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讓X光也能成像軟組織 而且解析度比MRI更高

2020-12-19 環球網

【來源:cnBeta.COM】

通常情況下,X光用於檢查骨骼情況,而磁共振成像(MRI)和超聲波則用於觀察軟組織。不過一種新興的技術能夠讓X光也能拍攝出軟組織,而且相比較現有技術來說,能夠提供更高的解析度以便於更早揭示腫瘤和其他問題。

目前來自東北大學(Tohoku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已經使用最新的X光方法拍攝出了第一張圖像,證明了這項技術的可行性。彈性成像(Elastography)是醫學成像領域的重要分支,其重點放在組織的剛度或者柔軟度上。

剪切波(Shear waves)被發送通過人體,然後使用超聲或MRI等成像技術觀察其傳播方式。波在硬組織中移動的速度比在軟組織中移動的速度快,並且由於腫瘤,病變和硬化的動脈都比周圍組織硬,因此該技術可以突出這些疾病的徵兆。

通常情況下,X射線採取不同的工作機制,不過最新的研究表明它同樣可以用於彈性成像。如果是這樣的話,生成的圖像將具有更高的解析度,能夠以微米而不是毫米的大小來識別事物。

該研究的主要負責人Wataru Yashiro表示:「更高的精確度不僅意味著能夠識別出更小或更深的病變,而且對患者而言非常重要,因為這種小的病變可能是較新的病變,通常可能在疾病或狀況早期出現。」

現在,X射線彈性成像已從原理轉向實踐。東北團隊使用該技術拍攝了第一批圖像,並表明它能夠識別不同材料的剛度。研究人員對聚丙烯醯胺凝膠進行了成像,其中一些樣品含有較硬的二氧化鋯顆粒。可以肯定的是,X射線彈性成像方法能夠發現這些微小的入侵者。

在表明該概念確實可行之後,研究人員說下一步是創建3D圖像,並最終開發用於醫學診斷的X射線彈性成像設備。

這項研究發表在《應用物理快報》上。

相關焦點

  • X光、CT、MRI、熱成像儀都是啥?醫療成像技術背後的故事要知道!
    疫情期間,我們經常能看到機場、火車站裡的工作人員使用熱成像儀篩查發熱人員。其實,熱成像儀還可以用於一些其它疾病的診斷。除了熱成像儀之外,X線、CT和MRI也是常見的醫學影像技術,這些技術發明的背後都有一些有趣的故事,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ams發布4750萬像素高解析度、高速全局快門成像傳感器
    CMV50000是一款47.5Mp的成像傳感器,在全解析度35mm光學尺寸(36.43×27.62mm)下幀率可達30fps。該傳感器基於CMV早期產品的成熟技術,具有更高性能和更多功能。 全局快門CMOS成像傳感器在當今的機器視覺領域十分常見,因為它擁有與CCD傳感器和捲簾快門傳感器相同的光學性能, 同時還具備眾多優勢。
  • 科學家發明活體生物成像新技術
    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貝克曼研究院等機構的科研人員研發了一種新技術,能幫助科學家們獲得同時具有高解析度、高穿透深度,以及高成像速度的活體生物樣品光學成像圖片。這對於生物技術研究來說意義重大。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加州理工學院的Scott E Fraser教授和Thai V Truong博士,其中Scott E Fraser教授在斑馬魚腦部成像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今年4月被評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對於現代生物學家來說,獲得活體組織或器官的高質量三維圖像能幫助解決很多領域的問題,比如基因組學、神經科學,以及發育生物學。
  • 醫學影像學資料:MRI血管成像
    磁共振引起無創性和良好的軟組織分辨力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其成像原理複雜,核磁相關題目難度普遍偏高,要求我們掌握的知識也是相對偏難,偏多。除去需要我們掌握的基礎理論,如成像原理、成像序列等,我們還需要了解MRI的功能成像,其中血管成像是我們需要重點掌握的內容,磁共振血管成像具有兩種形式,第一種不用對比劑即可顯像,第二種是利用毒性小的釓對比劑成像,因其獨特優勢在臨床獲得了廣泛應用。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一起學習一下MRI血管成像。
  • CT、核磁、X光的區別,講得太到位了!
    我們在醫院檢查的時候,有的醫生會說:你先拍個x光,查出來有必要我們再拍個ct。這讓很多小夥伴們一頭霧水,為什麼照了x光,還要照ct?為什麼不能直接拍ct呢?這些令人一頭霧水的問題,今天我們一一解答。
  • 維寧爾宣布量產第四代熱成像傳感技術
    近日,維寧爾宣布已開始量產第四代熱成像傳感技術系統——Night Vision。該技術採用比上一代解析度高4倍、視場更寬的攝像頭,有助於擴大道路探測覆蓋範圍,提升車輛能見度,讓駕駛員感知到更為清晰直觀的圖像。據悉,該技術已被搭載至全新凱雷德ESCALADE上。
  • 精確放射治療中的影像引導技術成像原理和應用
    目前臨床上採用了很多不同模式的影像引導技術,種類繁雜,各有優缺點,深入了解各種影像引導技術的成像原理、技術參數和應用環境,對臨床醫生正確選擇恰當的影像引導方式,最大程度改善精確放療效果有重要意義。本文將這些技術分為兩大類:單一成像系統和組合成像系統,並結合目前應用的產品來剖析基本原理,歸納技術特徵,闡述臨床應用效果,探索未來發展前景。
  • 解決當前醫學成像解決方案中攝像頭尺寸和解析度之間的矛盾
    聯合解決方案將豪威科技的晶圓級 CameraCubeChip 技術與 Almalence 獨特的超解析度算法相結合,可提供最小解剖部位的最高質量圖像。展上宣布了一項聯合解決方案,該解決方案能夠解決當前醫學成像解決方案中攝像頭尺寸和解析度之間的矛盾。
  • 科普:X光、CT和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X光:將人體骨骼投射到同一個平面上進行成像】世界科學發展歷史有一個慣例,誰發現一個全新的「東西」,他自然而然就成為那個「東西」的命名者,後人也有直接用科學家的名字命名新發現的慣例。例如牛頓發現了「牛頓定律」,後人直接用他的名字命名這一定律。
  • 解析度(上)— 做成像的你不能不了解的真相6
    說到解析度,大家第一個反應是看有多少像素,而且認為像素越多,解析度就越高,圖像質量也越好。這種說法,當我們單純看圖像解析度或者顯示器解析度時,也可以說沒錯。但在討論科研相機的解析度和成像質量時,單看像素個數是不全面的,應該使用更科學的標準來判斷。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的聊一聊科研相機的解析度。
  • LED成像技術與雷射成像技術對比分析
    打開APP LED成像技術與雷射成像技術對比分析 國際led網 發表於 2019-10-18 17:23:44 LED與雷射技術的優勢對比: 事實上,LED列印(Light Emitting Diode)並不是什麼新鮮技術了。在最初,它主要是應用在黑白印表機上。LED印表機採用了一組發光二極體(LEDS)來進行掃描感光成像,而雷射印表機則採用了雷射技術進行,這也是LED印表機與雷射印表機最大的區別之處,除此之外,兩者的其它工作原理十分相似。
  • AI時代需要怎樣的成像技術?安科迪與陣列成像何以變革數碼時代
    11月23日,2018技術創新及應用國際研討會在蘇州崑山舉行,這是一場行業內罕見地圍繞智能相機成像技術展開的專業研討會,來自麻省理工學院、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的學者,以及來自中興、安科迪等產業界的代表人士紛紛參與到大會中,探討成像技術的變革方向,以及新一代成像技術帶來的交互式視頻播放的商業應用。
  • 計算微型螢光介觀成像技術
    其中,螢光成像是生物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傳統的顯微鏡存在空間帶寬積有限、景深不足和無法解調三維位置的問題。於是,介觀成像成為研究熱點,這是一種連接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特殊顯微技術,能實現多個尺度的測量,觀測範圍可以細微至微米量級,亦可以龐大至釐米量級。
  • 雷射雷達探測及三維成像技術進展,讀這一篇就知曉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自動駕駛來說,追求由雷射雷達自己先「漫無目的」做全景掃描,構建更高解析度、更遠探測距離的三維點雲圖像,再去與其他傳感器進行融合,這樣不僅效率低、成本高,且將產生大量「無效」數據,不利於決策系統的快速處理和響應。
  • 計算方法提供更快的高解析度質譜成像技術
    Beckman先進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亞空間質譜成像方法,通過設計一種基於模型的重建策略,加快了數據採集的速度,同時保證了質量。該技術是利用動物模型開發的,可能對許多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包括分析化學和臨床研究,只需一小部分時間就能得到結果。它還可以檢測廣泛的生物分子,從神經遞質和胺基酸等小分子到脂類或肽類等大分子。
  • "高解析度成像研討會"有哪些看點?
    在本次的"研討會"上,來自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宋亮研究員,以及來自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姚保利研究員,將從技術層面上介紹最新的研究進展。宋亮研究員的"跨尺度光聲功能與分子成像技術"不僅具有很高的光學成像特異性和靈敏度,而且突破了純光學方法的成像深度極限,具備獨特的跨越分子、組織、器官多個尺度的高分辨功能與分子成像能力。
  • 新型雷射成像技術可實時查看小型動物體內狀況
    利用一種新型雷射成像技術,科學家可實時查看小型動物的體內狀況。該技術以光線和超聲波為基礎,解析度足以使科學家看清動物器官、流動的血液、擴散的黑色素瘤細胞、以及高效運作神經網絡等。這樣一來,研究人員便可監測藥物在動物體內擴散的過程,了解不同器官對藥物的反應。
  • 「特色技術」雙能量CT骨髓成像——讓骨髓水腫無處藏身的新利器
    沒有看到明顯的骨折線,患者的疼痛是不是軟組織損傷造成的、回家擦一些紅花油之類的外用藥就ok了的「小問題」呢?考慮到孩子即將面臨考試,家長還是不放心,擔心X線影像重疊等因素造成漏診,想進一步明確,提出進行CT檢查(由於成像原理的差別,CT對於細微骨折的顯示要明顯優於常規X線攝影)。
  • 香港科大利用雙光子顯微內鏡實現高解析度深層腦成像
    雙光子顯微鏡技術的進步帶來了更高的解析度和功能成像,從而幫助研究人員展開大腦功能和神經活動的研究。然而,雙光子方法受到激發光子和發射光子極度衰減的影響,限制了可以分析的組織深度和對大腦皮層的成像。內窺鏡檢查可能是探測器官深層區域的更好解決方法。
  • 天台縣人民醫院新成員磁共振領航者SIGNA™ Voyager前...
    全身超感成像,提升掃描效率 基於硬體平臺的革新,1.5T Voyager新品上不僅搭載全身壓縮感知技術Hyper Sense,同時具備創新的極速動態增強技術DISCO和極速顯微成像技術Hyper Cube,合三為一,實現全身超感成像,讓掃描速度提升了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