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知名的墨學研究學者,鄙人一般很少與人在學術上面爭鋒。原因是因為現在學術界很多自認為了不起的人基本上都是為了圈錢而留名。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做學術造假比比皆是。這也是這些年來學術界文化界烏煙瘴氣的根本原因,所以筆者一般不參與其中。
近代墨子故裡之爭的背後其實是全新時代對於文化領域全新的探索!現代墨學研究的開始我想就是從山東張之寒教授發表《墨子里籍考》一文,通過他的推敲以及捏想然後一下子就將原本無處安放。不知道應該將墨子故裡放在何嘗的學術疑案完美的扣在山東滕州市木石鎮落鳳坡。
隨後不久,山東省憑藉著資源以及資金優勢,迅速召開第一屆墨學研究研討會。根據這一屆墨子研討會的經驗以及交流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很多學者都是從書籍以及前人的言論文字之中尋找關於墨學的蛛絲馬跡,收效甚微。
也是因為這件事情,吸引了一個河南魯山的文化辦公室的一位文化愛好者郭成志老先生的注意,當時年輕力壯的他在魯山縣誌之中發現關於墨子的記載,以及後世對於魯山作為墨子故裡的考究。隨後自費在魯山境內尋找關於墨家流傳的蛛絲馬跡!這一下不得了,一下子就發現了在魯山幾千年從未有外人所知的秘密!隨後也發表論文《墨子魯陽人考論》這件事情一下子給當時信心滿滿的學術界以沉重的打擊,隨即他的學術內容也被打壓,為了維護學術正統,專家真言。
不過很遺憾的事情就是在張之寒教授並沒有深度研究墨學墨子真相的過程不幸離世!這也為懸案以及很多未解之謎留下懸念。在郭成志老先生的努力下,魯山墨家三堂第一次公布於世被世人所知分別是匠班堂,成義堂,以及白衣堂三堂!只是三堂伴隨著新中國成立之後就被解散了!說聽得傳聞都是老一輩先生們流傳下來的。
在兩地墨子故裡爭執最為激烈的時候,一件事情震驚了國內外墨學研究學術圈。1992年左右,兩位村民在墨子山開採石頭的時候無意間挖到了墨子洞。根據當地流傳的傳說故事得知這裡位置很有可能就是墨子墓,也被稱之為墨子洞。隨後魯山縣文化辦公室進行搶救挖掘!發現戰國鐵劍一把,漆器,陶器等文物!現在部分文物已經轉交河南平頂山市博物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重大發現之後,很多學者希望能夠發表學術論刊。只是因為墨子墳在人們發現以前傳承千年的墨子文廟以及相關的文物遺蹟因為某些活動被摧毀,很多有價值的文物不知去向。不過這件事情還是獲得很多學者的支持,北京大學教授許希燕就致信道謝,並且準備親自到魯山會見墨子研究當今第一人。同時期山東科學院院士劉蔚華教授根據自己的研究發表了《墨子是河南魯山人兼東魯徵 西魯論》雖然用歷史點明真相,不過逃不過學術以及政治封殺,然後就不斷地被降級,下調。這一下讓很多準備發表言論說真話的學者們都忌憚三分,不再說話。
也是在同一時期,因為一九八四年江蘇徐州示範大學(今天的江蘇示範大學)地質學教授羅琪湘教授發表了關於徐福東渡遺址考察報告發表在光明日報上面,拋磚引玉獲得河南學者郭鳳興老先生的厚愛,給他回信說明情況!就是網上流傳甚廣的《墨學民間宗教傳承軒事》後來羅琪湘也搭橋牽線三位忘年之交得以相聚。隨後就在河南魯山召開了學術研討會。當時所有的學術以及大會資料都記錄在一本極具時代價值的《中原墨學研究》中!
進入新世紀以來!墨學研究再一次沉寂,原因無非有兩點。一點再無可以沉下心來做學術之人,第二點是墨學研究可開發以及主攻方向迷失!除了墨子故裡之爭之外,很多時候很多學者只是在理解墨子一書,以至於學術停頓!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學術研究需要錢,錢怎麼來!沒有完整的體系最終人才凋零,青年才俊斷檔。不過筆者還是認為墨學復興首先要搞清楚隱靈教問題,特別是關於湖北宜昌市雲夢澤白雲山疑雲,以及墨家退出歷史舞臺之後如何繼續的動力!這些研究對於中國建立世界一流大學,成為世界強國有著不可斷絕的聯繫,不知道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