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帖入碑,看清代三大家怎麼操作

2020-12-06 騰訊網

清代中葉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劇變時期,碑學的興起衝擊和改變了清初帖學一統天下的頹弱之勢,書壇呈現出奇姿異態的繁榮景象。此時崇尚碑學的書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成為碑學實踐範例的是鄧石如。他的出現,標誌著碑學派用毛筆在宣紙上書寫魏晉南北朝碑以至漢碑等的成熟,碑學通過廣泛地吸收傳統營養,融會貫通,已經創造出自己的碑派面目。

鄧石如,安徽懷寧人,原名琰,字石如,號頑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諱,故以字行。

張裕釗、趙之謙、包弼臣雖為晚清的碑學代表書家,但他們前期都是學帖的,後來受到碑學思潮的影響才由帖學轉攻碑學,三人走的都是以帖入碑、碑帖融合的道路。雖然取法途徑各異,但是在魏碑書法的繼承和創造方面,三人在鄧石如研習魏碑楷書的基礎上繼續探索前進,給後來者以很重要的啟迪。

一、張裕釗由帖入碑的藝術轉變

張裕釗(1823-1894),近代散文家、書法家,字廉卿,湖北武昌(今鄂州)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舉,考授內閣中書,後入曾國藩幕府,為「曾門四弟子」之一,被曾國藩推許為「可期有成者」(《清史稿·張裕釗傳》)。生平淡於仕宦,自言"於人世都無所嗜好,獨自幼酷喜文事"(《與黎蓴齋書》)。曾主講江寧、湖北、直隸、陝西各書院,培養學生甚眾,範當世、馬其昶等都出其門下。

張的帖學根基主要還是唐碑,取法歐陽詢、柳公權,其學魏碑楷體整齊劃一,缺少變化,更多是唐楷的問架,而且還有寫館閣體的影響。所以他帖學的底子受唐楷影響很大。他的用筆得力於《張猛龍》及齊碑。

張裕釗楷書字帖欣賞《千字文》

其楷書《千字文》濟剛柔俊逸於毫端,創造出一種內圓外方、疏密相間的獨特寫法。他的字落筆必折,折以成方。轉必提頓翻筆、外方內圓、藏頭露尾,字欲張而內斂;橫折鉤、橫折、斜鉤等筆法較多使用側鋒、轉毫等方法。其用筆程式化,但善斂鋒,具有高古渾穆、氣骨兼備的特色。

張裕釗的行書、手札顯然受到其碑體楷書的影響,字形偏長,倚正、鉤法用其楷法,橫折轉角內圓外方。字與字不牽連,豎行根齊繩直,結構密集規矩,字距緊行距松,館閣體味濃,嚴整有餘,活脫不足,風格也不如其楷書突出。

《行書沙苑天街七言聯》紙本行書 129×31cm×2 深圳市博物館藏

趙之謙手札雖也有其楷書味道,但結體凋疏跌宕,用筆酣暢淋漓,成就明顯超過張裕釗。

二、趙之謙由帖入碑書風的形成

趙之謙,浙江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叔,號悲庵、梅庵、無悶等。青年時代即以才華橫溢而名滿海內。他是清代傑出的書畫篆刻家。他的篆刻取法秦漢金石文字,取精用宏,形成自己的風格,人稱「趙派」。他在書法方面的造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隸、篆的筆法融為一體,相互補充,相映成趣。趙之謙曾說過:「獨立者貴,天地極大,多人說總盡,獨立難索難求」。他一生在詩、書、畫、意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為一代大師。

在書法方面,趙之謙是清代繼鄧石如之後在正、行、篆、隸諸體兼擅的典範,這裡主要談談他的魏體楷書和行書。趙之謙早年習過很多書家的碑帖,但其魏碑楷書風格形成得力於鄧石如。

隸書五言聯軸 紙本

鄧「隸成,通之篆,篆成通之真書。」趙「因學篆始能隸,學隸始能為正書。但鄧在楷書的點畫形態上不太接近北碑,這也是趙在創作上可以超越鄧之處。趙的魏碑體行、楷書勝鄧的最大之處,便是在點畫形態上酷似北碑風氣的確立。在趙之謙的魏碑體書風形成過程中,線質與點畫形態的變化是其中的兩大關鍵。趙的線質是隨著其篆、隸水平的提高而改變,在點畫形態上則是摹仿其刻的印章魏體邊款的風格以及受到鄧石如楷書啟發的結果。同治五年,38歲的趙之謙由京返浙之後確立了真正成熟的魏碑楷書風格。

趙之謙《楷書集瘞鶴銘七言聯》軸 紙本

趙之謙的魏碑楷書冊《雜錄項峻徐整書》是趙氏的代表作。其書風剛柔相濟,體態婀娜舒展。可以看到北碑體斜畫緊結、左低左高、上緊下松、點畫方峻的特點。其過人處是用毛筆寫出,而非描畫。以「筆」摹「刀」,碑刻中鋒芒刮利的刀痕在趙之謙筆下化輕鬆流暢的韻致。

《雜錄項峻徐整書》局部

橫畫:筆尖朝左上,側鋒切入,平緩自左向右行筆,筆尖、筆肚兼用,筆毫鋪得很開,收筆時不作頓筆,稍作轉鋒順勢向右下提出,形成有如刀刻的斜切面較長的橫畫略帶弧形。

豎畫:與橫畫大同小異,側鋒起筆,尖筆收尾,只不過有順筆直下的懸針寫法和收筆時向右下出鋒像橫畫一樣形成一個斜切面。短豎往往向右傾斜。

趙之謙《集曾鞏詩句七言聯》紙本行楷 166.4×43.5cm×2 作於1881年 浙江省博物館藏

撇:起筆與豎畫同,尖筆朝左上翹得厲害,收尾重按,用筆肥厚,出鋒舒展。

點畫形狀不一,其外輪廓有的為弧線:也有的為直線,寫法都是以筆尖直接按入紙面,然後稍作逆向轉鋒提出,形成兩頭尖的形狀。

鉤法:不論豎鉤、斜鉤一律順鋒平推而出,不作頓挫,多了隸意。橫、豎的連接很簡潔,在橫畫向右下收筆時形成的斜切面順鋒轉筆而下,就形成了《龍門二十品》中「斜刻一刀」表示轉折的效果。刀味十足,而不違背毛筆的書寫性能。

趙之謙於同治五年正月所作「小黃香簃」楷書的題款中,可以看到用筆的基調與成熟的魏碑相一致,字裡行間流露出楷書筆法的痕跡,用筆自然、老到,對魏碑筆法理解也更深入。《梅花庵詩》行書四屏,是趙氏魏碑行書佳品,每屏三行,行距緊而字距松,且字字斷開不連,卻氣脈貫通。雖胎出北碑,卻無一魏楷痕跡。

《梅花庵詩》行書四屏

趙之謙魏碑體風格的手札也寫得很好,質樸瀟灑,既見功力,又顯才情。相對魏碑體楷書、行書而言,趙的手札「帖味」要更多一些。因為手札書寫比較快捷,而在快速書寫過程中帶有裝飾性的魏碑筆法是不易表 現的,手札體又是用筆尖書寫的小行書,更容易表現出「帖」的筆法。

三、獨具創新精神的包弼臣魏碑行書的藝術成就

包弼臣(1831-1917),名汝諧,字弼臣,晚年號谷叟,又號筆公,四川南溪人,祖籍福建上杭。生於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清同治丁卯年(1867年)舉人。晚清書法大家、畫家。其自創了一種將北碑與南帖熔為一爐獨樹一幟的「包體字」,自成一格。其對後來者如趙熙、顏楷、謝無量、陳楚帆等人走上碑帖結合的書法之路影響甚巨。為晚清三大碑派書家( 張裕釗、趙之謙、包弼臣)之一。曾任鹽源訓導、邛州學政、資州學政長達20多年,培養出大批人才,清代蜀中唯一的狀元駱成驤即出其門下。

侯開嘉先生在《四川著名碑學書家包弼臣》一文中,對包弼臣魏碑行書的章法、結體和用筆特徵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現將其大意概述如下:

章法。包弼臣反對分行布白中那種端若引繩、上下方整、前後齊平、平直相似、狀若算子的「館閣體」布局。他對鄧石如「計白當黑」的理論和包世臣「左右牝牡相得」、「氣滿」的見解有很深的體會,其行書作品的布局十分講究字的大小、長短、粗細、倚斜、收放、揖讓等變化,顯得錯落有致、牝牡相得,筆調統一,神完氣足,滿目新奇,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如果說鄭板橋的章法是「亂石鋪街」,包弼臣的章法則是「眾星麗天」,兩者可以相互爭輝又各具風採,鄭板橋顯得「古拙奇拗」,包弼臣顯得「雄健勁逸」。

結體。其主要特徵,一是直接取法魏碑字形,稍加變化,使之更加端嚴大方;二是間接取法唐碑字形,用魏碑筆意書之,使之活潑生動;三是結字任其自然,筆畫多的寫得大而長,筆畫少的寫得小而扁,極具獨創性、情趣美;四是倚斜取勢,以奇險取勝,破格誇張,妙趣橫生)。包對字的結體進行大量人為改造,規矩者放縱之,齊平者倚斜之,緊密者開朗之,鬆散者收斂之。他用破格法:特意把筆畫寫出口外;用誇張法:將「邑」縮小「口,」「勢」放縱「乙」,「致」把「至」拉長,「欲」把「欠」增高,「知」把「口」擴大,「名」把撇刷長,「作「把人旁寫得又小又歪;用奇險法:「實」字加重寶蓋,「亦」字下部四點呈扇形,「下」字寫成草書三點而右下角一點居然與其他二點抗衡。總之,包的行書結字完全是受了魏晉時期書法的啟示。

用筆。趙之謙用魏碑筆法寫行書,有人認為是趙之謙首創,其實不然。他和包弼臣是同時用魏碑筆法寫行書,天隔東西,各擅其美。趙明顯柔弱,而包筆力雄健、厚重,筆酣墨飽,有力透紙背之感。包弼臣自言「我手有奇氣,使筆如使戟」。包用筆以方筆為主,中鋒行筆,加之頓挫、折筆、斷筆回鋒、波磔等法,使字沉著,並時用側鋒「刷」字,又具有幾分飄逸瀟灑。

四、評價總結

晚清三位碑學書家中,處於長江中下遊經濟和文化發達地區的張裕釗、趙之謙,他們在書法領域裡,不論褒貶,始終受人關注。北魏楷書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在於自由爛漫、不拘陳法。從這個角度講,張裕釗並沒有學到魏碑的真髓。若論集碑之成,更是言過其實。

但是在中國近代書法史上,趙之謙的書法成就「千秋巨眼、自有真鑑」。

最後再說包弼臣,他是清末極具創造力的魏碑體書法家,他率先把先進的碑學思想帶回四川,並且身體力行,認真學習借鑑前輩鄧石如、何紹基等人的經驗,把北碑的質樸、厚重、雄強與帖的靈動、瀟灑相結合,寫出了獨具特色的魏碑體行書。他的書法在格調、氣局上,不輸給當時的任何一位書法家,同時在技法(章法、結體、筆法)上也有諸多創新,對後人探索碑帖結合,特別是如何將魏碑融入行書創作,具有很重要的啟迪意義。以包弼臣的藝術成就,他完全可以躋身晚清一流書家的行列。

總而言之,張裕釗、趙之謙、包弼臣作為晚清具有重要代表性的魏碑書家,他們的藝術雖然各有長短,但是他們在自己所處的年代對魏碑書法的繼承和創新傾盡全力,促進了魏碑楷書、行書的發展,其探索和創新精神也十分可貴,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疫情猖獗,祝您健康!!

相關焦點

  • 由帖入碑,看清代三大咖怎麼操作
    清代中葉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劇變時期,碑學的興起衝擊和改變了清初帖學一統天下的頹弱之勢,書壇呈現出奇姿異態的繁榮景象。
  • 由帖入碑,看張裕釗、趙之謙、包弼臣怎麼操作的
    清代中葉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劇變時期,碑學的興起衝擊和改變了清初帖學一統天下的頹弱之勢,書壇呈現出奇姿異態的繁榮景象。此時崇尚碑學的書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成為碑學實踐範例的是鄧石如。他的出現,標誌著碑學派用毛筆在宣紙上書寫魏晉南北朝碑以至漢碑等的成熟,碑學通過廣泛地吸收傳統營養,融會貫通,已經創造出自己的碑派面目。
  • 由帖入碑,又帶著碑學回歸帖學,晚清學者俞樾的書法是怎樣寫成的
    由『館閣體』上溯宋元乃至晉唐,是晚清近書法史上最常見的現象之一。上溯,可能是對大多數清代以來書法家學習、探索過程的最形象的描繪。如果俞樾書法的第三階段僅僅只是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完善、提高行草書的技藝,那麼,他也只是那大多數書法家中的一個而已。
  • 清代的帖學與碑學到底培養出多少書法家?
    這些帖學盛況的產物,不僅是摹刻雙絕的結晶,文房清供的佳品,也成了書家即興的清玩、臨池的範本。特別是從明代中葉起,政治上文禁鬆弛、經濟上手工業發展,文化上文人思想活躍,使書家背叛了明代前期因帝王倡導而衍出的「臺閣體」。
  • 盤點一下清代碑派書家
    盤點一下清代碑派書家清代在中國書法史上是具有重大意義的轉折點。在清代書壇尚「形」觀念的驅使下,書家為追求其書法外在形跡,甚至採取不合理的手段,忽略了毛筆的物理屬性及人的生理機能,最終形成與既有「帖派」書法風格迥異的「碑派」書風。至此,在理論與實踐的雙重作用下,清代「碑學」發展至頂峰,「尊碑抑帖」的思想也成為書壇主流。
  • 納碑入帖的張伯英-張伯英,書法,碑學-中安在線-主頁管理
    清初的書壇,因康熙、乾隆二帝尤喜董玄宰、趙子昂書法,科舉非「館閣體」不取,上行下效,書風日漸趨於靡弱,自宋淳化以來八百餘年的帖學開始走向衰微。阮元順形應勢以《南北書派論》與《北碑南帖論》首倡碑學。繼阮元之後,包世臣撰《藝舟雙輯》,形成了徹底的以尊碑為標誌的清代碑學綱領,為碑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到清光緒時,康有為在其《廣藝舟雙輯》中,提出了一套更加完整亦不無偏激的碑學理論。
  • 留有常州印記的《小楷多寶塔碑》帖
    有本地藏家向筆者展示了珍藏的一套清代的《小楷多寶塔碑》帖(如圖),該碑帖以體積袖珍、刻工精美為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此碑帖還留有深刻的常州印記,孫星衍、徐大榕、錢泳等名家與此帖有深厚的因緣,這三人分別為清代常州府的陽湖、武進、金匱縣人,其中錢泳還是小字《多寶塔碑》帖的「雙鉤精勒」的操刀者。
  • 「大愚書論」碑學與帖學
    書法中的碑學初興於明清易代之際,士人痛思時弊與亡國之因,書法一反元明以來的姿媚平淡,提倡雄強、剛健、質樸、蒼渾,明末趙崡和郭宗昌較早的在各自的金石學著作中表達出尊崇碑學的思想,認為書帖幾經臨摹,風神已失,而碑刻字跡婉然,古法猶存,碑學遂由考據延及書法。
  • 浙江嘉興博物館書法特展 盡顯明清「碑風帖韻」
    責任編輯:   中新網嘉興1月9日電(見習記者 吳洪 實習生 臧涵)「朱彝尊的隸書從漢碑中來,書法流動飄逸,和王時敏、鄭簠被譽為清初隸書三大家
  • 碑與帖的形式美感
    因為帖學用筆使轉多用鋒,故毛筆的大部分(即筆肚、筆根部分)功能多被擱置,以使後來帖學書法(明代初中期、清代初中期等)漸趨萎靡,筆力不振,這是帖學書法的弊端所在。不過,就點畫線形的精緻度看,帖學的興起與發展無疑功不可沒。
  • 「一代文宗」阮元:南北書派與北碑南帖,看他如何革新清代書壇
    但是晚清魏碑的興盛絕非不是偶然的發生的,碑學脈絡的延續,為清代書法家的創作與理論發展上起到了鋪墊作用。阮元像在碑學發展過程中,碑學理論開先河者當為阮元莫屬。阮元在書法史上的最重要的貢獻,是他關於南北書法流派的梳理及評析。
  • 帖學的率意與碑學的厚重
    明人書法風格雖然有變,卻都屬於「帖學」的範疇,即以「二王」為源頭的晉、唐、宋、元文人書風。 在明代首輔商輅的楷書冊中,我們不難看到他亦步亦趨地學習趙孟頫的痕跡,但總體風格趨於率意和蕭散的地方,似乎透露出明代文人特有的氣質。到明中葉,以吳中一帶書家為首的書法得到快速發展。祝允明、文徵明、王寵、陳獻章等人以獨特的吳門書風彪炳書史。
  • 近代顏楷名家翁同龢,融碑入帖的楷書典範:結體寬博、氣象雄渾
    眾所周知,在晚清時期的書壇,帖學受到了金石碑學的劇烈衝擊,所謂「帖學日壞,碑學大興。」而作為一個非專業的書家,翁同酥的書法藝術卻能在名家林立的清代書壇脫穎而出,並以帖學書法名世。翁同龢大字楷書但如果仔細觀察,則可以在翁同龢的書法中發現其「融碑入帖
  • 帖學盛行、碑學崛起的清代,這些書家的名字你一定聽過
    清代書法發展史上湧現了一大批書法名家,新鄉市博物館藏有部分名家書法作品,本文精選幾幅以饗讀者。《翁方綱行書條軸》翁方綱精於考證金石之學,擅長書法,名震一時,其楷書學歐陽詢、虞世南,行書學顏真卿、米芾、董其昌等家,亦能篆善隸,用法頗深。他不僅精於帖學,亦推崇碑學研究,在當時的書壇有很大影響力,與當時的劉墉、梁同書、王文治齊名,並稱「清代帖學四大家」,又與劉墉、成親王永瑆、鐵保齊名,稱「翁劉成鐵」。
  • 碑學與帖學到底該怎麼對待?快來這裡看看
    重碑抑帖之論,阮元首先提出,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中格外強調。《廣藝舟雙楫·尊碑篇》兩人的話,有它對的一面,也有它不對的一面。「漢帝、 秦臣之跡,並由虛造」,《閣帖》所收材料,有的憑空偽造,有的傳摹失真,主編人王著學識不夠,上了大當。
  • 碑、帖之爭與墓誌書法審美
    一、碑、帖及碑帖之爭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作書的材料無非兩大類,一是絲帛,二是竹木,故有「書於帛者曰帖,書於竹木者曰簡冊」的說法。造紙術發明之後,帛與縑素及紙並用於書寫,而竹木則漸漸隱退。比之笨重的竹木材料,絲帛與紙當然方便得多了,尺牘短札既具實用功能,又使書家墨跡廣為流傳,亦或為藏家搜求把玩,一時成為風尚,如「二王」傳世法帖中不少便是這類尺牘短札。
  • 【書法】墨語 | 碑與帖要兼融
    【坤山墨語】1640文:張坤山編:昕虹學碑者抑帖有意義的是,碑與帖要兼取,因為碑之美恰恰為帖所無,而帖之靈動使轉也為碑所欠缺。一個人倘能同時吸取兩種相對立的美,尤其是與自己的審美習慣相對立的美感,他的深度肯定與常人所不同。
  • 帖學碑學及雜學的不同源流
    唐代的「帖學」是以摹寫的形式出現的。唐太宗命令當朝知名書家褚遂良、歐陽詢、韓道政等人各摹數本,賞賜給太子、諸王和近臣。武則天、唐玄宗也都效法太宗,摹寫王羲之的諸多名帖傳世,我們今天仍然有幸能夠看到王羲之的作品原貌,均得益於唐人。  到了宋代,「二王」的書寫傳統正式成為一個流派即「帖學」。
  • 碑學與帖學——前者以骨勝,後者以韻勝,筆法不同
    晉人書法這種用筆與紙的情況,在唐宋元明一直延續了下來,雖然各個時代略有差別,但還只是大同小異,直到清代碑學興盛,才產生了較大的差異。1、行筆速度疾澀相間,雖然為碑學與帖學之用筆所並用。但是,比較而言,碑學更趨於澀,帖學一路更趨於疾。清代人因為崇尚碑學,厚重蒼勁成了書法學習的主要追求,留與慢,成為他們用筆的關鍵詞。如此一來,如何能知道王羲之書法的好,又如何能切入『二王』一脈?其實,『二王』一脈,不是不要留,不是不要慢,而是一種不同於碑派書法的留與慢。
  • 清代書法被掩蓋的真相:對康有為「尊碑五說」的反思
    清人書法從鄭谷口、朱彝尊始學漢碑,為清代碑學之盛揭開帷幕開始,金冬心、鄭板橋緊隨其後,康有為一生著述甚豐,而《廣藝舟雙楫》,則是其對於清代書法理論的重要建樹。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全面梳理書體變遷之跡,論其優劣得失,使碑學從阮、包的散論、札記式論述下脫離出來,漸成系統,遂成一科,其「尊碑」、「卑唐」之論,對後世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