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帖入碑,又帶著碑學回歸帖學,晚清學者俞樾的書法是怎樣寫成的

2020-12-19 文藏書畫

由『館閣體』上溯宋元乃至晉唐,是晚清近書法史上最常見的現象之一。上溯,可能是對大多數清代以來書法家學習、探索過程的最形象的描繪。如果俞樾書法的第三階段僅僅只是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完善、提高行草書的技藝,那麼,他也只是那大多數書法家中的一個而已。哪怕經由這樣的三個階段達到了劉熙載所說的『意法相成』的書法的最高境界,俞樾也只不過是驗證《藝概》理論的一個成功案例而已。俞樾是晚清名聲最大的學者之一,他不是一個甘心站在巨人陰影裡的仰望者。在書法上,俞樾也是如此。

俞樾 自書詩冊 約1903

俞樾由『館閣體』一路上溯到漢隸秦篆,由帖入碑,又帶著碑學回歸帖學。十八世紀七十年代,俞樾將目光從漢隸轉向北碑,繼而隋碑,繼而唐碑,繼而『宋四家』。俞樾晚年的書法以顏真卿為根基,雄強超邁,又兼用米、黃之法,意趣縱橫。

俞樾 致陳方瀛手札共二頁之一 1874

碑學崛起的腳下,是被蹂躪得奄奄一息的『館閣體』。但凡談書法的,莫不以批評『館閣體』為當務之急;但凡寫書法的,莫不以『館閣體』筆法為恥。趙孟、董其昌被認為是『館閣體』俗媚的罪魁禍首。評論家們最喜歡將怯弱、卑弱等幾近侮辱的蔑稱扣在趙孟、董其昌的頭上。俞樾卻似乎滿不在乎,他晚年的書作中可以看到很明顯的趙孟、董其昌筆法。

俞樾 致陳方瀛手札共二頁之二

俞樾比同時代大多數人站得更高。上溯是由今及古,回歸是循序下行。書法家都以能上溯到兩宋或晉唐為榮。得古人法,有古人意,對書法家來說,既是很高的評價,又是追求的最高標準。俞樾的循序下行卻意味著他不以『古』為目標。也就是說,他不在意既有的書法評價體系和標準。或者說,他不認可既有的書法評價體系和標準。

俞樾 致君宏手札共二頁之一

學者俞樾基本屬於『漢學』的陣營。如果存有今不如古、厚古薄今等想法,已有近二千年歷史的漢學足以讓學者俞樾走投無路。只有認為今非昔比、溫故而知新,擁有發展的眼光,後來者才有足夠的信心去開拓和建設。俞樾不薄古人,更愛今人。俞樾書法的第一和第二階段,是清代絕大多數書法家共同的經歷和追求。俞樾書法的第三階段(約一八七○—一九○七),只屬於俞樾。

俞樾 致君宏手札共二頁之二

重要的書法家,或重要的流派、書體,每一位,每一種,俞樾都會用數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去專門學習、研究。沒有什麼能比這更能體現後來者對前人的尊重了。無論上溯還是下行,俞樾始終嚴格按照歷史的順序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一定要先學北碑才肯看隋碑,一定要先學李邕才肯研究顏真卿。如此這樣,當然能對前人的成就有更深切地認識和理解。

俞樾 致鄭文焯手札一頁

俞樾對西學不太以為然,但這並不妨礙他用西法照相攝影,也不妨礙他坐輪船出行。俞樾不是一個迂腐固執的人。有這樣的書學經歷,俞樾終究還是沒有與碑學走得更近。歷代書法名家都爛熟於胸了,俞樾晚年還是覺得趙孟、董其昌的書法也很不錯。顯然,俞樾有自己的書學評價體系和標準。

俞樾 手札共二頁之一
俞樾 手札共二頁之二

相關焦點

  • 俞樾書法創作的第一階段:中正平和的帖學,才是俞樾心中書法正道
    所以,入仕成功或失敗之後,由『館閣體』上溯源頭,學董其昌和趙孟,學顏真卿和歐陽詢乃至『書聖』王羲之,以及從顏真卿化出的蔡襄、蘇軾、米芾、黃庭堅等『宋四家』,從而使自己的書法看上去雅一些,古一些,有特色一些,幾乎是一種必然,成功的機率也極高。這種選擇,順理成章;這種上溯,輕車熟路。
  • 納碑入帖的張伯英-張伯英,書法,碑學-中安在線-主頁管理
    清初的書壇,因康熙、乾隆二帝尤喜董玄宰、趙子昂書法,科舉非「館閣體」不取,上行下效,書風日漸趨於靡弱,自宋淳化以來八百餘年的帖學開始走向衰微。阮元順形應勢以《南北書派論》與《北碑南帖論》首倡碑學。繼阮元之後,包世臣撰《藝舟雙輯》,形成了徹底的以尊碑為標誌的清代碑學綱領,為碑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到清光緒時,康有為在其《廣藝舟雙輯》中,提出了一套更加完整亦不無偏激的碑學理論。
  • 「大愚書論」碑學與帖學
    書法中的碑學初興於明清易代之際,士人痛思時弊與亡國之因,書法一反元明以來的姿媚平淡,提倡雄強、剛健、質樸、蒼渾,明末趙崡和郭宗昌較早的在各自的金石學著作中表達出尊崇碑學的思想,認為書帖幾經臨摹,風神已失,而碑刻字跡婉然,古法猶存,碑學遂由考據延及書法。
  • 由帖入碑,看清代三大家怎麼操作
    清代中葉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劇變時期,碑學的興起衝擊和改變了清初帖學一統天下的頹弱之勢,書壇呈現出奇姿異態的繁榮景象。此時崇尚碑學的書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成為碑學實踐範例的是鄧石如。他的出現,標誌著碑學派用毛筆在宣紙上書寫魏晉南北朝碑以至漢碑等的成熟,碑學通過廣泛地吸收傳統營養,融會貫通,已經創造出自己的碑派面目。
  • 由帖入碑,看張裕釗、趙之謙、包弼臣怎麼操作的
    清代中葉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劇變時期,碑學的興起衝擊和改變了清初帖學一統天下的頹弱之勢,書壇呈現出奇姿異態的繁榮景象。此時崇尚碑學的書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成為碑學實踐範例的是鄧石如。他的出現,標誌著碑學派用毛筆在宣紙上書寫魏晉南北朝碑以至漢碑等的成熟,碑學通過廣泛地吸收傳統營養,融會貫通,已經創造出自己的碑派面目。
  • 碑學和帖學是如何發展的,二者各有何特點?
    當然歷來有臨習漢碑、隋碑和唐碑的,但兩者之間並行不悖,是沒有什麼論爭的。所以在入清以前幾乎沒有關於書法取法上的思考和爭論。直到阮元的《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以及包世臣的《藝舟雙楫》還有同時代的其他學者、書法家們關於「碑」、「帖」的理論的提出,才有了碑帖之爭,「碑學」、「帖學」的概念是康有為在其所著《廣藝舟雙楫》中明確的提出來的,如此一來碑版墓誌已經成為大部分學人取法的對象以至於將要取代帖學成為一統之勢了。碑與帖原本並不矛盾,其本身各有各的長處和短處。
  • 帖學碑學及雜學的不同源流
    中國書法大致有三個傳統:帖學、碑學以及雜學。  帖學是中國書法傳統的主流,原因在於「二王」的風格在唐宋兩代成為美學典範。在王羲之所處的時代,道教盛行。書藝之所以廣受追捧,是因為書法脫離了「寫的功能」,成為可以傳遞「神諭」的載體,與道教的「靈符」相類,書法作品裡面滲透著藝術家對神啟的感悟。  「帖學」以王羲之、王獻之為宗,明末清初的書法家傅山說趙孟頫的書法有「媚氣」,其實恰好點出了「帖學」的特點:雅致、高貴、飄逸出塵、有神仙之氣。
  • 由帖入碑,看清代三大咖怎麼操作
    清代中葉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劇變時期,碑學的興起衝擊和改變了清初帖學一統天下的頹弱之勢,書壇呈現出奇姿異態的繁榮景象。
  • 書法從帖學到碑學,一個字的差距,相差可就大了
    今天我們談論書法,經常會聽到一個詞叫「二王書風」,這個二王,是指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倆。最晚從唐代開始,中國書法家學習古代作品,就是在以「二王」為中心的經典譜系裡。書法史上,把這種歷代名家的書法作品構成的譜系稱為「帖學」。
  • 帖學的率意與碑學的厚重
    金農隸書軸記者 鄭成航 5月27日,浙江省博物館館藏明清書法精品展開幕,此次展覽以明清書法為主體,選取了70餘位明清大家的74件(組)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作品。當我們走進展廳,一部明清書法流變史就呈現在我們面前。 從展覽中,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明代書法的發展脈絡,初期的擬古守舊,中期的開始變革,直到後期浪漫主義的大放異彩的高潮。
  • 清代的帖學與碑學到底培養出多少書法家?
    當悠久的書法藝術達到了秦篆、漢隸、唐楷、宋行那樣登峰造極的頂點後,當書法的藝壇上出現了王羲之、顏真卿、懷素、米芾那樣出類拔萃的大師後,書法史演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一一明清書法。在整個書法史上,像明、清書學那樣強烈反饋書風的理論,是很不多見的。
  • 書法|洪厚甜:碑學與帖學的用筆區別
    我們不是按照江湖上那種教一點一畫,教每一個帖的每一個點畫書寫過程,不是教這個東西,不是教這個形狀是怎麼寫出來的,而是按照我們從認識線條到運用線條,從認識空間到掌握空間這樣一個思維形態來做的。我寫了幾十年的楷書,從來不研究結構,為什麼呢?
  • 康有為的書法之路——在「碑學」與「帖學」之間變通融合
    康有為三十一歲的康有為撰《廣藝舟雙楫》時提倡尊碑,中晚年的康有為則意欲尊帖。從他思想轉變的軌跡來看,早年學書於帖學,到青年轉而碑學,再到中晚年反思帖學,對碑帖反覆思考和實踐的康有為最終主張碑帖融合,這種主張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強。對於碑帖二者的不可偏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是在早年《廣藝舟雙楫》基礎上的一次反省。康有為不僅對碑帖問題作出了客觀的評價,還對碑帖融合問題提出明確的看法。
  • 康有為明確提出「碑學」「帖學」的概念,以及碑學的界定
    康有為『碑學』『帖學』概念見於康氏《廣藝舟雙楫》,他認為:『晉人之書流傳曰帖,其真跡至明猶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之為帖學宜也。』他又認為:『碑學之興,乘帖學之壞,亦因金石之大盛也。』他對於碑學和帖學的詳細闡釋,以及對碑學技法和審美的總結,成為清代碑學的集大成之作,在清代碑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碑學與帖學——前者以骨勝,後者以韻勝,筆法不同
    如果以羊毫加生宣臨習,終其一生,也難以學到硬毫加『硬黃』造就的筆法。晉人書法這種用筆與紙的情況,在唐宋元明一直延續了下來,雖然各個時代略有差別,但還只是大同小異,直到清代碑學興盛,才產生了較大的差異。1、行筆速度疾澀相間,雖然為碑學與帖學之用筆所並用。但是,比較而言,碑學更趨於澀,帖學一路更趨於疾。清代人因為崇尚碑學,厚重蒼勁成了書法學習的主要追求,留與慢,成為他們用筆的關鍵詞。如此一來,如何能知道王羲之書法的好,又如何能切入『二王』一脈?其實,『二王』一脈,不是不要留,不是不要慢,而是一種不同於碑派書法的留與慢。
  • 篤齋藏俞樾手跡三種 | 春在堂:晚清大儒俞樾的書與人
    俞樾像俞樾是晚清名聲最大的學者之一。雖說俞樾生活的時代,碑學已經風靡,但高居廟堂之上的,從張照、劉墉、成親王、鐵保到林則徐、祁寯藻、翁同龢,無不是帖學大師或以帖學為宗。喜歡金石文字,寫出《北碑南帖論》《南北書派論》的阮元(一七六四至一八四九),學習得最多的仍然是正宗的帖派書法,尤其是顏真卿的行書。
  • 林則徐,千年帖學的落日餘暉
    政治氣候和社會風氣深刻影響著清代學術,晚清書法藝術自然不能倖免。林則徐的書法也受到了大時代環境的影響,但同時也反映著晚清帖學的時代特徵。林則徐 節臨柳誠懸書  以唐為骨 廣收博取  不少學者認為林則徐書法從唐書入手。觀林則徐書法作品,下功夫最深者確為唐代楷書,比如取法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等等。
  • 清朝書法,在董書帖學風靡的情況下,為何碑學還能異軍突起
    這些人中,最早的一批人中,不缺從學帖學出身轉向碑學的人,例如帖學四大家:笪重光,汪士鋐,何焯,姜宸英。其中除了姜宸英,其他三位大家都是在學書過程中有了碑學思想。>《北碑南帖論》一書中,將南北朝時書法為南北兩派,稱北朝的碑版為北碑,稱南朝的書帖為南帖。
  • 碑、帖之爭與墓誌書法審美
    宋代開始有搜羅古代書跡鐫石刻帖之舉,最為著名的即刻於宋淳化年間的皇皇十卷《淳化閣帖》,所刻內容包括歷代帝王、名臣、書家特別是「二王」父子手跡包羅眾多,洋洋大觀。此後,刻帖之風歷代都盛行不衰,直到近代珂羅版印刷術的出現才漸趨衰落。由帖而衍及帖的內容、風格、流派、歷史、刻法、臨習方法等諸多方面,形成了內涵豐富、體系龐雜的專門學科——帖學。
  • 碑學與帖學到底該怎麼對待?快來這裡看看
    重碑抑帖之論,阮元首先提出,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中格外強調。《廣藝舟雙楫·尊碑篇》兩人的話,有它對的一面,也有它不對的一面。「漢帝、 秦臣之跡,並由虛造」,《閣帖》所收材料,有的憑空偽造,有的傳摹失真,主編人王著學識不夠,上了大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