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匈牙利的音樂,愛樂者一般都會想到李斯特的六首《匈牙利狂想曲》、勃拉姆斯的二十一首《匈牙利舞曲》——特別是音樂會經常拿來做安可曲的《G小調第五號》。但從學術角度來看,這些作品的內在旋律其實是來自吉普賽;而正宗道地的匈牙利民間音樂大約要等到1904年之後,經過巴託克深入採集,在嚴肅音樂領域才得以升華。因此,巴託克被學術界定為匈牙利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音樂家。
早年生活
巴託克1881年3月25日出生於瑙吉申特米克洛什(Nagyszentmiklos)的村莊,該處現在已經歸屬於羅馬尼亞。父親是當地農業學院院長,擅長彈奏鋼琴,可惜巴託克七歲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承擔起他的教養責任。母親在小學任教,巴託克從小體弱多病,罹患支氣管炎,曾飽受急性肺炎摧殘,還接受過錯誤的脊柱彎曲矯正術。他九歲開始嘗試作曲,十歲在就學地納吉索洛斯(Nagyszollos,後來被劃入俄國領土,如今屬於烏克蘭)開鋼琴獨奏會。為了讓巴託克追隨名師厄爾考(Erkel)教授學習音樂,一家三口(包括妹妹Erzsebet)遷到波茲松尼(Pozsony)定居。他就在此處結識了杜赫納尼(Erno Dohnanyi,以《兒歌變奏曲》著名),成為好友,後來並接替其學校教堂管風琴師的職位。
十七歲時,巴託克雖得到維也納音樂院入學資格,卻依舊選擇跟杜赫納尼一起留在本國,進入布達佩斯音樂院深造。1904年之前,他的作品深受理查·施特勞斯影響,寫過一個規模較大的愛國作品《科蘇特交響曲》(Kossuth)。1904年之後,他對匈牙利民間音樂產生興趣,與柯達伊(Kodaly)合作採集,足跡遍布匈牙利、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卡爾帕提亞(Carpathia),最遠還曾到過北非與土耳其。他的音樂從此植根於民俗音樂中,他自認為民俗音樂的採集是自己對匈牙利音樂的最大貢獻。
傳世佳構登場
巴託克二十六歲時應聘任教於布達佩斯音樂院,由于堅持作曲全靠天賦,無法傳授,他只教鋼琴。二十八歲時娶了學生齊格勒(Marta Ziegler)為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8年匈牙利革命流產(巴託克曾任短命的新政府音樂理事),1920年《特裡亞農條約》籤訂,匈牙利被瓜分,母親居住的地方被割讓出去,此時探親居然還要申辦籤證……這些事情多少都使得巴託克染上了絕望的傷感。他此時所寫的作品節奏沸騰、和聲狂躁。歌劇《藍鬍子公爵的城堡》、芭蕾舞劇《木頭王子》、《怪異的滿清官吏》都是代表性的例證。
《藍鬍子公爵的城堡》敘述了公爵的妻子茱蒂絲(Judith)打開了七個房間,前五個房間堆著沾滿了血跡的物品,第六個房間為淚水之河,第七個房間關著三個前妻。茱蒂絲最後決定放棄榮華富貴,只留下孤獨的藍鬍子公爵。巴託克在這部歌劇裡就像穆索爾斯基和德彪西一樣,為自己的母語找到了切實的音樂風格。
《木頭王子》講述:英俊王子由於妖精作祟無法接近漂亮的公主,遂將金髮與王冠掛在木仗上吸引她。妖精將木杖化作人形,公主與木杖共舞,嫌棄王子已無金髮和王冠。妖精又將森林花朵變成金髮、王冠,回到了王子身上;公主轉而追求王子。王子報復,要公主剪髮下跪。此劇管弦樂配器深受德彪西影響,巴託克自己的風格則在木琴伴奏的怪異舞蹈中充分展現出來。
《怪異的滿清官吏》描寫三個流氓利用妓女勾引客人再搶劫他們的故事。第一個上鉤的是老紳士,其次是年輕人,由於沒有什麼油水,均被趕走。第三個是滿清官吏,流氓用燜、刺、上吊都殺不了他,最後妓女哭著抱住官吏的身體,他才流血身亡。劇中部分段落可以聽出《春之祭》的影子。
1923年,巴託克與妻子離婚,再娶學生帕茲託裡(Ditta Pasztory),兩人經常聯演雙鋼琴,而且白頭偕老(帕茲託裡活到了八十歲,1982年才去世)。就在這年巴託克寫出了他第一首暢銷曲——《舞蹈組曲》,此曲係為布達佩斯兩城合併五十周年而作,內容雖然未真正引用傳統民俗素材,卻十足表達了匈牙利、羅馬尼亞和阿拉伯音樂的個性。
這段時間,巴託克以鋼琴家兼作曲家的身份訪問英國,相當成功。1927年底,他的美國之行也是成功收場,單樂章《第三號弦樂四重奏》也得到當地的作曲大獎。1929年,巴託克訪問俄國;1934年,他辭去布達佩斯音樂院教席,但仍擔任匈牙利國家科學院研究員,繼續致力於民族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