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身體劇場《10》:舞者的挑戰是呼吸丨揭秘

2020-12-18 新京報網

對於至今已經成立12年的「陶身體劇場」(以下稱,陶身體)而言,2020年在他們舞團歷史上註定是特別的一年。受到疫情影響,原定上半年與倫敦聖馬丁交響樂團的現場合作被迫取消,下半年在紐約、柏林、首爾等十多個城市的巡演也全部取消。面對疫情的蔓延,全世界開始脫離了原來的軌道,但在陶冶與段妮的帶領下,舞團依然堅持創作,「數位系列」的第十部作品《10》也由此誕生。


《10》劇照。攝影:範西

 

《10》是「陶身體」的藝術總監暨編舞陶冶,在疫情期間有感而發的一次創作,被他稱為「祈願之作」。作品由十位舞者聚散離合的圓形舞蹈勾勒出一篇人類原始的篝火寓言,在世世代代人與人強聯結的情感共性裡,期待生命循環,生生不息。陶冶認為,數字「10」在中國文化中象徵著十全十美的完美意義,他祈盼藉此作品願疫情早日消散,大家再次走進劇場,以舞相聚。


下半年,「陶身體」受邀在國內十個城市展開作品《10》的巡演,8月22日在廣州大劇院開啟該作品的「世界首演」,之後在深圳坪山大劇院、珠海華發中演大劇院、江蘇大劇院展開巡演。11月27日-29日將回歸北京,在天橋藝術中心上演。新京報專訪「陶身體劇場」藝術總監陶冶,揭秘《10》創作背後的故事以及後疫情時代的新思考。

 

緣起:靈感來自熱身儀式,「祈願」為作品表達核心之一

 

談到疫情期間的創作,「陶身體」與其他大多數藝術團體面臨著同樣問題——人員不能到齊。陶冶回憶,幾乎在兩個月的時間裡,隨著各個城市的逐步解禁,舞者才慢慢回歸舞團。5月中旬,全體舞者才最終集結完畢。

 

《10》的創作靈感源於舞團十二年來,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每場演出前所做的一個熱身儀式。陶冶介紹,每場演出前,無論舞者還是主創都會相互搭著肩圍成圈,提醒舞者在演出中注意事項的同時,更加感受身體的專注和相互連接,而這個儀式陶冶一直想把它排成作品,呈現於舞臺之上。


《10》劇照。攝影:範西

 

可以說,《10》與之前9部「數位系列」相比,在創作手法上是非常不同的。陶冶認為,以前的作品更注重做「減法」,常常減去手和腳,甚至頭部,只留下脊椎。這次則通過從腳下到脊椎的延展,傳遞到手指,大量開發了非常多的手部語言,這是在視覺手法上的不同。「因為手是身體最靈活的部位,所以曾經的『數位系列』都在做減法,減掉手限制身體的一些部分,在限制中探索自由,而這一次我們則徹底釋放掉這部分。」

 

在創作這部作品的同時,面對全球疫情的蔓延,陶冶也將一個心願深深藏在這部作品的核心裏面,即是「祈願」。他覺得,這次疫情是全球人類面對的共同問題,當問題回到個體的時候,也會思考自己如何與世界、自然共存,希望大家通過自觀身體,關照自然,同樣也是創作《10》這部作品的發心。包括思考「陶身體」創團時的初衷,如何在自己的土壤裡生根發芽,關注更多人的身體。

 

創作:遵循圓形的運行軌跡,舞者用身體感知彼此

 

談到數字「10」,陶冶認為,在「陶身體」過去所有「數位系列」作品中,都能看到許多關於中國的文化線索。而「10」的有意思之處,在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年月日時」的古老曆法「天幹地支」裡,「天幹」就是由「十」天幹演化而來。在陶冶看來,《10》這部作品本身也是遵循一個圓形的運行軌跡,如同羅盤一般,在順時針的隊形演化流動中,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旋轉當中找到集體的公轉。「如同東方的宇宙觀,古人通過日月的軌跡經緯,分東西南北。以觀天象、地形和人運來找到自身價值。」同時,陶冶也希望《10》能像之前的所有作品一樣,通過純粹的身體舞動來表達,讓更多人去感觀自然。


《10》劇照。攝影:範西

 

從技術角度,作為《10》的編舞,陶冶認為,這部作品對於舞者比較有挑戰的方面在於「如何呼吸」。在排練過程中,陶冶一直在強調,舞者在運動過程當中,一定要注重彼此呼吸氣口的同步性。「因為作品是通過圓形的空間,將人與人的距離限制在非常緊密的一個關係當中,這種關係就會讓他們彼此間稍不注意就可能因為自轉的失控撞到他人,一定要從呼吸上面達到10個舞者的和解。」陶冶希望舞者的身體可以成為眼睛和耳朵,用整個身體去感知,哪怕看不到彼此,也能知道其他人存在的位置,與自己發生怎樣的關係。如何讓他們的身體成為彼此的鏡像,你要成為我,我要成為你,對於舞者而言這才是最難的。

 

在《10》這部作品節目單中,陶冶不僅作為編舞進行創作,還擔任了燈光與服裝設計工作。對於走入幕後,陶冶稱,作為舞者最重要面對的便是在身體表達方面的限制。「我們的身體都會衰老,甚至每一刻的狀態都不一樣,舞者更會在這一過程當中,非常敏銳地感知到自己身體的變化,因此更加珍惜每一個瞬間。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面對衰弱的那一天,也許傳承就是我們在國內做舞團最大的意義,希望接下來可以培養出更多新舞者,進到舞蹈行業中去做表達,傳承這份熱愛,是每一位舞蹈人未來的使命感。」


《12》劇照。攝影:陶冶

 

後疫情時代的感觸:每天創作與排練的日子,好奢侈

 

對於這次疫情對自身創作的影響,陶冶覺得,作為一個創作者「還是要關注這個時代」。他進一步解釋說,可能之前的創作更多專注於「內觀」自身,未來應該更多去關注自己的身體與世界的聯繫。他希望自己未來的作品能夠回歸生命的本質去表達,讓作品更富有情感,儘可能地與大眾進行連接及傳播。

 

疫情初期工作與創作突然停滯,對於陶冶與妻子段妮而言是十二年來從來沒有的經歷。第一次如此長時間兩人單獨相處在一起,只是純粹的生活和探討自己的藝術觀。陶冶認為,「當人真的安靜下來,或再次整理自己的時候,那些重要部分,我會更加珍惜。尤其是舞團恢復後,每一天大家還在排練廳持續地進行創作與排練,就會突然覺得一切好奢侈。如同每天都不能辜負一般,令人格外珍惜,這種心態跟過去相比是很不同的。」


《10》劇照。攝影:範西

 

在陶冶看來,目前「陶身體劇場」的發展實質處於一個不斷拓展的階段,也是不斷被外部接受的階段。除創作之外,令陶冶感觸頗深的另一點是,在疫情期間,依然有非常多的朋友打來電話主動交流。「疫情令各行各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尤其演出行業以及劇場的損失和承受的壓力,無論從人員數量到運營,遠比舞團大得多。」在這個階段中,他依然能感受到整個國內環境對於「陶身體」強大的情誼。陶冶說,「下半年我們有十個城市的巡演,他們幾乎都是在預算並不充裕的前提下,依然願意邀請『陶身體』來演出,實質他們在關心這個舞團的生存現狀。」

 

經過十二年的歷程,陶冶形容這一過程如同 「還願」。過去現代舞在國內屬於小眾市場,還沒被人所認知,那時「陶身體」不得不去國外演出。回首十二年的努力,陶冶坦言,「我們已經收穫非常大的關注,越來越多的觀眾願意走到劇場與我們進行交流,而國內各大劇院也能感受到,我們的作品表達已與世界同步。」

 

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 吳龍珍 校對 王心

相關焦點

  • 身體是所有的語言 | 陶身體劇場數位系列作品《9》《10》
    讓我們通過他們的視野,來更立體、更深入地感受陶身體劇場——他們是怎樣的一群人?又正要展現怎樣的魅力?大膽又冒險,每一次數字的增加,都意味著他在挑戰創作的極限,身體的極限,環境的極限,觀眾的極限,還有人對於舞蹈認知的極限,人對於藝術想像的極限。
  • 陶身體劇場《重3》:段妮將沉甸甸的棍子傳給了下一個舞者
    陶身體劇場《重3》:段妮將沉甸甸的棍子傳給了下一個舞者
  • 陶身體劇場,美無處不在
    陶身體劇場作品合集 『陶身體劇場』是典型的簡約派,不僅簡約到舞臺上沒有任何道具和布景,就連作品的名稱也直接用數字代勞。
  • 陶身體劇場·數位系列《10/12》| 用身體感受生命能量流動
    ,他們提煉出了獨特的身體美學,開創的以舞者數目為舞題的「數位系列」備受讚譽。「在11月27日-11月29日,陶身體將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中劇場,為大家呈現《10》《12》的精彩演出。身體在動律中產生思辯。通過研究身體運動充分理性的認識和分析,讓身體在重複而充滿限制的運動過程中釋放出生命力,提煉出獨特的美學和訓練體系。編舞陶冶認為一個名字或一組詞句在當代很難概括一部身體劇場作品賦予給觀眾所有的想像空間,反而會先入為主在觀演之前就局限了作品的理解方向。
  • 「乞丐職業」討生存丨專訪舞者陶冶
    陶身體劇場新址(圖源陶身體劇場博客2011年更新)而現在,陶身體劇場終於有了自己的排練場地,位於北京318國際藝術區內,一樓是寬敞的排練廳,舞者排練發出的聲音在整個空間迴蕩;二樓則是陶身體劇場演出劇照的回型展廳,記錄了他們每一場難忘的演出時刻
  • 陶身體:《10》的黑暗和光
    陶冶說,這是一個向死而生的作品(範西 攝)變與不變2020年,陶身體有了新的作品《10》。參與陶身體創團的王好,跟隨陶冶和段妮超過了10年的時間,從一線舞者成為了今天陶身體的「大管家」。現在,陶身體的年輕舞者們多為「90後」,剛入團的舞者甚至有「00後」。陶身體越來越像一個有著明確世界觀的舞團系統。陶冶說,每一年都要面試新舞者,從百人中挑選幾個舞者,他能在茫茫人海裡,一眼看到誰會是陶身體的人。
  • 演出丨陶身體劇場將攜新作《10》首度訪穗,陶冶:現代舞並不小眾
    8 月 22 日 -23 日,在國際舞臺上備受矚目的中國舞團陶身體劇場將登陸廣州大劇院,帶來最新 " 數位系列 " 作品《10》的全球首演,同時上演的還有作品《9》。近日,陶身體藝術總監暨編舞陶冶接受新快報記者採訪,透露作品《10》是在疫情有感而發創作的。此次也是疫情發生後舞團的首場演出,他感慨如今對待舞動的每一瞬間,都覺得是很珍貴和幸福的事情。
  • 陶身體劇場攜全球首演新作《10》首度訪穗
    8月22-23日,廣州大劇院將迎來國際舞臺上備受矚目的中國舞團「陶身體劇場」。屆時陶身體劇場將帶來最新「數位系列」作品《10》的全球首演,同時上演的還有作品《9》。觀眾將同時欣賞到兩部顛覆舞蹈想像的「數位系列」作品,並感受 「圓運動體系」這一代表了陶身體劇場標誌性身體美學的獨特魅力。
  • 「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臺中登場
    「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結合林懷民(中)、陶冶(左)及鄭宗龍(右)3名國際級編舞家及兩大舞團,將激蕩出加乘的肢體震撼。(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陳淑芬臺中傳真)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匯集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兩大舞團,與林懷民、陶冶及鄭宗龍3名國際級編舞家的「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節目,繼高雄、臺北演出後,26日及27日將在臺中歌劇院登場。結合林懷民退休前最後創作《秋水》、陶冶為雲門舞者編作《12》及鄭宗龍為陶身體編制的《乘法》,3出舞作將激蕩出加乘震撼。
  • 探秘陶身體劇場 || 解密舞蹈的修行,在於肢體的解放
    人們說藝術來源於生活,陶身體劇場推出2020年最新作品《10》!這是一部在疫情期間創作的作品,來自編舞陶冶在這個特殊時期有感而發的生命領悟。》由十位舞者一起完成,他們相互圍攏,形成一個圓形陣列。在大開大合的漩渦流動中,十位舞者的雙手交纏仿佛熊熊火焰燃燒著身體,強烈的能量連接讓整個空間充滿天旋地轉的生命儀式。
  • 探秘陶身體劇場|解密舞蹈的修行,在於肢體的解放!
    人們說藝術來源於生活,陶身體劇場推出2020年最新作品《10》!這是一部在疫情期間創作的作品,來自編舞陶冶在這個特殊時期有感而發的生命領悟。舞蹈的張力,衝擊著我們的神經!人在命運面前真切地體會到無力感,《10》在這樣一個背景上發生,並直接指向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作品《10》由十位舞者一起完成,他們相互圍攏,形成一個圓形陣列。舞者們各自面向圓形中心,以不斷旋轉的舞步,展開個體自轉與集體公轉的運動軌道,共同展示著包容與接納。
  • 林懷民退休前最後的作品《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交換作》來杭
    雲門舞集和陶身體劇場,這兩個名字在喜愛舞蹈的觀眾心中一定不陌生。作為亞洲最傑出的現代舞團和中國當代藝術的先鋒力量,雲門舞集和陶身體劇場一直引領著舞蹈界往更高的方向發展。11月26日下午,三位國際舞蹈大師——林懷民、陶冶以及鄭宗龍出現在杭州大劇院,介紹《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交換作》這部舞作舞臺劇的臺前幕後。
  • 以舞蹈的方式探索東方身體語彙廣州藝術季 陶身體劇場即將首度來穗...
    8月22日、23日,被譽為「世界十個最佳舞蹈表演之一」的陶身體劇場將在廣州大劇院上演其數位系列作品《9》《10》。  日前,陶身體藝術總監、編舞陶冶在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時透露:《9》《10》帶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因疫情有感而發創作的《10》是全球首演。
  • 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空前組合,三位國際編舞家新作亮相
    獲得2018「英國國家舞蹈獎傑出舞團獎」的雲門舞集,以及被倫敦泰晤士報譽為「中國當代舞界一股強勁的新力量」的陶身體劇場,兩大超級舞團,交換編舞家,同臺演出。《秋水》攝影 李佳曄《12》 陶冶 由陶身體劇場藝術總監陶冶為雲門舞者創作陶冶長年以舞者數目作為舞蹈的題目,《12
  • 看現代舞講述疫期生命思考與祈願,陶身體劇場亮相「蓉城之秋」
    四川在線記者 李婷10位舞者圍攏形成1個圓形陣列。舞者們各自面向圓形中心,以不斷旋轉的舞步,展開個體自轉與集體公轉的運動軌道。隨著時間的推移,舞者們由內在脊椎的螺旋舞動開始蔓延至手肘,直至指尖末梢……10月13日晚,第26屆「蓉城之秋」成都國際音樂季陶身體劇場現代舞專場數位系列作品 《9》《10》在成都城市音樂廳歌劇廳上演。
  • 林懷民獻上退休之舞——《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 交換作》
    備受尊崇的編舞家林懷民今年年底將從他創辦的雲門舞集退休,告別之際他所推出的最後一套節目——《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 交換作》,12月20日至21日將在江蘇大劇院演完最後一場。由林懷民、鄭宗龍、陶冶分別創作的《秋水》《乘法》《12》屆時將相繼登臺,雲門舞者與陶身體舞者交換而舞,在不同風格的舞蹈中一定會撞擊出別樣的火花。
  • 8月26日坪山大劇院將上演陶身體劇場"數位系列"舞蹈作品
    深圳新聞網坪山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楊濤)8月26日,坪山大劇院將迎來備受矚目的中國舞團「陶身體劇場」,屆時將帶來最新「數位系列」作品《9》《10》。觀眾將欣賞到兩部顛覆舞蹈想像的「數位系列」作品,並感受「圓運動體系」這一代表了陶身體劇場標誌性身體美學的獨特魅力。
  • 「雲門舞集」遇上「陶身體」
    《交換作》既是林懷民退休前策劃的最後一部作品,也是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兩大超級舞團的合作,還是林懷民、陶冶、鄭宗龍三位國際級編舞家在時空和理念上對舞蹈的探尋。19日晚,省會大劇院舉行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交換作》主創見面會,三位國際級編舞家林懷民、陶冶、鄭宗龍出席。據悉,該劇將於22日晚在省會大劇院上演。
  • 在阿那亞的海邊,當陶身體的舞遇上翟永明的詩
    今年本是陶身體劇場最忙碌的一年。舞團原計劃在倫敦和聖馬丁室內樂團合作,在美國、加拿大巡演兩個月,還要踏足歐洲多座城市……滿滿當當的演出計劃,隨著疫情的不斷滾動,都打亂了。重擊之下,陶身體重整旗鼓,在國內拉開了巡演大幕。
  • 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攜手《交換作》林懷民獻上退休之舞
    11月14日,雲門舞集和陶身體劇場兩大舞團帶來的《交換作》亮相2019國家大劇院舞蹈節。由編舞家林懷民、鄭宗龍、陶冶分別創作的《秋水》《乘法》《12》相繼登臺,雲門舞者與陶身體舞者交換而舞,在不同風格的舞蹈中撞擊出別樣的身體語彙,帶給觀眾一場震撼的視覺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