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墨語 | 碑與帖要兼融

2020-10-18 百將文化藝術

【坤山墨語】1640

文:張坤山

編:昕虹

學碑者抑帖,學帖者反碑的現象,在當代書壇較為普遍,究其原因,在於對傳統文化理解得還不夠深入,尚有某些偏見。

有意義的是,碑與帖要兼取,因為碑之美恰恰為帖所無而帖之靈動使轉也為碑所欠缺。

一個人倘能同時吸取兩種相對立的美,尤其是與自己的審美習慣相對立的美感,他的深度肯定與常人所不同。

基於對書法史的考察,人們對碑帖兼融的書家投以更多關注的目光。

從唐代諸多書家到宋代黃庭堅,再到清代中期碑學家們的種種努力,以及晚清趙之謙、沈曾植乃至二十世紀林散之、陸維釗的創作,都在碑帖融合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從歷史的發展看,碑帖融合應該是近現代以來書家們對碑帖反思的結果,也是二十一世紀書法謀求發展的必然趨勢。

書法作者:張坤山,山東省淄博市人,海軍政治部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資深理事,自1990年以來連任第三、四、五、六、七屆至今。系中國書協書法行業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海軍美術書法研究院副院長,榮寶齋書法院研究員,北京國都墨韻書畫院院長,中央文史館「書法大家班」成員,文化部國家藝術基金評委,國務院政府特殊貢獻津貼專家。

編輯 | 百將文化藝術中心昕虹

|

|

|

………///………///…………///…………///……………

匾額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獨特的一種民裕文化。它是一塊懸掛在殿堂、樓閣、門庭、園林、賓館、酒店、商店等單位的一塊牌子。匾額是各種建築物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的意義相當於建築的眼睛,是告知建築物的名稱及用途,也是用於宣傳的一張名片。書聖王羲之是中國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書法家,也是將軍。百將中心可以邀約文武雙全的將軍書法家和名人書法家題匾。

相關焦點

  • 【墨語】書法 | 經典,如何繼承,如何發展,筆墨如何當隨時代
    【坤山墨語】1583文 |張坤山歷朝歷代遺留下來的經典碑咖浩如煙海,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數千年經久不衰,成為我國文化的瑰寶。從實踐中看,有些問題已經沒有必要再去討論,或揚碑抑帖,或揚帖抑碑,這類筆墨官司毫無意義了。創作縱向取法上,不管是師碑還是帖,都是正確選擇,關鍵在於深入;碑帖兼融,很可能是當代書壇尋求發展的一種途徑。橫向上務須拉開距離,各揚其長,相互借鑑。
  • 碑帖兼融渾然成趣 劉詠書法作品欣賞
    書法初習顏楷,後轉習漢魏摩崖、北朝造像、寫經刻經,形成碑體書法風格。書法作品上世紀90年代入選首屆中韓書藝交流展,全國第二屆刻字藝術展,全國第三屆書壇新人作品展,全國中青年書法邀請展,全國第四屆楹聯書法展,全國第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魯韓墨緣·中韓中韓著名書家邀請展,全國(百家)著名書法家邀請展。
  • 《坤山墨語》受到書法界專家學者好評
    張坤山先生從事書法創作數十年,篆隸楷行草五體兼擅,尤盛草書,在當今書壇獨具一格。特別是他對傳統書法的深度認知和當代藝術精神的思考,對書法創作的出新探索和筆墨元素的把握理解,有著許多深刻獨立的真知灼見。《坤山墨語》一書結集了張坤山先生關於書法創作、理論研究、審美鑑賞、教育批評等方面的日課短文1000篇,圖文並茂,形式新穎,是其創作實踐和翰墨生涯的切身體驗,對繁榮和發展當代書壇有著積極意義。
  • 納碑入帖的張伯英-張伯英,書法,碑學-中安在線-主頁管理
    清初的書壇,因康熙、乾隆二帝尤喜董玄宰、趙子昂書法,科舉非「館閣體」不取,上行下效,書風日漸趨於靡弱,自宋淳化以來八百餘年的帖學開始走向衰微。阮元順形應勢以《南北書派論》與《北碑南帖論》首倡碑學。繼阮元之後,包世臣撰《藝舟雙輯》,形成了徹底的以尊碑為標誌的清代碑學綱領,為碑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到清光緒時,康有為在其《廣藝舟雙輯》中,提出了一套更加完整亦不無偏激的碑學理論。
  • 【書法】墨語 | 怎樣才能得出個人風格?
    【坤山墨語】1653.文:張坤山編:昕虹陶博吾老人說:「要想成為一個書法家,起碼的條件,必須有點個人風格。如果只習一家,專攻一體,即使能夠亂真,也只是一個書奴,沒有價值。」怎樣才能得出個人風格?這是一個重要課題。
  • 【書法】墨語 | 書法上經常提到「拙樸」這個詞
    【坤山墨語】1652作者:張坤山書法上經常提到「拙樸」這個詞,這類書法以民間寫手為多,如樓蘭殘紙、敦煌遺書、龍門造像題記、山東四山摩崖等。書法造詣雖然不是最高,還時有錯字,但樸拙憨直的稚態,頗受人們喜愛。其中也有社會上層士人的作品,如鍾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姨母帖》等。
  • 【書法】墨語 | 刻工的「二度創作」
    【坤山墨語】1651作者:張坤山龐雜的「碑學」系統,主要是指北魏時期的北方摩崖、造像等。但是從宏觀看,如果把它看成一個系統,與帖學相比照的話,應當從甲骨、金文到秦篆漢隸,還有經、帛、磚、銘這一些都屬碑學範疇。其中的墓誌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子系統。清人在書論中說北碑書法的審美特徵突出地表現在「大氣、厚重、樸拙」三個方面,墓誌書法當然也同樣表現著這三方面的審美特徵。
  • 【書法】坤山墨語 | 「古意」和「金石氣」
    【坤山墨語】1684書畫大家潘天壽先生說過 :然這些刻鑄銘文書跡經過製作工藝的作用和悠久歷史的風化剝蝕,使原創書法的面目增添了許多原本所不具備的美感,即所謂「古意」和「金石氣」等。.清代碑學書家們從中發現了與帖系書跡迥然不同的新的美學現象,並以柔翰仿效其意,遂發展成為壯大的碑學體系。
  • 碑與帖,誰才是書法正脈?
    中國書法的正脈是什麼?碑學還是帖學?碑學?那學帖學會不同意,而且碑學也創造了很多書法大家,比如郭沫若,沙孟海等。貼學?又有學碑學的不願意了,畢竟貼學是當下最為尊稱的書法學派,而且以林散之、白蕉等大家都是以貼學為代表的。但問題歸問題,書法的正脈乃是魏晉以來到明清書法名家構成的巨大的譜系,就是帖學系統,包括帖學的筆法以及帖學所崇尚的審美價值,即格調和品質。但是帖學在宋以後為什麼衰弱了呢?具體原因有很多。
  • 「巴蜀畫派·大家」他將北碑風氣帶入蜀中,融碑於帖,獨創一體
    此際,國內的書壇已經出現了重大的變化,阮元著的《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與包世臣的《藝舟雙楫》在國內廣泛流傳。道光、鹹豐年間,碑學新思潮已經在北方和江南一帶泛濫開了,這給從固守帖學的四川走出來的包弼臣帶來耳目一新之感。
  • 碑、帖之爭與墓誌書法審美
    帖學一脈直至清代大興考據碑學崛起漸成式微。碑是書法文化傳承流播的另一種物質載體和形式。碑最早起源於宮廟庭院中豎立的石柱,用於拴馬或計量時間及喪葬時下棺用的支架等,後來刻上文字,記載具體內容。秦漢之初,大量碑石以其文字的紀念意義漸漸取代了其實用意義。
  • 近代顏楷名家翁同龢,融碑入帖的楷書典範:結體寬博、氣象雄渾
    在古代,很多文人高士都對顏真卿「唯有忠孝垂千秋」的人格風範讚嘆有加,而對歷代的學書者來講,甚至很多人將顏體楷書作為入門學習的第一課,這種摹其人而愛其書的情況並不稀奇,以至於很多的書法家在書法創作中把剛正磊落的顏書風範看成是自己的一種人格象徵。遠的不談,我們就說近代的顏楷大家,很多都有此特徵。
  • 浙江嘉興博物館書法特展 盡顯明清「碑風帖韻」
    浙江嘉興博物館書法特展 盡顯明清「碑風帖韻」 2015-01-09 17:57:50,和王時敏、鄭簠被譽為清初隸書三大家」,9日,在「碑風帖韻」浙江省嘉興書法三百年特展上,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張志敏如此評價明清書法家朱彝尊的隸書冊頁。
  • 碑看形,帖觀鋒:中國書法碑帖藝術漫談!
    中國書法,大致來說分三塊,金石,碑刻,書帖,今天主要說說被跟帖。什麼是碑什麼是帖,本來是個簡單的問題,但是到了清朝,被阮元,康有為等人弄的大家都不明白了。碑是什麼?我做個明確的回答:碑就是刻了字的石頭。剛開始碑是供死人用的,樹在墳前告訴大家這是誰誰誰的墓,這個人做過什麼事,起一個記錄的作用,那為什麼要樹在墳前?它還有一個作用就是下葬時為了不讓棺材掉進去,用繩子拴在上面,一點一點往下放。
  • 融碑、帖於一爐的小楷經書體真美!—野路子「寫」經
    出自隋唐的小楷經書體,吸取了唐代諸書法大家的長處,把經寫的如此精妙。唐人寫經融碑、帖於一爐,集各書體風貌於一身。風格古而不陋,妍而不俗,謹而不死,剛而不板,出新意於法度之中,生動活潑。
  • 康有為的書法之路——在「碑學」與「帖學」之間變通融合
    康有為三十一歲的康有為撰《廣藝舟雙楫》時提倡尊碑,中晚年的康有為則意欲尊帖。從他思想轉變的軌跡來看,早年學書於帖學,到青年轉而碑學,再到中晚年反思帖學,對碑帖反覆思考和實踐的康有為最終主張碑帖融合,這種主張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強。對於碑帖二者的不可偏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是在早年《廣藝舟雙楫》基礎上的一次反省。康有為不僅對碑帖問題作出了客觀的評價,還對碑帖融合問題提出明確的看法。
  • 留有常州印記的《小楷多寶塔碑》帖
    值得一提的是,此碑帖還留有深刻的常州印記,孫星衍、徐大榕、錢泳等名家與此帖有深厚的因緣,這三人分別為清代常州府的陽湖、武進、金匱縣人,其中錢泳還是小字《多寶塔碑》帖的「雙鉤精勒」的操刀者。 《多寶塔碑》全名為《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是唐天寶十一年(752)由當時的文人岑勳撰文、書法家徐浩題額、書法家顏真卿書丹、碑刻家史華刻石而成,是楷書書法作品,現今保存於西安碑林第二室。《多寶塔碑》歷來通行印本,只有大字而無小楷,大字每個約3釐米大小。由於《多寶塔碑》只有大字本而無小字本,千年來一直讓學書者引為憾事。
  • 「不明墨語」崔世廣書法作品展在京開展
    7月20日下午,「不明墨語「崔世廣書法作品展在北京介居書院美術館開幕。開幕當天美術館內匯聚了眾多藝術家朋友,大家在溫馨暢快的氛圍中欣賞書法,暢談文化藝術。本次作品展出了崔世廣書法作品40餘件,作為一位年輕的書法家,崔世廣取法古賢,諸體兼擅,尤以行草、小楷見長,其行草用筆靈活,恣肆而不失法度;小楷隨鋒就勢,飄然灑脫。點畫處盡展書家性情,溫潤舒朗,人書合一。
  • 由帖入碑,又帶著碑學回歸帖學,晚清學者俞樾的書法是怎樣寫成的
    俞樾 自書詩冊 約1903俞樾由『館閣體』一路上溯到漢隸秦篆,由帖入碑,又帶著碑學回歸帖學。十八世紀七十年代,俞樾將目光從漢隸轉向北碑,繼而隋碑,繼而唐碑,繼而『宋四家』。俞樾 致陳方瀛手札共二頁之一 1874碑學崛起的腳下,是被蹂躪得奄奄一息的『館閣體』。但凡談書法的,莫不以批評『館閣體』為當務之急;但凡寫書法的,莫不以『館閣體』筆法為恥。
  • 西安碑林,書法名碑聖地,書法愛好者一定要到這裡朝拜
    西安碑林,藝術、書法愛好者一定要去看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西安碑林就是一座跨越兩千多年的藝術博物館,其中的石雕藝術老張在前幾期已經為大家作了分享。碑林裡面珍藏的石刻其實大部分都是書法石刻,雕像和繪畫石刻佔比很少,而且西安碑林保存著中國歷代著名書法家的墨寶刻碑,這些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是書法名碑聖地,更是書法愛好者的朝聖之地。顏(真卿)、褚(遂良)、歐陽(詢)、徐(浩)、柳(公權)等等這些大書法家所書碑石及《篆書目錄偏旁字源》諸碑都保存在西安碑林,學過書法的人對他們肯定都很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