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首屆安溪鐵觀音大師賽頒獎儀式在茶鄉安溪舉行,兩位「安溪鐵觀音大師」和八位「安溪鐵觀音名匠」共同登上榮耀的舞臺,分別捧走了屬於自己的100萬元大師工作研究經費和5萬元名匠工作研究經費。茶鄉大地,工匠精神正成為新一代制茶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7月14日,在首屆安溪鐵觀音大師賽頒獎儀式上,李金登和王清海獲評「安溪鐵觀音大師」,並分別捧走屬於自己的100萬元大師工作研究經費。新華網王雄攝
回顧:百萬重獎尋大師
「宿雨一番蔬甲嫩,春山幾焙茗旗香。」安溪鐵觀音的生長環境得天獨厚,其獨特的半發酵做青工藝,把茶葉的形、色、香、味發揮到 ,以「蘭花香、觀音韻」名揚四海。
今年年初,為弘揚安溪鐵觀音傳統製作技藝,激發廣大茶農從事茶產業的熱情,安溪提出要舉辦安溪鐵觀音大師賽,重獎茶王,助力安溪茶產業「二次騰飛」。
經過精心籌備,首屆安溪鐵觀音大師賽於3月30日正式啟動,歷經鄉鎮選拔賽、複賽、決賽階段,比賽內容包括茶葉製作、講茶評茶、綜合考評等三方面。本次比賽設置的獎金總額高達240萬元,最終獲獎的2名安溪鐵觀音大師各獲100萬元大獎,作為大師工作研究經費;8名名匠各獲獎5萬元,作為工作研究經費。
在鄉鎮選拔賽期間,安溪全縣共有2000多人報名參賽。經過激烈角逐,39名選手脫穎而出進入複賽,於5月3日-5月5日在安溪縣虎邱鎮高建發茶莊園內展開對決,爭奪進入決賽的20個名額。
決賽於5月7日-6月10日舉行。從複賽中脫穎而出的20名制茶大師進行制茶(佔70%)、評茶(佔10%)和講茶(佔20%)三個環節的對決,衝刺首屆安溪鐵觀音大師賽百萬大獎。其中,第一環節為兩場現場制茶比賽,是分數佔比 的一環——佔總成績70%,直接反映了參賽選手的制茶水平。
「在安溪,大大小小的鬥茶賽、制茶大師賽不在少數,但規模如此之大,覆蓋範圍如此之廣,大師工作研究經費如此之多的,當屬本屆的安溪鐵觀音大師賽。」安溪縣農茶局局長陳志明告訴記者,為充分體現本次比賽的公平性,體現大師們的真水平,比賽全過程360度無死角監控。
據介紹,參賽選手從曬青場攜帶茶青進入初制車間,須接受核查選手身份證、參賽證等安全檢查,並遵從工作人員的指揮,在指定的工位上操作,不得擅自選工位。比賽過程中,飲水由賽場供給,選手休息、飲食或如廁時間均計算在比賽時間內。此外,比賽過程中,參賽選手不得向工作人員提出有關操作步驟、解決辦法等涉及比賽內容的問題;參賽選手之間交流,視同舞弊行為。選手需在規定時間內,上交自己所制茶樣,比賽結束指令發出後,凡繼續製作者成績為零分。
最終,按照綜合得分排名,劉金龍、陳素全、高童謙、王逢春、劉文品、詹玉炎、陳朝金、楊木山等八人獲評「安溪鐵觀音名匠」,分別獲得5萬元獎勵;總得分排前兩名的李金登和王清海則被授予「安溪鐵觀音大師」稱號,分別獲得100萬元現金獎勵。
展望:開啟安溪茶業發展新徵程
首屆安溪鐵觀音大師賽從各個鄉鎮的選拔賽到全縣賽,從初賽到複賽,再到決賽,不但要制茶,還要講茶、評茶,接受公眾投票,更要接受綜合考評,可謂環環相扣,最終脫穎而出的選手都是萬裡挑一的。
「這對我們專業的茶師來講,也是極大的考驗,它不但考賽手,同時也考我們。」國家高級評茶師、原福建茶葉質量檢測中心站站長陳鬱榕坦言,在她將近50年的評茶生涯中,她經歷了兩次大考,一次是全國考試,一次就是首屆安溪鐵觀音大師賽。
「大師賽已經結束,但大師的使命才剛剛開始,安溪茶產業發展的新徵程才剛剛開啟。」大賽組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大師賽緊扣主題「茶者匠心·國飲飄香」,以打造安溪鐵觀音茶產業領軍人才為目標,從近乎嚴苛的比賽中最終產生的大師是數以萬計安溪制茶高手中的領軍人物,能夠很好地傳承發展安溪鐵觀音傳統製作技藝。
記者了解到,接下來安溪將扶持「安溪鐵觀音大師」建立大師工作室,「安溪鐵觀音大師」和「安溪鐵觀音名匠」將享受安溪鐵觀音制茶工藝大師的待遇,並被授予縣級五一勞動獎章。同時,大師們也將深入茶農、茶商、茶企、茶葉專業合作社,帶徒授藝,傳經送寶。
「安溪鐵觀音的二次騰飛將以回歸傳統、強調匠人精神為導火線,以『首屆安溪鐵觀音大師賽』為平臺,逐步蔓延開來。」安溪縣茶管委辦常務副主任劉青洲如是說。
首屆安溪鐵觀音大師賽以百萬現金重獎制茶大師,這是中國茶界有史以來對制茶大師的 獎勵,讓安溪鐵觀音再次引爆國內乃至國際茶訊,將引領安溪鐵觀音在茶界樹立起新的風向標。安溪縣長劉林霜告訴記者,大師賽 激發了茶農尤其是年輕一代鑽研製茶技術的熱情,彰顯了安溪縣委、縣政府弘揚匠心精神,傳承傳統工藝,打造茶業大師,助推茶產業「二次騰飛」的堅定信心和決心。
圖為首屆安溪鐵觀音大師賽決賽階段,選手們正在曬青。新華網 王雄 攝
傳承:培訓茶農助力精準扶貧
「很榮幸能獲得這個榮譽,此時心裡滿滿都是感謝和感恩。得獎只是開始,不是結束,今後我將弘揚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做好茶,毫無保留傳幫帶。」獲得「安溪鐵觀音大師」稱號的李金登坦言,安溪縣委、縣政府給予的這份獎勵沉甸甸的,它是鼓勵,更是鞭策。
李金登說,他將把獲得的100萬元大師工作研究經費,用來擴大生態茶園規模,開展技術研究,組織技術攻關。同時,通過大師工作室,展示研究成果,每年培養一批高技能徒弟,開設大講堂、開展培訓活動,為茶農、企業員工、合作社社員講授種茶、制茶和評茶等技術,助推安溪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我現在想得最多的是,我該怎麼做,才能對得起『安溪鐵觀音大師』這個稱號?」另一位獲獎大師王清海表示,下一步將建立大師工作室,指導貧困茶農搞好茶園管理,提高制茶水平,幫助他們早日脫貧,過上富足的生活。
此外,王清海還想在茶學院和中小學校開展各種茶業主題活動或教授指導學生課外實習,將種茶、制茶和評茶技藝等傳授給新一代的接班人,讓安溪鐵觀音的發展後繼有人。
從年齡上看,本次參賽選手基本涵蓋了老中青三代人,既有「85後」年輕一代,也有江湖聲名遠播的老茶師。他們同場競技,充分體現了安溪鐵觀音制茶技藝的匠心傳承,而年輕制茶師輩出也為安溪鐵觀音的二次騰飛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茶業是安溪最大的支柱產業和民生產業,80%的人口從事跟茶葉有關的行業。安溪縣委、縣政府始終將茶產業作為『一號工程』持之以恆加以推進,堅持不忘初心,堅定信心,弘揚匠心,上下同心,走好安溪茶產業『二次騰飛』的長徵路。」安溪縣委書記高向榮說,首屆安溪鐵觀音大師賽雖已落幕,但它的名字將和著安溪鐵觀音「二次騰飛」的樂章,迴蕩在安溪120萬茶鄉人民的心坎上,閃耀在安溪3057平方公裡的沃土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