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唐代,作為一個民俗文化非常開放的朝代,唐代人在服裝穿著上也有著與時俱進的變化,唐代女子的著裝自有這個時代歡快、開放、喜慶的特色。我們跟著小編一起來聊一聊,唐代女子著裝的特點是什麼?
唐代女子的著裝更偏向胡服和男裝,這一特點的唐代頗為盛行。
據資料記載,唐人崇尚胡服,特點便是女子著胡服者甚多,唐代女子不穿福裙時多穿胡服與男裝,這種情況在初唐已有。唐代女子著男裝最初只在宮廷流行,到了開元天寶年間,民間也開始流行。所以,小編認為,唐代女子著男裝形成了我國古代女子著男裝的新風,開創了巾幗男裝的壯麗景觀。據了解,唐玄宗、楊貴妃二人都喜歡胡舞。人們由對胡舞的喜歡轉變到對胡服的接受,也促進了胡服在唐代的盛行。
唐代女子的服飾也有很多實行裸露之風,比如說,領口開得較低,衣衫亦輕薄等等。
至唐後期這種露胸之風就更加盛行,人體美得到展示。關於衣服所用的衣料,學界認為以紗羅為女服衣料是唐服的另一特點。總之唐朝作為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有獨特而開放的特點,服飾顏色鮮豔,造型雍華,在歷代服飾中非常具有特色。到了盛唐及其後期,唐代裝束主要為衫福、長裙、技帛、半臂,形式更為精美、富貴和華麗,也逐漸趨向大袖寬衣和長裙絲履。這推動了唐代女裝形成露胸露臂、披紗、大袖、長裙的風格。唐代平民女子的裝束仍多以衫、福、裙、褲為主,貴族女子的妝容要簡單很多。
小編認為,唐代婚服是在秦漢時期的莊重與神聖的基礎上,又融合了高麗喜慶的唐代民風,並在結合前朝服飾形制的基礎上有了個性化的演變。也有觀點認為,唐代女子的婚服是在普通服飾的基礎上的精緻與考究的延伸。
唐代女性禮服種類和前朝相比有了很多的變化,且因女子地位的高低有所不同。
舉個例子,隋朝女性婚服大多是小袖高腰長招,裙多繫到胸部以上。按照《隋書·禮儀志》中的記載,此時的婚服為:上衫儒,下裙子,袖簡,裙長,下擺寬鬆。唐代女性禮服種類較之前朝變多,並因女子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以唐代皇后禮服為例。唐代皇后禮服主要有三種:偉衣(深青織成)、鞠衣(黃羅為衣)和鈿釵禮衣,其中以被衣為頭等,鞠衣次之,鈿釵禮衣為末等。
太子妃禮服有:榆翟鞠衣、鈿釵禮衣,鈿釵禮衣為末等。一至五品內命婦禮服為花釵翟衣鈿釵禮衣,後者為末等。六至九品內命婦禮服又有兩種:禮衣和公服。一至五品外命婦禮服為花釵翟衣,鈿釵禮衣,鈿釵禮衣為末等;一至五品官員女兒和六至九品官員妻女禮服為花釵翟衣和花釵禮衣。
史料記載的宮廷命婦花釵禮服和翟衣並無太大區別。實際上,花釵禮服多是為親王納妃時王妃所穿的婚禮服飾,它的形制要依照王妃所嫁的親王品級而定,唐代通用歸嫁禮服為青色系鈿釵禮衣,不過,這尚有待進一步考證。 鈿釵禮衣為青色深衣,為女子頭戴金銀並飾以琉璃制鈿釵。鈿釵又有品級含義和地位象徵,並遵從禮服深衣制原則。穿著這種禮服的女子其發上多戴金翠花鋼,故又稱之為「鋼釵禮衣」或「釵鋼禮衣」。
鈿釵禮服是在花釵大袖福裙或連裳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鈿釵禮服多被認為是大袖衫和長裙的組合,再加上披帛,衣服的層數繁多,在穿著時雖層層壓疊,看起來卻頗為絢麗。據記載,鈿釵禮服在穿著時,通常還需要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並配中單、拔,雙佩小綬,再配釵花,可作唐代通用歸嫁禮服。不過,這種繁複的婚禮服飾自唐以後有所簡化。
知識小拓展
關於唐代女子的服裝特色,小編在上面已經給大家做了詳細的講解,不知道大家是否認同呢?有什麼其他的觀點,也可以拿出來一起討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