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活韻生香

2020-12-09 騰訊網

點擊播放 GIF 0.9M

「潤物無聲」——這不僅已經成為泉州古城文化的一張響亮名片,更是古城近年來文化IP打造的生動寫照。以春風化雨的文化培植,連續4年開展的古城徒步活動、環灣自行車賽古城段展示推介、「潤物無聲」創客孵化計劃和主題展覽、國企平臺機制創新運作古城項目……一系列古城文化IP的打造,不僅為古城增添活力,也在潛移默化中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古城、身體力行地參與到古城保護發展中來,激發了更多人對古城的文化認同感,泉州古城文化符號漸入人心,掀起了一股古城文化熱潮。

□泉州晚報記者殷斯麒

體育IP: 徒步活動解鎖古城「活化」

2016年6月,泉州市舉辦了首屆古城徒步活動,受到熱捧。4年來,民間掀起古城徒步文化深度遊的熱潮,增強了古城活力,喚起年輕人保護古城的意識,進一步「活化」了泉州古城。一年一度的古城徒步已然成為一場全民狂歡的健走嘉年華,在穿越中感知古城風貌,傳遞城市文明。

泉州古城 (陳英傑 攝)

2019年古城徒步,以強大的號召力點燃了許多人的心。45286人報名,再創新高。從2016年第一屆徒步活動以來,來自五湖四海的報名者就不斷創新高。這其中,有帶著家人走讀古城的,有跟愛人攜手共行的,有與朋友精彩穿越的,還有為了真正挑戰自我的……無論何種原因,他們在古城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回憶。在朋友圈、微博,一張張滿是笑臉的照片生動記錄了關於古城的美好回憶。

鳳凰花開的開元寺

延續4年的古城徒步活動,不設門檻、不限身份,參與範圍覆蓋全世界,參與者年齡範圍覆蓋廣泛、參與群體多樣,是一場全民性的活動,成為更多人解鎖泉州城市的新方式。貫穿其中的非遺文化,以活靈活現近距離接觸的方式,生動演繹著泉州文化的內涵,讓參加者在走街串巷中感知魅力。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場全民健身的熱潮,潤物無聲地推動著古城的保護和活化,泉州文化在更廣的範圍內傳播和弘揚。古城徒步活動,不僅是領略古城風韻的徒步,更是一種探尋不止、抱團向上精神的淬鍊,成為展示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優勢,向全國乃至全球講好中國海絲故事的重要平臺。

古城徒步活動成為許多年輕人了解古城的新方式 (張九強 攝)

環灣自行車賽成為推薦泉州名片的新IP (陳起拓 攝)

而作為全球唯一以「海絲」和「環灣」為主題的專業自行車賽,環泉州灣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在海內外享有盛名。2018年比賽以「海絲·青山·古城」三個獨具特色的泉州標籤,設計「海」「山」「城」三條賽道,全方位、立體化展示泉州的多元文化、多彩城市。通過古城賽段,讓自行車的小小車輪,帶領大家領略精彩的泉州故事,讓全世界的人民感受古城的魅力。「古城的每條街巷,都有自己的故事。泉州的『海』『山』『城』充滿著各自的精彩。」兩大活動的主辦方表示,精彩的全民嘉年華,將成為泉州每年一度的海絲人文盛會,成為打開泉州文化旅遊最好方式之一。

文創IP:「潤物無聲」促文旅融合

每到節假日,泉州古城都會成為焦點。熙熙攘攘的遊人、西街小廣場的創意集市、金魚巷「潤物無聲」展覽等成了朋友圈、微博裡刷屏的動態。這些吸引眼球的動態裡,毫無例外都有年輕人的身影,或是遊覽的年輕人,或是年輕的策展人。不斷湧入的年輕文創者,得益於我市在泉州古城保護活化業態、加強業態培育和引導所作出的努力。泉州古城「潤物無聲」青年創客文化IP孵化工作的啟動,讓更多青年文創工作者在古城找到了實現夢想的一條大道。

潤物無聲系列演出、展覽常態化進行。(殷斯麒 攝)

走進金魚巷,古色古香的巷子裡有五間「潤物無聲」的展廳,年輕創客們帶著自己的作品進行展示。我市啟動泉州古城「潤物無聲」青年創客文化IP孵化工作,以金魚巷等古城範圍內適宜空間為依託,以政府鼓勵支持為動力,以政策扶持為手段,有效整合多方資源,吸引眾多青年創客入駐古城。

孵化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試驗期,主要依託金魚巷22號5家店鋪,以4個月為期,甄選15名創業者入駐。第二階段培養期,通過第一階段考核的孵化對象,將轉移至古城範圍內集合空間進行重點孵化,可享有講座培訓和學習考察、獲取第一手行業諮詢以及專業顧問團隊的創業諮詢服務,參與市場競爭考驗。孵化時間為3年一期。第三階段成熟期,隨著不斷成長起來,創業團隊最終固化為兼具商業價值和文化內涵的獨立IP。完成孵化的創業項目,或可獲得市文旅集團投資支持,在古城創立獨立經營店鋪。作為最終受益者,孵化成功的IP則需要以協助孵化、經驗分享等方式,反哺古城孵化工作。

據潤物無聲孵化計劃運營團隊成員蔡舒翔介紹,2016年10月至今,創客計劃孵化了近25個品牌,不少年輕創客受益匪淺,並打開了古城的文創市場,也促進了古城的文旅融合。

文藝活動IP:以藝術之名驚豔海內外

藝術之光閃耀刺桐古城。連續舉辦了四屆的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規模和影響不斷擴大,以藝術之名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交流優秀文化成果,促進文化合作提供了重要平臺。

潤物無聲系列演出、展覽常態化進行。(殷斯麒 攝)

多項活動在古城開展,非遺演出的魅力令全世界驚嘆。海藝節期間,古樸典雅的梨園古典劇院裡上演了精彩的梨園戲,國際南音大會唱吸引大批粉絲前來觀看,精彩的國際木偶展演讓人領略東西方木偶藝術碰撞的火花……

2016年央視猴年春晚分會場、2019年央視春節戲曲晚會泉州分會場在泉州府文廟錄製,市府文廟管委會主任何振良激動不已:「泉州府文廟承載著燦爛的文明,挖掘闡釋文物資源優勢,讓文物『活』起來,是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任務。」這座千年文廟,兩度在全國人民面前美麗綻放,彰顯了影響力和美譽度。更多的人,見微知著般地從保存完好的文廟風採中感受到泉州古城的人文魅力。

2018年元宵節,一場「刺桐點燈紅」——2018年泉州古城元宵筆會在古城舉辦。包括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王祥夫、任林舉,作家出版社原總編輯張陵,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等以及來自《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詩刊》等報刊的海內外20餘位知名作家齊聚泉州。在4天時間裡,他們看燈會、逛街巷,體會刺桐古城濃烈的傳統佳節氛圍、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藉由他們獨特的視角與細膩的筆觸,書寫刺桐古城故事,不少優秀的文學作品應運而生,最終彙編成冊結集出版。「這裡總有讓人怦然心動的傳奇,這座城市的味道也便藏匿於此。」著名文學刊物《山花》的主編李寂蕩說道。

機制創新IP:引入國企平臺運營古城項目

一個個文化項目落地、一次次活動成功舉辦,古城文化IP的愈發閃亮,背後離不開相關部門、國企平臺、項目指揮部等的多方聯動。以機制創新破解難題,高效運轉的項目推進流程,快速響應的人才調配機制,各個部門和平臺暢通的溝通機制,為泉州古城的文化復興、品牌打造提供了堅實保障。

正音書院開闢公益閱讀空間 (殷斯麒 攝)

在泉州市文廟蔡清祠旁,剛剛復建投用的正音書院吸引了很多孩子和家長。在這裡,快速閱讀公益體驗課和「正音領讀者」徵集活動正在進行。「正音書院是泉州市首個復建完畢並投入運營的古代書院,這也是我們盤活國有資產,復興古城文化的一個舉措。我們希望活化利用正音書院,使之成為泉州閱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造泉州青少年文學素養提升基地。」泉州市文旅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龔志陽告訴記者,書院復建後必須通過適度的運營,才能真正可持續發展。

引入國企平臺運營古城項目,實現資源優化,也解決了後續長效管理機制的問題。2019年正月初三,西街遊客中心正式開放,由泉州市文旅集團運營。「這裡不僅有古城最美的天台,更是了解古城旅遊的一扇窗口。一樓是古城文創產品展廳,可以看到最具有泉州味道的東西。二樓還能不定期看各種主題文化展,了解泉州旅遊特色。三樓是最美天台,俯瞰西街。在遊客中心裡,還能諮詢旅遊線路等,服務很好。古城IP的打造是多方合作的成果,包括政府部門、國企平臺、項目指揮部等通力協作,我市成立泉州市文旅集團對古城的保護發展有重要意義,對於整合資源、接軌市場、吸納文化人才、統籌資金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市古城辦相關工作人員表示。

來源:泉州晚報、泉州通

END

相關焦點

  • 泉州古城:顏值氣質 活韻生香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汪勃說:「泉州古城是文化傳承有序、信仰協同發展的典範,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近年,泉州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重要論述,古城不斷保護發展,愈發呈現顏值氣質、活韻生香的動人魅力。
  • 泉州古城:顏值氣質 活韻生香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汪勃說:「泉州古城是文化傳承有序、信仰協同發展的典範,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近年,泉州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重要論述,古城不斷保護發展,愈發呈現顏值氣質、活韻生香的動人魅力。活,是海納百川的開放包容,是獨特文化的原生態保護傳承。歷史上,中華文明從這裡走向世界,海絲沿線各國人民在這裡和諧交流交易。
  • 千年古城的古遺蹟「活記憶」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活記憶承載著千年古韻。 自盛唐起,泉州古城開始興建,五代及宋、元、明,隨著海外交通和對外貿易的繁榮與興盛不斷擴大。宋元時期,刺桐港的海上貿易活動空前繁盛,帆檣林立,梯航萬國,留下了「漲海聲中萬國商」「市井十洲人」的繁華圖景。
  • 文創裡的泉州古城印記
    □商報記者 蘇田田 文/圖 泉州是大家永遠無法割捨的記憶與情感,每位創客心中都有一份「泉州情」。當產品和文化元素碰撞出新火花,越來越多的泉州古城元素創意被融入工業文創設計中。 盡顯古城魅力 日前,在首屆「海絲杯」海峽兩岸(泉州)工業設計頒獎活動上,記者看到,在「非遺+文化創意」組作品成果展示區裡,洛陽橋、鐘樓、老君巖、石敢當、滴水神獸、紅磚厝……這些泉州古城元素被創意地融入工業文創設計產品中,從古厝形制的茶具到滴水獸樣貌的廚房瀝水器,再到立足健康生活的自動手扶梯消毒裝置等眾多基於生活的設計新品有望落地,服務市民生活。
  • 福建泉州正音書院復建揭牌 啟動「古城悅讀」計劃
    堅持古城復興「內修於心,外修於形」的泉州,正大力推動古代書院向現代新型書院發展和創新,為書院注入新的活力、功能、業態。近年來,泉州各地已有不少古書院在遺址的基礎上完成復興,目前梅石書院、寶海庵書院、新山書院等正在復建或籌劃復建。
  • 民宿 泉州古城新窗口
    林小姐不是第一個有這個疑問的人,不少在假期想來泉州旅遊的外地遊客,紛紛感嘆古城民宿一房難求。近年來,隨著泉州古城知名度的進一步提升,許多遊客慕名而至,據統計,今年「五一」期間,我市接待中外遊客超過170萬人次,去年同期為106萬人次,遊客劇增,讓古城內的民宿、酒店等全線爆滿。
  • 古城泉州花燈傳承人元宵忙
    (新春走基層)古城泉州花燈傳承人元宵忙  中新網泉州2月13日電 (孫虹 肖銘微)2月13日,臨近豬年元宵節,「泉州花燈」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曉萍的工作室裡,他和女兒正在加班加點製作花燈。  每逢元宵佳節,福建省泉州市的大街小巷都會掛滿各色花燈,照亮這座千年古城。
  • 央媒超過三十次聚焦 泉州古城文化符號漸入人心
    成為央視春晚分會場後,過去的一年,央媒超過三十次聚焦泉州,古城品牌打響、知名度提升。近日,央視名牌欄目《記住鄉愁》劇組走進西街攝製,欄目開播四年來已經五次聚焦泉州。「泉州保留了非常正宗的中國傳統文化味道,無論是宗祠文化,還是海絲文化,多元包容文化令人驚嘆。每一次在泉州都可以發掘到不同的拍攝主題。」多次來泉拍攝的《記住鄉愁》攝製組編導王曉宇說。
  • 煙火與詩意共生 市井與藝術並存「泉州古城」圈粉乘風破浪的姐姐
    「作為閩南文化的發祥地,無論是令人垂涎的海蠣煎、土筍凍、薑母鴨,還是音樂活化石的南音、戲曲的梨園藝術,泉州既保留著千年歷史的留存,也呈現出世界文化多元交融,還有古老與時尚的碰撞,這座『活』的古城無疑是一座極具人文旅遊魅力的新地標。」
  • 泉州古城英文講解學員向外國友人宣傳推介泉州
    20名外國友人在泉州走街串巷,體驗閩南文化與端午民俗。昨日,泉州市古城辦、泉州市文旅局組織開展了「海絲泉州 粽情古城」泉州古城文化旅遊資源宣傳推介活動,由第五屆泉州古城英文講解學員帶領外國友人遊覽古城,全程英文講解,並體驗泉州傳統美食製作技藝。
  • 福建泉州:書香古城 「復活」書院
    復建後的泉州正音書院正式揭牌,對外開放。新華網發(林楷煜 攝)新華網福州6月1日電(王雄)5月30日,位於福建泉州府文廟朱泗橋西北側的正音書院復建揭牌,這是泉州啟動復建書院工作以來投用的首個書院。擁有千年歷史文化底蘊的泉州,歷朝歷代都有許多書院落戶古城。自唐末到清末,泉州歷代共建有書院73所,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不少書院已湮沒於漫長的歷史歲月裡。其中,正音書院源於清初朝廷設立的語音訓練班。據記載,泉州歷史上曾設立過4所正音書院,分別位於泉州百源庵、承天寺、奉聖鋪和鐵爐鋪。
  • 泉州崇武古城遊記
    春末夏初,海邊的小城並不太炎熱,難得閒來無事,決定去泉州有名的一座古城逛逛,古城臨海而建,古僕雄偉!海岸沙灘怪石林立,是初夏的時節,出遊勝地!這座古城便是坐落於泉州惠安縣的崇武古城!崇武古城位於惠安縣東南海濱,瀕臨臺灣海峽。
  • 潮州掠影:一座古城的活色生香
    而據有關專家所言,從另一個學術角度出發,目前我國保存完好的古城,第一梯隊是雲南麗江和山西平遙。第二梯隊是具有歷史風貌的古城,只有4個,潮州是其中一個。曾經有人考究過潮州古城的格局,嚴整有序,經緯分明,非常符合堪輿學的規律。堪輿學是中國傳統建築憑籍的依據,講究「冬背風向陽,夏迎風納涼。」
  • 觀木偶劇、賞南音、品古早美食 泉州古城演繹文化慢生活
    ­  丹麥學生團徒步穿越古城­  丹麥與泉州相距萬裡,地理的隔閡並沒有阻擋兩地的文化交流。「五一」期間,來自我市國際友城丹麥霍爾拜克市泉湖中學的二十多名師生,應泉州一中邀請來泉交流,進行了一次「徒步穿越古城」之旅。­  「泉州獨特的文化底蘊讓人驚豔不已、意猶未盡,這是我帶著學生第二次探訪泉州。」
  • 開元寺:泉州佛教信仰與泉州古城的標誌
    隋唐時期,泉州信佛崇佛之人不斷增多,佛教更是迅猛發展。唐垂拱二年(686),泉州興建著名的開元寺。相傳建寺之初,此處原本是泉州人黃守恭的桑園。一日,有僧名匡護禪師,向黃守恭求地建寺,黃守恭心中雖極不情願,但又無法直接推辭,便推諉說道:「假如你能夠讓園中的桑樹在三天之內開出白蓮花,則可!」
  • 尋訪泉州古城裡的狀元史跡
    被譽為「海濱鄒魯」的泉州,文化底蘊深厚,自唐宋以來文風熾盛,才俊輩出,其中不乏文武狀元,而且不少是他們所處時代有口皆碑的清官廉吏。 狀元井、狀元祠、相公巷……在古城,泉州古代狀元們留下了諸多遺蹟和傳說故事,記者請來泉州文史工作者,帶我們一起探訪狀元們在古城留下的痕跡,共同領略他們為人為官的氣節和風骨。
  • 泉州老街區轉型路在何方追蹤 復興古城文化
    《老街區轉型 敢問路在何方》追蹤 復興古城文化 助力老街轉型報導見報之後,引起不小的反響,不少市民在泉州晚報社官方微博和泉州通上留言,或致電本社24小時熱線96339,他們認為,傳統文化是老街區的獨特生命力,保護好古城傳統文化,才能助力老街區轉型。
  • 讓古城留住古早味 福建泉州編制古建築修繕導則
    讓古城留住古早味 福建泉州編制古建築修繕導則人民網泉州11月20日電(劉燕婷)宋元時期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城,有著千年歷史,境內古建築星羅棋布。有關數據顯示,福建泉州市共有1.3萬餘棟歷史建築普查線索,正式公布1199棟,掛牌保護的傳統歷史建築669幢。
  • 外國友人端午可免費遊古城 泉州古城英文講解學員將全程英文講解
    泉州網6月24日訊 (記者殷斯麒)在泉州的外國朋友注意啦!端午節邀請你們免費遊覽古城,想參加活動的可以通過泉州市文旅局公眾號報名。記者從市古城辦了解到,為進一步宣傳推介泉州文化旅遊資源,增強泉州海外知名度,推廣「海絲泉州」品牌,展示古城文化旅遊魅力,25日上午,泉州市將開展「海絲泉州、粽情古城」泉州古城文化旅遊資源宣傳推介活動,由第五期泉州古城英文講解學員帶領外國友人遊覽古城,全程英文講解,並品嘗泉州美食。
  • 泉州已培訓上崗131名古城講解員 「代言」泉州城
    「我們從這裡出發,找一找海絲的印記,感受一下打開泉州的正確方式。」這個站在遊客群中,落落大方作著講解的小姑娘叫唐昕妍,泉州市實小五年級學生,剛從第四期泉州古城講解員培訓活動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名小小「講古人」。周末一有時間,她就穿上古城講解員專屬T恤,向市民遊客義務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