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總結被誤讀的名言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歌頌戰友情

2020-11-27 人民網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愛情詩篇嗎?其實它根本說的就不是男女的愛情,而是歌頌戰友情;「吾生也有有涯,而知也無涯」不是勸讀書,而是鼓勵人們抓緊時間玩樂?最近,百度知道開設「解惑」專題,列舉了8個被誤讀最深的名言警句,讓網友大長見識。眾人表示:「語文白學了,原來自認為的那些勵志名句竟是斷章取義!」揚子晚報記者採訪了「答題者」——專欄作家、南京人陶短房,了解到解讀背後的故事。 揚子晚報記者 李 衝

  釋疑解惑,很多網友聲稱中槍

  情人節時,總有人寫「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話來送給你吧,別傻了,其實它根本說的就是戰友情。古往今來,中外都有許多被誤讀的典故,這些典故被曲解,之後逐漸流傳至廣為人知,人們反而忘記了它真實的含義。最近,這一系列被誤讀的經典在網上熱傳,百度知道解惑欄目邀請專家,為為大家解讀了那些被誤讀的名言,讓人大吃一驚。

  「解惑」所揭露的這八個名言警句,大多數都曾被人誤用,且被誤用的程度很深。百度知道從來源出處下手,給大家還原了「真相」,難怪很多網友表示:「最後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原文釋義是歌頌戰友之情,是兩名戰友在艱苦漫長的遠徵環境中相互勉勵之詞。原文出自《詩經》「邶風」裡的《擊鼓》篇,全句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契闊」的本意是「勤苦」,縱觀此詩,全文描寫的是戰鬥場面,整段話是兩名戰友在艱苦漫長的遠徵環境中相互勉勵之詞。在《詩經》保留至今最早的註解「毛詩」和「鄭箋」中,可以看到,這段話是歌頌戰友之情的,後來被人誤用為「山盟海誓說」並廣為流傳,誤傳下去。

  「以德報怨」是人格的浪費 其他誤讀也被廣泛傳播

  除此之外,「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不是勸讀書!而是鼓勵人們抓緊時間玩樂,不要沒事就埋頭學習。而孔子也從沒讓你「以德報怨」,《論語·憲問》中,原文釋義為獻出恩德,去面對已有負於你的人,是一種人生和人格的浪費。多少人拍著胸脯說「言必信行必果」,其實根本不懂這句話不是在誇人,而是指人認死理,是稍差一等的人才。

  以上是比較常用的經典句子,接下來,列舉了其他誤用。「鐵中錚錚」不是好事,意思是比一般鐵器響一點,比一般廢柴強一些,「鐵中錚錚,庸中佼佼」。《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意思其實是主張該戰時必須堅決抓住戰機,慎重開戰,做好充分準備。「空穴來風」並不是毫無根據,而是恰恰相反,「愚不可及」並非罵人,而是裝傻充愣,為了逃避眼前不利局面而假裝糊塗逃避責任。很多網友看到之後表示還真是長了見識。網友牧雲溪表示:「高考複習功課時,看到過空穴來風的誤用,原來誤用還有這麼多……」也有網友表示,儘管有些「誤讀」沿用到現在似乎已經約定俗成,但還是必須了解它的本意,儘量避免在使用中貽笑大方。

  作者回應 盡綿薄之力推廣知識

  昨天,揚子晚報記者採訪到了百度知道的這位特約「解惑」專家,專欄作家陶短房。他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國的專欄作家,曾長期在非洲定居,涉獵範圍廣泛,小說,散文、文化評論等見諸出版物,業餘時間還研究歷史和文學。

  陶短房告訴記者,自己是南京人,1970年出生,是南外最後一屆小學畢業生。「我本身所學專業並非歷史和文學,而是在南京生活時,有幸得到了南京很多教授、專家學者的幫助和輔導,他們都有著非常深厚的國學修養,在他們那裡汲取了非常廣博的知識。」陶短房告訴記者,這些從小積累的文學素養,對自己的業餘研究很有幫助。陶短房說,從小在南京生活,每天讀報紙,看到那些歷史小知識,有很大感觸,現在希望利用自己的知識,盡一些綿薄之力幫助現在的年輕人。

  「國學的學習並不難,隨手查出真相也不難。」陶短房對記者說,從八九歲接觸古文學,到現在看書時,經常會看到很多典故被誤用甚至用反了,前一段時間與百度知道的人聊天時,講到這些事情,便決定做一個這樣的專題。「事實上被誤用的典故還有很多。」陶短房說,典故的誤用有兩種,一種是在幾百年前就誤用到現在成為一種將錯就錯的約定俗成,這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只是希望大家能認識到它變化的過程。另一種就是完全的錯用,需要改過來。

  陶短房對記者說,此次只寫出來了八個,以後還會繼續糾正下去。

相關焦點

  • 中式婚禮,新郎新娘合巹之後牽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因為愛著你的愛,因為夢著你的夢,幸福著你的幸福。今後的日子裡,快樂著你的快樂,追逐著你的追逐。「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意思是:挽著你得手,一直到老。出自於《詩經》"邶風"裡的《擊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原文內容是歌頌戰友之情,是兩名戰友在艱苦漫長的遠徵環境中相互勉勵之詞。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意,並非愛情誓言,而是戰友之約!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們相信這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愛情誓言。人生中,男女兩人走到一起,同甘苦,共患難,由青春年少到白髮滿頭,不離不棄,攜手同老,這不是世上最美麗的愛情故事嗎?它說的不是男女間的愛情誓言,而是戰友間的生死之盟。這句詩出自《詩·邶風·擊鼓》,原詩為: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 詩經慷慨深邃的戰友情: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詩經》是我國最早的民歌總集,期間反映了戰爭與徭役,光正面描寫戰爭,將士的就有8首之多。而今天解讀的《擊鼓》是一首極其典型的戰爭詩,同時澄清關於流傳後世經典名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原本意境。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真是表達愛情的詩句嗎?
    生活中,人們常用「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來表達彼此之間堅貞不移、生死不渝的愛情,或是被情人用來作為海誓山盟的誓詞,但是這句話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表達愛情的句子,甚至和情愛之事毫無關係。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原來我們比喻愛情的詩經名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指戰友情
    說到愛情我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聽過一句話,叫做:「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很多人都用它來描述自己對於愛情的嚮往。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這首《擊鼓》,就是在描寫戰爭的詩詞,而我們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也就是在說這是戰士們的宣言。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源頭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我們常聽到的兩個詞,形容我們對愛情的執著和期盼。這兩個詞非常有畫面感,就像一首歌中唱到的「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兩個人並肩坐在搖椅上,互相握著對方的手,敘說著年輕時浪漫,一起感受陽光照在身上的溫暖。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兄弟情?一直以為是愛情詩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生死契闊,與子成說」這句話呢出自於《詩經》邶風擊鼓篇。其實講的並非是愛情,而是戰爭中的友情與思鄉之情,是一種對戰爭的埋怨與憎恨。埋怨戰爭將自己幸福一步步的奪走,甚至還要為之貢獻生命。埋怨幸福的生活與期望,因戰爭的深入一點點破滅,厭戰情緒越來越深!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來說的是這個意思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話人盡皆知,被廣泛用於男女之情。其實這首詩,最開始是有爭議的,很多學者認為這句話並不是指愛情而是指戰友之情。這句話出自於《 詩經·邶風·擊鼓》,原文如下: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其實是兩個男人之間的約定?
    李大嘴大嘴讀史「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一句愛情的誓言,承諾愛情的永恆。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戰鼓擂響,出徵在即,前途險惡,互道珍重。和誰互道珍重?執的是誰的手?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那些被後人曲解、誤讀的成語典故,太搞笑了
    第一名: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堂下八位士兵拉著一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橫幅跪拜道:「包大人,冤枉啊,本來我們都是勇敢的戰士,可是被後人們給冤枉了。後人把我們理解成男女情侶之間,攜手坐在院裡的搖椅上,搖啊搖,讓我們一起慢慢變老。」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就只是美好祝願嗎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其中流傳最廣的詩句。我要拉著你的手,與你一起慢慢變老。這兩句詩寫得太溫情、太感人了,所以人們傳唱以後,就再也忘不掉。這兩句詩,也不再作為對戰友之間友情的謳歌,而作為對美好愛情的祝福。但是這兩句話,並不只是對未來的美好祝願,裡面還有沉甸甸的承諾。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來談的是兄弟情?還以為是愛情詩
    這首詩最有名的莫過於「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譯文:一同生死不分離,我們早已立誓言。讓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戰場。可嘆相距太遙遠,沒有緣分重相見。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愛情不過是戰爭下的犧牲品
    一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傳誦古今。無論是在影視文學作品中,還是生活中的情侶間,這一句情話的分量當真是無可比擬。「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源於《詩經》中的《國風·邶風·擊鼓》篇。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從全詩看,這是一首戰士思念家鄉親人的詩,感情真摯而細膩。訓練場上,擊鼓聲震震環繞耳旁,身邊的將士們在勤加操練著兵器。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居然是戰友兄弟情
    《詩經·邶風·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可是經典的愛情名言,兩人承諾攜手一生,白頭到老,永不分離。每當古裝劇演到告白部分的時候,十有八九會出現這句話,國民普及率相當高。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意到底形容的是愛情還是友情?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出自《詩經》「邶風」裡的《擊鼓》篇,被大家引用最廣最多原句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翻譯過來就是:「一同生死不分離,我們早已立誓言。讓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戰場。」從整篇文章看來也是戰友之間互相勉勵。
  • 《詩經》中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邶風·擊鼓》
    流傳甚廣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意為描寫春秋時期,戰友之間的情感。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詩中名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可謂婦孺皆知,也因其使得整首詩變的極為有名。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背景:愛情不過是戰爭下的犧牲品
    一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傳誦古今,無論是在影視文學作品中,還是生活中的情侶間,這一句情話的分量當真是無可比擬。「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源於《詩經》中的《國風·邶風·擊鼓》篇。原文如下:《擊鼓》先秦:佚名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 怎樣才能做到「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今天這篇文章要探索的主題是:怎樣才能做到「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或許是不是一個偽命題?「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一千古傳誦的經典詩句,在被作者創作出來的時候,其實並不是形容男女之情的,而是被用來形容戰士之間的情誼。出自《詩經·邶風·擊鼓》,其本意是:將一同上戰場的兄弟,應該相互攙扶,同生死,共進退。只是後來因人誤傳,被世人奉為「聖經」一般的經典愛情詩句。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最初的意思是什麼?說出來你都不信
    在很多結婚典禮上,都會聽到司儀們問新娘:「你願意執之子手,與子偕老嗎?」然後新娘就含情脈脈地回復一句:「我願意。」多麼美麗的誓言,很多嘉賓看到這一幕,都感覺好美滿、好甜蜜,並且真心祝福他們。但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真的是送給愛人的嗎?真的是表達挽著愛人的手,一起到老嗎?「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話是出自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邶風》當中的《擊鼓》篇,而這首詩歌是首戰爭詩,主要表達的是沙場上的戰友之情,以及士兵們戍守邊疆不得回家的無奈,對家鄉深切的思念之情。
  • 我們都錯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不是歌頌愛情,歷史真相很荒唐
    相信種子 | 相信歲月 遇見孩子綻放的現在 | 預見孩子美好的未來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做一個自我實現著的自由人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幾乎所有舉辦的婚禮都會用到這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