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守望者」阮儀三 保住古建築才能有鄉愁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建築,是有生命的載體,有味道的記憶,有故事的鄉愁。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建築變得更有個性與色彩。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阮儀三教授說:「我個人觀點反對在中國建歐式城堡以及仿古建築。」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慶輝 實習生 李昂

  2002年5月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阿蘭、蘭德一起在南潯考察。

  阮儀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被譽為「都市文脈的守護者」「歷史文化名城的『衛士』」「古城的守望者」。

  這位年過八旬的老人,為了保護文化遺產,四處奔波、大聲疾呼,搶救保護了世界遺產平遙、麗江及江南水鄉古鎮周莊、同裡、西塘等數十個城鎮。

  當談到保護古建築這條路上的成就,老人卻為那些更多失敗的保護扼腕嘆息。

  84歲的阮老堅持每天早上9點上班,在他不大的辦公室裡擺滿了各種獎盃、獎牌和牌匾。當記者敲開辦公室的門,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正在翻閱文檔,忙碌地處理工作。這位平和、幽默的老人說起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破壞行為時,顯得氣憤又無奈。

  從軍艦到建築

  阮老的高祖是清朝時期九省封疆大員阮元,自小聞書香長大,涉獵廣泛。大學期間他師從古建築園林藝術專家陳從周,「他常常叮囑我要把保護古建築的事業做好。」

  阮老說,他原本是軍艦上的「網紅」軍人,既掌握電碼、旗號,還知曉雷達、輪機、航海,還是軍艦上的文化教員,艦隊裡的戰友都很喜歡他。

  如果沒有之後的故事,或許阮老就是一個戴滿勳章的老軍人了。

  告別部隊去讀書,命運在這裡來了個大轉折。部隊的老首長告訴他,回家好好讀書,並建議他不要考文科或者高精科技專業。「所以就報考了同濟大學的建築專業。」

  這一學就用了一生,他從骨子裡愛上了古建築。5年的軍人經歷對他的學習功不可沒。「在部隊裡我拼命動腦子,什麼都學,這也是部隊教給我最大的東西——任何事情只要鑽進去,就一定會有收穫。」

  從此阮老和古建築、城市規劃結下了幾十年的緣分。

  救平遙保周莊

  阮老在大學畢業的前一年,成為董鑑泓教授的助手,參與編寫《中國城市建設史》。他跟著老師在全國各地調查,並閱讀各地縣誌。「我那時看了全中國各地的城市,才深深感到祖國有那麼多漂亮的古城鎮。」那時候,他就想著把這份美麗好好留給子孫後代,保護這些古城不被轟鳴的挖掘機毀滅。卻不想,這個決定要讓他付出何等的代價。

  儘管阮老「刀下救平遙」「死保周莊」的故事不斷被媒體曝光,但阮老說,他保住的古城還是很少的,還有更多的古城因各種原因湮滅在城鎮化發展的進程中。

  說起「刀下救平遙」,阮老歷歷在目。1980年,平遙附近有很多古城,尤其是太谷這個古城,其古歷史建築面積甚至超過了平遙。阮老考察的時候,他還能看到完整的城牆、鐘鼓樓和孔廟,還有很多保存很好的民居。

  當知道平遙準備大拆大建,三四百處清代建築已被拆除,阮老著急了。阮老說,當時平遙的文管隊長很真誠,想盡辦法保住平遙,「那麼多古城,我的指頭不夠按,我就按住一個是一個,希望大家跟我一塊來按,就這樣保住了平遙。」

  有了保護平遙的前車之鑑,阮老對保護其他古城有了經驗也有了方向,於是周莊、烏鎮等一個個富有特色的小鎮在阮老的努力下,留存了下來。

  阮老努力保護古城的同時,還在發掘古城。新絳古城中的隋朝花園就是其中一個。「這次發現是天意也是偶然。」阮老說,20世紀60年代,他走訪山西省,一場大雨,他被困在新絳。他只好在城裡東逛西看,沒想到他在一所中學看到了一個很好的花園,一看這裡寫著「絳守居園」,他就想到了在中學時讀過《絳守居園池記》,「這篇古文對這座花園有精彩深奧的描寫,中學語文老師說,讀懂了這篇文章,你們的古文就過關了,所以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隨後,阮老趕緊查看各種文獻,最終證實了這就是全國唯一的隋朝的花園。

  阮老說,幸運的是,在過去的三十年裡,新絳古城的花園依然沒有被破壞。1996年在確定第三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時,阮老想著古城只有被列入名單,才能保住。於是,他拿出了新絳大堂和絳守居園的資料,告訴評審專家們,「我說這是中國僅存的隋唐名園之城,一定要珍惜。」

  千城一面何來鄉愁?

  儘管84歲的高齡,阮老依然走在保護古建築的路上。「我現在不能出遠門,就讓學生去考察。對不被人發現的歷史村鎮展開調查,我在《中國城市規劃雜誌》上有一個專版《遺珠拾粹》,收集被遺忘村,第一期裡面有100個歷史村鎮,我現在還在收集第二個100個,現在已經收集60多個了。每個月一期,一直做下去。如果缺錢,我就出錢,讓學生的學生去做。

  阮老指著牆上的牌匾說,他現在成立了「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從教育出發,讓下一代人愛上古建築,一代代傳下去。

  阮老的基金會,每年暑假都會在平遙和新絳以及貴州、金華等地舉辦「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夏令營」,旨在宣傳對古建築的義務保護工作。

  如今,他的兩個孫子也加入夏令營,成為了保護古建築的一員。阮老希望他的後代以及學生的學生,一代代這樣傳下去。「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有鄉愁,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忘記故鄉的味道。」

  他一直強調的鄉愁,首先就是建築,「否則千城一面,哪裡來的鄉愁?」

  阮老表示,現在的住宅沒有歷史性、文化性,儘管居民生活得到改善,但把文化丟掉了。

  「以前北京四合院,四幢房子組成一個院落,上有天下有地,要敬天畏地,要遵紀愛國,孝敬雙親,尊重老師,學習知識文化,四合院圍起來闔家團聚;福建的土樓、安徽民居、廣州的西關大屋、上海的石庫門等,大家的感情都是通過住宅聯絡起來。」

  對話

  保護古城,

  廣東省潮州做得很好

  廣州日報:廣東在保護古建築方面做得怎麼樣?

  阮儀三:我曾在廣州開講座,就是要呼喚嶺南建築。比如廣州的白天鵝賓館、流花賓館以及中國大酒店等都設計得非常好,具有很豐富的嶺南特色。所以廣東的建築首先要把握住嶺南元素。

  保護古城方面,廣東做得最好的是潮州。潮州古城裡沒建高樓,而且義、興、甲三條歷史街區也保留下來了,經過整修,讓居民也在裡面居住,這就是一個歷史文化的延續,這裡也沒有變成歷史商業街區,現在很舒服,很安靜,很有嶺南風格。

  古代民居也需要保護

  廣州日報:你覺得保護古建築的同時,應該更好地保護民居嗎?

  阮儀三:在民居保護方面,我們國家做得不夠,我們保護的都是名人故居等歷史傳統建築。

  對於民居的保護不是拿來做旅遊陳列參觀的,而是留存中華民族的精粹。為什麼北京就是北京,福州是福州,西安是西安,廣州是廣州呢?因為以前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的特點。中國的民居,蘊含著中華倫理道德的精髓,我們要留存歷史,保護歷史風貌才是重要的,然而現在各地新建的住宅都一樣,並沒有中國特色,更沒有地方特色。

  廣州日報:如果古城不發展旅遊,建成居住為主的社區,古城還能發展嗎?

  阮儀三:保護古城的重要意義是留存優秀文化遺產,並把這個文化傳下去。我們故宮難道光是給你看皇帝怎麼過日子的嗎?不,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封建社會的體制和統一大中國的形成。

  廣州日報:大家都說現在的古鎮千篇一律,太商業化,就連街上賣的東西也差不多。你怎麼看這個現象?

  阮儀三:現在有些旅遊景點都有這個問題。有的地方旅遊業在發展過程中過分強調經濟,同時低端的旅遊產品充斥市場,相互抄襲模仿,同質化嚴重。還有更嚴重的是,有些地方把真東西都拆掉,建假古董。現在很多仿古建築張冠李戴,這不僅是笑話,而且還錯誤地引導了人們對文化的理解,歪曲了歷史。

  所以教育是很重要的,我現在每兩周都有一次課,講古建築的保護,我希望人人都要有保護古建築的意識。

  揚州的做法值得肯定

  廣州日報:現在仿古、仿歐的建築越來越多,你覺得這樣好嗎?

  阮儀三:我反對建設歐式建築,也反對建設假古董。現在有些地方在建設中國傳統建築的做法值得肯定和學習,比如蘇州和揚州。在揚州老城裡有些居民拆了新房子建舊房子,他們認為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那種房子不好,於是拆了再建造古式的新房子。他們建了小花園,有假山,有池塘,有亭子,詩情畫意就來了,變得更有文化氣息。

  有人做過統計,在揚州像這樣的私家小花園在古城裡就有100多家。這說明老百姓在用自己的力量保護著歷史文化,他們是真的留住了鄉愁。這是新形勢下的城市更新,保護古城也出現了新的方式。我現在正帶領研究生做一個高層次的調查。

  廣州日報:應該如何修復古建築,保護古城?

  阮儀三:為了商業的仿古,肯定不行。修復古建築,要「修舊如故,以存其真」。要有四性五原則。古建築每個朝代都很有特點,所以歷史信息都要保存,歷史痕跡也要留著。什麼朝代的東西,都能從建築中看到。也要有「四性五原則」標準。四性就是原真性、整體性、可讀性、可持續性。五原則就是原材料、原工藝、原樣式、原結構、原環境,要以這五個法則去修復或重建一棟古建築。

  現在只有文物保護法,沒有建築保護法。要讓現代化的設施投入進去,不妨礙古建築的保護發展,這就要想辦法。平遙現在的狀態來之不易。新舊共生,新城的要繼續發展,老城要以老的方式留存歷史文化,並且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平遙古城的保護建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揚州的做法也值得學習。

相關焦點

  • 留住鄉愁,「古城守望者」阮儀三的護城之路
    阮儀三,1934被譽為「都市文脈的守護者」、「古城守望者」。1980年:促成山西平遙古城免於拆毀2005年:四川廣元昭化古城保護性整修。雖然已經做了許多,但是他還是覺得很不夠,需要有更多的人一起來做才行。正如他在一次採訪中所說:「你一幢幢房子、一個個城市保護得再好,也只不過就這幾件事,在諾大的中國大地上真是滄海一粟。而要緊的是人,是接班人的培養,要後繼有人,要讓下一代真正愛上古建,我們的保護事業才真正有希望」。讓我們向阮儀三先生,向更多默默無聞的古建保護者們致敬!
  • 他是中國古建築的「守望者」,想一輩子做好一件事
    阮儀三:我是研究古城與古建築的,中國的城市與建築擁有獨特風格與特色,和世界上其他國家與民族都不相同。城市、農村都是由建築組成的,都是一群建築加上其他設施變成了城市和農村。而這些建築從古到今,東西南北都有它自己的不同特點和形式。北方是北方的形式,南方是南方的形式,這些建築反映了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國家文化的特點。
  • 平遙古城:被稱為世界文化遺產,我們現在能看到它,多虧了這個人
    平遙古城基本保存了明清時期的原型,道路格局是「土」字型,城內有各類遺址、古建築300多處,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鋪體現著歷史原貌,被稱為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活樣本。阮儀三「刀下留城救平遙」說起阮儀三,大家可能不太熟悉。
  • 平遙古城:被稱為世界文化遺產,我們現在能看到它,多虧了這個人
    平遙古城基本保存了明清時期的原型,道路格局是「土」字型,城內有各類遺址、古建築300多處,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鋪體現著歷史原貌,被稱為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活樣本。還好有這樣的古城衛士,有不同特色的古鎮古城被保留下來,我們的傳統古建築和文化得以繼續流傳下去。1980年,全國盛行「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各地紛紛開始拆除老城建新城,平遙也不例外。因拆城經費不足,動作慢了一點,但古城牆已被拉開180米的口子。平遙文物保護隊隊長見到阮儀三,眼淚都流下來了。
  • 鳳凰古城.邊城愛情
    這個優美的故事背後有一段更加真摯的愛情。沈從文在行軍途中的好友趙開明,在瀘溪縣城一家絨線鋪遇到了一個叫翠翠的少女,趙開明一見鍾情,發誓要娶她為妻。時隔17年後,沈從文乘坐的小船又停靠在瀘溪。他立在船頭想起翠翠的美麗形象,便不由自主朝絨線鋪走去。當他來到門前,十分驚訝地看到了一個和當年翠翠長得十分相似的少女,原來這是翠翠的女兒。當年的翠翠嫁給了追求她的趙開明。
  • 「刀下救平遙」專家:修古建築先要修人心(圖)
    這個夏天,有一群年輕人在「古城衛士」阮儀三的帶領下,展開了一場這樣的探尋。他們頂著烈日,流著汗水,愚公移山似地修補著古老的建築。  阮儀三說,「保護古城不僅是為了保存珍貴的歷史遺存,更重要的是留下傳統和精華,從而滋養出新的城市和建築。」
  • 在急速變化的城市風景中,我們該如何安放鄉愁?
    「古城衛士」阮儀三說道。阮儀三認為,在城市更新上,我們並沒有學習歐洲的經驗,而是學習了新加坡、香港的經驗,還沒有學好,導致了城市更新的無序。我們的城市在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當中,我們該如何留下舊時光的記憶和想像?曾努力促成平遙、周莊、麗江、烏鎮古城保護專家阮儀三,又將如何看待當下中國城市更新的步伐?
  • 對話「古鎮衛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阮儀三:長三角...
    阮儀三,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自上世紀80年代起力促周莊、烏鎮、平遙、麗江等眾多古城古鎮的保護,被譽為「古鎮衛士」。圖說:青浦朱家角古鎮(航拍)。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攝長三角,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最為集中的地區。
  • 藝術開卷|《義大利古建築散記》:安放無處落腳的鄉愁
    其實類似事情在生活裡比比皆是,我們都急於在「一張白紙」上畫「最新最美的圖畫」,至於念舊和鄉愁,值幾個GDP呢?古建築保護是專業性強,要求複合知識的領域,有一套深刻的、系統的理論和實踐原則,老百姓很難深入其中。
  • 古厝新生,這裡有福州人的鄉愁
    福州古建築沉澱古城氣韻,濃縮文脈精髓是一部磚瓦木石砌成的閩都文化之書近年來,福州市實施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數以萬計的古建築和古文物光彩復顯尋回了福州古建築文物的精魂千年閩都的精神之根深扎入土文化之魂有所依傍
  • 泉州古城:顏值氣質 活韻生香
    近年來,「見人見物見生活 留人留形留鄉愁」的保護發展理念、「低衝擊、微幹擾」的修復模式的踐行,以及古城雙修「七個一」工程的實施,留住原住民,維繫最為核心「人」的生機,也以綜合提升改造的實效,為老片區、老街巷、老水系、老空間,帶來新風景、新風潮、新人氣,造就文旅融合發展蓄勢勃發的生機。
  • 千年古城的古遺蹟「活記憶」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歷史價值高 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出類拔萃,當之無愧」 1982年,泉州古城以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積澱、絢麗璀璨的海外交通史跡入選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排在北京、西安、南京等古都之後,位列第九。據說專家研究排名榜時,對泉州曾有評價:「出類拔萃,當之無愧。」
  • 探究古城保護發展之殤:多數古建築毀在開發中
    2009年,聊城市啟動古城重建計劃,但沒有遵照同濟大學專家組編制的整體規劃,而是將大片老街區拆除,同時大量建起仿古宅院。對此,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說:「聊城古代街巷基本格局雖然還在,但是裡面的建築基本都變掉了。」
  • 山西「最幸運」古城建築,曾經差點被拆,今成世界文化遺產
    城牆、民居、寺院等建築基本完整,原建築格局和風貌特色基本不變,城內及近郊古建築中的珍品,大部分完好保存,同樣是平遙古城現存歷史文物的活標本,在歷史的長河中,平遙古城基本上保留了明清時期中國縣城的風貌是非常罕見的,一路走來也經歷了幾次大的劫難,歷史上,宋軍北伐時焚毀平遙,金兵南下攻下平遙屠殺百姓,抗日戰爭時期,平遙500多名人民武裝自衛隊死守城門,但最終因日軍用重炮炮擊東南城牆
  • 正定:讓古城有溫度,讓鄉愁有歸宿
    民宿是鄉愁的歸宿,寄託的是一種情懷。第四屆河北省旅發大會將正定東城門遺址、榮國府和隆興寺以及東門裡民宿、南白店鄉村驛站作為本屆旅發大會的重點觀摩項目,同時作為重點項目來打造。民宿已成為旅遊消費升級新興起的度假業態,它的市場潛力不容小覷,它既有酒店的專業細緻也有家的個性溫馨,體現主人情懷,也承載當地的人文內涵。東門裡民宿。
  • 雲南這座千年古城,保留50多座古建築,被譽為古建築博物館
    雲南的古城,除了大理和麗江外,還有一座低調的千年古城,雖然知名度不是特別高,但保留著許多古建築。這座小城叫做建水,位於昆明以南約200公裡,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千年古城。建水古城的前身為惠歷城,始建於唐朝時期(公元810年前後),由南詔政權所建,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惠歷在彝語中是大海的意思,漢語譯為建水。建水城市雖然不大,但保留的古建築非常多。古城裡有50多處古建築保留完好,被譽為「古建築博物館」和「民居博物館」。到了建水,大街上隨處可見這種烤豆腐的攤位。
  • 「紫荊杯」書畫少年,安居古城「畫」鄉愁
    光明網重慶8月16日電8月16日,銅梁安居古城,一堂中國書法課正在古色古香的湖廣會館裡進行。桌案旁整整齊齊坐滿了認真聽課的孩子,授課的老師是著名書法家李中華。這是第六屆「紫荊杯」兩岸暨港澳青少年書畫大賽(重慶賽區)「安居古城畫鄉愁」暑期公益採風活動的現場,30名參賽選手走進安居古城,逛古城、畫摺扇、念鄉愁。
  • 廣東省六建集團黃文錚:「嶺南古建築守望者」用科技讓古建築煥發新魅力
    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工程責任工程師黃文錚有答案。他先後主持完成了各類型古建築保護修復工程100餘項,在古建築保護修復工程實踐中,通過對傳統建築技藝的挖掘、研究、傳承和技術創新,修復搶救了一大批國家珍貴的古建築遺產。
  • 嶺南祠堂文化的守望者陳達榮: 記住鄉愁傳承文脈
    祠堂作為追終慎遠的場所,除了祭祀和行使族權,同時又闢作書塾,由此有了教書育人的溫情色彩。「小時候,父親常給我們講祠堂的故事,不少老一輩的村民都曾到這裡上學。」在陳達榮的講述中,「父親」兩個字總是語帶溫情,一幅橫與「父親」有關、橫跨一甲子的畫面徐徐鋪開。故事裡,是童蒙求學的幼兒,嚴肅認真的師長,有童音共顫的誦讀,翰墨飄香的時光。
  • 讓古城留住古早味 福建泉州編制古建築修繕導則
    讓古城留住古早味 福建泉州編制古建築修繕導則人民網泉州11月20日電(劉燕婷)宋元時期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城,有著千年歷史,境內古建築星羅棋布。有關數據顯示,福建泉州市共有1.3萬餘棟歷史建築普查線索,正式公布1199棟,掛牌保護的傳統歷史建築669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