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性婚服經歷了一個從莊嚴到喜慶,從理想到世俗的轉變過程,可以說,唐代女性婚服更接地氣,更為廣大女子所喜愛。我們跟著小編了解一下,唐代女性婚服的特點有哪些?唐代女性婚服的發展史是什麼樣的?
唐代的鈿釵禮衣情況介紹
史料記載,唐代的鈿釵禮衣有多種顏色和花紋,但是婚服大多則是青綠色,因為「綠」同」頓」,有祝福的意思。客觀而言,鈿釵禮衣僅僅出現在唐代史書和禮書中,很少有實物流傳到後世,因此鈿釵禮衣是否是通用婚服,要經過更細緻的推測。
關於鈿釵禮衣,不同等級的女子在使用上也有等級規定。在唐代之後,原本非常繁複的鈿釵禮衣有所簡化,後來逐漸成為一般意義上的花釵大袖衫。根據《新唐書·車服志》中的記載,六到九品官員家的女子在出嫁時,多穿花釵禮衣,而公主出嫁穿的婚衣則大多是花釵翟衣,皇后、太子妃穿的婚衣則大多是榆翟。花釵禮衣也有等級規定,不同地位的新娘所穿等級不同。比如說一品命婦花釵禮服為九樹,二品命婦則為八樹。
盛唐時期,女子婚服由鈿釵禮衣變成了福裙制禮服。
唐代開元天寶年間,花釵禮衣制度非常盛行,後來,更多新娘改穿大袖福裙,且顏色大多是綠色。到了盛唐,福裙制禮服開始流行。至此,開放的大唐終於進一步發展出福裙這一美麗的服制。
福裙制禮服在保留深衣禮服端莊索雅的同時,還展現出燦爛的風姿。此時的婚服一改秦漢時期莊重、沉悶的特點變得更為熱烈和喜慶。釵細禮衣也叫橘裙式禮服,因其層層疊疊而規整,小編認為,這彌補了禍裙活潑有餘嚴肅不足的特點。
自從唐代以後,繁複的釵鈿禮衣又有所簡化。或者說,釵鈿禮衣成為一般意義上的花釵大袖衫。唐人大膽開放而且標新立異,其婚服很可能是深衣制與福裙制的結合,也就是說,唐代的婚服既有深衣精神,又兼具福裙風貌。如果從色彩來看,周代婚服顏色為玄黑色和穗紅色,這種主流婚服色系一直持續到隋唐的時候。
唐代女子的婚服顏色搭配
唐代女子大多喜歡紅色,也喜歡紅色搭配綠色。而大紅與大綠是色譜搭配之最。小編認為,唐代服飾紅綠色配與衝撞是絢麗大唐的新氣象,唐代女性服飾色彩的濃烈和大膽冠絕我國古代婚服史。唐代女子婚服的顏色卻多為青色。在元代之前的正色體系中,青、赤、黃、白、黑為正五色,而青色為五正色之首,這種顏色體現的也是唐人對婚禮的尊重。
形制為深衣衣裳連屬制,命婦使用的翟衣形制與花釵禮衣並沒有太大區別,只是繡有翟鳥紋飾而已。而普通女子大婚時的頭飾大多是花釵,花釵大多以金、銀、琉璃等作為裝飾,穿連裳袍服,內襯青色襯袍。
受科舉制度的影響,唐代也出現了「假服」現象。
比如,中唐時期貴族子孫婚娶時可以用冕服或弁服,而官員家女兒出嫁可以穿和她的母親身分地位相符的命婦服。廣大平民百姓大婚時也可以穿絳紅色公服。「假服」發展到清代,新娘大多可以穿紅地繡花襖裙或旗袍,並且可以外「借穿」造命夫人專用的背心式霞帔,頭上簪紅花,拜堂時蒙大紅色蓋頭。
知識小拓展
看完了唐代女性婚服的介紹,大家有沒有深刻的印象呢?大唐的盛世和開放的社會風氣,其實也造就出了唐代女性婚服獨特的風格,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