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本色微展丨謝宗君——青綠山水的正大堂皇之美

2020-09-12 大井藝術館


註:按來稿先後順序推送


編者按:


2020年,不平凡的一年,一場席捲全球的新冠病毒拖住了每個人的腳步。這段時間,對於藝術家而言可能是一段彌足珍貴的休閒與思考時光,他們重新思考新時代新局面隨之而來的變化,並始終秉持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堅守,不斷堅持創作,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對這一變化的態度,有的捐款捐物,有的參與義拍,有的忙碌線上教學、寫生、展覽,有的甚至奔赴一線抗洪搶險……正是這份責任與擔當牽動著藝術家們的步伐,也是這份本色初心持續著他們對於中國繪畫的深挖與探索。


自2013年第一屆「山水本色――中國當代青綠山水畫學術邀請展」以來,時過7年,我們共同經歷了第二屆「山水本色」以及南京、哈爾濱等地的巡迴展出。一路走來,源於這11位藝術家對於青綠山水一如既往的情懷和矢志不渝的信仰,詮釋了藝術家們以各自的藝術語言對青綠山水畫的古典情懷與當代精神。


《易傳》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它揭示了造物生機的宇宙主題,它傳遞著生命綻放的自然蘊意,青綠山水創作是藝術家與天地自然的對話,將自然納入人的主觀世界,是個人情感與傳統哲學思維的融合,深刻而充分地闡釋了這一主題與真義。


山水本色,本心依舊,天下皆安!


(從左至右分別為: 祁恩進 何加林 範揚 滿維起 盛壽永 盧禹舜 牛克誠 林容生 許俊 王裕國 謝宗君)


謝宗君●●


安徽定遠人,先後就讀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工筆畫學會常務理事、專家委員會委員,山水畫藝委會副主任,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重彩畫研究會理事,農工黨中央書畫院副院長,安徽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科教文衛專委會委員。曾獲得「安徽省首批宣傳文化拔尖人才」、「全國文聯工作優秀個人」、「安徽省學術、技術帶頭人稱號」、「首屆安徽省社會科學獎」。先後擔任安徽省美協主席團成員兼秘書長,安徽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團成員,安徽省文聯文藝志願者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安徽省美協藝委會辦公室主任,安徽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安徽省書畫院特聘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



青綠山水的正大堂皇之美●●

文 | 楊慧東


唐人髙駢有詩云:「燒汞煉丹四十年,至今猶在藥爐前,不知子晉緣何事,只學吹簫便得仙。」 世上學道求仙者眾,但最終能成正果者極其寥寥。很顯然,做事情僅有苦幹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正確的方法與途徑,否則一事無成。以學畫而論,經過20年的努力,一般人皆能解決造型、構圖、筆墨技巧等基本問題,然而,儘管現在中國擁有世界上最為龐大的畫家隊伍,但成名成家者終是少數,真正能有所建樹者尤少。之所以如此,除去各種外在因素,畫家本人選擇正確的道路和方法十分關鍵,盲目的「廢畫三千」只有精神可嘉,並無多少實際意義。我以為,謝宗君的目標選擇十分明智,自20世紀90年代即在畫壇嶄露頭角的宗君以青綠山水名家,這對於其本人乃至當代山水畫皆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歷史地看,從當今上推近千年,青綠山水一直比較寥落,即便80年代以來工筆畫復興,但青綠山水依然十分邊緣。青綠是中國山水畫的原生狀態,六朝時期,山水畫獨立之始即被賦予了青綠的形式特徵,不過,自宋代始,文人掌握中國繪畫批評的主流話語,「水墨為上」和「運墨而五色具」的觀念深入人心,原先豐富的色彩表現逐漸轉化為以黑白為主體的語彙系統,中國畫的代稱也由「丹青」而為「水墨」,畫家在創作實踐中對原本豐富多樣的色彩世界視而不見,將黑白視作中國畫色彩的不二法門。毫無疑問,色彩的缺失不能不說是中國繪畫的遺憾甚或悲哀。


《山水本色》 200cm×240cm


《和諧世界》 190cm×250cm




在畫家當中,謝宗君的理論修養十分深厚,對畫史上的畫家畫派及其技法特色皆瞭然於心,選擇青綠山水作為自己的努力方向,顯然是基於通曉畫史並熟察當下之後的深思熟慮。歷來成功的畫家多是如此,如近代的黃賓虹、傅抱石、張大千等,這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特質所決定的,這樣的文化土壤產生不了梵谷,也並不提倡。

作為一種古老且經歷過相當階段沉寂的繪畫樣式,青綠山水如何切入當代,自然也面臨一系列問題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藝術品格,即「雅」和「俗」的問題。元代之後突顯出的文人畫與工匠畫的對立,深層上還是專業與非專業的對立。其實這種對立本來是不應存在的,蘇東坡跋宋漢傑畫:「若為之不已,當作著色山也。」文人畫的 首倡者看來青綠還是水墨的高年級,而在後世那些不肖兒孫眼中,信筆揮灑甚至令觀者「不辯為蘆為麻」的票友成為正宗,有髙超表現力和嚴謹格法的專業畫家反倒等而下之,某種程度上青綠竟成為「俗」、「匠氣」的代名詞,真正豈有此理!另外,傳統工筆設色原色並置之下呈現出的大紅大綠和濃豔奪目,確實過於接近民間趣味而難以適應當代社會的審美要求,勢必要作出適度的調整,所以近年工筆畫界出現的灰色系風格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其次則是文化身份的確認。曾經有一個階段,以當代日本畫為師,並冠以現代重彩之名的畫風大行其道,過度的材料堆積和線條的減弱 使其遠離了中國繪畫的基本精神,同時拼貼、潑灑、拓印等當代藝術表現手法的引入也不斷衝擊中國畫原有的領地。在此情況下,如何確立、強化青綠山水的文化身份,創造出屬於我們自己的,同時又是當代的青綠山水,這就需要畫家們為「筆墨當隨時代」作出有現實意義的詮釋。


《淨土》 250cm×250cm


《夢回曲陽》 600cmx330cm


對此,宗君以自己的創作實踐作出了回應,他力圖以最純粹的語言、最深入的情境體驗和最為宏大的格局,創作出自己心目中的並具有中國精神的青綠山水。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他在青綠山水領域取得了相當突出的成就。《夢縈徽州》、《徽山皖水》、《韭山仙境》等作品充溢著純正的傳統意味。《和諧家園》、《春雪唱晚》、《金土地》、《走進西部》等巨製則展現出他對新語境、新技巧和新的表述方式的探索,雖然題材多樣,手法各異,但富麗堂皇、典雅深厚的青綠之美仍一以貫之。


《夢縈徽州》 640cmx450cm


《春雪唱晚》 270cmx160cm


在宗君的作品中,徽州文化的影響十分顯著,古徽州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具有無窮的感染力。對宗君而言,最主要的影響來自新安畫派和此地大童有形文化遺存及自然景觀,黃山、白嶽、新安江以及掩映群山間的粉牆黛瓦,始終是宗君一唱三嘆的表現題材。自然而然地,新安畫派,特別是漸江,就成為他汲取傳統的主要來源,典型地體現為其畫中瘦削的線條和冷靜的氣氛,還包括虯曲多變的樹木造型和以折帶皴為主體的山石組合。當然,並不僅限於此,對歷代青綠名家如錢選、藍瑛以及出自民間畫工筆下的敦煌壁畫,他皆有所涉獵,但新安派的影響仍是主要的。在長期的探索中他也多所創建,比如金色的處理,傳統繪畫中雖有金碧名目,但多限於線條勾勒和坡腳等局部皴擦,宗君畫中則多見天空、水面等大面積的金色鋪陳,他於材料可謂不惜工本,大面積粘貼的金箔與石綠、石青等礦物質顏料構成了強烈但不失和諧的色彩對比,充分展現了青綠山水的材質之美和獨特魅力。其色彩表現亦有獨到之處,傳統青綠設色多以渲染出之,從淡到濃反覆渲染,所謂「三研九染」是也,但宗君很多情況下賦色濃重,色筆強調筆觸與變化,並非平塗或渲染,近於以色為皴,所以他的色彩往往於和諧中顯示出充分的體量感與斑駁之美、肌理之美。對於新技法、新素材,他並不排斥,如《和諧世界》中的和諧號動車、高速公路,以及偶一為之的潑彩與拓印。致力在傳統資源內部尋求推動自身前進的動力,同時又以開放的心態進行古與今、新與舊、中與西的適度調和,使得宗君的青綠山水在充分體認古典精神的同時展現出與時俱進的活力。


《問道齊雲山》 250cm×250cm


《老牆》 200cmx240cm


「文以氣為主」,繪畫亦然。在中國古典文藝品評中,「氣」向來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與標準,如書卷氣、士夫氣、廟堂氣、山林氣、閨閣氣乃至等而下之的江湖氣、煙火氣、市井氣等等。所謂「氣」者,簡而言之即氣象、氣息,此乃作者性情、修養、學識的自然流露,同時與其所處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有莫大關聯。晚唐司空圖撰《詩品》,首推「雄渾」,其「荒荒油雲,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之句,是何等的開闊與宏大氣象,但至清人王士鎮,僅取「採採流水,蓬蓬遠春」及「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數語以為詩家之極則。二者在精神境界及審美取 向上相去真不可以道裡計!一代有一代之文,一代同樣也有一代之畫,唐宋傳統與明清傳統的區別顯而易見。由吳道子式的「勢若風旋」和關、李、範山水的雄壯峻厚一變而為倪雲林、黃子久式的平淡天真、蕭散簡遠,中國畫至此完成了深刻的轉型,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我們也必須客觀地認識到其片面性和負面影響,書卷氣固然可貴,但不應以排斥廟堂氣為前提。廟堂氣體現的是一種宏大、莊嚴、肅穆、雄渾氣象,一如列維坦筆下廣袤無垠的俄羅斯原野和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樂,這是一種開張、自信、堂皇、包容的大國氣象。日本茶道、和樂固然優雅精緻,較之俄羅斯藝術,二者黃鐘大呂與淺斟低唱之別判若雲泥。


《走進西部》 240cm×180cm


《輝煌》200cmx200cm


繪畫是意識形態最直觀的呈現。在國力日增,民族文化自信不斷回歸的今天,髙揚漢唐傳統,重塑文化形象,正當其時。因而,謝宗君所營造的正大、堂皇之美,正應當是當今中國精神、大國氣象的生動體現。


《祈》 180cmx270cm

相關焦點

  • 山水本色微展丨牛克誠——當代青綠山水之意義
    自2013年第一屆「山水本色――中國當代青綠山水畫學術邀請展」以來,時過7年,我們共同經歷了第二屆「山水本色」以及南京、哈爾濱等地的巡迴展出。一路走來,源於這11位藝術家對於青綠山水一如既往的情懷和矢志不渝的信仰,詮釋了藝術家們以各自的藝術語言對青綠山水畫的古典情懷與當代精神。
  • 山水本色微展丨牛克誠——當代青綠山水的淵源
    自2013年第一屆「山水本色――中國當代青綠山水畫學術邀請展」以來,時過7年,我們共同經歷了第二屆「山水本色」以及南京、哈爾濱等地的巡迴展出。一路走來,源於這11位藝術家對於青綠山水一如既往的情懷和矢志不渝的信仰,詮釋了藝術家們以各自的藝術語言對青綠山水畫的古典情懷與當代精神。
  • 山水本色微展丨致我們共同走過的歷程
    這段時間,對於藝術家而言可能是一段彌足珍貴的休閒與思考時光,他們重新思考新時代新局面隨之而來的變化,並始終秉持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堅守,不斷堅持創作,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對這一變化的態度,有的捐款捐物,有的參與義拍,有的忙碌線上教學、寫生、展覽,有的甚至奔赴一線抗洪搶險……正是這份責任與擔當牽動著藝術家們的步伐,也是這份本色初心持續著他們對於中國繪畫的深挖與探索。
  • 山水本色微展丨祁恩進——我本好奇
    自2013年第一屆「山水本色――中國當代青綠山水畫學術邀請展」以來,時過7年,我們共同經歷了第二屆「山水本色」以及南京、哈爾濱等地的巡迴展出。一路走來,源於這11位藝術家對於青綠山水一如既往的情懷和矢志不渝的信仰,詮釋了藝術家們以各自的藝術語言對青綠山水畫的古典情懷與當代精神。《易傳》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 山水本色微展丨林容生——色彩情懷
    自2013年第一屆「山水本色――中國當代青綠山水畫學術邀請展」以來,時過7年,我們共同經歷了第二屆「山水本色」以及南京、哈爾濱等地的巡迴展出。一路走來,源於這11位藝術家對於青綠山水一如既往的情懷和矢志不渝的信仰,詮釋了藝術家們以各自的藝術語言對青綠山水畫的古典情懷與當代精神。《易傳》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 山水本色微展丨盛壽永——綠水青山的新時代
    自2013年第一屆「山水本色――中國當代青綠山水畫學術邀請展」以來,時過7年,我們共同經歷了第二屆「山水本色」以及南京、哈爾濱等地的巡迴展出。一路走來,源於這11位藝術家對於青綠山水一如既往的情懷和矢志不渝的信仰,詮釋了藝術家們以各自的藝術語言對青綠山水畫的古典情懷與當代精神。《易傳》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 山水本色微展丨何加林——論「意」
    自2013年第一屆「山水本色――中國當代青綠山水畫學術邀請展」以來,時過7年,我們共同經歷了第二屆「山水本色」以及南京、哈爾濱等地的巡迴展出。一路走來,源於這11位藝術家對於青綠山水一如既往的情懷和矢志不渝的信仰,詮釋了藝術家們以各自的藝術語言對青綠山水畫的古典情懷與當代精神。《易傳》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 山水本色微展丨範 揚——物以神聚
    自2013年第一屆「山水本色――中國當代青綠山水畫學術邀請展」以來,時過7年,我們共同經歷了第二屆「山水本色」以及南京、哈爾濱等地的巡迴展出。一路走來,源於這11位藝術家對於青綠山水一如既往的情懷和矢志不渝的信仰,詮釋了藝術家們以各自的藝術語言對青綠山水畫的古典情懷與當代精神。《易傳》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 山水本色微展丨滿維起——蓊鬱樸茂 清新雋永
    自2013年第一屆「山水本色――中國當代青綠山水畫學術邀請展」以來,時過7年,我們共同經歷了第二屆「山水本色」以及南京、哈爾濱等地的巡迴展出。一路走來,源於這11位藝術家對於青綠山水一如既往的情懷和矢志不渝的信仰,詮釋了藝術家們以各自的藝術語言對青綠山水畫的古典情懷與當代精神。《易傳》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 「山水本色·第二屆中國當代青綠山水畫學術邀請展」在中國美術館...
    、中國重彩畫研究會理事盛壽永 9月19日上午,「山水本色·第二屆中國當代青綠山水畫學術邀請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盧禹舜、牛克誠、王裕國、許俊、何加林、祁恩進、範揚、林容生、盛壽永、謝宗君、滿維起等藝術家受邀參展,此次展覽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主辦,是11位當代中國畫壇卓具創作實力與學術影響力的青綠山水畫家繼2013年首展之後的再度聯展。
  • 「山水本色」第二屆中國當代青綠山水畫學術邀請展亮相中國美術館
    「山水本色」第二屆中國青綠山水畫學術邀請展開幕式現場  2018年9月19日,「山水本色——第二屆中國當代青綠山水畫學術邀請展」在中國美術館拉開帷幕  展覽邀請了包括盧禹舜、牛克誠、王裕國、許俊、何加林、祁恩進、範揚、林容生、盛壽永、謝宗君、滿維起等11位當代中國畫壇卓具創作實力與學術影響力的青綠山水畫家參展。作為2013年第一屆邀請展的延續,此次展覽力求通過11位藝術家的固定組合,形成一個關於中國當代青綠山水畫創作研究的學術個案,既展現他們5年以來的青綠山水創作新貌,也藉此映射出中國當代青綠山水畫創作總體趨勢與特徵。
  • 山水本色微展丨許俊——暢談「藝」路教學之路
    自2013年第一屆「山水本色――中國當代青綠山水畫學術邀請展」以來,時過7年,我們共同經歷了第二屆「山水本色」以及南京、哈爾濱等地的巡迴展出。一路走來,源於這11位藝術家對於青綠山水一如既往的情懷和矢志不渝的信仰,詮釋了藝術家們以各自的藝術語言對青綠山水畫的古典情懷與當代精神。
  • 山水本色名家縱橫談——林容生
    另一方面,他長期研究墨與色的關係,將「隨類敷彩」上升為「以意敷彩」,控制墨與色的比度,把握色調的美感,讓人看到一種滲透了當代意識的「青綠山水」。山水本色展覽照片所以,我更多的是把這個東西跟我們的生活環境聯繫在一起,作為一個重要的部分把他們結合起來,所以,我選擇在這種形式上,延續了作為青綠山水的一些主要表達方式,又根據自己的這種內容的表現,在技法上有一些個性的表達,所以慢慢形成了這種風格。我覺得我畫青綠山水的這種風格,最主要是側重於對自然氣息的表達,和個人的這種氣息所呈現的那種意境,再通過藝術作品進行的一種呈現。
  • 青綠山水:傳統山水畫的輝煌
    展子虔 《遊春圖》唐 · 李思訓《明皇幸蜀圖》宋代是我國青綠山水畫的一個高峰,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是我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兼具實景和象,雖屬於寫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以青綠長卷的形式表現了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江山壯闊之景,集北宋以來水墨山水之大成,是我國青綠山水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
  • 青綠山水:傳統山水畫的輝煌
    ,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是我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兼具實景和想像,雖屬於寫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以青綠長卷的形式表現了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江山壯闊之景,集北宋以來水墨山水之大成,是我國青綠山水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
  • 苗重安:重鑄青綠山水的輝煌!
    同仁藝道丨苗重安:重鑄青綠山水的輝煌!或在統一色調裡尋找色差,相互映襯,推出層次;或在冷暖色彩對比中,取得和諧,鮮明而響亮,整體風格清新、明麗、燦爛,美學追求當屬沉雄宏富之大美。其正大氣象與中華民族的精神互為表裡,其富麗堂皇為國家殿堂的建築增色生輝。由此,他的青綠山水成為北京國家重要部門、公共場所的一大亮點。他先後為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城樓、中南海、中央軍委、各機關會議大樓、北京會議中心、京西賓館、京豐賓館等處繪製了難以計數的鴻篇巨製,都賦予了青綠山水一種氣貫長虹的大視野、大氣象、大格局的大山大水。
  • 山水本色微展丨王裕國——澄懷味象融神思
    自2013年第一屆「山水本色――中國當代青綠山水畫學術邀請展」以來,時過7年,我們共同經歷了第二屆「山水本色」以及南京、哈爾濱等地的巡迴展出。一路走來,源於這11位藝術家對於青綠山水一如既往的情懷和矢志不渝的信仰,詮釋了藝術家們以各自的藝術語言對青綠山水畫的古典情懷與當代精神。
  • 青綠山水為何受到藏家青睞?
    > 文/朱浩雲 插圖/趙春秋青綠山水 大家知道,青綠是大自然的本色,也是古代人們思想中應有的色彩。繼以淡赭石染山石打底;磨細石綠調輕膠軟筆輕染,稍幹,用草綠分陰陽皴擦丘壑;再以重汁綠輕染稜角背向,使之蒼潤華滋。待幹,復以石綠、石青重點加染,多為上重下輕逐層積旋。待幹,再輕罩染石綠,使之和諧。樹木、樓閣等按類似色同時渲染。最後以梢濃石青、石綠(重點地方或用墨)點染。 青綠山水又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
  • 青綠山水 水墨韻致 | 當代青綠山水國畫作品欣賞
    青綠山水畫是中國藝術家的創新之筆,綠色如同河流流淌到紙面,增添一份養眼養心的陶醉。從技法上看,青綠山水作為中國畫技法的一種,以礦物顏料石青和石綠為主,用筆精細而不瑣碎,用色瑰麗而不火燥,畫中滲以水墨皴法,既有青綠山水的明麗,也有文人畫的「氣韻」,工整而無匠氣,緊密而不纖弱,雄偉而又典雅。
  • 滿家山水:畫家滿維起的青綠山水畫作品
    因為他不僅在青綠山水領域進行了獨具匠心的探索與創造,還在景致、空間、筆墨與複色等方面構建起了新的視覺表達形式。滿維起的滿家山水以其鮮明的筆墨語言獨步當代畫壇,成為當代新青綠山水畫家的傑出代表。滿維起山水畫滿維起雖以青綠山水馳名畫壇,但他已然突破了傳統青綠山水的模式,從傳統的三渲五染的繁瑣程序中解脫出來,從而實現了由古典青綠山水向現代青綠山水的成功轉型,賦予青綠山水更為鮮明的時代精神和審美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