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文聯公布「最美墨子文化傳承守望者」名單(按年齡排序)

2021-01-08 網易

  

  朱傳棨(1928-),男,山東滕州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已離休。中國墨子學會顧問。1990年開始研究墨學以來,發表研究墨學論文近30篇。著有《墨家思想研究論稿》,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多次出席國際墨學研討會。在受教育部委派指導日本交流學者研修墨子期間,於1998年帶領日本秋田大學的吉永慎二朗,到魯山縣調查訪問,受縣政協接待,查閱魯山縣誌。受河南省墨子學會蕭肖魯陽教授邀請,先後兩次參加在魯山縣舉行的墨學研討會。

  郭成智(1935-),男,河南魯山人。河南省墨子學會理事。《魯山縣誌》原副主編。論文輯為《墨子魯陽人考論》(黃 山書社 1999 年版)。論文《墨翟故裡考辯》(《中州學刊》 1990 年第 5 期)。《墨子里籍滕州說質疑》(《中州學 刊》1992 年第 5 期)、《墨子中的 魯山地區方言》(《求索》1993 年 第 1 期)、《墨子姓氏、先祖考略》 (《河南社會科學》 1994 年第 4 期)。被海內外學界譽為「中國墨子里籍研究第一人」。

  孫中原(1938-),男,河南鄭州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燕山大學、貴州民族大學與中國臺灣東吳大學客座教授,兼職教授,中國邏輯學會原副會長,河南省墨子學會名譽會長。1956-1964年,先後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共中央直屬高級黨校與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攻讀墨學。1960-2020六十年來,出版墨學相關著作70餘種:《中華大典•哲學典•諸子百家分典》墨學總部五十萬字,國家大型文化出版工程,雲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墨學通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墨子大全》第75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版。《墨者的智慧》,三聯書店1995年版;第2次印刷更名《墨子說粹》三聯書店2003年。《墨子及其後學》,新華出版社1991年版;修訂版1993年版;《墨子大全》第75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版;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1年版。《墨子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版。《墨子解讀》(國學院教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墨學七講》(人文大講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墨子與墨學》,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年版。《墨學與現代文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版;修訂版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版;《墨子大全》第76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版。《墨子大辭典》,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墨學大辭典》,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2015年,2020年列入國家規劃辦中華外譯項目選題目錄。《墨子趣談》,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墨學與中國邏輯學趣談》,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墨學趣談》,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論文400餘篇。2019年承擔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墨經>絕學的E考據和元研究》。

  李成才(1939-),男,漢族,河南魯山人。魯山縣第九屆政協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墨子傳說」傳承人,平頂山市「鷹城好人」,「鄉賢模範」。河南省社會文化聯合會大型彩版論著《厚重河南》一書常務理事。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魯山縣委員會評為「十佳」政協委員。李成才情傾墨子文化。每年農曆九月初八墨子誕辰日舉行文藝演出,義務舉辦墨子紀念活動,舉辦祭墨典禮儀式,至今已堅持30多年,從未間斷。出資十數萬元,復修維護墨子坊,2018年,捐資2萬餘元,主持在中湯村豎立墨子雕像。收集整理墨子文化民謠百餘首首,廣為傳誦,為傳承、弘揚墨子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是墨子文化傳承守望的典型代表。

  張新河(1941-),男,河南魯山人。曾供職魯山縣人民政府辦公室、河南省石人山風景名勝區管理處等單位。十九年來,撰寫墨子研究論文二十二篇,收入張新河張九順著《墨家魯陽懸疑案》十八篇,2011年7月,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論文「墨子『止楚攻宋』今考——墨子魯陽人考」初刊《平頂山學院學報》2007年12月第6期,2008年11月河南省墨子學會、河南省中原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墨子與和諧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宣講,後收入趙保佑高秀昌編《墨學與和諧世界》中,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論文「墨家巨子孟勝守陽城考」刊載《平頂山學院學報》2010年第三期;撰寫論文「墨子思想與伊尹德政觀」刊載《平頂山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近期撰寫論文「上博簡『容成氏』是流落渚宮墨子原著」待發。已發論文,首次發現並考證,墨子「止楚攻宋」從魯陽出發,途經河南鄧州「墨城故址」至郊郢同楚惠王及魯班對話地點楚國郊郢——今湖北鍾祥市,並非一些學者所指楚郢都今湖北荊門或湖北宜城,揭啟、詮釋了長期困擾學術界墨子研究的重大懸疑;還首次發現並考證,今河南鄧州構林鎮高窪村「墨城故址」,為2300年前,墨子帶領300弟子演練墨子「城守」的「墨子軍校」或「墨子演兵城」;又首次發現並考證,全國墨姓截止2010年12月12日17時,總人口為8263人,分布於大陸22個省、4個直轄市、4個民族自治區內;還首次提出,《墨家巨子孟勝守陽城》「183人死於義」地點是今河南省方城東「楚置陽城」;近期,首次發現並考證,「上博簡『容成氏』」竹書,是墨子「獻書惠王」之要著。

  潘民中(1949-),男,河南魯山人。河南省墨子學會副會長、平頂山市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發表墨學研究論著十餘種。論文《墨子里籍爭未休》(《平頂山日報》1991 年 11 月),《墨子里籍「滕州說」 質疑》(平頂山社科聯主辦綜合性社科理論刊物《求索》1992 年第 3 期),《墨子里籍考辨》,倡墨子故裡魯陽說。(《求索》1993 年第 3、4 期合刊)。

  孫長祥(1952-),男,漢族,臺灣宜蘭人。1985年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臺灣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兼任教授。1985-2000年任教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2000-2017年轉任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曾任《中國文化大學概況》主編,校史編撰委員,元智大學教育部、頂尖大學通識計劃總策劃與分項計劃主持人,《佛學與科學》編輯委員。學術專長墨學與國學,主講墨家哲學和墨學專題。專著《思維•語言•行動:現代學術視野中的墨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以「思言行一貫」的現代學術視野,考察墨辯,闡發《大取》道德情境中判斷選擇的行動倫理,分析《小取》行動規範邏輯的結構與意義。論文五十餘篇。《墨子大取篇倫理思想發微》,臺北《華岡文科學報》20期1995.4。《<墨子>中有關科學典範的形構:墨辯與作為典範的法儀》,臺北《哲學雜誌》28期1999.5。《<墨子•小取>的名辯思想-自「思言行」觀點的考察》,臺北《華岡文科學報》23期1999.12。《墨辯中有關行動規範的邏輯:以墨子大小取為主的討論》,臺北《東吳哲學學報》第六期,2001.4。《墨辯中的認識與語言》,臺北《華岡文科學報》26期2003.9。《墨子正義思想理論與實踐:從行動倫理的角度論起》,臺北《孔學與人生》37期2006.9。《當前墨學議題研究的反思》,內蒙古包頭《職大學報》2011年第5期2011.10。《宿命與天命:墨子「非命」思想的反思》,臺北《哲學與文化》38卷11期2011.11。《墨家思想研究的反思--從歷史、哲學與詮釋的角度論起》,內蒙古包頭《職大學報》2015年第5期2015.11。

  張懷發(1952-),男,河南魯山人。中文本科學歷,文博館員職稱,中共黨員。社會兼職有河南墨子研究會理事,魯山縣文化保護管理所所長原所長。在調查全縣歷史文物遺蹟的同時,從事墨子文化遺蹟、民間傳說、墨子紀念活動的調查研究和保護工作,寫調查資料,積極參加各級研討工作,寫論文近百萬字,發表十餘萬字。並篩選重要墨子文化遺址近十處,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使墨子文化的保衛研究,發掘利用,有了更好的抓手,有效地推進了整體墨子文化工作。

  趙保佑(1955-),男,河南滎陽人。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河南省墨子學會會長、墨學研究中心主任。發表墨學論文多篇。2005 年 8 月 21 日在臺灣東吳大學、雲林科技大學和臺灣哲學會舉辦的墨學現代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提交論文《墨子「兼愛」:構建現代和諧社會的倫理基礎》。論述兼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是市場經濟活動中利益主體取得雙贏多贏應遵循的道德原則,是現代社會走向和諧的道德需求。2011 年 9 月在《職大學報》主辦的墨學國際研討會上合寫論文《墨子的節用思想與現代適度消費觀簡論》,論述墨子節用思想蘊含消費理念,從實踐生命,政治需求,適用功利角度闡述,需提升到理論文化,經濟支撐,綜合壓力層面考量,創建人和自然社會約束機制,堅持道德正義的行為原則。主編《墨學與現代社會》(大象出版社 2005 年版)、《墨學與和諧世界》(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

  李賢中(1957-),男,臺灣基隆人。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副院長。曾任輔仁大學公共關係室主任﹑中西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大連理工大學特聘海天學者、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臺灣哲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會理事長。2006 年邀集兩岸、韓、日墨學研究者,聚集臺灣東吳大學與雲林科技大學,參加墨學現代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參與由中國墨子學會於北京、滕州所辦歷屆墨學研討會。指導碩士研究生英國德龍(Donald Sturgeon)撰《墨辯中的語言 哲學》(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12 年版)。主編臺灣《哲學與文化》2003年 12月第30卷第12期《中國邏輯》、2017年6月第44卷第6期《中國邏輯方法論》及2019年12月第46卷第12期《墨學的典範轉移以及其與基督宗教之相遇》等專號。專長墨家哲學,中國哲學方法論,先秦名辯學,中國邏輯和認識論,墨學論著數十種。《墨學—理論與方法》(臺北揚智出版社 2003 年版)、《墨翟先生,請留步!》(臺灣三民書局 2011 年版)、《〈墨子〉新視野》(香港中華書局 2014 年版)及導讀、題解《墨子閒詁》(臺灣五南出版社2020年版)。合著《墨翟與〈墨子〉》(臺灣五南出版社2012年版),發表〈墨家的天人關係〉《哲學與文化》2012.4、〈墨家說服性推理與哲學諮商〉《哲學與文化》2017.1、〈墨家「非攻」與《聖經》有關戰爭思想之比較〉《哲學與文化》2019.12。

  吳進安(1957-),男,漢族,臺灣雲林人。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教授。1991年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2020年任中國哲學會理事長(任期至2023)。曾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1987-1993),主講墨家哲學課程。後轉任雲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哲學教學組(1993-2002),2002年籌備成立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先後任所長2010-2013;2016-2019。開設墨家哲學專題課,指導碩、博士生撰寫墨家哲學研究專題論文12篇。2006年與東吳大學合辦海峽兩岸墨學現代化國際研討會。參與由中國墨子學會於北京、滕州所辦歷屆墨學研討會。專長墨學,獨著《孔子之仁與墨子兼愛比較研究》《墨子政治哲學》《墨家哲學》《儒墨比較哲學》。與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孫中原、臺灣大學教授李賢中合著《墨翟與〈墨子〉》(臺北五南出版社2012)。論文數十篇:《墨家天人關係論探析》,《哲學與文化》36卷12期2009.12。《從中國古代鬼神觀念看墨學明鬼意涵》,《哲學與文化》46卷12期2009.12。

  蕭宏恩(1961-),男,湖北荊門人,生於臺灣新竹,臺灣中山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東海大學哲學學士,輔仁大學哲學碩士、博士,中國哲學會常務監事,臺灣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訪視評鑑委員,社團法人臺灣評鑑協會科技大學綜合評鑑委員,社團法人臺灣評鑑協會專科學校綜合評鑑委員,臺灣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師資。1994博士畢業後,曾任職輔仁大學醫學院,從事醫學人文的教學與研究。2002年由李賢中教授引導,專注墨學研究,創造性地把墨學引入醫學人文的教學與研究,發表論文30餘篇:《墨學在當代醫學》,職大學報,內蒙古包頭2019。《墨學建構之醫療場域》,中國哲學會學術集刊2018。《作為義利踐形的墨者身體》,哲學與文化月刊2018。《墨家生死觀與當今醫療場域生死關之反思》,職大學報,內蒙古包頭2017。《醫學與墨學的對話--墨者人文關懷的當代展現》,中國詮釋學集刊2016。《墨者的生死詮釋》,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6。

  高秀昌(1962-),男,河南鄧州人。武漢大學哲學學士(1986),南開大學哲學博士(2003)。西南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老子學研究會副會長,河南省馮友蘭研究會副會長,重慶市梁漱溟研究會會長。曾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州學刊》雜誌社編輯,河南省墨子學會秘書長。參與組建河南省墨子學會(1997)、河南省墨子研究中心(2003)。長期致力傳播墨子文化精神,與海內外墨學團體聯繫,籌辦多次國際墨學研討會,出版著作1部,編輯出版墨學論文集2部,發表論文多篇。獨著《〈墨子〉註譯》,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主編《墨學與現代社會》,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主編《墨學與和諧世界》,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論墨子關於政治與宗教關係之思想》,《中州學刊》2006 年第2 期。《論墨子的「兼愛」精神》,《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09 年第3 期。

  孫君恆(1963-),男,河南鄧州人。武漢科技大學國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北大博士、武大碩士、山大學士,中國墨子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理事,中華孔子學會理事,武漢嶽飛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湖北炎黃文化研究會儒學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等。三十年專攻墨學。2020年被評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有影響力的學者之一(倫理學)。應邀赴巴西、美國、俄羅斯等30個國家地區傳播墨學。孫中原《墨學大辭典》收錄孫君恆三處。專著《墨子倫理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版。研究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3):先秦七子君子觀研究(含墨子)。教育部社科項目(2011):墨子倫理的當代審視。發表墨學論文52篇:墨子是武聖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版。墨家為功利主義學派論,《江漢論壇》2013年第4期。論墨家的孝道,《周易研究》2014年第1期。墨子的祭禮論,《東嶽論叢》,2012年第9期。韓愈的孔墨相用研究,《管子學刊》2013。墨家的君子情懷,《陽明學刊》2015。先秦君子異化研究,《中國文化論衡》2019,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墨學在當代西方,《中州學刊》2006年第3期。

  徐希燕(1963-),男,江蘇南通人。復旦大學哲學博士,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後,寶鋼集團博士後,2001年被復旦大學評為副教授,2002年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副研究員,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系國內知名規劃、諮詢、策劃專家,系中國知名快遞產業專家,知名墨子研究專家;任四川省某市人民政府經濟發展顧問;渤海灣某大型開發區新城建設首席顧問、首席專家;主持各類重大規劃、諮詢項目150多項。出版專著《墨學研究》(商務印書館2001年出版、2008年再版)、主編著作《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出版)等約十部。

  楊武金(1964-),男,侗族,貴州天柱人。中國人民大學中華經典研究中心研究員、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北京市邏輯學會副會長、中國邏輯學會常務理事,《職大學報》「墨學研究」專欄主持人。主持內蒙古包頭墨學的現代價值國際研討會2011,主持內蒙古包頭墨家兼愛非攻思想及其當代價值國際研討會2019。參加臺灣東吳大學與雲林科技大學墨學國際研討會2005 ,參加河南魯山墨學與現代社會國際研討會2004,參加河南魯山墨學與和諧世界國際研討會2009。參加歷屆由中國墨子學會主辦在山東滕州和濟南、北京舉辦墨學國際研討會。指導博士研究生張萬強(任教西電哲學系)完成博士論文《同異生是非論研究》獲中國墨子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獎,獲教育部項目《墨家民本思想研究》,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墨家邏輯與哲學》。專長墨家邏輯、墨學。主編臺灣《哲學與文化》2008年8月第37卷第8期《中西邏輯比較研究》專題。發表墨學研究論文50餘篇。撰博士論文《墨經邏輯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獲中國墨子學會優秀成果獎、金嶽霖學術獎、中國邏輯學會優秀成果獎,柯林斯出版社英文版2017、德黑蘭波斯文版2019。參撰《墨經正讀》,獲中國墨子學會優秀成果獎。主講中華經典資源庫《墨子》,參加審定中華百部經典《墨子》。主持貴州省2017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國學項目《墨學核心思想及其當代價值》,將出版;撰《墨家學派研究》,將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中華思想通史•春秋戰國卷》,負責墨家和名家部分。

  邱建碩(1968-),男,臺灣臺中市人。臺灣輔仁大學哲學系主任,副教授,《哲學與文化》月刊副主編,中國哲學會秘書長。專精墨家邏輯。與李賢中教授共同主編《哲學與文化》2003年12月第12期「中國邏輯」專題,與中國人民大學楊武金教授共同主編2010年8月第8期「中西邏輯比較研究專題」。論文數十篇:《中國邏輯思維的形式與情境-從《墨子•小取》的規則談起》(《哲學與文化》第340期2002.9),從墨經選擇判斷,分析情境因素對理解墨辯的必要性。《從墨子三表法看墨辯邏輯》(內蒙古包頭《職大學報》2008-3),認為墨子三表法,體現墨家思想架構,包容墨辯邏輯。《墨家思想中的權》(內蒙古包頭《職大學報》2012-2)。論文《從侔式推論考察墨辯邏輯的有效性意義》(臺北《哲學與文化》435期2010.8)。論文《中國思維的現代化問題--以墨家思想中的「行動哲學」探討為例》(臺北《哲學與文化》489期2015.2)。論文《「中國邏輯」的建構問題》(廣州《邏輯學研究》39期,2017.12),整體考察墨辯文本及中國思想文本的邏輯意涵。《墨子行動哲學的現代詮釋》(網絡時代的中國學,韓國首爾中國學研究會2013.5.25)。《什麼是墨家邏輯中的好論證》(邏輯史在中國,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2010.11.25)。參與比利時魯汶大學補助輔仁大學「中華文明與文化講座課程」,用法文傳播中華思想,講授題目《中國古代哲學之主要思潮》,包括墨儒道法四家思想2019.11.9-12。

  黃蕉風(1988-),男,福建廈門人。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北師港浸大)中國語言文化中心助理教授,中華文化傳播研究院助理處長。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學榮譽學士,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神學研究文學碩士,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哲學博士。博士論文《墨學之謂教--墨家宗教性闡微》。長期在一線推動墨學復興。創辦香港第一個墨學團體香港墨家教育協會,任創會主席,深圳墨門書院榮譽副院長,廈門墨客書院院長,珠海墨子大講堂創辦人,中國墨學文化院暨函夏墨學研究院名譽副院長。墨學文章觀點,見《諸子學刊》《人文中國》《中國語言》。墨學研究,專精墨耶對話。專著《草鞋十字架--墨家基督徒的神思冥想》(國際華文出版社2011)。主編出版墨學書系「墨教文叢」《非儒--該中國墨學登場了》《立墨--<墨子>經義釋詁》《歸正墨學》(國際華文出版社2015、2016)。在《人文國際》《東亞人文》《諸子學刊》《語言與文化研究》發表論文,事跡觀點為光明日報、人民日報、光明網、澎湃新聞等主流媒體報導轉載。

  崔壬傑(1991-),男,甘肅武都人。曾供職於武都區第一人民醫院醫生,武都區文旅局科員,北京某文化傳媒公司副總。2017年參與發起創辦西北地區首家以墨家「兼愛」命名的公益團體:兼愛讀書會,任副會長兼秘書長。2018年創辦西部首家墨學文化團體——武都墨學社任社長。同年參加中國墨子學會青年研究會第一屆理事會議,為理事。參加中國墨子學會第十二屆國際墨學研討會,論文《<周易>同人卦與墨子兼愛思想》,收入會議論文集。2019年發起召開「墨學與武都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編印《墨學與地域文化》,被北京當代翰墨文化藝術院任命為墨學文化委員會主席,經武都區文旅局批准成立武都哲學與文化學會,任會長。2020年,省級文化機構「函夏墨學文化院」及二級機構「當代墨學院」在甘肅行政管理部門正式登記註冊成立,任院長。近年以當代墨學文化團體為依託,團結各地社會人士開展墨學文化交流數十次,組織參與公益服務活動數十次,創建墨學學院、當代墨學院、當代墨學院交流群、墨家知行社、墨學文化復興聯合會等學習交流群。開通「當代墨學苑」微信公眾號,推發全國墨學文化資訊與學術文章百餘篇(條),整理髮布《當代墨學文化2019年大事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河南)魯山成功舉辦紀念墨子誕辰2500周年系列民俗活動
    2500周年系列民俗活動在墨子文化旅遊區(河南省魯山縣堯山鎮)墨子文化傳承基地(河南省魯山縣趙村鎮中湯村)舉行。全縣單體旅遊景觀多達2000餘個,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國家園林縣城、國家地質公園,是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中國墨子文化之鄉、中國溫泉之鄉,中國長壽之鄉,中華名窯花瓷之鄉、中國屈原文化傳承基地。
  • 魯山墨子文化旅遊區首屆「金秋傳奇」文化節開幕式舉行
    10月1日,魯山墨子文化旅遊區首屆「金秋傳奇」文化節開幕式在該縣堯山鎮中國墨子文化旅遊區舉行。平頂山市文廣旅局局長徐淵,平頂山市堯管局局長、魯山縣政府副縣長史曉天,魯山縣政協副主席、縣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邢春瑜出席開幕式。
  • 「墨子杯」文學作品有獎徵稿啟事|中國(魯山)紀念墨子誕辰2500周年系列活動
    墨子文化是中華文化精髓,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塊瑰寶,其思想主張對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對於我國現階段建設美麗家園、築夢新時代具有極其重要的借鑑價值。  魯山墨子文化遺址遺存豐富,極具人文魅力和歷史文化價值。
  • 魯山縣舉行墨子誕辰2500周年紀念系列民俗活動
    作為墨子故裡、中國墨子文化之鄉,現在魯山還有堯山鎮、趙村鎮等8個鄉鎮仍然保留著大量的有關墨子的遺址遺存,還傳說著墨子摩頂放踵、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故事。開幕式上表彰了孫君恆、崔壬傑、趙保佑、潘民中、李成才等19位「最美墨子文化傳承守望者」;頒發了墨子文化傳承守望者證書,彰顯他們近30年來,在墨學研究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  隨後,還舉行了墨子誕辰2500周年墨子故裡祭拜大典、風箏表演,「科技穿透 萬物共生」墨學國際論壇書法、美術、攝影展覽,以及墨子文化講堂、墨子學術座談會等系列活動。
  • 河南魯山與山東滕州的墨子故裡之爭沒有意義!從傳承和歷史中尋找
    喧囂塵上的墨子故裡之爭已經在歲月中沉澱,除了部分不認真看書行萬裡路的磚家之外。國內外學者多以河南魯山為墨子故裡,墨學研究聖地!不過非常遺憾的是中原墨學研究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百花齊放之後,伴隨著簫魯陽,郭成志老先生相繼退隱後走向凋零!
  • 現代墨學研究河南魯山和山東滕州的墨子故裡之爭,中國學術界奇案
    也是因為這件事情,吸引了一個河南魯山的文化辦公室的一位文化愛好者郭成志老先生的注意,當時年輕力壯的他在魯山縣誌之中發現關於墨子的記載,以及後世對於魯山作為墨子故裡的考究。在郭成志老先生的努力下,魯山墨家三堂第一次公布於世被世人所知分別是匠班堂,成義堂,以及白衣堂三堂!只是三堂伴隨著新中國成立之後就被解散了!說聽得傳聞都是老一輩先生們流傳下來的。
  • 河南魯山:千名學子誦墨經 紀念墨子誕辰2498周年
    人民網鄭州10月16日電(宋芳鑫)10月15日,為期兩天的中國墨子文化之鄉墨子誕辰2498周年紀念活動在河南省魯山縣舉行。魯山縣實驗學校千名學子誦墨經 ,與經典同行,與聖人為伍。 該活動由中國墨子文化研究中心、中國軍事文化研究會中國軍事文化講壇、中國科協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影視科普創作專業委員會、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共魯山縣委、魯山縣人民政府、魯山縣政協主辦。主要活動有墨子誕辰2498周年紀念活動、墨子軍事科技文化暨「墨子獎」座談會、墨子文化大講堂、魯山縣趙村鎮中湯村墨子像落成揭幕、魯山縣實驗學校千名學子誦墨經等。
  • 文化和旅遊部公布2018年「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扶持劇目名單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25日訊 文化和旅遊部今天在官網發布關於公布2018年「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和滾動扶持劇目名單的通知。  通知指出,根據《文化部辦公廳關於開展2018年「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劇目申報工作的通知》(辦藝函〔2018〕38號),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組織「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指導委員會專家,對申報劇目進行了認真遴選,從2018年新創劇目中遴選出5部作品,作為2018年「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劇目;從2017年9部重點扶持劇目中遴選出3部作品進行滾動扶持。
  • 2019中國(魯山)第三屆世界漢字節暨倉頡文化系列民俗活動圓滿落幕
    厚重魯山,史官肇任耀千秋。漢字文化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象徵,承載了中華民族久遠深邃的歷史,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為寶貴的文化遺產。5月2日,中國(魯山)第三屆世界漢字節倉頡文化系列民俗活動在魯山縣倉頭鄉成功舉辦。
  • 魯山花瓷燒制技藝 入選國家非遺推薦名單
    河南商報訊(記者孫超通訊員胡曉王永安)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公示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魯山窯燒制技藝(魯山花瓷燒制技藝)榜上有名。據介紹,花釉瓷器是河南地區唐代瓷器中一個創新品種,古玩界稱「唐鈞」,文博界把河南魯山段店窯、郟縣黃道窯、禹縣下白峪窯、內鄉鄧窯及山西交城窯、陝西黃堡窯等處發現的花瓷產品,統稱為「魯山花瓷」。魯山花瓷創造了二液分相釉的新技巧,為黑釉瓷系的美化裝飾開闢了新境界,代表著唐代中國北方燒瓷藝術的最高水平。2006年,魯山段店古瓷窯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 墨子文化旅遊區首屆「金秋傳奇」文化節開幕
    2020年10月01日,首屆「金秋傳奇」文化節在中國墨子文化旅遊區隆重舉辦,以墨子文化為依託,上演了《堯山傳奇》、《墨子智鬥公輸班》、《國際小丑嘉年華》等一系列精彩有趣的文化節目 據了解,首屆「金秋傳奇」文化節由平頂山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中共魯山縣縣委宣傳部主辦,魯山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堯山鎮人民政府、魯山縣文聯、魯山縣炎黃文化研究會、河南堯山墨子文化旅遊服務有限公司聯合承辦
  • 墨子故裡在哪?這裡遺蹟遺存豐厚,被命名為「中國墨子文化之鄉」
    墨子是春秋末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故裡在哪裡?清畢沉注《墨子》時,根據《呂氏春秋》高誘注墨子為魯人,以及墨子與魯陽文君有關係,主張魯應作楚魯陽,墨子的故裡當在魯陽,也就是今天的魯山縣堯山鎮堯山村(原名二郎廟村)。
  • (河南)墨子文化旅遊區首屆「金秋傳奇」文化節開幕
    2020年10月01日,首屆「金秋傳奇」文化節在中國墨子文化旅遊區隆重舉辦,以墨子文化為依託,上演了《堯山傳奇》、《墨子智鬥公輸班》、《國際小丑嘉年華》等一系列精彩有趣的文化節目,拉開了中原地區國慶、中秋假期文化旅遊的大幕。
  • 中國非遺傳承人群培訓計劃首批57所參與院校名單公布
    原標題:中國非遺傳承人群培訓計劃首批57所參與院校名單公布  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15日訊 文化部網站消息,文化部14日發布通知,公布了2016年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首批參與院校名單。據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了解,包括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在內的57所院校將參與該研修研習培訓計劃。
  • 墨子誕辰2498周年紀念活動在平頂山魯山縣舉行
    原標題:墨子誕辰2498周年紀念活動在平頂山魯山縣舉行    10月15日上午,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平頂山魯山縣實驗學校千名學生身著漢服,在霏霏秋雨中共誦《墨經》,拉開了該縣墨子誕辰2498周年紀念活動的序幕。
  • 2020年度蕪湖市「最美女性」名單公示
    她們的崗位不同、個性不同,年齡也有差異……但她們都自立自強,勤勞奮鬥,傳遞溫暖和正能量,她們就是我們心中的「最美女性」!現將名單公示如下:光榮榜最美婦聯執委(按姓氏筆畫排序)湯 平 市婦聯執委、市直機關婦工委主任,市直機關工委辦公室副主任楊秀琴 鏡湖區婦聯執委、兼職副主席、蕪湖市春暉學前教育集團張 玲 鳩江區婦聯執委、沈巷鎮婦聯主席、鎮文明辦主任
  • 墨子是河南魯山人!宋國魯國說都是無稽之談!我說的你接受嗎?
    你還年輕,墨子是咱河南的你可要守住傳承下去!我們這一代人不容易,不要讓真相被喧囂的流言抹去!」正是因為帶著這種期待,無論有多大困難我都會堅持不懈!對於墨子是河南人我有以下的論點和證據!正史中記載:楚王召見魯陽文君問:「墨子是何方人!」魯陽文君回答:「墨子北方賢人!」這一幕應該在墨子止楚攻宋以前,更準確來說是在韓國攻打魯陽國(魯陽公,魯陽文君的封地!
  • 關於偉大先哲科聖墨子故裡的一些考證
    名人故裡,一直是各省的文化大事,誰都想佔據名人資源,為家鄉增光添色。墨子,百家主要流派墨家開創者,兼愛非攻思想的倡導者,武俠文化的源頭,除思想貢獻之外在物理、光學、度量衡、力學、機械等諸多領域有巨大建樹,被稱為科聖。
  • 山東滕州除了學術權威,拿什麼去掩蓋墨子故裡河南魯山的真相
    並以此作為契機提出墨子是滕州人,但是這個學術論文最大最致命的傷害就是當時墨子故裡山東滕州屬於小邾國!小邾國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並不是魯國之地,雖然一定意義上臣服與魯國!在整個墨子以及歷史之中從未有關於小邾國的記載!
  • 如何「按姓氏筆畫排序」?
    「按姓氏筆畫排序」是對漢字的筆畫排序的具體運用,運用於「人名」這樣一種具體的漢字集合中。所以首先,有一點須澄清的是,所謂按「姓氏」,不是真的就只按「姓」的筆畫順序,同姓的「名」就按主觀因素如職級、頭銜、年齡、資歷等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