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語
泉州,寶藏之城。泉州古城,寶藏中最為璀璨的那一件。
歷史長河中,這片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的土地,見證世事、孕育文化、累積底蘊,是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首屆東亞文化之都最生動有力的註腳。白巖松說,泉州,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汪勃說:「泉州古城是文化傳承有序、信仰協同發展的典範,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近年,泉州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重要論述,古城不斷保護發展,愈發呈現顏值氣質、活韻生香的動人魅力。
活,是海納百川的開放包容,是獨特文化的原生態保護傳承。歷史上,中華文明從這裡走向世界,海絲沿線各國人民在這裡和諧交流交易。至今,多元文化文明在古城中完好遺存,原汁原味的宗教信仰、城市風貌、建築形制、街巷格局,經久不衰的南音、南戲、南建築、南拳、南派工藝等「五南文化」,共同詮釋古海絲之路歷史「活化石」的美譽。
韻,是直觀可知的城市風情,是精微可品的城市底蘊。「初見枝頭萬綠濃、忽驚火傘欲燒空。」刺桐花開一樹紅,滲透閩南鄉園風韻,表徵閩南人沸騰熾情,也以Zayton這一寰宇所知的名,標記東方大港的榮耀。「出磚入石燕尾脊, 雕梁畫棟皇宮起。」豔麗恢宏紅磚厝、中西合璧番仔樓、因地取材石頭厝,刻錄時代風貌,寫下地域特色。「天下上元、無逾閩中」的燈灼之盛,跟著節氣過日子的民俗之美,勤佛日、拜天公、筍江拜月、開齋節等,古城之豐富細膩,美在日常、貫穿四季。
生,是原住民、原生態生活的生生不息,是古城保護發展背景下湧現的全新活力。近年來,「見人見物見生活 留人留形留鄉愁」的保護發展理念、「低衝擊、微幹擾」的修復模式的踐行,以及古城雙修「七個一」工程的實施,留住原住民,維繫最為核心「人」的生機,也以綜合提升改造的實效,為老片區、老街巷、老水系、老空間,帶來新風景、新風潮、新人氣,造就文旅融合發展蓄勢勃發的生機。
香,是古城感受體驗的「怎一個香字了得」,是古城品牌形象聲名鵲起。如今的古城街巷,古早味歷久彌香,老字號世代傳承,老行當留有餘溫;新的文化休閒複合空間、夜經濟形態、文化創意園區不斷湧現,古老商業文化和新業態、新模式相交織,讓「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的需求,各得其所、愛其所愛。與海絲國際藝術節、央視春晚分會場等一道,連續四屆古城徒步、連續六期潤物無聲青年創客文化IP孵化計劃和主題展覽、連續四屆環灣自行車賽,打造古城文化新IP,進一步擦亮城市名片。
這就是泉州古城。歡迎你跟著本期特刊,走近她、了解她、愛上她!(燦芬)
活記憶承載著千年古韻。
自盛唐起,泉州古城開始興建,五代及宋、元、明,隨著海外交通和對外貿易的繁榮與興盛不斷擴大。宋元時期,刺桐港的海上貿易活動空前繁盛,帆檣林立,梯航萬國,留下了「漲海聲中萬國商」「市井十洲人」的繁華圖景。千年後,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古城至今仍保有豐富的歷史遺存、較完好的古城肌理等,這些「活記憶」讓世人能夠回望曾經燦爛的歲月,感受千年古城的悠久歷史和文化積澱。
歷史價值高
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出類拔萃,當之無愧」
1982年,泉州古城以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積澱、絢麗璀璨的海外交通史跡入選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排在北京、西安、南京等古都之後,位列第九。據說專家研究排名榜時,對泉州曾有評價:「出類拔萃,當之無愧。」
而古城是泉州歷史文化的集中反映、「歷史文化影響圈」的核心,擁有眾多的文物和歷史文化遺址、典型的傳統地方民居、尺度適宜的小街巷系統、完整的騎樓式商業街、豐富的城市水系、地方特色樹種,以及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和傳統特色文化。
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等活動,讓古城泉州化身為閃耀舞臺。圖為泉州與波蘭南音愛好者合作進行南音表演。(張九強 攝)
談及古城的歷史價值,泉州城市規劃建設專家顧問組組長周焜民認為,泉州古城是中世紀「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城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是古城豐富歷史遺存中的最大特色」。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項目的22處代表性古蹟遺址中,有7個位於古城內。其中,泉州市舶司遺址,是全國現存唯一的古海關遺址,見證了宋元明三朝海上貿易的繁榮;南外宗正司,是遷居泉州的宋代皇族群體的管理機構,它的設置進一步強化了國家政權對泉州海洋貿易的推動,體現了強有力的官方管理保障;開元寺是宋元泉州規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大雄寶殿殿後簷明間兩柱輝綠巖雕刻的印度教石柱,呈現了宋元時期泉州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清淨寺是中國現存的創建年代最早、最具典型古阿拉伯伊斯蘭建築風格的清真寺;泉州府文廟是江南地區最大、規格最高的孔廟,體現了「文獻之邦」「海濱鄒魯」的深厚積澱。
文物密度大
6.41平方公裡 57處市級以上文保單位
從泉州府文廟出發,不遠處就是清淨寺,間隔不到百米便是通淮關嶽廟,再走一段就能看到印度教遺址番佛寺,附近還有明萬曆進士、「東觀侍讀、西臺御史」吳龍徵故宅即現今的吳氏大宗祠,與泉州市舶司提舉蒲壽庚有關的棋盤園、講武巷、東魯巷……
「三五步就有一個文物古蹟,三五步就能看到一個名人故居,三五步就可聽聞古街巷裡的遺聞軼事、民間傳說。」周焜民對泉州古城歷史遺存的密集程度這般形容。
「小白」穿梭古城(莊麗祥 攝)
古城文物之多,還可以用一組數據來證明。據統計,6.41平方公裡的古城範圍內,共有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69處古建築及近現代重要史跡、代表建築等傳統風貌建築。
古城肌理好
173條街巷 保留千年古城格局風貌
密集的文物古蹟背後,是泉州古城1300多年的深厚文化積澱,也是泉州古城肌理得到較好保護的佐證。
按照最新的《泉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統計,泉州古城173條街巷,其中包括西街、裴巷、金魚巷等36條一類歷史街巷,臺魁巷、通政巷、米倉巷等104條二類歷史街巷,以及東街、塗門街、講武巷等33條與歷史格局相似的街巷。縱橫交錯的老街巷,就像從歷史延伸至今的脈絡,較完好地保留泉州古城的格局風貌,見證了「刺桐城」的繁忙與富庶,也在煙火氣中傳承著千年歷史文脈。
古城徒步活動成為許多年輕人了解古城的新方式 (張九強 攝)
泉州文史專家楊清江說,許多專家、學者十分讚譽泉州古城的歷史脈絡、肌理空間。被譽為「古城守望者」的阮儀三也曾表示:「滿街的古厝、保存完好的城市肌理,都帶給人們震撼的感覺。」
古城肌理能夠得到較完整的保護,得益於泉州對保護歷史文化名城路網格局的重視。據泉州城市規劃建設專家顧問組成員、高級工程師謝玉文介紹,泉州入選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後不久,就編制了《泉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隨後又編制了《泉州市古城控制性詳細規劃》,將古城「三片一線」(三片即以開元寺為核心的西街保護片、以府文廟為核心的中心區保護片、以天后宮為核心的城南保護片,一線即中山路)列為重點保護區,為古城傳統格局、歷史古蹟和建築群體保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7年我市再次修編《泉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對古城的保護更加嚴格和完善。
「如今,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四個層次的保護,從大到小,為古城保護加碼,希望今後在有序的修舊如舊、整治更新中,更好地延續古城風貌。」謝玉文說。
泉州晚報今天推出特刊
《泉州古城:顏值氣質 活韻生香》
點擊下圖觀看電子報特刊
泉州通客戶端也推出相關專題
《泉州古城:顏值氣質 活韻生香》
來源:泉州通客戶端
記者:孫燦芬、陳凌鷺、陳智勇、黃寶陽、吳拏雲、周湖健、殷斯麒、賴小玲
通訊員:尤婷婷
實習生:劉炅
編輯:朱淇齊
審核:江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