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章丘區焦家遺址、萊蕪區汶陽遺址、濟陽區劉臺子遺址3處古遺址,歷城區老莊大佛寺石刻造像一處石窟寺及石刻,市中區萬竹園、槐蔭區「五三慘案」遺址兩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出現在國家文物局網站發布的《國務院關於核定並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中,成功晉級為「國保」單位。
濟南是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豐富,境內歷史遺址和人文遺蹟很多。加上此前已有的23處,此次公布之後,濟南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增加到29處。而就在這次「國保」單位公布前幾天,濟南市第二批歷史建築名單及保護圖則獲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通過,也正式向社會公布。
進入濟南市第二批歷史建築名單的歷史建築共有38處,包括王府池子街西側傳統建築、曲水亭街31號院、原濟南汽車製造總廠車橋廠、經四路445號近代建築、原第一棉紡織廠託兒所(現一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濟鋼職工俱樂部等建築。
從年代看,第二批38處歷史建築中明清時期建築7處,「民國」時期建築20處,新中國成立後上世紀50年代建築11處。從建築風格看,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15處,折衷主義風格的3處,中西結合建築風格的近現代建築17處、現代建築2處,軍事倉儲建築風格的1處。從功能看,傳統民居類17處、工業遺產類1處、商業辦公類15處、宗教文化教育類1處、其他類4處。從區域看,槐蔭區最多,有11處;市中區10處,歷下區8處,章丘區3處,天橋區、歷城區各2處,長清區和平陰縣各1處。
蔡公時紀念館
一場展覽反映濟南70年文物考古輝煌成就
國慶之後不久,濟南在文物保護方面就傳出上述好消息,獲得了如此令人振奮的成績,讓濟南人感到高興,這也可以看作是濟南在新中國成立70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縮影。而能反映濟南這70年來文物考古成就與文物保護工作成果的一場展覽,則更具有直觀性、資料性和教育價值。這場展覽就是由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濟南市文物局主辦,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承辦,濟南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等單位協辦的「濟南考古與文物保護成果圖片展」。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了此次圖片展的策劃、展覽情況。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國務院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據考古發掘資料顯示,早在9000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濟南先民充分展示了文化創造的聰明才智,給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在一代代文物考古人的共同努力下,濟南的考古與文物保護事業取得顯著成績。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成立70年間,我市先後發掘中型以上遺址和墓地近200處,發掘總面積超過25萬平方米,出土文物總量超過2萬件。長清仙人臺遺址、雙乳山漢墓、章丘城子崖遺址、西河遺址、洛莊漢墓、危山漢墓、焦家遺址、歷城大辛莊遺址等8處遺址墓葬的發掘,入選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除此以外,趵突泉北路古城牆、寬厚所街寧陽王府遺址、縣西巷佛像窖藏坑、劉家莊遺址商代貴族墓、藥山漢代畫像石墓、平陰西山漢墓群、濟陽前劉唐代墓等等,也都是我市重要的考古發現。而像魏家莊漢代墓葬中發現的大量銅器和鐵器,更是堪稱全國之最,在業界引起極大關注。考古技術和裝備不斷更新,考古公益性日漸突出,公眾考古不斷發展,中國的考古事業已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
與此同時,文物古蹟保護和利用水平大幅提升。70年風雨歷程,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中國的文物保護事業逐漸形成了自己成熟的理論和規範體系,進入到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
「在此背景形勢下,濟南的眾多文物古蹟得到了及時科學的保護和利用,古城風貌底蘊得到最大程度的延續。我們可以粗略數一下,其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單層亭閣式石塔四門塔的修繕,濟南最大的古建築群華陽宮古建築群的維修,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府級文廟之一府學文廟的千年大修,濟南最早的木結構建築興國寺的維修,山東省現存規模最大的戲樓題壁堂的維修,名人故居濟南老舍舊居的修繕和開放利用,濟南道教名勝長春觀的維修以及開創全國多個第一的千佛山元代壁畫墓等數座墓葬的整體搬遷等等。這些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工程,每一項都值得大加宣傳、大加讚揚。」考古人員對近幾年來濟南在考古文物古蹟的保護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績感到非常驕傲。
題壁堂
讓歷史建築「活起來」與保護歷史建築並不矛盾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告訴記者,考古與文物保護,聽上去好像距離普通人很遠,其實並不是這樣,文物保護就在每個人身邊。比如,位於經四路與小緯六路交界口西南角的「五三慘案」遺址,這次也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西式小樓坐南朝北,佔地面積300多平方米,平面略呈方形,主體為兩層,局部三層,有一層全石砌築的地下室。坡屋面,設有造型別致的老虎窗。南向突出八角形三層塔樓,上面是八瓣的盔頂。該建築是濟南現存近現代建築中建造年代較早、保存較好、建築藝術較高的典型日耳曼別墅式建築。建築立面構造錯落有致,平面布局靈活緊湊,內部使用功能完備,建築質量極佳。這裡是1928年「五三慘案」時的蔡公時辦公地,也就是當時的「國民政府山東省交涉署」。「五三慘案」發生時,愛國外交官蔡公時和署內的職員,就是在這裡被日軍殺害。
1995年12月,市政府將該建築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省政府又將它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妥善保護蔡公時殉難地,將其建為紀念館,濟南市文物局費了很多周折。由於歷史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座建築一直是省地震局的職工宿舍,經過多次研究與協商,於2008年5月籤訂了協議,市政府撥專款用於建築內住戶的搬遷。2011年5月3日,二樓被確定改為蔡公時紀念館,維修保護工程當年啟動。歷經一年時間,完成建築的維修保護及紀念館布展工作。
這座小樓的一樓是一座博物館——濟南商埠文化博物館,裡面陳列著各類商埠文物及文史資料、圖片等,設「自開商埠」「工商經濟」「多元文化」「社會百態」「古城新生」和「二次開埠」6個展廳。
「這座優秀的歷史建築,本身就是一件重要的歷史文物,而裡面包容的兩座博物館、紀念館,又都反映濟南歷史文化,所以這是對濟南歷史文物建築最好的保護、利用方式,也是對濟南歷史文化一種最好的宣傳方式。」李銘對濟南文物建築的保護一直非常關注,也做出過巨大的努力。
有人曾擔心開發利用會對歷史建築產生破壞,但「五三慘案」遺址的做法在全國已不鮮見。利用一些有條件的歷史建築開發改造利用,變身為能讓公眾直觀感受特定年代歷史文化氛圍的場所,本身就是對傳統文化和城市記憶的傳承和發揚。全國多地已有的經驗表明,讓歷史建築「活起來」與保護歷史建築並不矛盾,若做得好,還有助於歷史文化的傳播與繼承。此外,合理開發利用還能提供資金、強化監管,對文物建築保護工作大有裨益。
萬竹園
「國保」對城市的對外宣傳和外在形象有很好助推作用
李銘表示,文物保護,說起來好像很神秘,其實每個人都能親身感受到,因為很多文物就在我們的生活裡。像這次晉升「國保」的萬竹園,就是一座很多濟南人經常去的園林,也是很親民的一座園林。
萬竹園為「民國」初年軍閥張懷芝所修,故又名張家花園。1980年,市政府將其劃歸市園林部門管理,對其進行了全面整修。1984年正式對外開放。1985年,恢復和改建了西花園,並正式啟用原名——萬竹園,成為趵突泉公園的園中園。這座小園林有3套院落、13個庭院、186間房屋,還有5橋4亭1花園及望水泉、東高泉、白雲泉等名泉。園內建築玲瓏雅致,古樸清幽,頗具「清、幽、靜、雅」的隱士之風。曲廊環繞,院院層進,空間一環扣一環,庭園一層深一層,有「庭院深深深幾許」之景致。溪流、池泉與院落建築動靜相映,形成院院相通,流水瀠洄之景觀。樓、臺、亭、閣,參差錯落,結構緊湊,布局講究。石欄、門墩、門楣、牆面等處,分別有石雕、木雕、磚雕,雕刻細膩逼真,為萬竹園「三絕」。園林內還闢有當代著名大寫意花鳥畫家李苦禪紀念館、著名軍旅雕塑家仇志海黑陶藝術陳列館。1986年,萬竹園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被收入《中國傳統民居建築集》。
很多外地遊客來此遊玩時,都有一種走進江南園林的感覺,表示沒想到在北方還有如此清幽、秀麗的園林。無論從歷史文物建築、傳統民居、園林藝術還是民俗文化等角度來看,萬竹園都給濟南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都是濟南再也難尋的古蹟精品。而這座文物建築一直以一種處於鬧市而廣擁八方的姿態,和濟南的市民以及各地的遊客進行著親密接觸,而這正是這座「國保」園林的魅力所在。
李銘表示,這樣的「國保」,正發揮著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濟南的對外宣傳、對濟南的外在形象,起著很好的助推作用。
「我們這次舉辦的濟南考古與文物保護成果圖片展雖然只是一次圖片展,但卻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市第一次舉辦的考古與文物保護成果展,共選取100餘項具有代表性的考古與文物保護工作,以圖文形式進行展示,全面、高質量地反映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市在考古與文物保護工作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堪稱一部濟南文物工作簡史。希望廣大觀眾能夠通過此次展覽,感受這座城市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了解考古與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意義。」(來源 舜網-濟南日報 記者 趙曉林 通訊員 艾楠)
濟南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錄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四門塔
城子崖遺址
靈巖寺
千佛崖造像
西河遺址
漢濟北王墓
小荊山遺址
東平陵故城
洪家樓天主教堂
萬字會舊址
大辛莊遺址
明德王墓地
平陰永濟橋
翠屏山多佛塔
長清蓮花洞石窟造像
濟南緯二路近現代建築群
原膠濟鐵路濟南站近現代建築群
原齊魯大學近現代建築群
濟南濼口黃河鐵路大橋
嬴城遺址
牟國故城遺址
萊蕪戰役指揮所舊址
焦家遺址
汶陽遺址
劉臺子遺址
老莊大佛寺石刻造像
濟南萬竹園
「五三慘案」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