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歌」為何只有三句?劉邦為何不把第四句寫出來?他是真不敢

2020-12-17 大咖說史

我們學過的古詩中,最短都是四句。雖然古時候的詩歌簡潔,但也是湊足了四句。例如「斷竹,續竹,飛土,逐肉」。雖然每一句才兩個字,但好歹也湊成了四句,是一首完整的古詩。

在項羽劉邦所處的那個時代,詩歌的內容雖然豐富了很多,但通常也是保持在四句左右。例如,項羽就曾寫下一首《垓下歌》同樣也是四句。

圖片來源於網絡:項羽的《垓下歌》

其實,這是一個規矩,就是句式必須保持在四句或以上,這樣才算是內容的完整。因此,後人深入概括了四句詩歌的「起、承、轉、合」,這四部分缺一不可。

後來句式雖慢慢增加,但是仍按照這四部分來展開。不過,劉邦算一個另類。因為他曾寫下一首隻有三句的詩歌,也就是《大風歌》。那為什麼劉邦只寫到第三句就不寫了呢?難道是因為才能已經到了極限?

圖片來源於網絡:劉邦的《大風歌》

下面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劉邦的這首三句《大風歌》。第一句是「大風起兮雲飛揚」,大意就是形容當時的天下形勢。那時正值秦末之際,天下動蕩不堪。因秦統治者實行殘暴統治,引起了天下人不滿。

在陳勝吳廣率先舉起反旗之後,各路起義軍紛紛響應。而六國舊諸侯的後人,看著當前形勢,也是十分興奮,想把握機會趁機復國。由此,天下局勢進一步混亂。

所以,劉邦第一句的內容想表達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而這一句,也相當於詩歌四部分的第一個部分,「起」。

圖片:陳勝吳廣率先舉起反旗劇照

而劉邦《大風歌》的第二句為「威加海內兮歸故鄉」,這一句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劉邦辛苦打下江山的過程。

雖然劉邦最終結束了混亂的割據形勢,完成了一統。但這個過程卻是很波折的,並非一帆風順,甚至可以用「狼狽」二字來形容。特別是與項羽爭霸時,多次被擊敗,落荒而逃。

不過最終劉邦勝了,成王敗寇,劉邦作為勝利者,自然應該感到驕傲,衣錦還鄉。在那個時代,禮教的價值觀才剛剛起步,一個人成功的標誌就是「衣錦還鄉」。

所以,劉邦為了炫耀自己的本事,自當是榮歸故鄉。第二句就相當於詩歌四部分中的第二部分:「承」。

圖片:劉邦榮歸故鄉劇照

最後我們來看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士」,這一句要表達的內容就是天下雖然已歸我手,但是並未太平,仍需猛士為我鎮守。

當年,項羽也曾把江山掌握在手裡,但項羽太過自大,最終引起了各諸侯的反叛。如今,劉邦雖已打下江山。當然,他也不如項羽驕傲,但是他的本事不足以與項羽相比,所以他擔心手底下那幫功臣也會造反。

於是,在這種心態下,劉邦掀起了一輪「血腥」的風波,以各種藉口除掉曾經為他打下江山的功臣。例如,像韓信、英布這樣的功臣都被殺了。

圖片:韓信即將被殺劇照

雖然把潛在的反叛因素給除掉了,但是劉邦心中仍然無法平靜下來。他殺的是功臣,同樣也是滿身本領的人。現在,誰來為他開疆守土?靠著「樊噲、曹參」這幫發小肯定是行不通的。

事實證明,沒有了韓信等大將,劉邦的江山很難守住。在和匈奴的戰役中,劉邦等人被圍困於白登山,足足七天七夜。不過,上天眷顧劉邦,最終讓他逃過了一劫。

所以,劉邦的心中仍然充滿擔憂。而這第三句,就相當於詩歌四要素中的第三部分,「轉」。

圖片:劉邦與他的髮小們劇照

按理說,「轉」之後就到了「合」,也就是總結。從前三句來看,劉邦的第四句也是顯得尤為重要的。劉邦雖然打下了江山,但是能不能延續下去,還是一回事。

只有順利的將江山傳給自己的子孫,那麼這才能算是詩歌中的第四部分「合」。

當時,劉邦除了擔憂無人為他守疆土,還有一個很憂心的問題。就是劉邦對於太子劉盈並不滿意,有心想要換太子,讓劉如意作為自己的繼承人。

圖片:劉邦最喜愛的戚夫人和劉如意劇照

但是,換太子乃一國之大事,背後牽扯了太多人的利益,憑藉劉邦的一己之力是很難做到的。因為朝中呂后勢力很強盛,而且許多老臣都願意站在呂后這邊,堅定的支持太子劉盈。

此外,劉邦喜愛的劉如意年紀太小,而戚夫人在朝中也沒什麼勢力可言。這樣一對比,孰優孰劣就完全看出來了。所以,劉邦才很為難,不知道該做出怎樣的決定,心中一直在徘徊猶豫。

一旦繼承人選擇不當,那麼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很可能就毀於一旦了。

圖片:在朝中勢力強盛的呂后劇照

比起「無人守疆土」,劉邦更擔心的是選繼承人的事情。當然,在古人的傳統思想中,「家醜不可外揚」,更何況這是皇室之家,若此事傳了出去,那麼天下百姓還不得四處說閒話,那麼帝王的顏面何在?

所以,劉邦不敢寫成這第四句,也就是作為「合」的那一部分。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古人的迷信思想都很準,而大家也認為帝王都是天選之子,是上天認可了的。所以,劉邦的江山不管傳給劉盈還是劉如意,都是能夠傳下去的。

看起來,這件事也沒什麼討論的意義,既然沒什麼討論意義,那麼寫出這第四部分又有何用呢?反而有一種畫蛇添足的感覺。

在這樣的情況下,劉邦思來想去恐怕只有一句,「惟願江山兮萬年長」,也就是保佑漢王朝能夠延續千萬年。

這樣的願望是不痛不癢的,如果許願就能成為現實,那麼人人就許願不做事了。

圖片:劉邦與劉如意劇照

所以,不管劉邦怎麼絞盡腦汁,第四句都是不痛不癢。與其寫出平庸的第四句,倒不如直接不寫了,也算是自己的另一種創新,「三句詩」,或許還會成為一段佳話。

所以,最終劉邦就只寫了三句,並不是因為他的才華到了盡頭,而是寫出來沒有太多意義。《大風歌》「起、承、轉」都有了,唯獨缺少了「合」。各位,你們認為這是遺憾嗎?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劉邦為何寫了一首隻有三句的詩?其實還有第四句,他不敢寫出來
    就算是在劉邦那個時代,一首簡單的詩歌,也至少是四句。比如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也是四句。 之所以詩歌至少是四句,那是因為文意有這麼一個規律,只有四句及以上,才能把一個完整的意思表達出來。後人甚至因此總結出詩歌的結構應該是「起、承、轉、合」四部分。
  • 劉邦的一首詩為何只寫了3句?其實還有第四句,但他不敢寫出來
    不過,劉邦算一個另類。在《史記》裡記載了他曾寫下一首隻有三句的詩歌,也就是《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從前三句來看,劉邦的第四句也是顯得尤為重要的。劉邦雖然打下了江山,但是能不能延續下去,還是一回事。只有順利的將江山傳給自己的子孫,那麼這才能算是詩歌中的第四部分「合」。當時,劉邦除了擔憂無人為他守疆土,還有一個很憂心的問題。
  • 劉邦的大風歌只有三句?異姓諸侯王知道:第四句他用行動寫出來了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很多人都感到奇怪:以古風形式寫出來的大風歌為什麼只有三句?劉邦雖然沒有正式拜師學文,但他實際是很有文化的,又怎麼會在作歌的時候鬧出個半拉子工程?
  • 劉邦的大風歌只有三句?異姓諸侯王知道:第四句他用行動寫出來了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很多人都感到奇怪:以古風形式寫出來的大風歌為什麼只有三句?劉邦雖然沒有正式拜師學文,但他實際是很有文化的,又怎麼會在作歌的時候鬧出個半拉子工程?細看《史記》與《漢書》我們就發現,大風歌肯定不止三句,起碼當時的異姓諸侯王都知道:大風歌的第四句,已經被劉邦用實際行動寫出來了。
  • 有人為大風歌續上了第四句,這第四句能否唱出劉邦的複雜心情?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很多人都感到奇怪:以古風形式寫出來的大風歌為什麼只有三句?劉邦雖然沒有正式拜師學文,但他實際是很有文化的,又怎麼會在作歌的時候鬧出個半拉子工程?細看《史記》與《漢書》我們就發現,大風歌肯定不止三句,起碼當時的異姓諸侯王都知道:大風歌的第四句,已經被劉邦用實際行動寫出來了。一說劉邦有文化,可能有很多讀者會發笑:劉老三就是個拿儒生帽子當尿壺的無賴,哪裡會有文化?
  • 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為什麼只有三句?第四句是什麼?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不合詩律。詩,應該是四句。據考,第四句是有的,沒有寫完。因為不好寫,當時也不敢寫。後人替他寫了:「殺功臣兮保朝綱」。這一下全了,像一首詩的樣子了。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殺功臣兮保朝綱!
  • 劉邦大醉後即興寫首詩,短短23個字大氣磅礴,李白蘇軾都寫不出來
    他建立了規模宏大的天祿閣,以朝廷的名義藏書。劉邦自己留下的作品不多,這首《大風歌》是最經典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並不擅長寫詩,為何偏寫了這樣一首作品呢?公元前196年,劉邦親徵,打敗了淮南王英布。回朝時他路過了老家沛縣,便在當地大擺酒宴,把以前的好友們都請了來。就在一日大醉後,劉邦即興寫下了這首《大風歌》。這詩的體裁確實不太好判斷,它不是一首很正統的詩作,只能算是一首雜詩,一般文人是不太會這樣寫詩的。首先,它更像歌而不像詩,詩名為「大風歌」,極有可能當時是寫出來讓大家唱的。
  • 劉邦能寫大風歌?拉倒吧,作弊跡象太明顯了
    雖然說這首歌總感覺不完整,因為它只有三句,但是這首歌所展現的場景廣闊,意境高遠確實是令人佛手稱讚。但是在這裡我們一直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劉邦能夠寫出如此有意境的詩句呢?整個詩句出自史記,由我們的大史學家司馬遷百字黑字的在在史冊上。那麼就有一點讓人感到很奇怪。
  • 劉邦是在街頭混長大的,為何能寫出《大風歌》這樣的千古名詩
    劉邦從小沒讀過什麼書,是當街頭混混長大的。可是他卻能夠寫出千古名詩《大風歌》,這件事,確實讓後人匪夷所思,甚至讓那些寫了一輩子詩也沒搞出個啥名堂的人臉紅不已。只需要讀一句,那一種俾睨天下的霸氣,一下就出來了。沒有相當深厚功底的人,是寫不出這種氣場強大的詩的。第二,藝術精湛。這首詩雖然只有三句,但是藝術手法非常純熟。第一句起興,第二句說事,第三句言志,可以說,先秦時期詩歌的藝術,都在《大風歌》中體現出來了。更為重要的是,這首詩言簡意賅,毫不拖泥帶水。
  • 劉邦為何能寫出優秀詩作《大風歌》,不都說他是沒文化的無賴嗎?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首被後人命名為《大風歌》的詩好不好?當然好,好得很。首先起筆就很大氣,從不知從何處來的風寫起,繼而寫到天上的雲,風來了,雲也跟著飛了起來。於是,劉邦發出一句發自內心深處的疑問,我怎麼才能把所有猛士收入囊中,讓他們替我去守衛在邦國的各個角落呢?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句,但用詞精準精當,起筆大氣,落筆磅礴,氣勢逼人,即便拋出帝王的身份來看,《大風歌》仍舊不失為一首千古名作。
  • 作為街頭混混長大的劉邦,是怎樣寫出大風歌這樣的千古名詩的
    劉邦從小就沒有讀過任何書。他是為街頭的混混。然而,他能夠寫下古往今來著名的詩《大風歌》,這真的讓後人驚嘆,甚至讓那些寫了一輩子詩的人臉紅。那麼,為什麼從來都不好好學習的劉邦,寫了一首千古名詩呢?讓我們談談為什麼這是一首好詩。首先,氣場很強。
  • 從文學角度看,劉邦的《大風歌》水平如何?
    從文學角度看,劉邦的《大風歌》水平如何?結合當時的時代,怎麼看?文學是一門語言藝術,是在文字編織中透露出寫作者的審美意識。文學作品是作家用獨特的語言藝術表現其獨特的心靈世界的作品,離開了這樣兩個極具個性特點的獨特性就沒有真正的文學作品。詩是韻文,詩以言志。
  • 漢高祖劉邦一生的寫照——「大風歌」
    假如說《垓下歌》是項羽作為失敗者的悲歌,那麼《大風歌》就是漢高祖劉邦作為勝利者的別樣哀歌,雖然僅有三句,卻道盡了漢高祖劉邦一生。漢高祖劉邦從一個小小的亭長,最後戰勝項羽,成為漢朝的開國皇帝。這一切使他興奮、歡樂、躊躇滿志,但他的一生也都活在深刻的恐懼和悲哀中。天下初定時,劉邦相繼經歷了燕王臧荼、韓王信、陳豨的叛亂,如今英布造反被平定,但北面的匈奴虎視眈眈,國內反叛實力伺機而動,整個國家搖搖欲墜。
  • 趙飛燕這首詩慷慨悲涼,竟然還有點劉邦《大風歌》的感覺!
    如果告訴你,趙飛燕寫了一首詩,寫得慷慨悲涼,甚至還有劉邦《大風歌》的感覺,你一定會很驚訝!這首詩很少有人提及,我們看看趙飛燕的這首《歸風送遠操》:秋風起兮天隕霜, 懷君子兮渺難忘, 感予意兮多慨慷!天隕霜兮狂飈揚, 欲仙去兮飛雲鄉, 威予以兮留玉掌。
  • 千古帝王第一詩,只有短短的三句,卻勝過後世帝王萬千句
    任何一種語言裡,詩都是最凝練最美的語言,漢語更不例外。從「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的《擊壤歌》開始,我們這個古老而優秀的民族,便開啟了一場寫詩的文藝之旅。李煜和趙佶的詩詞,全然沒有帝王氣象,楊廣的詩也沒脫去文人的矯情,最具帝王氣象的詩歌,當屬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了,雖然只有短短三句,但起筆恢弘,大氣磅礴,又以天下為落筆處,可謂大起大落。
  • 「楚漢爭霸成語故事知多少」劉邦篇之大風歌
    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把昔日的朋友、尊長、晚輩都召來,共同歡飲十餘日。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唱著這一首自己即興創作的《大風歌》,席間由120人和唱助興,氣氛極為熱烈。劉邦慷慨起舞,傷懷泣下:「遊子思念故鄉。我雖然建都關中,即使我死了,其靈魂思念的還是沛縣。我從沛縣開始誅討暴逆,最終得天下。
  • 成年後再讀《大風歌》,發現全詩透著悲涼,劉邦真可憐催人淚下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少年時讀這首《大風歌》時,覺得不愧是漢高祖,儘管只有短短的三句話,卻充滿霸氣、氣勢恢宏。這首詩是他在平定了英布叛亂後,凱旋而歸在老家與老鄉們一起喝酒慶祝時寫下的。
  • 劉邦一個農民皇帝,寫出流傳千古的詩句,這首詩就有名的大風歌
    劉邦一個農民皇帝 ,寫出流傳千古的詩句,這首詩就有名的大風歌提到漢朝,第一個想到的自然是劉邦,他出生貧寒,沒有什麼學識,卻做了漢朝的開國皇帝,是漢文化的開拓者。更是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他有很多頭銜,對我國漢代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更是對國家對百姓而言,是個很好的皇帝。就是這麼個不太有文化,甚至可以說是文盲的皇帝,成了漢朝的最偉大的開創者。劉邦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們家沒有錢供他讀書,而他自己本人也不是特別喜歡讀書。就是這麼一個沒什麼文化知識的皇帝,在他的一生寫了這麼一首詩,成為了後人傳唱的經典。
  • 「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大風歌》賞析
    我們上一篇講了項羽的《垓下歌》,今天我們來看打敗項羽,建立漢朝的劉邦的作品:《大風歌》。這是很短的一首詩,但是在詩歌史、文學史、歷史上都是很有影響的一首詩。劉邦擊敗了項羽之後,就用自己的王號「漢」建立漢朝,成為開國皇帝,史稱漢高祖。
  • 他背叛了項羽又反了劉邦,氣得劉邦唱了一首「大風歌」!
    漢高祖劉邦有一首很著名的歌叫《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意思很簡單,漢高祖劉邦想起了自己打敗了項羽平定了天下,可是像韓信、彭越、英布這些諸侯王都反叛了自己,雖然自己幹掉了他們,可是邊境上經常有麻煩,我上哪兒去找勇士守衛呢,在故鄉沛縣漢高祖劉邦情不自禁的唱起了這首《大風歌》。當然漢高祖劉邦說是這麼說,像韓信和彭越到底是不是真的反叛了自己,他自己心裡有數,不過英布這傢伙是真的反叛了劉邦,而且這不是他第一次背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