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範本有碑有帖,有人學了幾年,也不知道他們基礎區別

2020-09-07 書法風

學習書法的人,都知道學會基本的筆墨紙硯的認識後,學習用筆的練習以及筆法方面的理論知識後,都要進行找範本進行學習,也就是臨帖方面的練習。

那麼找範本我們經常會看到,某帖,或者某碑 作為書法作品的名字,那麼到底這兩個有什麼區別今天就給大家來聊一聊,說一說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就是碑

碑一看從表面上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碑文這樣的詞語,其實是這樣的,很多碑文被大家印拓下來形成經常臨摹的範本,古代很流行碑文,無論是墓志銘,還是人物傳記,還是地點介紹,很多的事情都是通過碑文進行記錄的。

那麼碑,一般情況下是寫什麼的時候更多當範本呢,其實篆、隸,取法碑刻的拓片較多,也就是臨摹這樣的字體的時候可以選擇合適的碑。



再看看一下什麼是帖

帖主要是通過紙流傳下來的比較多,因為毛筆在紙上進行創作,所有學習楷、行、草,取法刻帖和墨跡較多。



這就是我們選擇範文進行臨摹的時候,需要根據合適的自己來尋找碑還是帖來臨摹。

相關焦點

  • 書法從帖學到碑學,一個字的差距,相差可就大了
    到了清朝的時候,情況發生了變化,許多書法家在學習「帖學」經典的同時,還學習魏晉以前的篆書和隸書。清初的著名書法家傅山特別強調學習篆書和隸書很重要,他甚至說過,不學篆書隸書,一輩子學書法也等於白學。而魏晉以前的篆書和隸書大都通過碑刻流傳下來,這個路子也被稱為「碑學」。就這樣,「碑學」和前面提到的「帖學」構成了清代以來書法經典的兩大系統。
  • 碑學與帖學——前者以骨勝,後者以韻勝,筆法不同
    而他們從來不思考,為什麼要用這樣的紙與筆?我所學習的範本,用的是什麼樣的紙與筆?晉人書法這種用筆與紙的情況,在唐宋元明一直延續了下來,雖然各個時代略有差別,但還只是大同小異,直到清代碑學興盛,才產生了較大的差異。
  • 書法|洪厚甜:碑學與帖學的用筆區別
    他們兩個組合完成什麼樣一個感覺就達到我的目的了,是內收的還是外放的,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是橫向錯動還是縱向錯動,是往內收還是往外邊輻射,它和旁邊的字是相迎的關係還是相背的關係,你只看這個關係。我今天要給大家說的是我們在觀察用筆技巧的時候應該如何去把控。通常在學帖學的時候,就是我們寫行草書的時候,大家注意,毛筆入紙的狀態跟我們寫碑毛筆入紙的狀態是有本質的區別。
  • 碑與帖,誰才是書法正脈?
    中國書法的正脈是什麼?碑學還是帖學?碑學?那學帖學會不同意,而且碑學也創造了很多書法大家,比如郭沫若,沙孟海等。貼學?又有學碑學的不願意了,畢竟貼學是當下最為尊稱的書法學派,而且以林散之、白蕉等大家都是以貼學為代表的。但問題歸問題,書法的正脈乃是魏晉以來到明清書法名家構成的巨大的譜系,就是帖學系統,包括帖學的筆法以及帖學所崇尚的審美價值,即格調和品質。但是帖學在宋以後為什麼衰弱了呢?具體原因有很多。
  • 清代的帖學與碑學到底培養出多少書法家?
    當悠久的書法藝術達到了秦篆、漢隸、唐楷、宋行那樣登峰造極的頂點後,當書法的藝壇上出現了王羲之、顏真卿、懷素、米芾那樣出類拔萃的大師後,書法史演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一一明清書法。在整個書法史上,像明、清書學那樣強烈反饋書風的理論,是很不多見的。
  • 書法零基礎也能入國展——毛國典傳授選帖臨帖「秘訣」
    他說,如果學習得法,書法零基礎者,也能在幾年內入國展。 選一本最喜歡的帖,給自己定好位 當今學書法的人很多。評價一個人書法水平高低,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能否入國展(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書法展覽的統稱)。因此,毛國典說:「我們學書法要與國展的要求、標準對接。要想入國展,就一定要學傳統,精臨歷代經典的書法碑帖。什麼是傳統?
  • 無源沒有水無本沒有木,學書法當學「源」不學「流」
    中國書法是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傳承的藝術,凡學書皆由古人那裡來,最基本的學習方式用一句最通俗的話說就是「依葫蘆畫瓢」,就是臨習,慢慢掌握它的寫法,說白了就是學會寫毛筆字,人人如此。但中國書法有五體,書體有演變順序,這就帶來了問題,習書從哪個書體開始,一直爭論不休。
  • 為何《張玄墓誌》被稱為碑學入門範本?這篇文章告訴你
    從眾多書法成功的範例上可知,北碑唐楷皆可學,只是如何學法的問題。同為北碑,風格繁雜,自哪人手,亦為關鍵。從書寫意識和法則規律上看,《張玄墓誌》無疑是墓誌教學中極好的入門範本。《張玄葛志》全稱《魏故南陽太守張玄嘉志》。
  • 納碑入帖的張伯英-張伯英,書法,碑學-中安在線-主頁管理
    清初的書壇,因康熙、乾隆二帝尤喜董玄宰、趙子昂書法,科舉非「館閣體」不取,上行下效,書風日漸趨於靡弱,自宋淳化以來八百餘年的帖學開始走向衰微。阮元順形應勢以《南北書派論》與《北碑南帖論》首倡碑學。繼阮元之後,包世臣撰《藝舟雙輯》,形成了徹底的以尊碑為標誌的清代碑學綱領,為碑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到清光緒時,康有為在其《廣藝舟雙輯》中,提出了一套更加完整亦不無偏激的碑學理論。
  • 碑學和帖學是如何發展的,二者各有何特點?
    碑學和帖學是如何發展的,二者各有何特點?「碑帖融合」在當時是一個新的概念,在碑學沒有出現或者沒有被正式提出來之前,宋元明以來一直是帖學的天下,也就是說刻帖、閣帖一直就是學書人的主要的取法對象和創作源泉。
  • 帖學的率意與碑學的厚重
    金農隸書軸記者 鄭成航 5月27日,浙江省博物館館藏明清書法精品展開幕,此次展覽以明清書法為主體,選取了70餘位明清大家的74件(組)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作品。當我們走進展廳,一部明清書法流變史就呈現在我們面前。 從展覽中,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明代書法的發展脈絡,初期的擬古守舊,中期的開始變革,直到後期浪漫主義的大放異彩的高潮。
  • 為啥書法不能學「田楷」,優秀的書法從來不是「千人一面」!
    在當代許多書法愛好者的心裏面,始終認為楷書是書法的基礎,這種觀念的形成是有歷史原因的,不能說絕對的正確,也不能說絕對的錯誤。自唐朝以來,楷書基本就作為了學習書法的入門書體,這種學書方式一致綿延至今,這是因為唐楷的實用性和他的歷史高度所決定的。唐楷當中究竟是哪一種書體用途最廣、練習者最多歷來頗有爭議,有人認為是「歐體」楷書應用最廣,有人認為是「顏柳」楷書學的人最多。但是從今人的學習楷書的狀態來講,學習歐體楷書的人應該是最多的。
  • 帖學有「多差勁」?讓人鑽進故紙堆裡,訓詁考據,以此討生活
    直到有一天看到一篇關於書法「帖學」的文章、被裡面「故紙堆」這個詞吸引。最初還以為是現在的網絡詞,但隨後慢慢的知道了,故紙堆凝結了歷史和歲月的積澱,是古人理想的追尋、更是古人精神的「伊甸園」,這讓人浮想聯翩。那麼多人願意鑽進故紙堆裡、並以此討生活?是帖學太有魅力嗎?「故紙「一詞,在古代漢語詞典裡這樣解釋:指古書或文牘。」
  • 帖學碑學及雜學的不同源流
    中國書法大致有三個傳統:帖學、碑學以及雜學。  帖學是中國書法傳統的主流,原因在於「二王」的風格在唐宋兩代成為美學典範。在王羲之所處的時代,道教盛行。書藝之所以廣受追捧,是因為書法脫離了「寫的功能」,成為可以傳遞「神諭」的載體,與道教的「靈符」相類,書法作品裡面滲透著藝術家對神啟的感悟。  「帖學」以王羲之、王獻之為宗,明末清初的書法家傅山說趙孟頫的書法有「媚氣」,其實恰好點出了「帖學」的特點:雅致、高貴、飄逸出塵、有神仙之氣。
  • 康有為的書法之路——在「碑學」與「帖學」之間變通融合
    康有為三十一歲的康有為撰《廣藝舟雙楫》時提倡尊碑,中晚年的康有為則意欲尊帖。從他思想轉變的軌跡來看,早年學書於帖學,到青年轉而碑學,再到中晚年反思帖學,對碑帖反覆思考和實踐的康有為最終主張碑帖融合,這種主張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強。對於碑帖二者的不可偏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是在早年《廣藝舟雙楫》基礎上的一次反省。康有為不僅對碑帖問題作出了客觀的評價,還對碑帖融合問題提出明確的看法。
  • 由帖入碑,又帶著碑學回歸帖學,晚清學者俞樾的書法是怎樣寫成的
    俞樾 自書詩冊 約1903俞樾由『館閣體』一路上溯到漢隸秦篆,由帖入碑,又帶著碑學回歸帖學。得古人法,有古人意,對書法家來說,既是很高的評價,又是追求的最高標準。俞樾的循序下行卻意味著他不以『古』為目標。也就是說,他不在意既有的書法評價體系和標準。或者說,他不認可既有的書法評價體系和標準。
  • 碑學與帖學到底該怎麼對待?快來這裡看看
    重碑抑帖之論,阮元首先提出,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中格外強調。《廣藝舟雙楫·尊碑篇》兩人的話,有它對的一面,也有它不對的一面。「漢帝、 秦臣之跡,並由虛造」,《閣帖》所收材料,有的憑空偽造,有的傳摹失真,主編人王著學識不夠,上了大當。
  • 「大愚書論」碑學與帖學
    書法中的碑學初興於明清易代之際,士人痛思時弊與亡國之因,書法一反元明以來的姿媚平淡,提倡雄強、剛健、質樸、蒼渾,明末趙崡和郭宗昌較早的在各自的金石學著作中表達出尊崇碑學的思想,認為書帖幾經臨摹,風神已失,而碑刻字跡婉然,古法猶存,碑學遂由考據延及書法。
  • 書法為什麼會有帖學和碑學兩個傳統?我們應該如何選擇傳承
    剛剛,有一位網友看了我寫的書法文章中舉的例子,其中就有歐陽詢寫的《蘭亭記》裡邊的三個「之」字。他就說,我把書法說的太神秘了吧?這幾個之字哪一點不一樣了?我告訴他說,你仔細看看,光是之字的,這三個點都不一樣。像你這樣看書法,什麼都一樣,怎麼能看得出來書法之妙呢?
  • 書法應該學碑還是學帖,初學者切記
    碑學和帖學都是書法的寶貴財富,都應該學習,但最好有個先後順序,就像我們上學時學知識,先打一個基礎,再接受比較難懂的知識。像一些楷書類字帖,初學者比較容易接受,平時也能用得到,所以計較容易理解。而像一些碑學之類的字帖,看著有點古拙美。如果你沒有書法底子,直接臨寫,容易找不到北,一旦走火入魔,就寫成了醜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