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山水,最重要的問題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什麼是意境?我認為,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寫景就是寫情。山水畫不是地理、自然環境的說明和圖解,不用說,它當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準確性,但更重要的還是表現人對自然的思想感情,見景生情,景與情要結合。
《青山欲轉綠溪回》/ 段鐵
蔡小石在《拜石山房詞》序裡形容這三境層極為精妙:
「夫意以曲而善託,調以杳而彌深。始讀之則萬萼春深,百色妖露,積雪縞地,餘霞綺天,一境也。(這是直觀感相的渲染)再讀之則煙濤澒洞,霜飆飛搖,駿馬下坡,泳鱗出水,又一境也,(這是活躍生命的傳達)卒讀之而皎皎明月,仙仙白雲,鴻雁高翔,墜葉如雨,不知其何以衝然而澹,翛然而遠也。(這是最高靈境的啟示)」江順貽評之曰:「始境,情勝也。又境,氣勝也。終境,格勝也。」
《清煙生遠林》/ 段鐵
「情」是心靈對於印象的直接反映,「氣」是「生氣遠出」的生命,「格」是映射著人格的高尚格調。西洋藝術裡面的印象主義、寫實主義,相等於第一境層。浪漫主義傾向於生命音樂性的奔放表現,古典主義傾向於生命雕象式的清明啟示,都相當於第二境層。至於象徵主義、表現主義、後期印象派,它們的旨趣在於第三境層。
《茂林石磴小溪邊》/ 段鐵
《青山欲轉綠溪回》/ 段鐵
就藝術而論,我們衡量一副作品的好壞,或我們欣賞一副作品,首先不在於它像或不像,而在於繪畫作品的主題,或者說繪畫作品中所輻射出的某種觀念、某種思想、某種情緒,能否緊緊地抓住觀賞者的心弦,能否給人以充分的藝術審美享受,並使人從中獲得某種啟迪和教育。應該說,這才是一切藝術作品的真正目的。
《萬壑樹參天》/ 段鐵
文章由京海墨韻新聞中心整理髮布
微信關注公眾號「北京京海墨韻書畫院」或 京海墨韻藝術館「,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