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與帖的形式美感

2020-10-03 耕池齋書畫


達摩冥想(局部) 清 金農


「雅」是中國藝術審美中的一個高境界,通常我們說雅興、雅聚、雅賞、雅玩、雅鑑、雅正等等,帶一個「雅」字似乎具有了超越一般人的審美眼力。「雅」好像是文化人的一項專利。赳赳武夫、陰險政客、樸實鄉民,似乎都與「雅」沾不上邊。文人之雅,是一種骨氣,一種風韻,一份真率,一份精緻。



帖學中的雅,其所組成的內容,當首推精緻。古人日常所書大都為小字,筆墨精良,以鼠須、狼毫等為原料的筆鋒,彈性健碩。自王羲之開創新體,將用筆的提、按、頓、挫及轉、承、起、伏運用得清晰明了以後,書法用筆逐漸減弱了原本篆隸書以實按或絞轉為主的用筆習慣。



這種顯於點畫兩端動作規範,被後世稱為帖學規則或法度,並延續一千多年至今不衰。因為帖學用筆使轉多用鋒,故毛筆的大部分(即筆肚、筆根部分)功能多被擱置,以使後來帖學書法(明代初中期、清代初中期等)漸趨萎靡,筆力不振,這是帖學書法的弊端所在。不過,就點畫線形的精緻度看,帖學的興起與發展無疑功不可沒。


精緻即到位、準確、細膩,但若其趨於規則,則可能走向雅的對立面一俗,即當規則變為一種教條的擺設,雅即不復存在。故精緻之為雅,當以自然、舒展的動作顯示與表現規則,寓法度於隨意之中。在這一點上,王羲之的楷模作用無疑千古不朽。



我們觀其遺世作品(唐摹本墨跡等)如《蘭亭序》《姨母帖》《平安帖》《頻有哀禍帖》《初月帖》《寒切帖》等皆可見其動作規則的呈現及轉帶的隨心所欲。當然,其轉帶的隨意是一種適度的暢達

然而,使轉動作幅度過大,即轉承起伏出現大範圍的跌宕,「雅」也將不再雅。譬如唐代中期的狂草,將點畫間本來能體現雅的間斷處也用線條連貫,讓人的視線必須順其起伏的動作一路追蹤。


後人評二王時多揚大(王)抑小(王),或也因小王喜動作幅度過大,破壞了大王原有的雅趣之故(從創造意識上應肯定小王)。

帖學之雅致與碑學之古意,皆為形式美感中的高貴特徵。只不過,碑學之古常與厚相伴,帖學之雅則與清為鄰。厚易滯、濁,這是因為筆下壓幅度加大後,線質難以拖拉,而多會出現有意識的澀節頓挫;輕易輕、滑,或與筆鋒入紙不深,隨帶而過,忽略了動作規則及對筋骨表現不力之故。


如果從入紙的深淺程度論,碑學之古厚則要大得多,難度自然也大。故從用筆原則上看,如果說帖學之雅致用筆下按或在三、四分,碑學之古厚則在七、八分。


雅致精巧在用筆上不激不厲,在形態上須內拓、外拓相間。內傾過多易走向刻板,外拓過多易趨於圓俗。對比大、小王書,右軍內撅與外拓並用,子敬則多喜外拓。

初唐孫過庭《書譜》用筆力取右軍,但結構多外拓,故亦有輕滑之感(相對右軍而言)。如用筆力感不深入,過多的形態外拓也會影響到其精緻度與雅致度。顏真卿行草書如《爭座位帖》《祭侄稿》等看似圓轉多於折轉(動作暗過),但筆力深入透徹,故其書不僅雅致,還有古厚之感。



節選自《中國書法》

原題為:《碑與帖的形式美感》

作者:白砥

相關焦點

  • 碑、帖之爭與墓誌書法審美
    帖學一脈直至清代大興考據碑學崛起漸成式微。碑是書法文化傳承流播的另一種物質載體和形式。碑最早起源於宮廟庭院中豎立的石柱,用於拴馬或計量時間及喪葬時下棺用的支架等,後來刻上文字,記載具體內容。秦漢之初,大量碑石以其文字的紀念意義漸漸取代了其實用意義。
  • 【書法】墨語 | 碑與帖要兼融
    【坤山墨語】1640文:張坤山編:昕虹學碑者抑帖有意義的是,碑與帖要兼取,因為碑之美恰恰為帖所無,而帖之靈動使轉也為碑所欠缺。一個人倘能同時吸取兩種相對立的美,尤其是與自己的審美習慣相對立的美感,他的深度肯定與常人所不同。
  • 碑與帖,誰才是書法正脈?
    碑學還是帖學?碑學?那學帖學會不同意,而且碑學也創造了很多書法大家,比如郭沫若,沙孟海等。貼學?又有學碑學的不願意了,畢竟貼學是當下最為尊稱的書法學派,而且以林散之、白蕉等大家都是以貼學為代表的。美術字就是規範字,如宋體,雖然刻工的不同會讓規範字有所差異,但是總體來說,規範字確立了一個標準的書體形式。對於閱讀者來說,天天接觸的就是這些一模一樣的標準形式,這種規範字的閱讀,深刻影響了書法家對於書法創作的理解。
  • 帖學碑學及雜學的不同源流
    中國書法大致有三個傳統:帖學、碑學以及雜學。  帖學是中國書法傳統的主流,原因在於「二王」的風格在唐宋兩代成為美學典範。在王羲之所處的時代,道教盛行。  「帖學」以王羲之、王獻之為宗,明末清初的書法家傅山說趙孟頫的書法有「媚氣」,其實恰好點出了「帖學」的特點:雅致、高貴、飄逸出塵、有神仙之氣。「帖學」之媚,還不應忽略王羲之的老師衛鑠(衛夫人),這位女性導師身上的柔媚之氣,與剛硬生澀的「碑學」拉開了審美上的距離。
  • 納碑入帖的張伯英-張伯英,書法,碑學-中安在線-主頁管理
    清初的書壇,因康熙、乾隆二帝尤喜董玄宰、趙子昂書法,科舉非「館閣體」不取,上行下效,書風日漸趨於靡弱,自宋淳化以來八百餘年的帖學開始走向衰微。阮元順形應勢以《南北書派論》與《北碑南帖論》首倡碑學。繼阮元之後,包世臣撰《藝舟雙輯》,形成了徹底的以尊碑為標誌的清代碑學綱領,為碑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到清光緒時,康有為在其《廣藝舟雙輯》中,提出了一套更加完整亦不無偏激的碑學理論。
  • 初學毛筆字選擇「碑」還是「帖」
    在初學毛筆字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選擇「臨碑」還是「摹帖」呢?首先我們要先明白什麼是「碑」,什麼是「帖」,他們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裡,碑解釋為「豎石也」,就是豎立在地上的石頭的意思,在古代「碑」的主要作用有三個:放在皇宮中,用來觀日影,辨方向,測時刻;放在祠廟中,用來拴祭祀牲口;三是豎在墓穴邊,為葬禮引棺入墓。
  • 什麼是碑,什麼是帖,什麼是北碑,什麼是南帖?
    先說什麼是碑,什麼是帖。碑指的是碑刻、墓誌的拓片。帖分兩種,一種是墨跡紙本,一種是刻帖,就是把紙本上的墨跡鉤摹到木板或者石板上,再拓出來。這麼做為的是方便保存。上面是從碑帖的根本區別上來說,到了清末碑帖另有所指,阮元寫了一篇《北碑南帖論》,裡面他把南北朝時書法為南北兩派,稱北朝的碑版為北碑,稱南朝的書帖為南帖。
  • 留有常州印記的《小楷多寶塔碑》帖
    有本地藏家向筆者展示了珍藏的一套清代的《小楷多寶塔碑》帖(如圖),該碑帖以體積袖珍、刻工精美為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此碑帖還留有深刻的常州印記,孫星衍、徐大榕、錢泳等名家與此帖有深厚的因緣,這三人分別為清代常州府的陽湖、武進、金匱縣人,其中錢泳還是小字《多寶塔碑》帖的「雙鉤精勒」的操刀者。
  • 「大愚書論」碑學與帖學
    書法中的碑學初興於明清易代之際,士人痛思時弊與亡國之因,書法一反元明以來的姿媚平淡,提倡雄強、剛健、質樸、蒼渾,明末趙崡和郭宗昌較早的在各自的金石學著作中表達出尊崇碑學的思想,認為書帖幾經臨摹,風神已失,而碑刻字跡婉然,古法猶存,碑學遂由考據延及書法。
  • 學碑?學帖?讀讀沈寐叟!
    金蓉鏡稱:「先生早精帖學,得筆於包安吳,壯嗜張廉卿」。即說沈氏早年學淳化閣帖,二王及唐楷,後得益於包世臣、張裕釗。馬一浮說先生還學習過歐陽通的《道因法師碑》。沈先生學書經歷比較複雜,在先生的題拔書信中,可見先生鑽研過 章草、簡牘和經體,其中還有黃山谷和米芾的影子。先生寫字強調變化,抒發胸中之奇,幾忘紙筆,心行而已。受到當時書法界的推崇,海內外求其字者頗多。
  • 碑看形,帖觀鋒:中國書法碑帖藝術漫談!
    中國書法,大致來說分三塊,金石,碑刻,書帖,今天主要說說被跟帖。什麼是碑什麼是帖,本來是個簡單的問題,但是到了清朝,被阮元,康有為等人弄的大家都不明白了。碑是什麼?碑說完了,下面說帖,什麼是帖?在古代帖就是朋友之間傳達信息的小便條或者書信。古代不像現在,沒有手機,溝通交流距離遠的話只能用文字交流,比如說我今天想請王三圖吃飯,然後寫了個小條:三圖上人,中午在家備得王八宴一桌,有王八肉,王八湯,還有王八蛋,可否賞光,前來一品?寫完後差人給對方送去。
  • 寫碑還是寫帖?清人這樣幹的!
    定武蘭亭序帖與碑的先後問題,這又是一個雞與蛋的問題,漢字最早的記錄者,是一些原始刻畫符號,後來毛筆的發明,才慢慢產生帖學,但後來刻碑的底稿很多又來自於毛筆書寫的帖跡。這裡的碑與帖,有著內涵與外延的區別。帖是指文字經文人化之後形成的特有的社會審美規範,而碑依然保留著一些非標準文人化的民俗審美個性。
  • 刻帖和碑都黑乎乎的,怎樣辨別哪些是帖、哪些是碑,這還真是學書人...
    "帖"最早指書寫在帛或紙上的墨跡原作。後來因寫得優秀的墨跡難以廣傳,於是把它們刻在木頭、石頭上,可以多次拓制,廣為流傳,這樣,就把刻於木石上的這些原來的墨跡作品及其拓本統稱"帖"。刻帖的目的是傳播書法,是為書法研習者提供歷代名家法書的複製品,所以,書法的優劣是它的選擇標準。帖的真跡和墨跡複製品都是墨跡本,碑拓黑底白字,這很好分辨。
  • 現代書法大師終極探索--碑體行草,談碑帖融合的起源和取法路徑
    行草入碑 ,或者想打通碑與帖的&34;橫鱗豎勒&34;將濃遂枯,帶燥方潤&34;千年來無人能集北碑南帖之盛者。況兼篆隸鐘鼎。吾不自量,合一爐而治之&34;鄧完白寫南碑、漢隸而無帖,包慎伯全南帖而無碑,趙之謙靡靡之音&34;碑化行草&34;集北碑、南帖之成,兼漢分、秦篆、周籀而陶冶&34;碑體行草書&34;行百裡者九十半"。
  • 康有為明確提出「碑學」「帖學」的概念,以及碑學的界定
    關於碑學的界定,歷來有多種說法。一說專指北碑,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云:『迄於鹹、同,碑學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言北碑、寫魏體,蓋俗尚成矣。』康有為『碑學』『帖學』概念見於康氏《廣藝舟雙楫》,他認為:『晉人之書流傳曰帖,其真跡至明猶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之為帖學宜也。』他又認為:『碑學之興,乘帖學之壞,亦因金石之大盛也。』
  • 康有為緣何「尊碑貶帖」?又為何「卑唐」?
    康有為在近代書法史上,是最具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尊碑貶帖的書法理論,他對唐代書法極具爭議的評價,以及他獨特的書法風格,都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但有關他的一些說法卻並不盡準確,故筆者在查閱相關資料後寫就此文康有為在書法上主張習碑,但他年少時學習書法卻是以帖入手的,他在《廣藝舟雙楫》中說:「先祖始教以臨《樂毅論》及歐、趙書。」可見,在學書早期,康有為在帖學上是下過一番功夫的,從他1895年的《殿試狀》中,可見他那時寫的一手標準的「館閣體」。
  • 碑學與帖學——前者以骨勝,後者以韻勝,筆法不同
    1、行筆速度疾澀相間,雖然為碑學與帖學之用筆所並用。但是,比較而言,碑學更趨於澀,帖學一路更趨於疾。清代人因為崇尚碑學,厚重蒼勁成了書法學習的主要追求,留與慢,成為他們用筆的關鍵詞。如此一來,如何能知道王羲之書法的好,又如何能切入『二王』一脈?其實,『二王』一脈,不是不要留,不是不要慢,而是一種不同於碑派書法的留與慢。
  • 碑學和帖學是如何發展的,二者各有何特點?
    碑學和帖學是如何發展的,二者各有何特點?「碑帖融合」在當時是一個新的概念,在碑學沒有出現或者沒有被正式提出來之前,宋元明以來一直是帖學的天下,也就是說刻帖、閣帖一直就是學書人的主要的取法對象和創作源泉。
  • 由帖入碑,又帶著碑學回歸帖學,晚清學者俞樾的書法是怎樣寫成的
    俞樾 自書詩冊 約1903俞樾由『館閣體』一路上溯到漢隸秦篆,由帖入碑,又帶著碑學回歸帖學。十八世紀七十年代,俞樾將目光從漢隸轉向北碑,繼而隋碑,繼而唐碑,繼而『宋四家』。俞樾晚年的書法以顏真卿為根基,雄強超邁,又兼用米、黃之法,意趣縱橫。
  • 初學是選碑還是選帖?這是一個問題
    關於帖。墨跡字帖其實是對初學者更有利的,無它原因,唯其清晰。也有不利的地方,就是用筆太精到,盲目求像可能誤入歧途。像這種字的起筆行筆轉折,都是非常精妙的,功夫不到不可追。所以初學來說,並不適合學帖,因為帖的筆太活,我們的初心是好的,想學的像,但是往往是這種心態,會讓我們初學時產生「習性」,失去掌握筆的自主權,變成「筆控手」。關於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