法,都找不到一個法無需觀待他緣而單獨存在。
  • 佛說「十二因緣法」
    與此同時,他證得了「十二因緣法」,具備了佛眼通。當東方露出第一縷曙光時,他睜開蓮眼,看到蒼茫的夜空中閃爍著一顆星,心中感到豁然開朗;經過多少劫的修行,此刻終於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了一名佛陀。那棵菩提樹也因此而得道,它的心形樹葉也在晨風中娑娑作響,仿佛是在為菩薩的悟道成佛而歌唱。開悟後的佛陀,首先將他證得的「十二因緣法」理出了一套理論系統。
  • 佛說:十二因緣是什麼意思?佛教十二因緣解讀
    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顛倒當知,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若有人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見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汝今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汝今以得佛性清淨,堪為法器。」亦作「 十二緣起 」。佛教「三世輪迴」的基本理論,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緣起,構成三世兩重的因果關係。
  • 因緣而生,緣起性空,緣示現的一切法都在我們身上,為什麼呢?
    心客不住,如是幻法,依緣示現,非我真心,如是不住。緣主自身,云何自身,緣起自心,非它緣,它緣非我緣,我心即緣。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還是諸因緣,觀自性為王,緣王非自性,是為了見性,故自性為王。」阿德經曰:「自性乃因,因緣故生果,故能隨之緣轉而生萬法。
  • 因緣法聚合的根本動力是行蘊
    學中觀、唯識有個令人鬱悶的點,就是因緣是怎麼和合的。其實,這裡面有兩個檻。  一、沒有單純的無情的因緣和合,所有的因緣和合都有有情參與。  二、觀察到的所有相,都是無意義的──也就是說,觀察到白色演變成藍色,並不意味著這兩種顏色是個什麼東東,這兩種東東怎麼和合。應該是觀察決定相。──再細一點分,就是〔觀察〕裡面有行蘊,行蘊決定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