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帝王衣錦榮歸寫的詩,李世民和劉邦,誰更勝一籌?

2020-12-05 舒芯讀書筆記

迷茫於眼前的苟且,不如在詩詞中流連心靈的遠方。

劉邦的《大風歌》是小學時背誦的。「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還記得學習時,我心裡很是不屑。

它和以往背誦的唐詩完全不同,只有三句不說,句子字數不同,用詞也不對仗,「兮兮兮」的,那麼口語化,缺乏詩的美感和想像力。好在有一個優勢,好記好背!老師解讀的時候說,當時劉邦稱帝後,回到故裡,宴請故人親朋,擊築吟唱這首詩歌,慷慨激昂,氣勢磅礴,是千古傳誦的名篇。好吧,你會唱歌,比起我五音不全,算你勝出了。但是,當時自己幼小的心裡仍滿是不服。皇帝作的詩?這是什麼皇帝啊,文筆太一般了,上學的時候有好好讀書嗎?

後來,讀了李世民的《過舊宅》,同樣描寫一代帝王衣錦榮歸,遣詞造句、意境氣勢大相逕庭。今天和大家分享第一首,誰更勝一籌,請你評論!

過舊宅二首(其一)

——李世民(唐代)

新豐停翠輦,譙邑駐鳴笳。

園荒一徑新,苔古半階斜。

前池消舊水,昔樹發今花。

一朝辭此地,四海遂為家。

詩作者李世民(599-649年),即唐太宗,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他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李世民即位後,於貞觀六年(632年)巡幸其出生地「武功別館」,回顧往事,感慨萬千,寫下了《過舊宅》。

「新豐停翠輦,譙邑駐鳴笳」,詩作第一句就點題「過舊宅」。「翠輦」、「鳴笳」,都是君主外出巡幸時的車馬儀仗,「新豐」、「譙邑」借代自己駐蹕的武功舊宅。笳鼓齊鳴,樂聲繚繞,李世民從裝飾著翠羽的車輦中走出,眾臣子前呼後擁。重遊舊地,李世民的帝王氣勢、志得意滿,溢於言表。

「園荒一徑新,苔古半階斜」,寫舊宅的景觀,巧妙無痕地融進作者的情緒。舊宅閒置,長時間無人居住,但是平時有人看護整理,「荒」與「新」、「古」與「階斜」,舊物有新氣象,新舊交織,讓人有時空穿越的感覺。

「前池消舊水,昔樹發今花」,池裡的流水不斷流淌著、更新著,老樹也不斷發出新芽,開出新花,宅園裡始終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我最喜歡這句,寫景言志,含而不露。「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我想像,李世民佇立宅園之中,曾經的戰亂連年、馳騁沙場,一幕幕浮現在眼前,他感慨萬千,面對蒼天許下諾言:「我,李世民要以文治天下,休養生息,讓百姓安居樂業,我要更新氣象,讓天地煥新顏。」

「一朝辭此地,四海遂為家」,再次扣題,與首句呼應,直抒胸臆,全詩渾然一體,妙筆天生。該句作為結尾,抒發治國安邦的豪情壯志,氣勢恢弘,遒勁有力。李世民十八歲跟隨父親李淵起兵太原,南徵北戰,消除群雄割據的局面,統一全國,始於「四海為家」,終得「威加四海」,何等英雄氣概!

該句歷來被認為與漢高祖劉邦《大風歌》氣勢相當,我個人覺得這句更勝過《大風歌》。劉邦擊築道:「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為國家鎮守四方(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透露出劉邦對國家尚不安定的濃鬱的擔心、惆悵,對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憂慮。相比而言,李世民的「四海遂為家」,更加自信坦蕩,氣吞山河。

更為有趣的是,李世民在《過舊宅二首(其二)》的末聯寫道,「八表文同軌,無勞歌大風」,意思是,天下文同書車同軌,已經完成了大一統,我又何需學那漢高祖,衣錦還鄉唱什麼《大風歌》。(讀到此句,我忍不住笑了。)原來,帝王也不能免俗,皇帝之間也是相互較勁的,暗地裡,唐太宗李世民也在拿自己和漢高祖劉邦作比較,此句顯示,李世民自覺文治武功、興國安邦更勝漢高祖。

李世民的《過舊宅》,劉邦的《大風歌》,兩相比較,論文採、論氣魄,我更偏愛前者。詩歌追求「意達」,本不應拼個你死我活,比個上下高低。在此,將兩首詩進行PK,供大家一娛。我想表達的是,閱讀唐詩,不妨將主題、情感相近的詩對比閱讀,感受不同詩人的遣詞造句、意境情懷,你會更加深刻感受閱讀的樂趣。

相關焦點

  • 唐太宗李世民衣錦還鄉,寫了一首詩想和劉邦一較高下
    李世民不少詩即事詠懷,寫景抒情,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過舊宅二首》就是這樣的一組好詩,特別是第一首更是李世民的代表作。李世民即位後,於貞觀六年(632)三十五歲時重臨武功(今陝西省武功縣)舊宅,衣錦榮歸,回顧往事,歷歷在目,記憶猶新,撫今追昔,感慨殊深,從而以「萬機之暇,遊息藝文」的封建令主身份,創作下這首詩。新豐停翠輦,譙邑駐鳴笳。
  • 五位千古英主,每人一首霸氣帝王詩,誰更勝一籌?
    《漢書·高帝紀》記載,公元前196年,劉邦御駕親徵鎮壓淮南王英布叛亂,得勝還朝途徑故鄉沛縣,在與鄉親們暢飲慶賀時即興創作了這首《大風歌》。劉邦的這首《大風歌》,雖然只有短短三句,卻抒發了他遠大的政治抱負、憂國憂民的帝王胸懷以及維護天下統一的豪情壯志。
  • 劉邦曹操李世民誰更強?
    劉邦畫像劉邦是漢民族和漢文化的開創者,也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四言詩每句比較短,寫得質樸容易,寫得清新且豪邁就有難度了。曹操化用詩經的佳句,寫出了新意,也寫出了人生的無奈。杜康是不可少的,憂愁且隨它去吧。但一覺醒來還是得努力奮鬥,吃飯時也得工作,直到天下歸心,感動人民為止。
  • 善於運用「帝王之術」的6個帝王,李世民第3,劉邦第1
    善於運用「帝王之術」的6個帝王:一、劉邦;漢高祖劉邦是歷史上最精通帝王之術的皇帝,帝王之術講究,清心明察,無為而治,事不躬親,知人善用。劉邦深諳此道,做皇帝之前就把這些發揮得淋漓盡致,毛爺爺說劉邦是最厲害的皇帝,不是沒有道理的。
  • 帝王文化三大構成面面觀:帝王志、帝王詩、王者不死
    > 帝王詩也是帝王文化的一種。帝王詩分兩種,一種是帝王寫的非帝王詩,這種多在做了皇帝之後;而另一種帝王詩,是寫在稱帝之前,甚至可能在默默無聞的時候,是一種詩言志。能夠代表帝王文化的是這一種。帝王詩有一種特點,一看就知道充斥了個人的野心和霸氣的,非帝王不能為之,從文字意象一看舉世無雙,當今無二的那種文學作品便屬於帝王詩。
  • 劉邦大醉後即興寫首詩,短短23個字大氣磅礴,李白蘇軾都寫不出來
    南唐君王李煜晚年的詞作,一般文人是仿不來的,因為別人體會不到他從帝王變階下囚的苦;武則天、李世民的詩作也非一般文人能學,因為他們想的問題和一般文人不一樣。這些帝王詩詞中有婉約的,也有豪放派的,但要說哪一首最是大氣磅礴,個人覺得還是要數劉邦的《大風歌》。作為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自己雖然談不上很有學識,但卻很注重文化。
  • 李淳風和袁天罡誰更勝一籌?
    自古以來的帝王,能像李世民手下人才濟濟的實在太少,不用說文臣武將,就連不世出的易學大師,在李世民手下就有兩位:李淳風和袁天罡。李淳風和袁天罡被一起提及很大原因是因為《推背圖》,相傳當年李淳風寫預言書,一寫就剎不住閘了,袁天罡正好看到,就在背後推了李淳風一下。李淳風這才停下來不寫,所以書名也就成了《推背圖》。關於《推背圖》的神奇,是眾所周知的,此處就不再贅述,本文我們來看下關係這麼好的哥倆兒個,他們到底誰更勝一籌。
  • 千古帝王詩,一首比一首霸氣,每一個帝王,必有一首傳世霸氣之詩
    看看劉邦的詩,言簡意賅,字裡行間,天下盡在囊中的感覺。再看看項羽、李煜這些纏綿悱惻之音,哪裡有半分帝王之氣?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如果說,還有一個人比劉邦胸懷更寬闊的,那就是秦始皇了。不過先秦時期的詩,都是四言詩。就比如:寤寐思服、輾轉反側什麼的。帝王睡不著的時候,偶爾靈光乍現,就會寫一首傳世好詩。秦始皇的這首詩名叫《祠洛水歌》:洛陽之水,其色蒼蒼。祠祭大澤,倏忽南臨。洛濱醊禱,色連三光。
  • 清風明月一壺酒,千古風流帝王詩(一、楚漢爭霸)
    這是唐朝詩人感嘆楚漢相爭的一首詩,別管他詩的意圖如何,也造成劉邦項羽大老粗的形象,造成了人們對他哥兩的錯誤認識。劉項真的不讀書嗎?肯定不是,不光讀,而且他兩個寫的詩,都比章碣寫的還好。下面就把二人寫的詩簡單介紹一下。
  • 同樣是寫玉門關,王之渙和王昌齡,誰更勝一籌
    那麼,這兩位大唐的詩人,他們所創作的邊塞詩誰更勝一籌呢?玉門關,地處我國西北邊陲,大漠戈壁,古道荒涼,曾經留下了戍邊將士們保家衛國的許多故事。王之渙和王昌齡都曾在邊塞生活過一段時間,對這裡的風土人情有過很不少接觸,對邊關將士們的疾苦也深為了解。他們就曾都寫過關於玉門關的詩,今天我們就分別來看一下這兩首詩。
  • 李世民詩中的風,充滿了帝王的霸氣,橫掃六合讓萬物臣服
    李世民,無疑是一位成功的帝王,他的豐功偉績盡人皆知。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文學修養上,他同樣有著極深的造詣。單以詩歌而論,他就曾創作出不少風格迥異,體裁多樣的作品。而這些作品不僅被後世的文人讚美稱頌,還被收錄到《全唐詩》裡,下面所談到這首《詠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蕭條起關塞,搖颺下蓬瀛。
  • 5首霸氣十足的開國帝王詩,最厲害的還是他,睥睨天下的一代偉人
    詩歌,是中國文化的靈魂,我們上下數千年的歷史,出現過許多偉大的詩人,留下千古名篇,其中不乏帝王留下的詩篇,我們讀帝王詩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在藝術性和美感上,不能與李白、杜甫這些詩人相比,但帝王詩在雄大的氣魄上,不需雕飾流露出的王霸之氣,則是再偉大的詩人,也難以比擬的。
  • 歷代帝王的詩詞:武則天寫的霸氣,劉邦寫的得意,朱元璋寫的搞笑
    詩詞是中華漢文化的特色品類,可表達自己的志向,也可抒發心中的情感,吟詩作賦在古代是很流行的一種文學創作活動,從平民到帝王,有才華的高歌淺唱,無才華的附庸風雅,中國歷代帝王中也不乏喜歡吟詩作賦者,他們有的還留下了傳世佳作。
  • 劉邦為何不把第四句寫出來?他是真不敢
    在項羽劉邦所處的那個時代,詩歌的內容雖然豐富了很多,但通常也是保持在四句左右。例如,項羽就曾寫下一首《垓下歌》,同樣也是四句。所以,劉邦為了炫耀自己的本事,自當是榮歸故鄉。第二句就相當於詩歌四部分中的第二部分:「承」。圖片:劉邦榮歸故鄉劇照最後我們來看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士」,這一句要表達的內容就是天下雖然已歸我手,但是並未太平,仍需猛士為我鎮守。
  • 劉邦的一首詩為何只寫了3句?其實還有第四句,但他不敢寫出來
    這句詩中,一個「威」字便將這種氣概體現的淋漓盡致。同時這個「威」字,也生動貼切的闡明了這個時候,各諸侯都臣服於他劉邦的腳下。直抒胸臆,劉邦的心情與思想一覽無餘。最後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和上一句同樣是直抒胸臆,表達了他的心情和思想。
  • 創業帝王劉邦氣勢磅礴的古詩,漢朝千古名篇《大風歌》賞析
    【詩大意】大風一颳起呵,雲彩就飛速向上飄蕩。我已經做了皇帝,能夠將威望和權勢施加於天下呵,如今榮歸故鄉。哪裡能徵召得勇猛的將士呵,為國家守衛四方。【賞析】劉邦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創業君主,他的《大風歌》氣勢磅礴,充分顯示了他那政治領袖的胸襟與風採。秦末,暴政肆虐,官逼民反。陳涉揭竿而起,響應者雲集。秦亡以後,在推翻秦王朝過程中崛起的劉邦和項羽,又為爭奪天下而進行了長達五年的戰爭。劉邦戰勝項羽後,統一全國,登上了皇帝寶座。
  • 流氓劉邦、天可汗李世民、放牛娃朱元璋相遇,誰是君,誰是臣?
    劉邦、李世民、朱元璋,這三個人都是封建王朝皇帝中佼佼者,劉邦、朱元璋布衣天子,草根逆襲成開國皇帝,李世民跟隨李淵起義,徵戰沙場,算是開國皇帝。各有所長,各有所劣。劉邦手下有著楚漢三傑,分工明確,張良主謀,韓信主帥,蕭何主後勤。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專才,佼佼者。
  • 「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在尋「安得猛士守四方」
    《大風歌》作者:劉邦。《大風歌》是劉邦僅有的兩首詩歌中的一首。劉邦剛剛打敗了黥布,路上過沛縣,便招故人飲酒慶功又敘舊。酒過幾巡,劉邦高興的擊築,唱出這有名的詩歌。這首詩前兩句直接而來,就有王者之氣勢,而最後一句卻也見劉邦對江山社稷的擔憂。
  • 劉邦寫過兩首詩都名垂千古!除了《大風歌》,另一首誰知道?
    王立群第八期開場白:漢高祖劉邦,曾經寫過兩首詩,其中一首是《大風歌》,還有一首詩也很著名!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也是名垂千古的,那麼那首詩究竟叫什麼呢?是叫《鴻鵠歌》!劉邦寫了這兩首詩,可以說是開創了中國古代帝王創作詩歌的先河。
  • 8首歷代帝王寫的詩詞,這才叫帝王氣度!
    也不乏一些既有雄才大略、又文採斐然的全才,比如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今天我就來說說那些既是雄主,又有文採的全才皇帝,通過他們留下的詩詞文章,跟他們來一場心靈上的溝通,感受一下什麼叫帝王氣度!當年曹操剛剛東徵烏桓勝利而歸,走到碣石山,看到大海波瀾壯闊,一時興起,變作下了這首詩。這首詩不但寫的氣吞山河,雄偉壯麗,更是以歌言情,表達了曹操的宏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