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帖和碑都黑乎乎的,怎樣辨別哪些是帖、哪些是碑,這還真是學書人...

2020-12-07 晉堂書畫

禮器碑

王獻之《玉版十三行》

碑最初是沒有文字的,後來為託頑金之堅以期永垂後世,在碑上增加了文字,並且從最初的隨意刻劃到莊重嚴整,一絲不苟,其主要目的是追述世系、記敘生平、歌功頌德,而不是傳揚書法。摩崖、墓誌、刻石、碑銘、造像題記都屬於碑的範疇。

"帖"最早指書寫在帛或紙上的墨跡原作。後來因寫得優秀的墨跡難以廣傳,於是把它們刻在木頭、石頭上,可以多次拓制,廣為流傳,這樣,就把刻於木石上的這些原來的墨跡作品及其拓本統稱"帖"。刻帖的目的是傳播書法,是為書法研習者提供歷代名家法書的複製品,所以,書法的優劣是它的選擇標準。

帖的真跡和墨跡複製品都是墨跡本,碑拓黑底白字,這很好分辨。但是分辨都是黑底白字的刻帖和碑刻本就有點難度,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辨別。

1、所用書體不同。

碑所用書體在隋以前都是莊重肅穆的篆、隸、楷書。直至唐太宗御筆親灑,才開始有以行書入碑。草書刻碑除武則天《升天太子碑》外,絕少有之。唐代書法家李邕寫了許多行書碑。但寫碑用正書是慣例。例如:

李斯《嶧山碑》用小篆

隸書《張遷碑》

楷書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王羲之草書《初月帖》

王羲之《初月帖》刻本

宋《大觀帖》

特例:武則天草書《升仙太子碑》

特例:李世民《溫泉銘》碑

《集王聖教序》

集王羲之《三藏聖教序》 是碑,它也是個特例,是唐太宗為表彰玄奘法師赴西域各國求取佛經,回國後翻譯三藏要籍而寫的。太子李治(高宗)並為附記,因是愛好王羲之書法的帝王撰文,因此只好集王羲之的字。

褚遂良楷書《聖教序》碑

李邕行書《李思訓碑》

刻帖始自趙宋,多數是詩文簡札,所以行、草書及小楷居多。

《大觀帖》

2、碑刻一般一字一格(儘管大多數碑刻沒有有形的格子),行列分明,字跡大小變化不大;刻帖楷書有行無列,不是一字一格,行草大多有行無列,甚至無行無列。例如:

《始平公造像》屬於碑,是陽刻,刻有格子,是個特例。

顏真卿《多寶塔碑》

顏真卿《自書告身帖》

3、內容不同。

碑的內容大多記述亡者世系、生平,或者記事歌功頌德。帖的內容龐雜,或者是隻言片語的一張便條、書信,或者是自作詩文,或者是抄錄的詩文,或者是藥方,或者是雜記,只要是名家的書作精品也照樣收入,很少顧及內容。例如:

《石門頌》

黃庭堅抄的藥方《制嬰香丸帖》

從書法的角度來說,帖最能反映一個書法家的自然書寫狀態,寫碑畢竟是一件嚴肅的事,就是不喜歡裝嚴肅的人也要板著臉寫,也要裝嚴肅。

相關焦點

  • 碑學和帖學是如何發展的,二者各有何特點?
    碑學和帖學是如何發展的,二者各有何特點?「碑帖融合」在當時是一個新的概念,在碑學沒有出現或者沒有被正式提出來之前,宋元明以來一直是帖學的天下,也就是說刻帖、閣帖一直就是學書人的主要的取法對象和創作源泉。
  • 碑看形,帖觀鋒:中國書法碑帖藝術漫談!
    到後來碑的作用擴大了,不再供死人專享,因為把字刻到石頭上容易保存,能流傳久遠,因此給那些有貢獻的還活著的人,也開始樹碑,內容主要是記述他的風光偉績,起歌功頌德的作用。我們現在學習的唐楷,大部分都是歌功頌德文。我們不是常說一個詞,樹碑立傳,碑主要就起個記錄的作用。
  • 碑與帖,誰才是書法正脈?
    碑學還是帖學?碑學?那學帖學會不同意,而且碑學也創造了很多書法大家,比如郭沫若,沙孟海等。貼學?又有學碑學的不願意了,畢竟貼學是當下最為尊稱的書法學派,而且以林散之、白蕉等大家都是以貼學為代表的。刻帖的流行一方面擴大書法群體,而一方面也引起了諸多誤會和混亂。刻帖的不斷翻刻,離原本會越來越遠,後人學刻帖,難免有霧裡看花的遺憾。這個是資料的限制,而我們現在的資訊時代,完全可以突破古人資料匱乏的尷尬局面,這個可以說是我們學書法的有利條件。其二:宋以後楷書的意識太強。可以說深刻影響了行草書的創作和審美。
  • 通讀100條,掃掉書法盲之碑帖類,碑派、帖派、傳拓都是什麼意思
    起初碑是沒有文字的,後來刻了文字,才是書法藝術中所稱的「碑」、「碑刻」。2.什麼是帖?帖的原義是指寫在帛上的字,書法中的帖是指凡晉、唐、宋人用真、行、草書作字,表現在木刻、石刻的字,都稱之為帖。宋代有《淳化閣帖》《大觀帖》,清代有《三希堂法帖》,都是著名傳世法帖。當然歷代名家傳世墨跡也是法帖。
  • 「大愚書論」碑學與帖學
    書法中的碑學初興於明清易代之際,士人痛思時弊與亡國之因,書法一反元明以來的姿媚平淡,提倡雄強、剛健、質樸、蒼渾,明末趙崡和郭宗昌較早的在各自的金石學著作中表達出尊崇碑學的思想,認為書帖幾經臨摹,風神已失,而碑刻字跡婉然,古法猶存,碑學遂由考據延及書法。
  • 初學毛筆字選擇「碑」還是「帖」
    在初學毛筆字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選擇「臨碑」還是「摹帖」呢?首先我們要先明白什麼是「碑」,什麼是「帖」,他們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我們在書法學習中常聽到的很多的名詞其實都是碑刻的一種。造像記:造像記,指各種宗教石窟、神龕等像的製作留下記錄的文字。如:《楊大眼造像記》原石、《始平公造像記》等。摩崖:刻在山崖石壁上的碑文、經文、佛像、詩賦等。在我們國家的很多自然景區中,都是可以看到摩崖石刻的身影的,喜歡書法的您,不妨在旅行的時候多注意一下。
  • 尊碑抑帖,何紹基否定王羲之背後的「碑帖之爭」
    然而就是這位當年以帖學入手,寫得一手工整館閣體的何紹基,在人到中年留下了他對王羲之「一傳特因天筆重,千秋誤盡學書人」的評價。這就奇怪了,何紹基這位帖學出身的人物為什麼要去否定王羲之的藝術價值?他這樣做是出於何種目的呢?
  • 書法範本有碑有帖,有人學了幾年,也不知道他們基礎區別
    學習書法的人,都知道學會基本的筆墨紙硯的認識後,學習用筆的練習以及筆法方面的理論知識後,都要進行找範本進行學習,也就是臨帖方面的練習。那麼找範本我們經常會看到,某帖,或者某碑 作為書法作品的名字,那麼到底這兩個有什麼區別今天就給大家來聊一聊,說一說
  • 康有為緣何「尊碑貶帖」?又為何「卑唐」?
    康有為在近代書法史上,是最具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尊碑貶帖的書法理論,他對唐代書法極具爭議的評價,以及他獨特的書法風格,都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但有關他的一些說法卻並不盡準確,故筆者在查閱相關資料後寫就此文我們在文章開頭介紹康有為的身世,是想說明他本不是什麼叛逆少年,他的革新思想與他在書法上的那些激烈言論,都與他見識越來越廣和思想上產生的進步意識有直接關聯。康有為在書法上主張習碑,但他年少時學習書法卻是以帖入手的,他在《廣藝舟雙楫》中說:「先祖始教以臨《樂毅論》及歐、趙書。」
  • 碑、帖之爭與墓誌書法審美
    宋代開始有搜羅古代書跡鐫石刻帖之舉,最為著名的即刻於宋淳化年間的皇皇十卷《淳化閣帖》,所刻內容包括歷代帝王、名臣、書家特別是「二王」父子手跡包羅眾多,洋洋大觀。此後,刻帖之風歷代都盛行不衰,直到近代珂羅版印刷術的出現才漸趨衰落。由帖而衍及帖的內容、風格、流派、歷史、刻法、臨習方法等諸多方面,形成了內涵豐富、體系龐雜的專門學科——帖學。
  • 學習書法,先學碑還是先學帖?
    學習書法,先學碑還是先學帖,我覺得這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看,如果學習者有自己的書法老師,那先學習哪個都無所謂,都可以,如果沒有老師,靠自己自學,我覺得最好不要直接無從碑入手。碑和帖是書法上的兩個大的派別我們說的碑一般指的就是北碑,以北魏時期的碑課最具有代表性,這個時期的碑刻,大部分書寫風格非常粗獷,很多碑刻的刻工也不是很好,加上常年的風吹日曬,有很多自然風化和人為的破壞,很容易誤導初學者,所以不建議初學者學習碑,但是如果有書法老師,這些問題就不存在了,老師可以幫你剔除一些障礙。
  • 書法刻帖究竟是咋回事?後來為何衰落了?
    答:最初寫在紙、帛(布、絲織品等等)上的文字都可稱帖。然後將這些文字重新刻於石質或木質材料上,就稱為刻帖。刻帖,是在古代沒有攝影技術的前提下,人們希望將優秀書法作品範本,通過反轉方式(黑字轉白字)來達到多數量複製這些範本的目的。問:也就是說,刻帖的最初目的,是為了複製優秀書法作品?
  • 康有為眼中的書法名碑有哪些?
    其二,總結了碑學的理論和實踐。阮元《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提出了碑學的見解,但他自己的書法卻是帖派一路。包世臣著《藝舟雙楫》,碑學影響日著。而康有為書法創作源於北碑,其《廣藝舟雙楫》則是碑學發展史上第三篇重要著作,從它問世起,碑學成了有實踐、有理論的一個流派,書壇為之激蕩,沉痾為之一掃,碑學幾成俯壓帖學之勢。
  • 宋代南北文化交融和刻帖的盛行對米芾書法傳播的影響
    宋代刻帖大興, 較集中地保存了歷代名書法帖, 對書法藝術的廣泛傳播及其影響的擴大大有裨益。歷代以來優秀的書法墨跡經戰亂後留存的越來越少, 而且多藏於皇帝的宮中內府, 其餘的多在少數收藏家的手裡, 一般的人是不易看到真跡的, 這給學習書法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刻帖的廣泛傳播, 學書者受其影響甚大, 這對書風的形成有著一種導向作用。
  • 中國文學藝術,書法散論,碑書技法與運用
    這是因為:甲以為可取者,乙不一定以為可取。同一碑書,個人所能所要汲取的層面也不一定相同。這不僅取決於對象存在著怎樣的美,而且還決定於學習者有多少能力認識、感受它。所以,人們可以從總體上、在比較意義上,講述特定歷史條件下出現的碑書形式、風格特點等等,卻不必勉強判定哪一碑是如何絕頂的好,哪一碑則一無是處;哪一碑值得學 ,哪一碑就萬萬學不得。
  • 碑與帖的形式美感
    赳赳武夫、陰險政客、樸實鄉民,似乎都與「雅」沾不上邊。文人之雅,是一種骨氣,一種風韻,一份真率,一份精緻。因為帖學用筆使轉多用鋒,故毛筆的大部分(即筆肚、筆根部分)功能多被擱置,以使後來帖學書法(明代初中期、清代初中期等)漸趨萎靡,筆力不振,這是帖學書法的弊端所在。不過,就點畫線形的精緻度看,帖學的興起與發展無疑功不可沒。
  • 由帖入碑,又帶著碑學回歸帖學,晚清學者俞樾的書法是怎樣寫成的
    俞樾 自書詩冊 約1903俞樾由『館閣體』一路上溯到漢隸秦篆,由帖入碑,又帶著碑學回歸帖學。十八世紀七十年代,俞樾將目光從漢隸轉向北碑,繼而隋碑,繼而唐碑,繼而『宋四家』。書法家都以能上溯到兩宋或晉唐為榮。得古人法,有古人意,對書法家來說,既是很高的評價,又是追求的最高標準。俞樾的循序下行卻意味著他不以『古』為目標。也就是說,他不在意既有的書法評價體系和標準。或者說,他不認可既有的書法評價體系和標準。
  • 臺北故宮今展王羲之《大道帖》(傳)、漢《曹全碑》拓本
    由於時代潮流趨向簡便快捷,隸書又持續蛻變分化,遂有草書、行書和楷書的形成。書體遞變原非朝夕立就,因此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過渡型書風以及各體參雜的混合書風時而可見,顯示書體蛻變遷延歲月,方能在結構和筆法上建立自己的規律。 隋唐時代是另一個關鍵時期,政治統一帶來南北各地書風會流,筆法發展臻於完備,從此楷書成為歷代通行的書體。入宋以後,為保存前賢書法長遠流傳,刻帖日漸盛行。
  • 帖學碑學及雜學的不同源流
    「帖學」以王羲之、王獻之為宗,明末清初的書法家傅山說趙孟頫的書法有「媚氣」,其實恰好點出了「帖學」的特點:雅致、高貴、飄逸出塵、有神仙之氣。「帖學」之媚,還不應忽略王羲之的老師衛鑠(衛夫人),這位女性導師身上的柔媚之氣,與剛硬生澀的「碑學」拉開了審美上的距離。
  • 留有常州印記的《小楷多寶塔碑》帖
    值得一提的是,此碑帖還留有深刻的常州印記,孫星衍、徐大榕、錢泳等名家與此帖有深厚的因緣,這三人分別為清代常州府的陽湖、武進、金匱縣人,其中錢泳還是小字《多寶塔碑》帖的「雙鉤精勒」的操刀者。 此《小楷多寶塔碑》帖與通常所見的版本不同,乃是清代人臨寫後的雙鉤本。臨寫者是清初書壇的名家陳邦彥(1678—1752),海寧鹽官人,著名學者、書法家,康熙四十二年(1703)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入值南書房,後升侍讀學士,有「書法精絕,傾動寰宇」之美譽。《康熙字典》御製序,《御製圓明園十景詩》,都出自他手筆。書法名聲遠播,「鹹以得他尺幅作為傳家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