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刻、更、點:古代的這些計時單位,究竟有何不同

2020-12-04 一家爭鳴

中國古代的計時單位,大概有四種——「時」、「刻」、「更」、「點」;那麼,時、刻、更、點,古代的這些計時單位,究竟有何不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個問題吧。

首先,我們先來看「時」。

「時」這個計時單位出現得很早,早在西漢之前,它就已經存在了;不過,那個時候的「時」,指的是「季節」,「一時」相當於「一季」,一年有「四季」,也就可以說是一年有「四時」,我們也許都聽說過這麼一副對聯,叫作「天上四時春為首,人間百善孝為先」,這裡的「四時」,顯然就是「四季」。

漢朝之後,「時」的含義就發生了變化,它不再表示「季節」,而是開始表示「天」了。人們把一天,也就是一個晝夜,平均分成12等份,每一份為一「時」,此時的「時」,又叫「時辰」,即,一天為12個時辰。

再後來,人們又把一天平均分成了24等份,每一份也叫做「時」,可是,12等份與24等份的稱呼相同,這顯然是不行的,於是,為了區分,這也就出現了「大時」與「小時」的不同稱謂了,12等份的「時辰」為「大時」,至於「小時」嘛,就和今天是一模一樣的哦。

另外,想必大家也都十分清楚,古時候的「大時」,也就是「時辰」,是用十二地支來表示的,比如「子時」、「丑時」、「寅時」、「卯時」等等。

其次,我們再來看「刻」。

古時候,人們除了把一天(一個晝夜)等分為12個「大時」、24個「小時」之外,還把一天等分為了100刻。我們可以按照今天的換算方法來換算一下,一天是24個小時,一個小時是60分鐘,一天就是24乘以60,等於1440分鐘,用1440除以100,就得到了古代的「一刻」,就相當於今天的14.4分鐘,也就是14分鐘再加0.4分鐘,0.4分鐘為24秒,所以,一天為100刻,那麼「一刻」 就相當於今天的14分24秒。

接著,我們來看「更」。

我們知道,每一天都分為「白天」和「黑夜」,簡單來說就是「日」與「夜」,而古人所說的「更」,就是專門來表示「夜」的時間單位;不過,在古人的劃分中,「日」與「夜」並不是平分的,「日」比「夜」要多出兩個小時,即,「日」為14個小時,「夜」為10個小時。

「夜」的這10個小時,是從晚上7點(注意:這裡的「點」,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點」)開始計算的,每兩個小時為一「更」,所以10個小時就共分為五「更」;晚上7點到晚上9點為「一更」,晚上9點到晚上11點為「二更」,晚上11點到次日凌晨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凌晨3點為「四更」,凌晨3點到凌晨5點為「五更」。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所謂的「半夜三更」、「三更半夜」,其實「半夜」就是「三更」,「三更」就是「半夜」。

最後,我們再看「點」。

與「更」相同,「點」,也是古人用於表示「夜」的計時單位,古人把「夜」(10個小時)分為五更,另外,又把每一「更」,分為了五「點」。

我們按照今天的方法,也來換算一下。一更是兩個小時,一個小時是60分鐘,兩個小時就是120分鐘,所以一更也就是120分鐘;既然一「更」等於五「點」,那麼,用120除以5,就得到了結果24,所以,古時候的一「點」,就相當於今天的24分鐘。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比如,「三更一點」,就是今天的晚上11點24分,「三更兩點」,就是今天的晚上11點48分。

好了,以上就是古人的四種計時單位了,即,時、刻、更、點;親愛的小夥伴們,關於古人在計算時間的問題上,你還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快來一起留言討論吧!

歡迎關注一家爭鳴,謝謝你這麼漂亮還來關注我!

相關焦點

  • 時、刻、更、點:古代的這些計時單位,究竟有何不同
    中國古代的計時單位,大概有四種——「時」、「刻」、「更」、「點」;那麼,時、刻、更、點,古代的這些計時單位,究竟有何不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個問題吧。「時」這個計時單位出現得很早,早在西漢之前,它就已經存在了;不過,那個時候的「時」,指的是「季節」,「一時」相當於「一季」,一年有「四季」,也就可以說是一年有「四時」,我們也許都聽說過這麼一副對聯,叫作「天上四時春為首,人間百善孝為先」,這裡的「四時」,顯然就是「四季」。漢朝之後,「時」的含義就發生了變化,它不再表示「季節」,而是開始表示「天」了。
  • 耕育更時藉助古代五更計時便利現今交通旅行
    「耕育更時」概念及計時方式「耕育更時」就是把現今使用的24小時計時系統和中國的五更計時方法相結合,變革成一種新型的24小時計時方式。中國古代五更計時是將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和一百刻(百刻制與漏刻有關),其中四十刻歸於夜,六十刻歸於晝。四十刻中,每十刻為一段,共四段,加上首尾共五個結點,記為五更。由於非整除的關係,每個時辰的刻數不是完全一致的。
  • 古代計時方法與現在究竟有什麼不同?
    古代的時間跟我們現在計時方式是不一樣的,我們是按照十二時辰來計算的。這十二時辰都有自己的名稱,分別叫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我們在這裡可以介紹三個成語。從這三個成語中間,我們可以更形象地了解中國古代的計時。第1個成語叫子醜寅卯,我們怎麼說呢?其實我們今天講的這個字數就是一二三四,而實際上古代的子時就是國際標準時間的23點到凌晨1點,這是子時。所以我們中醫講究養生的時候特別重視要去入睡。
  • 古代的「更」和「刻」
    古代的時間不是24小時,而是12個時辰,每個時辰是2個小時,五更出現於先秦一更,一鼓在戌時,稱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二更,二鼓在亥時,又名定昏等。三更,三鼓在子時,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四更,四鼓在丑時,名雞鳴,又名荒雞。
  • 中國古代計時方法獨特 十二時辰制西周開始使用
    劇中,丞相府的下人來給「劉威」報告,說:「道濟進屋不到兩分鐘,就把一個垂死的病人治好了……」難道古代就用分鐘來計時間了嗎?好先進啊。  我國古代有自己獨特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儀器,由此遂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點。就是沒有分鐘哦。  時指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並有古代的習慣稱法。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開始使用。
  • 「午時三刻」是幾點?古代砍頭為啥在這個點,身為炎黃子孫要明白
    現在社會的計時方式是「二十四小時制」,一天為二十四個小時,從零點到二十四點。在古代,古人使用的計時方法是「十二地支計時法」,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時辰。時辰和小時不一樣,一個時辰等於兩個小時。
  • 2018山東事業單位統考公共基礎知識之古代計時
    山東事業單位統考備考QQ交流群:點擊加入古時候的計時方式和現在是有明顯的不同的,有幹支紀年法,紀月法,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等等,今天我們來總結一下古代的計時。子時:半夜,又名子夜、中夜。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21:00~23:00)古代常用的計時單位是「時辰」「刻」等。一、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用現代的計時法計算就是兩個小時一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命名它。即是「子(夜半)醜(雞鳴)寅(平旦)卯(日出)辰(食時)巳(隅中)午(日中)未(日昳)申(哺時)酉(日入)戌(黃昏)亥(人定)」十二個時辰(見上篇)。
  • 午時三刻是幾點鐘?為何古代行刑要挑午時三刻?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那時候的時間表達方式也很具有中國本土特色,古代是計時單位也叫時辰,那時候的人把一天表示為12時辰,一個時辰是今天的兩個小時,根據民間說法,用十二生肖動物出現的時間來為時辰取名字。這也就有了子時、午時、亥時等等時間的名字。
  • 古代各國人民都採用了什麼樣的計時制度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對白晝各個不同時刻定有專門名稱,例如旦、大採、大食、中日、昃、小食、小採、莫(暮)、夕等。後來,在夜間有五更五點計時法,即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分為五點,並形成敲梆報時的習慣。
  • 古代怎麼計時的?一天到底是十個時辰還是十二個?了解古代的時間
    現在時間對於我們來說僅僅是一個數字,或者說它記錄了我們一天天的過程,代表了秒針,時針,分針不停的轉動,但是對於古代的人們來說,時間不僅僅代表了時間,它還是很多種不同寓意的集合體,還代表了陰陽時刻等等。接下來我們就說說古代那些個特殊的時刻的含義。
  • 2021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和科技知識備考:古代計時方法匯總
    2021山東事業單位招聘公告職位表即將發布,筆試預計3月份舉行。為了幫助大家順利備考,山東中公教育為大家提供山東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備考資料。下面為大家分享:2021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和科技知識備考:古代計時方法匯總。
  • 揭秘古代為何在午時三刻開刀問斬
    既然法律並沒有明確的規定,明清小說裡「午時三刻」行刑的說法就應該只是當時官府的慣例,或者是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那麼下一個問題就是這「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奧妙?古代一晝夜劃為十二個時辰,又劃為一百刻(「刻」原來指的就是計時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晝夜滴完一桶,劃分為一百刻)。「時」和「刻」實際上是兩套計時系統單位,換算比較麻煩,平均每個時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午時」一般約合今天的中午十一點至十三點之間,午時三刻是將近正午十二點,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
  • 一刻鐘等於多少分鐘 古代是怎麼計時的
    刻鐘是一個時間單位,但它主要是應用於我國古代的,現代人早已不用了。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聽到裡面說一刻鐘,那一刻鐘等於多少分鐘呢?一起來了解下。  古代是怎麼計時的  古代人沒有鐘錶,起初用水滴計時,後來也用日晷計時。
  • 中國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看看中國這些古老的「鐘錶」
    我們在看古典小說時經常看到,幾時幾刻,幾更造飯,幾更出兵,皇上也是幾更上朝,受百官朝賀,死刑犯一般又是在午時三刻斬首,《紅樓夢》紅豆詞中也有「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展不開的眉頭,捱不明的更漏。」還有許多,不一而足。
  • 你知道古代一炷香的時間是多長時間嗎,究竟是指多長時間
    古時人們通過日晷計時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有四刻鐘,這是官方的計時方法。但在民間,人們在生活中對時間的要求並不需要很精確,便產生了一些模糊的時間計量詞,比如彈指間、一炷香的功夫、一盞茶的時間……我國古代有自己獨特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儀器,由此遂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點。
  • 如果進入古代,你是否認得這些計時工具?可別看錯了時辰!
    古代人民勤勞能幹,但是也是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照時辰來進行耕作和休息。而古代並沒有手錶時鐘,除了晴天時候看太陽方位進行辨別時辰,古人們還有什麼方法來辨別時辰呢?先說一下時間的劃分,大家都知道,古代是分十二時辰,而並非二十四小時,所以一個時辰就是兩個小時,子醜寅卯各司其時。
  • 更和點是指什麼時辰
    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也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從晚上七時開始起更,一更指七時至九時,二更指九時至十一時,三更指十一時至次日凌晨一時,四更指一時至三時,五更指三時至五時。因為夜有長有短,所以,作為夜間的計時單位,也就隨之而變化了。但無論怎樣變,作為夜半的三更天,永遠是五更的中段,也就是俗話說的「子夜」、「三更半夜」。「雞鳴五更」就是「五更」天,就是拂曉時分。
  •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時間:2016-12-13 11:02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在沒有手錶也沒有掛鐘的古代,人們怎樣計時呢?
  • 古代的十二時辰,究竟有哪十二個時辰
    說起十二時辰,想必對大家來說那都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但說起十二時辰中究竟有哪十二個時辰,相信很多人都會一臉懵,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時辰是古代的計時單位,古人把一晝夜,也就是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所以現在的一個小時就等於古代的半個時辰。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算起,依次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那麼十二個時辰對應到現在,分別都是幾點呢?子時,十二時辰中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 古代沒有表是怎樣準確計時的?
    但是在古代,古人並沒有這些計時工具,那麼古人是如何觀察、了解時間的呢?他們擁有過哪些計時工具呢?最直觀的計時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古代更多的人是貧困百姓,對於這些人而言,讓他們去深究每時每刻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