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的迷戀:廢墟永恆的魅力

2020-12-12 文娛百話客

即使是古代的作家,也有恐懼和渴望的早期社會的殘骸說,保羅·庫珀說。

人類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廢墟之中。自從我們最早的歷史,我們探索了被毀的地方,害怕他們,從他們身上汲取靈感,我們可以追溯到我們的藝術和寫作的複雜魅力。

一個顯著的古代人造物,公元前六世紀的巴比倫世界地圖標誌著這種痴迷的開始。刻在粘土板上的地圖顯示了古代人如何想像地球的象限:它描述了蛇,龍和蠍子的土地,「太陽從未見過」的遠北地區,一個偉大的身體他們稱之為「苦水之河」。

公元前6世紀左右的世界巴比倫地圖標誌著我們對廢墟的迷戀(信用:大英博物館)

但是這張地圖也是另外一個好奇的參考。它描述了「毀滅的城市......被毀滅的神明......」。那時候,像烏爾,烏魯克和尼尼微這樣的大城市的廢墟已經散落在景觀之中,由於自然原因或者災難性的戰爭而被毀滅和遺棄。這些被破壞的地方被認為是魔法的地方,對活著的人類有可怕的警告,以及鬼魂和邪惡的鬼魂。

- 從龐培到底特律:為什麼廢墟迷人

- 被遺棄的美國:美國的廢墟

- 被遺忘的俄羅斯令人毛骨悚然的遺蹟

當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作家和士兵色諾芬在波斯失敗之後逃往希臘時,他和他的同伴冒險者們走過了這些同樣被毀的城市。他描述了看到尼尼微的廢墟,「一個偉大的堡壘,遺棄了... ...它的牆壁的基礎是用石頭裝滿了貝殼,寬度50英尺,高50英寸。」色諾芬描述了這個地方荒涼的空虛,當地人不敢進入被遺棄的地方,怕被認為在那裡漫遊的鬼魂。

也許因為廢墟中破碎的部分需要我們的想像來填補它們,廢墟總是與隱匿和夢想聯繫在一起。他們是一個觀察者可能會迷路的地方,時間溜走。古希伯來詩人在蘇美爾,亞述和巴比倫的廢墟中找到靈感。他們講述了上帝的忿怒,巴別塔,所多瑪和蛾摩拉的故事,以解釋仍然分散土地的廢墟。在「古蘭經」中,「牛」的古蘭經包含了一個比喻,一個旅行者進入一個被毀壞的村莊,這個村莊的視線充滿了憂傷,讓他懷疑上帝的力量。答案是,上帝讓他進入死亡般的睡眠。當他醒來的時候,上帝問道:「你在這裡待了多久?」男人回答說:「也許是一天或一天的一部分。」上帝回答說:「不,你這麼耽擱了一百年」。

發現過去

在第一個千年中,廢墟在阿拉伯語世界的詩歌中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伊斯蘭前伊斯蘭大師詩人塔拉法(Tarafa)和伊姆魯·阿爾·伊斯(Imru'al-Qais)寫了輓歌,一個流浪的貝多因部落人員回到一個被毀的營地,在那裡他遇到了失去的愛情。失戀的英雄暫時停頓了一會兒; 時間就會陷入癱瘓,對他的愛人的回憶就會回到他身上。這個稱為wuquf'ala al-atlal或者「在廢墟中停留」的特徵貫穿阿拉伯詩歌的歷史。在這些詩中,廢墟是光譜和短暫的事物,用Tarafa的話來說,「出現和消失,就像手背上的紋身痕跡」。

與此同時,英國石器時代遺址的中世紀描繪表明,它們是與魔法和亞瑟王傳說相關的地方。舉例來說,巨石陣的第一個已知的圖像顯示它是由巫師梅林在巨人的幫助下建造的。

真正的藝術代表性的廢墟開始與文藝復興時期。在藝術與科學的繁榮中,古典文明的廢墟成為知識失落的啟蒙與知識庫的象徵。廢墟開始出現在蝕刻的背景,說明了解剖體積。即使在這裡,廢墟也隨著時間的流逝,提醒讀者,人的身體總有一天會退化,生命是脆弱而短暫的。

從1543解剖學教科書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與在古代遺址前面的人的肌肉雕刻,被看作是提醒腐爛(信用:維基百科)

廢墟藝術家在這個時期最大的吸引力是羅馬的雜草叢生和搖搖欲墜的遺蹟。畫家聚集在那裡,越來越多的畫壇,繪畫論壇和鬥獸場,萬神殿和Appian的方式。羅馬的第一次交涉是真實的,但很快藝術家的想像力就飛了起來。

在羅馬廢墟的偉大的地標之間的不可知的距離沮喪,像帕尼尼這樣的藝術家開始把他們放在更愉快的安排。這引起了隨地的傾向,想像中的建築和廢墟的場景與現實只有微小的關係。早期的廢墟與夢想的聯繫已經得出了一個自然的結論:藝術家只是開始想像他們的場景。

在Giovanni Paolo Panini的古羅馬萬神殿和其他古蹟(1737年)的幻想景觀中,廢墟被重新整理以獲得更好的形象(圖片來源:Wikimedia)

一旦趨之若had,18世紀的畫家就讓他們的想像力在廢墟中狂放,創造出散布著古典柱子和拱門的整個想像的風景。這些場景的主人之一是皮拉內西(Piranesi),他創造了如此生動的羅馬生動景象,讓包括詩人歌德在內的永恆城市的遊客失望地到達,發現廢墟與他描繪的完全不同。

威尼斯建築師喬瓦尼·巴蒂斯塔·皮拉內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在1761年至1799年之間多次印刷了自己的虛構的阿維亞(Appia)和阿爾代阿蒂娜(Ardeatina)複製品(Credit:Alamy)

離家很近,英國修道院的廢墟是藝術家最喜歡的主題。像特納這樣的畫家把廷特恩修道院描繪成一個野外和雜草叢生的天堂。這裡的廢墟成為自然的一部分,是人與自然界的完美結合。1782年,作家威廉·吉爾平(William Gilpin)訪問了蒂特恩(Tintern),描述了「大自然如何成為自己」,用「時間的裝飾」來增添人的裝飾。

但廢墟不僅僅是閒置浪漫主義的場所。隨著歐洲帝國在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繼續增加權力,廢墟觀察者將恐懼的前兆讀入歷史文明的搖搖欲墜的遺蹟。「如果羅馬可能倒下,」帝國主體想知道,「倫敦還是巴黎呢?

在「天壇修道院:十字路口」和「天壇」等繪畫作品中,JMW Turner向著「東窗」(1794)展示了廢墟被視為自然的一部分(圖片來源:Wikimedia)

沒有人比法國畫家休伯特·羅伯特(Hubert Robert)更有力地體現了這一趨勢,他為自己贏得了「羅伯特·德瑞恩斯」的綽號。羅伯特花了11年的時間畫了羅馬的廢墟之後,回到了巴黎,把自己的想像力瞄準了自己的城市。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巴黎的羅浮宮畫廊。

英國畫家也設想他們帝國將來的崩潰:約瑟夫·甘迪(Joseph Gandy)把英格蘭銀行描繪成一座廢墟(1830年)(Credit:Alamy)

帝國毀滅者所體現的恐懼將在未來的幾個世紀裡得到實現。很快,倫敦和巴黎的公民們就會看到他們自己的城市被毀滅,就像維多利亞時代的藝術家們所警告的那樣,隨著19世紀和20世紀的黎明,戰爭遺址的第一批照片永遠地改變了廢墟的形象。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聯邦首府維吉尼亞州里奇蒙市被撤退的同盟軍燒毀。毀滅的照片,戰爭遺蹟的第一張真實的照片,將對下個世紀的考文垂,德勒斯登,廣島和史達林格勒等城市形成一個可怕的預兆。

過去和預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歐洲城市的炸彈和炮彈的襲擊,廢墟繪畫呈現出一種新的形式:一種恐怖的表現形式。像格雷厄姆·薩瑟蘭(Graham Sutherland)和約翰·派珀(John Piper)這樣的畫家記錄了德國轟炸活動在英國城市景觀中開啟的破洞,用現代主義手法來表達黑暗的新時代的戰爭。

Yves Marchand和Romain Meffre於2005年在底特律的聯合藝術家電影工作室拍攝了這張照片(信用:Yves Marchand&Romain Meffre)

儘管千百年來人們對廢墟的反應和想像已經發生了變化,藝術家對廢墟和被遺棄的地方的迷戀從未減弱。廢墟使我們感受到與歷史和文化記憶的聯繫。他們的存在形成了對資本主義進步觀念的批判。他們使我們充滿了令人回味的憂鬱,並在忙碌的生活中形成靜止的時刻。現代的廢墟已成為創傷和可怕的記憶的特定容器,過去的廢墟仍然是時間停滯不前的地方,那裡可以感受到幽靈般的歷史存在,藝術家可以在夢中迷失自我。

相關焦點

  • 【原創】永恆廢墟·心靈文字(抒請散文系列之一章)
    「廢墟」,堆積在人的心中,堆積在浩瀚的天地當中。不錯,永恆的廢墟,永恆了那一個個時代所給予的心靈文字和韻味,意境風流愁緒。吶喊所構築的心境,就在疼痛中變成文字千古風華,文字的無私與深刻,豐厚心願。憨厚樸素,意念情懷,從秦始皇所創造那些文字開始,就給我們留下了千古的廢墟。烽火硝煙,都在一場場的狂風裡祝酒文字的豪邁風情,讓多少兒女把心思賦予字體。
  • 【原創】永恆廢墟·心靈文字(抒請散文系列之八章)
    因為中,一句句吉祥的問話,一行行浪漫心思的敘說,都成為人類心目中的那些共同感應之情願,渲染在荒野中,充滿著魅力和誘惑。同時,心靈的文字,也就是我情感的廢墟,更是廢墟裡的精華。張揚那些永恆,真實被拋棄在廢墟裡的那一個個骨頭和風塵,你的呼喚,我的輝煌,他和她的心夢,全都擁擠在那一天曲折坎坷的獨木橋上,跌落,沉澱,讓我來記憶。
  • 當我們凝視廢墟時,我們在凝視什麼
    工業化進程的加速令詞義上本該匿身黑暗的廢墟肆意暴露在都市中央,就像一群無依的幽魂被定身在了不屬於它們的地方。作為一種被邊緣化的異質空間,廢墟憑其獨特的承載捕獲了無數凝視與迷戀,這其中自然不乏來自電影人的記錄與反思。
  • 保護廢墟,欣賞廢墟之美
    如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作家薄伽丘,就最早將古希臘伯羅奔尼撒地區帶有廢墟的田園風光寫入作品;後來越來越多的畫家把廢墟作為他們繪畫的重要題材或主題。16世紀的弗蘭德(現比利時北部以及與之相交的荷蘭、法國的一部分)畫家勃利爾(1554-1626)的名畫《羅馬遺蹟》《風景與廢墟》和《古羅馬神廟廢墟景色》等首先引起反響。
  • 「廢墟」的價值
    對於「是否應當重建圓明園」的爭論,筆者認為,根源還是在於不少人並沒有充分認識到歷史廢墟的價值,受慣性思維使然,認為廢墟不具有美感。殊不知,殘缺恰恰是其價值所在。斷臂的維納斯擁有獨特的魅力,若是接上了斷臂,其獨特的殘缺美也蕩然無存;義大利的龐貝廢墟舉世聞名,若是復建成火山爆發前的繁華羅馬,便也失去了世界遺產的巨大價值。而圓明園的殘缺,正如國家文物局所說,以告誡後人勿忘國恥、警鐘長鳴。
  • 廢墟探險錄:25-北京某醫院廢墟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廢棄醫院,又是一處在鬧市區被遺忘的廢墟。下期預告:九龍遊樂園往期回顧:廢墟探險錄:24-北京焦化廠(五星推薦)廢墟探險錄:23-曙光電機廠廢墟探險錄:22-北京奧運會後荒廢的場館廢墟探險錄:21-沃德蘭樂園廢墟探險錄:20-老北京微縮景園廢墟探險錄:19-杭州亞細亞號列車車廂廢墟探險錄:18
  • 休伯特·羅伯特的《廢墟》
    休伯特·羅伯特:《尼姆的廢墟》,布面油畫,55.9cm×78.8cm瑰美的、卓絕的廢墟你既然致力於畫廢墟畫,就要知道這類畫有它的理論。你完全不懂這套理論,你揣摩揣摩吧。你有技巧,但是腦子裡缺乏典型。你不覺得這兒人物過多, 需要去掉四分之三嗎?只用保留那些能加強孤獨和寂靜感覺的人物。單單一個人,他在這黑暗中遊蕩,兩隻手臂交在胸前,頭低垂,會使我更感動。單單是幽暗、屋宇的軒峻、樓閣的巍峨、廣漠、寧靜、喑啞的回聲,就會使我顫動。
  • 【原創】永恆廢墟·心靈文字(抒請散文系列之六章)
    =================================================-【六】讀著我這一篇文章的人會笑著我說:你為什麼把心靈和思想文字比作「永恆的廢墟看著我的這篇文稿的人,都有這麼一個共同的感受:永恆的廢墟,就是心靈的文字。綜觀幾千的歷史,沒有哪一件事情不是在文字的排列中受到冤假錯案的,悲壯春秋。
  • 巫鴻 | 廢墟的故事
    不知不覺,西方的廢墟觀念已經融入全球的廢墟話語和想像中。因此,當我們把非西方視覺傳統中的廢墟作為一項嚴肅的學術研究對象的時候,首先需要考察的必定是本土的原生廢墟觀念和再現模式。比如說,在一個以木結構為基本建築形態的文明裡,當這類古代建築需要不斷地翻新和重建,並常常由於火災、地震或疏於護理而幾近消弭時,它會造就什麼樣的廢墟觀念呢?
  • 磯崎新:未來城市是廢墟
    「未來的城市是一堆廢墟。」這是磯崎新的激烈宣言。「人類所有理性的構想和理論性的規劃,最終會由於人類的非理性、衝動的情緒和觀念導致規劃被推翻。「磯崎新認為:「一座真實的建築會腐朽,就像人的身體。」在他看來,廢墟是化成了屍體的建築,沒有整體的形態。他說:「城市不會有最終形態,一切都只是一種過程。」1964年,磯崎新有過一次環球旅行。
  • 城市探險者:廢墟可以離開我,我離不開廢墟
    通常,她會在正式探險的頭一天,前去廢墟周圍踩點,在附近尋找方便的車位,並觀察好廢墟的入口。在正式進入廢墟之前,要準備一些物品。攝像機、鏡頭、三腳架、手電、靴子、水等。為了保護自己,哪怕是夏天,進入廢墟前,潘然也會準備好長袖長褲和手套。也會遇到危險。有一次,潘然去一個火車墓地。那裡停滿了廢棄的火車車廂。
  • 【原創】永恆廢墟·心靈文字(抒請散文系列之七章)
    日新月異,豪邁天地,敘說心願,都永恆著那一個等待利用和開發的最豐富的廢墟。改革發展,更新觀念,破舊立新,都在文字的韻律裡一覽無遺,光大了人類的精神。心靈文字·永恆的「廢墟」,在每一寸土地裡,都在枯榮著那平凡的花草,裝點著人心。
  • 花園裡的哲學:為什麼廢墟會吸引我們?
    通過把廢墟與風景畫相結合,把美與多樣性相聯繫,他奠定了英國花園的基礎,與艾迪生(Addison)、蒲柏和威廉·坦普爾(William Temple)一樣,也成了英國花園有決定意義的推動者。但他又不僅僅是花園的全景式、不規則和去幾何理念的先驅,還是民用建築中哥德式美學復興的先驅。要理解18世紀人們對哥德式美學的迷戀,我們可以回憶一下:英國聖公會分裂之後,天主教的教堂也被拆毀,變成了廢墟。
  • 探險廢墟的樂趣
    二、為廢墟找「點」對一個廢墟探險的新手來說,通常不會留意到廢墟之間的差別。但對已有數百次探險經歷的潘然來說,每一次探險的難度、以及由此享受到的樂趣,都是不同的。潘然認為,「有的探險只是『進入』一個廢墟,有的探險則要經歷更多的『探』和『險』,這兩者的難度係數是完全不同的。」
  • 【詩歌】遊廢墟
    今日一遊廢墟,廢墟,廢墟樹倒鳥依稀,繁華落盡紅黃綠。 .月亮兮寧靜,星星兮寧靜,人亦是寧靜。惟這片廢墟,漸漸隨風升,升過樓兩層。燈亮了,一中年婦女,小腳快步行。快步跑我面前:「小田,小田,你來了?」「是我,是我,你的師傅。」我的師傅?三十年沒見面。
  • 廢墟上的竹葉花
    一朵一朵的竹葉花,擠在高樓旁的廢墟上,競相開放。乍一看,有如千隻萬隻藍色的蝴蝶在翩翩飛舞,美麗而驚豔。  這是通往集貿市場的一條尋常小巷。近段時間路過這一角落時,我的眼前都不禁一亮,心也隨之喜悅起來。從來都以為這旮旯邊角、斷磚殘瓦的地方只是雜草叢生,垃圾滿地,卻不曾想在這個秋天的盡頭,竟會開出這樣一片驚豔的藍色小花來。
  • 喜歡廢墟的人是什麼心理?
    據說,廢墟是治療焦慮的一記良藥。我們把廢墟分成三類,走進去看看是不是?第一類廢墟:生活,或最近的歷史爛尾樓、拆遷中、被廢棄的公共場所這種廢墟,是我們經歷過、聽長輩說過、從新聞中看到過的,最有代入感。by 《別樣》每個廢墟都值得深八。一個吸引人的廢墟背後,通常有一個更吸引人的故事——這也是其頹廢美之外的更大魅力所在。數年前汕頭市區有一個特別的人為廢墟——2004開始老城活化,在人去樓空後,發展商竟資金鍊斷裂。歷經10數年,這碩大的老城中心,包括民國老房子和百貨商店,成了荒草叢生的廢墟。
  • 《原神》風龍廢墟水晶礦在哪 風龍廢墟水晶礦位置分享
    導 讀 原神風龍廢墟水晶礦在哪?
  • 基弗:穿越廢墟與迷津的藝術鏡像
    林賢治先生的《火與廢墟:基弗藝術札記》,以詩化的語言解析了基弗繪畫技術語言的物質構成及其彼此之間飽含隱喻色彩與複雜精神的內在關聯,進而將廢墟美學的拷問機制滲入到納粹時代的各個角落,使戰後的倖存者能夠帶著深刻的存在之思,直面「一種地質學式的歷史」,審視國家意識形態的黑暗與專制的血腥,穿越現實與價值混亂的迷津,從而走出廢墟。
  • 「餘途閃小說」穿越廢墟
    穿越廢墟 餘途閃小說 ★★★★★ 站在山腳下一片拆散的院落廢墟上,老愚有了立於作古廢墟上的錯覺。這很像他去過的龐貝古城,還有圓明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