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凱裡銀飾刺繡博覽會促進各大名繡交流融合

2020-12-14 全球紡織網

中國·凱裡銀飾刺繡博覽會促進各大名繡交流融合

2012-11-28 15:13:50 來源:網上輕紡城

11月18日-22日,第五屆中國凱裡原生態民族文化旅遊節暨首屆中國凱裡銀飾刺繡博覽會在貴州凱裡舉行,來自山西、山東、青海、安徽、湖南、四川、江蘇、湖北、廣東、雲南、廣西、重慶等12個省市的參展代表團和海內外眾多嘉賓受邀參加了此次盛會。

地方標準規範行業健康發展

據記者了解,《地理標誌產品黔東南苗族銀飾》、《地理標誌產品黔東南苗族刺繡》兩項貴州省地方標準於日前發布實施。該兩項標準填補了國內苗族銀飾、刺繡工藝品標準的空白。

現在很多人在苗族銀飾和所謂的苗銀之間認識上存在誤區。記者在展會現場採訪一位銀飾企業參展商時了解到,傳統認為,苗族銀飾就等於苗銀,但事實上並非如此,苗銀是白銅,並不是銀,是銀飾市場不規範的一種產物。真正的苗族銀飾含銀量是比較高的,這在此前發布的《地理標誌產品黔東南苗族銀飾》中有明確規定,即,原料需採用800以上純度(用千分數最小值/‰計)銀及其合金。配件材料的純度應與主體一致。因強度和彈性的需要,足銀、千足銀飾品配件的銀含量不得低於925‰。該參展商表示,以往在很多展會中看到一些展商打著苗族銀飾的旗號展示的確是白銅工藝品,這對消費者是一個誤導,而地方標準的制定對整個銀飾產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行業協會助推企業「抱團」做強

黔東南州民族工藝品行業協會的彭女士告訴記者,此次銀飾刺繡博覽會,對於推動黔東南州民族文化來講,有很實際的具體意義。它把苗族侗族的文化產業推向了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以前無論是銀飾還是刺繡,都是各自為政,小作坊式的發展規模,目前在政府的積極鼓勵支持下,成立眾多的民族工藝品行業協會。今年8月23日,600家企業加入了行業協會。凱裡舉行這個博覽會,把黔東南州從事銀飾刺繡加工的企業和個人匯聚起來,利用行業協會的平臺把銀飾刺繡產業做大做強。另外,政府還將對民間的個體工匠進行定級,把他們的產品集中起來,政府相關部門還將無償地對行業人員進行專業的技能培訓,力爭培養好民族文化的傳承人。彭女士稱,「我們不僅要參加本地的展會,還將走出貴州,邁向全國。」

在蜀繡展館,展館負責人告訴記者,苗繡更強調實用性,蜀繡和苗繡也不存在競爭關係,蜀繡有很多地方還要向苗繡學習,各個繡種之間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相互學習的相互借鑑,共同發展的關係。

思路創新引領「繡」文化走出國門

在蘇繡展區,來自蘇州鎮湖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師薛金娣女士告訴記者,她七八歲已經開始學習刺繡,十二三歲可以自己交貨拿貨,十六歲的時候以當時最小的年齡考入了吳縣刺繡廠,從此她便一頭扎入到她的刺繡王國裡去,並於2000年創辦有自己獨特藝術風格的工作室--臻繡軒繡莊。2005年被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世界華人交流協會、美國海外藝術家協會、世界人物出版社聯合評為「世界傑出人物」。在回答記者有關苗繡和蘇繡的差別問題時,薛女士表示,本次受主辦方的邀請來到凱裡參加專業的刺繡博覽會是一次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苗繡和蘇繡的差異主要是地域差異的問題,苗繡有自己獨特的民族特色,相對於蘇繡更多是工藝品、藝術品的性質,苗繡則更多強調了日用和實用的性質。對於此次凱裡舉辦的刺繡博覽會,薛女士表示,全國各個繡種的藝術家和藝術品通過展會聚在一起,是很好的相互借鑑學習的機會,所以這對於整個刺繡文化的弘揚與發展都有重大的意義,非常感謝主辦方提供這樣的一個機會和平臺。

另外,薛女士也向記者談到了未來中國刺繡藝術的發展。通過此次參展,她也感受到,刺繡藝術要想真正得到市場認可,必須不斷進行創新發展。比如,蘇繡完全可以借鑑苗繡日用品的功能性質,以更好地打開市場。如果能把中國的刺繡藝術和一些國際知名的時尚奢飾品品牌結合起來,也是一個古典與時尚相結合的很好典範。

相關焦點

  • 今年凱裡銀飾刺繡博覽會獨具「匠」心
    一錘一鑿打造美麗明天,千針萬線繡出美好生活。以「弘揚工匠精神,共築民族品牌」為主題的2017中國(貴州)國際民間工藝品博覽會暨第六屆中國·凱裡銀飾刺繡博覽會將於11月17-20日在貴州省凱裡市舉辦。
  • 2018貴州國際民間工藝品博覽會暨凱裡銀飾刺繡博覽會開幕
    武敏 攝2018貴州國際民間工藝品博覽會暨第七屆凱裡銀飾刺繡博覽會開幕中新網貴州凱裡7月20日電(袁超 賀俊怡)以「弘揚工匠精神 共築民族品牌」為主題的2018貴州國際民間工藝品博覽會暨第七屆凱裡銀飾刺繡博覽會(以下簡稱博覽會)20日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裡市舉行,萬餘件海內外民間工藝品亮相。
  • 第七屆中國·凱裡銀飾刺繡博覽會將於7月20日舉行
    近日,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2018中國(貴州)國際民間工藝品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凱裡銀飾刺繡博覽會(以下簡稱民博會)將於7月20日在凱裡高鐵南站舉行。  距離博覽會的時間越來越近,展館的建設怎麼樣了?
  • 凱裡銀飾刺繡:「繡」出多彩貴州美
    張玉玲 攝 人民網凱裡11月19日訊 11月18日,2017中國(貴州)國際工藝品博覽會百家繡娘合作社現場訂單洽談會在凱裡苗侗風情園舉行,凱裡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楊宗振出席並致辭。 會後,採訪團先後觀摩了苗妹公司的民族手工刺繡車間、民族手工銀飾車間及苗妹非遺博物館。
  • 以品牌化、市場化促產業化,看「大山裡的民族文化博覽會」蝶變
    銀飾工匠現場接中外嘉賓定製的手鐲,在展廳最高的舞臺上表演的畫面被國內主流媒體廣泛傳播。國內各大繡種、各大文創名企在這個展會上共同面對市場。泰國、越南、寮國、巴基斯坦、斯裡蘭卡、緬甸等國文化企業積極參加,使這個自辦品牌的展會,在對內承擔著「文化+扶貧」使命的同時,也成為中國民族文化產業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展示交流的獨特平臺。
  • 第六屆中國·凱裡銀飾刺繡博覽會招商項目懇談會成功籤約5個項目...
    11月17日,2017中國(貴州)國際民間工藝品博覽會暨第六屆中國·凱裡銀飾刺繡博覽會招商項目懇談會在凱裡舉行;成功籤約項目5個,投資金額達6.97億元。  招商會懇談會邀請來自全國50多家在黔東南有投資意向的優強企業主要負責人參加會議;還有州發改委、州工信委、州住建局、州農委、州商務局、州旅發委、州投資促進局、凱裡市、黃平縣、三穗縣、天柱縣、黎平縣、從江縣、雷山縣、臺江縣、劍河縣、凱裡經濟開發區
  • ...技術學院參展2018貴州國際民間工藝品博覽會暨第七屆凱裡銀飾...
    7月20日—23日,以「弘揚工匠精神  共築民族品牌」為主題的2018貴州國際民間工藝品博覽會暨第七屆凱裡銀飾刺繡博覽會在凱裡高鐵南站商業廣場舉行。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攜手校企合作企業太陽鼓苗侗刺繡有限責任公司、黔山錦繡民族服飾有限公司、畢業生創業團隊黔承世錦等單位一同參展。
  • 中國雷山苗族銀飾刺繡博物館開館
    11月9日,貴州省雷山縣「中國雷山苗族銀飾刺繡博物館」在縣城舉行隆重開館儀式。雷山縣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因苗嶺主峰雷公山在境內而得名,距貴陽180公裡,距凱裡42公裡。全縣國土面積1218.5平方公裡,轄4鎮5鄉,154個行政村,6個居委會。
  • 彭萍:用心血鋪底、執著情懷、藝術毅力凝聚刺繡唐卡
    代表作品:刺繡唐卡《六道輪迴》榮獲2013中國(貴州)國際民間工藝品博覽會暨第二屆中國.凱裡銀飾刺繡博覽會傳統刺繡類金獎;刺繡《紅燒肉》榮獲2013中國(貴州)國際民間工藝品博覽會暨第二屆中國.凱裡銀飾刺繡博覽會傳統刺繡類銀獎;刺繡《凝望》榮獲2013年第48屆全國工藝品交易會「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賽銀獎;
  • 非遺|凱裡苗族刺繡——千針萬線的「身上史書」
    苗族刺繡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舟溪鎮曼洞村被譽為「刺繡之鄉」。刺繡是苗族女性的專利,刺繡能手遍布全市廣大苗寨,苗族刺繡是一種美化服飾的古老手工藝,苗族婦女使用彩色絲線將獨特、古樸、繁複的美麗圖樣刺繡在服裝上,其繡品色彩豔麗、對比強烈,苗繡銀飾共同構成苗族女性盛裝的主體。
  • 「繡」掉貧困帽 打「銀」攻堅戰
    吳朝昌從20歲開始走出家門,到凱裡打銀飾,2011年加入凱裡市銀飾協會,三年前才送銀飾作品參加民博會,認識了很多客戶,嘗到了甜頭。 今年,村裡剛成立宏光銀飾專業合作社,有社員50戶。現在,全村有100戶左右,分別在臺江、施秉、黃平、凱裡等縣市從事銀飾加工產業。
  • 以物動人,以手言心——李汕明與銀飾的風花雪月
    銀飾,質地柔韌,歷經了千年卻能傳承至今;清冷高貴,像一抹月色,落一地雪光,銀也是中國最為傳統的器具之一。中國銀飾文化歷史悠久,品類紛繁,從古至今,人們對銀器的青睞從未減淡過半分。銀器尊貴精緻,光而不浮,雅致與端莊兼備,別有一番清高風骨,能夠很好地彰顯個人的品味與審美藝術。
  • 凱裡經開區將把文化產業園建成旅遊景區
    近幾年來,凱裡經濟開發區依託當地風情濃鬱、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資源,按照園區景區化、景區特色化的發展思路,投資上億元,高標準規劃建成了民族文化創意產業園,集苗侗民族文化旅遊產品創意設計、生產製作、商品交易、文化交流、非遺展示、就業培訓、創新創業等功能於一體,吸引了20餘戶企業入駐,成為一個苗侗文化高端產業基地和旅遊景區
  • 凱裡市「非遺+旅遊」文旅融合有活力
    苗妹非遺博物館一角 (龍文芳) 近年來,凱裡市持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進一步突出民族文化資源優勢,通過「非遺+旅遊」模式,增強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推動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凱裡市充分依託當地苗族文化資源,進一步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管理辦法,全面加強民族文化基因的保護和傳承,將現有的國家級、省級、州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134項作為凱裡市的優秀旅遊資源加以利用和開發,重點扶持酸湯魚製作、苗族銀飾、苗族刺繡、苗族蘆笙製作、亻革 家蠟染等少數民族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不斷提升凱裡非遺文化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 凱裡銀光閃閃的藝術世界——苗族銀飾
    苗族銀飾鍛制工藝是世代相傳的,由於生產條件的限制,苗族工匠對銀飾的加工過程全靠手工,因而練就了高明的手工工藝能力,使得苗族的銀飾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精工之作,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2006年5月20日,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服飾的刺繡針法繡挑、補貼和編結
    少數民族刺繡最早是以植物纖維紗線在自織的土布戳紗一即單色線繡,或白地蘭花,或藍地白花,粗獷質樸,富於鄉上氣息。現今所見各少數民族服飾多用彩繡,且有平繡和凸繡之分。平繡流行面較廣,凸繡是在底布上多鋪幾層剪紙花,使所繡花卉凸出,有立體感。在黔東南的臺江縣施洞一帶,婦女們為了突出刺繡的立體感,常常將同一紋樣的剪紙作鋪墊,然後在其上施針繡繪,與粵繡為突出浮雕般的藝術效果而用棉絮作底墊的方式異曲同工。
  • 國家第一批非遺刺繡工藝:廣繡的前世今生
    廣繡,顧名思義,也就是廣州的刺繡。從記錄上來說,是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的刺繡工藝。主要分布在廣州及南海、番禺、順德等珠江三角洲一帶。廣繡與潮州的潮繡合併稱為粵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其它刺繡分別是江蘇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和四川的蜀繡。廣繡之所以能夠在廣州發展壯大,是因為廣州是中國華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建成已經有2200年歷史。
  • 繡完膚色繡精神——麗湖社區老年人手工刺繡活動
    滿山紅綠紫黃青,幾度拋針繡得成?寄語天仙瀛海月,繡完膚色繡精神。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最珍貴的物種之一,國家相關部門已呼籲,要加強保護、發揚這一民族文化珍寶為了傳承與推廣我國手工刺繡這一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老年人以民族文化為根基的現代設計手法及設計理念,在麗湖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由麗湖社區黨委、麗湖社區工作站、麗湖社區居委會主辦,深圳市象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的主題為
  • 中國80後繡郎繡娘拿下刺繡「奧斯卡」
    為學習頂級的刺繡技法,張曉星和宋亞樵先後前往英國和法國的知名刺繡坊學習。前者是英國皇家御用的繡坊,已經有250年的歷史,它們最擅長的一種技法叫做金繡,據張曉星說,英國皇家軍服上的胸章採用的就是這種技法。而後者同樣大名鼎鼎,自1858年創始以來始終和巴黎時裝周保持著密切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