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43處。昨日記者獲悉,包括江南館街街坊遺址、玉堂窯址、茶馬古道都江堰部分、靈巖寺及千佛塔、灌口城隍廟、奎光塔、壽安陳家大院、青城山古建築群、北周文王碑及摩崖造像、平安橋天主教堂、四川大學早期建築、新場川王宮在內的我市12處文物保護單位榜上有名。據了解,此次我市新增的1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屬於4個類別,古遺址3處,古建築5處,石窟寺及石刻1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3處。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處。它們為什麼會成為「國保」?它們又有何特色?今日就讓記者邀請文保專家為讀者揭開這些「國保」的前世今生。新增「國保」中心城區有3處
川大早期建築
華西懷德堂曾被贊校園中最美建築
對於很多老成都人來說,不管是川大荷花池旁的第一行政樓,還是華西校區的老鐘樓。四川大學早期建築代表著他們對青春的回憶,對歷史的追憶。成都市文物管理辦公室專家王正明告訴記者,此次成為「國保」的四川大學早期建築包括華西校區文物建築群和四川大學第一行政樓。其中華西校區文物建築群由華西校區辦公樓、華西校區第一教學樓、華西校區第二教學樓、華西校區第四教學樓、華西校區第五教學樓、華西校區第六教學樓、華西校區老圖書館和華西校區鐘樓8棟建築組成。其中,華西校區辦公樓又名懷德堂,1915年動工,1919年建成。由美國紐約的羅恩莆為紀念白槐民所捐建。磚木結構,該樓外觀表現中國古典建築的特徵。樓長55.5米,寬28米,建築面積1554平方米。當年該校畢啟校長曾稱讚它:崇密壯麗,為華西校園中最美麗的建築。
江南館街街坊遺址
可看看唐宋時成都城市規劃啥樣
江南館街北側的江南館街街坊遺址也在此次新增的「國保」名單中。王正明向記者介紹說,該遺址為唐、宋時期成都城的東南部。以唐、宋時期的街道、房址和排水設施為主體構成,有鋪磚路4條、泥土支路4條、房址22座,大小排水渠16條。系統內除主道路、主排水道外,還有與其相配套的多條次道路、次排水道。這兩個系統相互關聯,成棋盤格局,與道路兩側的11座房址共同形成一個完善的生活系統。遺址出土了數以千計的瓷器、陶器、骨器、錢幣等文物標本。遺址內各類遺蹟布局合理,充分反映了唐、宋時期成都已具有很高的城市規劃和建設管理水平,詮釋了城市裡坊制發生、發展的主要過程。該遺址還被評為「2008年中國考古十大發現」。
平安橋天主教堂
中西合璧建築群文化、藝術價值高
據王正明介紹,位於西華門街25號的平安橋天主教堂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6年),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完工。由法國主教杜昂指派法籍神父駱書雅主持設計並組織施工,耗資約白銀20萬兩。教堂佔地面積約16566.3平方米,建築面積為8508.5平方米,由平安橋主教座堂(又稱平安橋總堂)與主教公署(又稱主教公館)兩部分組成。整個建築中西合璧,形象簡樸完整,比例優美,裝飾適度,空間開合有致,是西南地區尚存不多的較完整的中西合璧建築群,是集宗教文化藝術、西歐建築風格、川西民居為一體的建築載體,是研究天主教在中國傳播的實物見證,具有較高科學、文化、藝術價值。
新增「國保」 郊區(市)縣有9處
都江堰佔了6處
包括我國現存層數最多的古塔
在此次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都江堰就有玉堂窯址、茶馬古道、靈巖寺及千佛塔、灌口城隍廟、奎光塔、青城山古建築群6處文保單位成為「國保」,佔據了成都新增「國保」的半壁江山。
看,靈巖寺石刻摩崖、生動自然
據王正明介紹,都江堰市城區以北的靈巖山腰的靈巖寺及千佛塔建築群坐北朝南,不強調中軸線,進山門拾級而上,依次為長亭、天王殿、韋馱殿、大雄殿,東有接引殿,西為羅漢堂,組成規模宏大、古樸典雅的建築群體。寺內寺外古木蕭蕭、綠影重重,石刻摩崖、生動自然。韋馱殿、大雄殿均為懸山式木石結構。
在趙公山餘脈青城山、臥牛山環抱的淺山丘陵地區的玉堂窯址,為唐早期至北宋晚期的窯址,在其範圍內,散布著大量廢棄的窯爐。出土器物上千件,產品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碗、盤、三足盤、盆、碟、盞、杯、壺、提梁壺、罐、雙耳罐、四系罐、缽、瓶、水盂、盒、爐、燈、匜、紡輪、圓球、管飾、虎座枕諸多品種,每個品種又分若干樣式。
看,灌口城隍廟飛簷似群雁展翅
都江堰市城隍廟坐北向南、背山面城,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74平方米,穿鬥式木樑架、歇山頂建築。建築群依山勢分上下兩區,上區馬王殿、城隍殿、娘娘殿等,建於山窩臺地上,依等高線向東西兩面橫向展開;下區十龍殿、靈官樓等建於山腳松茂古道旁,沿踏道方向縱向延伸。所有建築中,十龍殿布局最具匠心。面積3000平方米。十龍殿布置在一條筆直上行梯道兩側,呈對稱跌落布局,各間相鄰的山牆出屋面飛簷為二重、三重相間,疏密得宜,錯落有序,似群雁展翅,給人以深刻印象。
青城山古建築群以高臺山為樞軸,古常道觀為中心,宮觀和山上的亭、臺、閣、榭,通過精心設置的石道、橋梁連接在一起,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青城山古建築群兼有宗教性建築、紀念性建築和遊覽性建築的特點,是我國建築藝術寶庫的一部分。
看,奎光塔直上千尋、秀麗挺拔
都江堰的奎光塔很多讀者都很熟悉。奎光塔是我國現存層數最多的古塔,清道光年間縣令周因培為點綴江山、振興文風而建。塔坐南向北,為密簷式六角磚塔,高17層52.67米;塔內1~5層置塔心室和觀景迴廊,有螺旋石梯可登。在2008年「5·12」大地震中,由於之前保護措施得當,基礎穩固,塔體雖有部分受損,但主體結構完好,震後依然聳立不倒。古人贊其「直上千尋、秀麗挺拔」,「登城憑望,文筆森秀聳峙雲端」, 「春和秋爽,含煙藻天地之容;野曠川澄,望氣扶風雲之助。」 奎光塔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和藝術價值,已成為都江堰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陳家桅杆
門前豎雙鬥桅杆清代建築味濃
位於溫江區壽安鎮百花社區的陳家桅杆,此次它一舉成為「國保」,讓人對它又有了更多好奇。王正明介紹說,陳家桅杆系清代鹹豐年間翰林陳宗典及其子武舉陳登俊營建,始建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經八年竣工,是一座集住宅、宗祠、園林於一體的綜合性庭院式建築群。整個建築大小12院,組合精巧緊湊,布局大方合理,具有清代特色,院內建築為穿鬥木結構,門前豎有雙鬥桅杆,故俗稱為「陳家桅杆」。院內建築分為三組,第一組是正中三重住宅,分為前廳、二廳、正宅三重大院,是主人生活起居之所。第二組是西側小花廳,前有「翠柏山房」,布置典雅,是主人讀書、授業之所。後有忠孝祠,內有石拱橋。祠內正面石壁上有主人畫像和石刻宗譜,設供桌香案,是祀祖之所。第三組是東側大花廳。院內正面有照壁,兩端石砌牌坊大門,中有戲臺,四周有走馬轉閣樓。院西築有亭閣水榭、魚池石山,疏密有致,渾然一體,竹樹掩映,清出絕塵。
北周文王碑及摩崖造像
敘述宇文泰生平業績
位於龍泉驛區山泉鄉大佛巖的北周文王碑及摩崖造像,通高2.24米,寬1.25米。碑帽浮雕朱雀、四小佛像。碑額陽刻正書15行,每行4字,字徑5.4釐米,均刻於7釐米大的陽線正方格內。碑文記載當時在武康郡駐防的強獨樂等將帥十一人,為北周文王宇文泰歌功頌德,並沿習時俗,為其死後建佛道二尊塑像祈求冥福,感恩悼念。此碑敘述宇文泰生平業績。碑文中不少的細節記敘,為研究北魏、西魏和北周的史地、職官及書法藝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川王宮
因地勢建造
打破一般廟堂對稱結構
位於大邑縣新場鎮虎跳河村境內的川王宮,為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廟宇。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八年,清末毀於一場大火,「民國十五年孟秋穀旦重建」。川王宮有照壁、靈官殿、張飛殿、關羽殿、長廊、八角亭及大殿組成。王正明特別介紹說,川王宮整體建築因地勢造建,層層增高,布局緊密而富有變化,打破了一般廟堂建築的對稱結構,為成都地區一處罕見的近現代寺廟建築。
責任編輯: 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