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一塊平凡的石碑,卻解開了古埃及之謎

2020-12-05 SME科技故事

18世紀歐洲興起了一陣考古熱,武力強盛的大英帝國也想插上一腳。

借著槍炮掠奪文物,大英博物館逐漸成型,來自埃及的石雕、羅馬的花瓶、華夏的遼三彩應有盡有。

但奇特的是,被喚作「鎮館之寶」的卻是一個刻滿字、毫無美感的石碑,莫不是經驗老道的大英帝國還有看走眼的時候?

放置在埃及館玄關處的「鎮館之寶」

這座石碑名為「羅塞塔石碑」,高44英寸、寬30英寸。

石碑自上而下密密麻麻刻著三種不同的文字,除了最下方的希臘文,兩外兩種都是些看不懂的字符,除此以外再無花紋。

乍一眼看上去就只是一塊破損嚴重的玄武石,全憑這些文字,它成了解開古埃及文化大門的鑰匙。

如今它屹立於此更像是一種象徵,象徵著人類探索文明道路上那重要的一步。

___________

1798年5月19日,拿破崙的軍隊浩浩蕩蕩駛向埃及。

除了一刻不停的南徵北戰,搜刮古埃及文物也是這次出徵的主要任務。

為此,攻佔考羅城後,隨軍出行的百名學者便在此設立了埃及研究院

1799年7月19日,一群法國士兵在前線羅塞塔鎮附近加強一座防禦工事時,撞倒了一堵牆。

牆內現出一塊黑色花崗塊,正是「羅塞塔石碑」。

上面有一些符號被一個橢圓形包圍,形如「彈殼」的樣式引起了工程主管的注意。

主管認出了這是古埃及文字,指不定是研究院所重視的重要文物。

他立刻停止了拆遷,並安排士兵將石碑送往開羅城。

被稱作「彈殼」的圖形

早在拿破崙軍隊抵達埃及時,英國便尾隨而至。

自從法國大革命之後,英國就四處拉攏盟友成立反法聯盟,就是想要將法國的崛起扼殺在搖籃裡。

如今更聽聞法國人發現了一塊石碑文物,英軍戰意更濃,就連軍事奇才拿破崙都在他們的攻勢下敗下了陣。

英法戰爭後籤署的協議裡,英國要求法軍上繳所有文物還有研究資料。

氣憤的法軍不願意交出研究資料,還以燒毀所有資料、文物相逼。

還在交涉中,法國人就已經悄悄將石碑藏在小船上偷偷運走,卻被機警的英軍攔了下來。

最終法軍只保留了研究資料,怯生生地退離埃及,而英軍滿載文物回到國內,還將石碑放置在大英博物館最顯眼處。

一眾專家在考察羅塞塔石碑,1874年繪

為何一塊古樸無華的石碑卻成為這場戰爭中你爭我搶的對象呢?

其實在石碑剛送到埃及研究院時,就引起了一眾學者們的驚嘆。

在這塊石碑上,埃及人用三種不同的文字刻下三段內容一樣的話。

最上面是14行古埃及象形文、中間是32行埃及世俗體*,最下方則是54行古希臘文。

從已知的希臘文就可以了解古埃及象形文字每句話大致含義。

學者們稱,如果之前研究象形文字是用肉眼看宇宙,那這塊石碑就是給了研究者一幅望遠鏡。

*註:世俗體是由象形文字演化而來,更接近於古埃及口語的文字體系。

除了石碑母本,還有著許多拓本,方便各國學者研究

學者們的說法絕不是在誇大石碑的作用。

古埃及象形文字最早於公元前3200年左右誕生,逐步發展成成熟的文字。

但悠久歷史淹沒了古埃及這座曾經極度繁盛的城市,就連文字都成了「天書」。

在羅塞塔石碑發現之前,象形文字更多被視作文化遺蹟,只能儘可能記錄起來。

古埃及象形文字

幸好,在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時期,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希臘文並存通行。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徵服了埃及,並建立起了古代地中海最繁華的城市。

九年後,大帝駕崩,他的將軍託勒密成了埃及實際掌權者,建立起了託勒密王朝。

託勒密將希臘文引入埃及,古埃及象形文字第一次與其他文字並行使用。

隨著朝代更迭,羅馬人帶來了拉丁文,阿拉伯人帶來了阿拉伯語,古埃及象形文字日漸式微。

古希臘文受到影響卻不大,代代相承流傳至今。

亞歷山大的帝國版圖

羅塞塔石碑正是製作於託勒密王朝時期,上面刻著三種字體包括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世俗體*和希臘文。

石碑被發現時已經殘缺不全,古埃及象形文字佔據了最上面的文字,卻也破損的最為厲害。

象形文字下方分別用世俗體和希臘文,複述了一遍象形文字的內容,內容大意是讚揚託勒密五世。

對於一段完全陌生的文字,能夠理解大意比起完全瞎矇好的實在太多。

*註:世俗體是由象形文字演化而來,更接近於古埃及口語的文字體系。

文字一般分作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區分兩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數數這種文字包含多少不同的符號。

一般而言,100個字符以內便是表音文字,例如26個英文字母,便通過不同發音組合形成單詞。

但若是像漢字光常用字就有3500字(來自1988年的統計),基本就是複雜的表意文字

當時法國人整理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大約1000個左右,他們斷定它是一種表意文字。

但這個思路卻無法為解讀古埃及象形文字,只有一些簡單的圖畫字,如太陽、牛這樣再淺顯不過的可以猜出一二。

當時有一本《埃及象形文字》的書,就是運用這邏輯,作者對189個古埃及象形文字進行了「深度解釋」。

他將兔子符號譯作「張開」,只因為兔子眼睛永遠是張開的;而禿鷲符號的意思是「母親」,因為禿鷲大多是雌的。

其他書水平也就大致如此,幾乎完全瞎矇,偏離了文字研究的初衷。

回望埃及文字的歷史,它從興盛走至滅亡,和多種語言交融交匯最終消失。

出土的文物上的埃及文字,它們大多有特定的發音,就好比漢語,能為地名、人名、外來文字的標音。

但也有圖畫字這樣淺顯的內容用作表意,甚至可能一些表音文字也有著特殊的含義,就好比粵語方言裡「馬騮」譯作猴子。

文字本就繁雜的可能性,又遇上沉默千年的埃及文字,更是難上加難。

就算石碑的出現也沒能立即改變這個領域,在之後十幾年的研究仍然沒有任何進展。

發現石碑15年後,英國研究者託馬斯·楊第一次取得質的突破。

作為世間少有的天才,楊研究範圍從醫學到力學,從生物到物理,每一門學科都因為他的貢獻而發展著。

不過稱他為研究者倒不如猜謎玩家來的貼切,對於羅塞塔石碑,他只是視其為一個智力謎題。

託馬斯·楊

楊對於石碑研究起步於那些被橢圓包圍起來的字符(後文簡稱「橢圓形」)。

他將古埃及象形文字與希臘文逐一對比,發現橢圓形*與法老名字出現的位置基本相同。

但橢圓形的形態並不固定,有時長有時短,根據位置才基本確定兩種不同的橢圓形內都是「託勒密」的名字。

*註:後來確定,橢圓形就是用來標註法老或當權者名字位置,凸顯其地位。

這一個看似簡單的邏輯裡,其實也有著破譯難點。

古埃及有著一套獨特的名字系統,每個法老都由五個名字組成獨一無二的頭銜。

在這五個名字中,只有出生時的名字和獲得王位時的名字會寫入橢圓形中。

這樣兩個不同的名字都對應著同一位法老的情況,一度給研究者帶來極大的幹擾。

鎖定了「託勒密」的名字後,楊從另一個角度進行剖析。

託勒密是來自希臘的外國統治者,名字在古埃及文字中必然只能用一些字符拼出發音。

就好像「Rose」用中文就直接漢譯作「羅斯」,而不會再去考慮「玫瑰」這層含義。

如果將託勒密的名字按照讀音拼寫一一對應,便可以得到一部分古埃及象形文字組成的字母表。

楊從「託勒密」一詞中得到了六個字母,又從另一個代表法老妻子的橢圓形中得到了另外四個新的字母。

隨後,他將自己的發現整理成文章,於1819年12月匿名發表。

但是,楊的方法準確率不高,並且這個方法也不能擴展到所有的象形字符去。

畢竟要到哪裡找那麼多象形文字與希臘文一一對應的單詞呢?

楊的報告稿

幸好,另一位來自法國的研究者商博良徹底破解了古埃及文字。

他深愛古埃及文化,常常研究文物至深夜,完全不顧自己天生贏弱的身體。

他對於「託勒密」的橢圓形判斷與楊的思路大致相同,不過在之後辨別字母的方法中,他卻走了一條和楊完全不一樣的道路。

商博良

他打算直接從不同的埃及名字,猜測各個符號的表意。

他從其他文獻中找來Cleopatra的古埃及文字寫法,與託勒密(Ptolmes)對應的象形文字進行對比。

可知古埃及象形文字中都有p、o、l和t的對應寫法,只要排除其他意義不明的字符幹擾,便能找到正確的寫法。

相同顏色的框內是對應的字母,試試推測下?

商博良運用這個方法,還從埃及文字當中反推出了亞歷山大大帝的英文名。

這個方法比起楊的方法明顯更為有用,一方面正確率高的驚人,同時兩個略有相似的法老名稱可是多得很。

不過即使推出了完整的字母表,最多也只能用在辨認外來當權者的名字罷了。

外來當權者名字不接地氣得用表音的方式拼寫,但沒有證據說明本土法老是用什麼方式表示名字。

瓶頸期持續了大半年,商博良再次找到了破解道路。

他在一堆新的資料中看到了一個從未見過的橢圓形,裡面的太陽和支架,都是意義不明的圖案。

但這些新的圖形卻讓商博良聯想到了科普特語。

科普特語是從古埃及語中演化而出,曾是埃及廣泛使用的語言。

但隨著阿拉伯人入侵埃及,科普特語退出了日常用語的序列,成了一種僅在科普特人教堂使用的宗教語言。

無獨有偶,商博良小時候家附近就有一家這樣的教堂。

興趣廣泛的他小小學會了這種語言,竟成了破解古埃及文字的關鍵!

在科普特語中太陽讀作「Ra」或者「Re」。

而在圖案末尾的兩個倒勾則是字母表中的符號,讀作「s」。

這個法老的名字就會是Ra__ss,莫非是法老Rameses?

這個猜想無疑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

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

在這之前翻譯的名字,無不是埃及人翻譯外國人名字時不得已用上的拼音。

而這一次的破譯卻證實了一個猜想:本國法老的名字也同樣類似拼音拼寫的。

為了確認這個思路,商博良又進行了多次嘗試。

據說他嘗試成功時,激動地跑到兄弟辦公室,尖叫一聲「我已經做到了」便昏厥了過去。

1822年9月27日,商博良在法蘭西文學院召開的會議上公開了自己的發現。

他提出,古埃及表音的拼寫方式不僅用於翻譯外國人名字,也用於本土法老名字的書寫。

這種表達方式在象形文字的日常運用中也隨處可見,結合一些圖畫字組成了他們特有的文字系統。

也就是說,象形文字既有表音、也有表意。

格式為圖+音+圖畫含義,圖畫字有時單獨表達意思

順著商博良的思路,只需將已知的圖形發音套入埃及文字中,逐一試錯,全面地解讀埃及文字不過時間問題。

商博良的發現因此引爆了這一個領域,他用自己的智慧讓沉默千年的古埃及文字再次鮮活,被捧為「現代埃及學之父」。

此時距離石碑被收藏到大英博物館已經20年之久,也實打實地賞了英國人一巴掌:

你們奪走了羅塞塔石碑的身體,卻奪不走它的心。

羅塞塔石碑廣場仿製的大型石碑

在《國家寶藏》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

其實不僅我們的文明,有著許多的文明他們都在文明演化中產生了文字,而文字又為他們的文明存續。

文字存亡,意味一個文明還有多少生命力,而存續的根本或許只需要一塊石碑。

*參考資料

司洋, 破解古文字的故事.

Evan Andrews, The Quest to Decipher the Rosetta Stone, history.com.

相關焦點

  • 平凡石碑,卻是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三種不同文字,揭秘古埃及史
    這塊由玻璃包裹的巨大花崗巖石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同時也是這個國家最引人注目的考古佳作之一。它大約3英尺(91釐米)高,2英尺(61釐米)寬,重約1600磅(725公斤)。但是在這塊古老巖石表面卻雕刻著三種截然不同的文字,一種是古埃及象形文字,一種是希臘文字,而最後一種則是埃及草書。當然,這塊石碑上的文字在沒有考古學背景的人們看來,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事實卻並非如此,這塊至今仍保存在大英博物館的石碑是考古學家研究埃及最重要的線索之一。也許你可能會想,「這塊石碑上的文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 平凡石碑,卻是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三種不同文字,揭秘古埃及史
    這塊由玻璃包裹的巨大花崗巖石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同時也是這個國家最引人注目的考古佳作之一。它大約3英尺(91釐米)高,2英尺(61釐米)寬,重約1600磅(725公斤)。但是在這塊古老巖石表面卻雕刻著三種截然不同的文字,一種是古埃及象形文字,一種是希臘文字,而最後一種則是埃及草書。
  • 博空間|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 」 —— 古埃及展廳(海外01)
    埃及館貫穿於大英博物館西翼的,這塊「貌不驚人」的黑色玄武巖石碑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因為正是這塊石碑成為破譯古埃及文明的「鑰匙」,讓湮滅數千年的古埃及文明重新被世人所認識。石碑由隨拿破崙佔領埃及的法國軍隊於1799年在羅塞塔獲得並因此得名,在英法之間的戰爭中易手英國。羅塞塔石碑被放在了大英博物館埃及館入口處最顯著的位置,大英博物館的館藏介紹稱之為「博物館最偉大的藏品之一」。
  • 世界上藏品最豐富的倫敦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卻是來自中國和埃及
    倫敦也可稱作博物館之都,街頭巷尾林立著非常多博物館,來到倫敦的第一件事,就是選擇一家博物館去感受古老城市的文化魅力。而且倫敦很多博物館都免費,在物價高昂的英國,這實在是個性價比極高的旅行體驗,今天就來說一說英國最有名的大英博物館。
  • 博物館日 探尋世界頂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1977年,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國際博物館協會將5月18日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世界頂級博物館,去尋找每一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類文明寶藏。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它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圖書珍品,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藏品主要是英國於18世紀至19世紀英國對外擴張中得來。
  • 埃及發現神秘石碑,法國小夥用「漢語」破譯,專家:秀兒
    在大英博物館,有一塊鎮館之寶的石碑,叫作:羅塞塔石碑!這塊石碑,是一塊殘缺的花崗巖,因為在一個叫做羅塞塔的地方發現,於是命名為「羅塞塔石碑」。現在這塊石碑陳列在大英博物館的1樓4號展廳,平日裡參觀人數眾多,絡繹不絕。
  • 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竟是一塊兒穿越千年,會說話的石頭
    大英博物館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綜合性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共擁有800多萬件藏品,其收藏之豐富、種類之繁多,大英博物館中四分之三的藏品,都是英國從各國進行文化掠奪而來的,例如,埃及文物館是其中最大的陳列館,有10萬多件來自古埃及的各種文物,代表著古埃及的高度文明。希臘和羅馬文物館、東方文物館的大量文物反映了古希臘、古羅馬和古代中國的燦爛文化。
  • 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揭秘古埃及密碼,這才是真正的象形字!
    發祥於尼羅河三角洲的古埃及文明距今已逾八千年,而其所用象形文字曾失傳千餘年。直至1799年,「古埃及文字密碼」羅塞塔石碑才被一個法軍上尉發現。 問題來了,被法軍發現的羅塞塔石碑,為何會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三寶之一呢?
  • 埃及發現神秘石碑,世界學者無人能解,法國小夥用「漢語」破譯
    在大英博物館,有一塊鎮館之寶的石碑,叫作:羅塞塔石碑!這塊石碑,是一塊殘缺的花崗巖,因為在一個叫做羅塞塔的地方發現,於是命名為「羅塞塔石碑」。現在這塊石碑陳列在大英博物館的1樓4號展廳,平日裡參觀人數眾多,絡繹不絕。
  • 埃及要求大英博物館借回古埃及羅塞塔石碑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唐娜報導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埃及方面表示,在從法國羅浮宮成功追回失竊文物後,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正趁熱打鐵,向英國提出希望大英博物館能把著名的羅塞塔石碑借給埃及。羅浮宮決定歸還埃及的文物是來自古埃及第九王朝時期一處法老陵墓中的壁畫殘件。
  • 百物展逛不夠 跟著小編認識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
    英國國家博物館(俗稱:大英博物館)於1759年起對公眾開放。    ——西洋篇——  1.鎮館之寶——埃及木乃伊  62號和63號展廳是許多遊客進入博物館後的參觀首選,因為這裡展出著來自埃及的木乃伊,而且據說數量遠超過埃及的博物館。
  • 大英博物館藏品800萬件,都是稀世珍寶,其中一鎮館之寶來自圓明園
    英國曾經是歷史上殖民地最多的國家,日不落帝國的歷史已經過去,但當時的鼎盛給英國留下很多可以回想的輝煌,英國國家博物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四大博物館之一,收藏了很多世界各地的文物珍品,很多都是歷史罕見的寶物。這些歷史的戰利品躺在博物館中見證者歷史中曾經的輝煌。珍寶眾多的博物館中還有一些鎮館之寶是歷史之最。
  • 埃及發現神秘石碑,世界學者無人能解,法國小夥用「漢語」破譯
    在 大英博物館 ,有一塊鎮館之寶的石碑,叫作:羅塞塔石碑! 這塊石碑,是一塊殘缺的花崗巖,因為在一個叫做羅塞塔的地方發現,於是命名為「 羅塞塔石碑 」。現在這塊石碑陳列在大英博物館的1樓4號展廳,平日裡參觀人數眾多,絡繹不絕。 羅塞塔石碑,高1.14米,寬0.73米,上邊刻著希臘文字、古埃及文字和當時通俗體三種文字。三種文字所表述的內容完全一致,這在全世界範圍內極為難得,由此會成為鎮館之寶。 關於這塊石碑的來歷,並非英國所有。而是屬於古埃及的文物。
  • 帶你一起遊英國:大英博物館
    英國國家博物館和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巴黎的羅浮宮同列為世界三大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的大名不僅在英國,在全世界都非常響亮。博物館的主題是關於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收藏品達到數百萬件,是世界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主建築坐落在倫敦非常具有文化氣息的Bloomsbury地區。
  • 1799年7月15日,古埃及重要文物羅塞塔石碑出土
    如今石碑被存放於大英博物館羅塞塔石碑原為一塊古埃及託勒密王朝時期的巨大石碑的一部分,圖為現有石碑,利用豐富的古代語言知識進行比對,成功破解了羅塞塔石碑上的古埃及文字,在1822年完成羅塞特碑碑文的全文翻譯。
  • 大英博物館中,曾有一塊「鬍鬚」石,為何被稱為是鎮館之寶
    不過在大英博物館中,卻有一塊奇形怪狀的石頭,竟然也與神秘的埃及獅身人面像有關,甚至被稱為是埃及館的鎮館之寶。您可知道這是為什麼?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在大英博物館的埃及館中,曾經有一塊形狀非常奇怪的石頭。
  • 盤點世界著名的四大博物館 看看它們的鎮館之寶
    春節隆隆烈烈的來了,館長今天來個大盤點,一起跟著館長去看看世界著名的博物館,看看它們的鎮館之寶,收穫不一樣的感受。 大英博物館 鎮館之寶:《亞尼的死者之書》,《羅塞塔石碑》 大英博物館位於羅素廣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
  • 埃及一塊神秘石碑,學者無法解讀,卻被法國小夥用「漢語」破譯
    石碑高達1.14米,寬約0.72米,厚度將近0.3米。石碑上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希臘文字、和當時的通俗體文字三種文字。 羅塞塔石碑的發現以及破解都有一段傳奇的歷程,它先後被法國和英國掠奪,期間輾轉於世界各地,最終陳列於大英博物館。
  • 大英博物館藏品800萬件,都是稀世珍寶,鎮館五寶全部來自別國
    一時間,英帝國迅速在全世界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殖民地,同期大英博物館也擴大了收藏範圍。尤其是18世紀至19世紀中葉,英國人對世界各國進行野蠻掠奪,通過在殖民地國加快攫取金銀、錢幣、玉器、瓷器、織物、珍貴礦石、畫卷、雕塑、建築構件、讀物等珠寶文物和文化物品,之後再通過輪船運抵倫敦,文物數量之多,價值之高,令人咂舌!
  • 符號二:文字,他是穿越時空的語言符號|大英博物館羅塞塔石碑
    這一講,請跟我去大英博物館走一遭,那裡有一件藏品,羅塞塔石碑。透過這塊石碑,你可以了解文字符號的巨大魔力。羅塞塔石碑製作於公元前196年,同一時期秦始皇正在努力統一中國的文字,這兩件事都和文字有關,距離今天有22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