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服飾的刺繡針法繡挑、補貼和編結

2020-12-11 童哥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民族服飾的刺繡針法最常見的屬刺繡了,通常在少數民族服飾的衣袖、套袖、衣襟、盤肩、衣腳、褲腳、裙腳以及帽子等裝飾部位上都能見到。少數民族刺繡最早是以植物纖維紗線在自織的土布戳紗一即單色線繡,或白地蘭花,或藍地白花,粗獷質樸,富於鄉上氣息。現今所見各少數民族服飾多用彩繡,且有平繡和凸繡之分。平繡流行面較廣,凸繡是在底布上多鋪幾層剪紙花,使所繡花卉凸出,有立體感。在黔東南的臺江縣施洞一帶,婦女們為了突出刺繡的立體感,常常將同一紋樣的剪紙作鋪墊,然後在其上施針繡繪,與粵繡為突出浮雕般的藝術效果而用棉絮作底墊的方式異曲同工。

[辮繡]其製作順序是先將剪紙紋樣貼在布料上,再根據紋樣的要求,將八根或十二根彩線套在一個簡單的凳架上,用手工編成三毫米寬的辮帶,按剪紙的輪廓,由外向內將辮帶平盤繞織繡滿,辮帶的走向明顯,呈比平繡更突出的浮雕感和肌理效果;體現出粗獷、樸實、厚重的藝術趣味。辮繡主要用作袖片花、領花、肩花。

辮繡

[納錦繡]其特點是以布料的經緯線戳針,用鎖絲法鎖邊。由於針法以戳為主,因而圓線、曲線較少,均是以適度寬長的直線構成菱形、矩形、三角形等,層層疊套組成各種幾何圖案,一套母題與另一套母題輪換套疊。此法以清水江畔的凱裡以及旁海、灣水一帶苗寨最為典型和普遍。

[堆繡]又叫堆花、貼花、補花。其方法是以漿了皂角水的彩色綾子剪成底邊較大的三角形,再把底邊兩角向中摺疊,成為帶尾的小三角形,然後把這些小三角形從花塊的中間起一層比一層稍退後的堆釘起來,有的還在中央釘成一些花紋,制完後,可看出一層層的小尖角,由內向外伸展著,構成各種花鳥圖案。此法過去盛行於雷公山麓四周的臺江、雷山、凱裡諸縣市,許多整體的花飾都用堆花,是頭等盛裝的標誌。苗家叫它「歐趕良」一即尖角衣,穿戴時不僅必須釘上銀飾構成「銀衣」,而且還要佩戴銀冠和數量極多的手串和項圈。由於堆繡費工費時,花費又大,現在已多被各種刺繡取代。雖然少數老年婦女仍用堆繡作飾,但僅限於領花、肩花、袖花等部位,範圍已大為縮小。

堆繡

[疊繡]疊繡的材料和花瓣的準備同堆繡基本一致,但鋪花方法不同。譬如一朵花,先將花瓣外圍平藝術效果也各異。數紗繡的用途多做繡花、領花、肩花。貴州凱裡、黃平、施秉等縣市苗族流行此法。

|打籽繡]其做法是在紙花紋樣的邊緣,先用一根以白絲線緊裹在粗棉線上的白線圍住,再用一根普通線把它打緊,然後就在花內插繡。每一針插上來後,先把針在線上繞兩繞,再插下去,形成打結的樣子,並星小圓狀。繡時,一路路的由外往內縮,與一般打毛線從內向外擴形成對比。現在臺江縣革一、凱裡市凱棠等地區的盛裝大都採用這種方法做飾,紋樣以水雲紋為主。

打籽繡

[板繡]先讓蠶在一塊平滑的木板上吐絲,形成一塊板絲,將其壓平,多數染成紅色或綠色,再在上面刺繡,其紋樣以花、鳥、龍、魚、蝴蝶為主要內容,造型古拙、簡潔。現臺江、雷山、凱裡、丹寨諸縣市的一些邊遠山區,還零星保留著這種原始的刺繡技藝。1986年5月,小編在三穗縣千戶苗寨寨頭村徵集民族服飾時,看到的板絲繡底色都是原色,是研究早期苗繡的寶貴資料。

[鏤繡]又叫鏤花或扣花。繡時一般不用底樣,全憑繡制者手工操作。針法與平繡頗為不同,從正面刺穿後,又從底面複製回正面,再用線把前後扣聯起來。這種繡法,底花和面花幾乎一個樣,難分正反之別。只有刺繡技巧較高的姑娘,才採用這種難度較高的繡法,繡出有特色的圖案來,鏤繡主要流行於黔東北和湘西苗族地區。

鏤繡

[挑花]為廣大苗族婦女所專長,其針法有回覆針和十字兩種。前者是根據圖案形狀,每隔四線挑一針,某部位初形挑出即回針,由原針腳再復挑一次,方向與原來相反,回線剛好蓋住其空間。後者是指在經線上用數紗挑十字,再由千百個十字構成各式圖案。十字形體大小,主要取決於布料的粗細,料細五至六紗,料粗只能挑四紗。挑花一般不用底稿,只憑記憶或看「花種」,用線從中心向兩面或四周排開,俗稱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花紋。在服飾上較多使用此法的地方,多間用蠟染,並以蠟染紋作底樣。如貴陽市花溪一帶苗族就是這樣。挑花的花紋勻緊,內外兩面都呈現同樣圖案,無正反之別,所以又叫兩面花。兩面花構圖嚴謹,數紗精確,挑出之繡品,兩面能用,多用於手籠、假袖、手帕以及圍裙。

挑花

[馬尾繡]其方法是用自製的白絲線纏繞在馬尾絲上,成為類似琴弦的特製繡線,然後按照剪紙紋樣將纏好的馬尾盤繞在花紋外輪廓上,中間的空隙再用彩線填繡,繡出的圖案有浮雕感,與西周時期的辮子股刺繡填彩手法有相似之處。此法主要流行在貴州黎平縣龍額一帶苗族和鄰近的水族中。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刺繡的針法委實紛繁複雜,每一種針法中往往又派生出若干變體,除了上面所列以外,還有織繡、結繡、繞針繡、抽花之類,不一而足。中國歷史上的各種刺繡針法在此都能找到其對應物,在現代刺繡中也能找到它的影子和蹤跡。少數民族刺繡的針法,可追溯到我國先秦以前的傳統手工刺繡技藝,例如辮繡,1976年在陝西寶雞市發掘的西周殉葬文物中,就已經有了這種辮子股刺繡針法的痕跡;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辮繡已相當精緻,幾近苗繡的水平。再如板絲繡,夏商之際曾在中原一帶流行,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早的刺繡形式之一。

辮繡

1982 年湖北江陵出土的楚墓中貴族婦女的服飾實物,其絲絹薄如蟬翼,鎖繡的技法,同現在臺江縣苗族刺繡中必加鎖繡、針腳細密的工藝技法水平相當,難分高下。辮繡、卷繡、盤繡、疊繡、補繡、納紗繡、馬尾繡等針法,源於商周,興至漢唐,而一兩千年後的今天,這些在中原大地上已經演化乃至消失了很久的針法,卻在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中得以較完整的保存,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它不但成為研究中國刺繡的起源、發展極有價值的活標本,也為證明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有共同淵源提供了佐證。從製作技藝上看,刺繡發展史上的幾種技法一手工絲線刺繡、金銀線繡、珠繡、絨繡、機繡、挑花、補花系列,在少數民族中均有典型範例,堪稱刺繡歷史的「陳列館」。這種情況,充分展示了少數民族刺繡藝術王國中無比旖旎的藝術風貌。可以斷言,無論在中華各族刺繡藝術史上,還是在世界刺繡藝術史上,少數民族刺繡都佔據重要地位。

參考資料《中國民族文化》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民族服飾設計,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的時尚運用
    例如,利用扎染、蠟染工藝對面料進行染色,百納布工藝進行面料的拼接鑲嵌以及手法絢爛的刺繡工藝等。傳統工藝作為靈感,目的是發現根植於生活中的手工藝帶來的美感,原始地呈現中國美。民族傳統服飾了解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指服飾材料製作技術、服飾製作工藝和服飾裝飾工藝,包括服裝製作工藝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服飾文化,服飾的藝術性
    不同環境中,人們對創作與審美的要求都在逐漸發生變化,服飾作為人類文化的凝聚物或某個民族、個體的藝術形式,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體現出人類對服飾的要求各不相同,對服飾的藝術創作與審美的追求也永不停息。格羅塞在《藝術的起源》中提出「藝術的努力是由它的整個過程或者它的結果來引起審美感情」。也同樣說明服飾的藝術性應該從服飾創作和服飾審美兩個方面來考察。
  • 合肥「旗袍名人」教居民編結盤扣 傳承民族服飾文化
    一枚小小盤扣 蘊藏民族服飾文化一把剪刀再加上針線,一根彩條就在傅玉梅的巧妙編結下,立即變成一枚精緻的盤扣。雖然看著輕鬆,其實一枚旗袍盤扣要想編結成功並不容易。彩條在學員們的手中是編了拆,拆了又編,一遍又一遍,直到編得像模像樣。「盤扣是一件旗袍的點睛之筆,它不僅是一枚扣子,更是一件衣服的裝飾。」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服飾文化,它的藝術性
    這種布涼鞋主要分布在四川、貴州、廣西、湖南等少數民族地區。該鞋以布料手工縫製,造型亦很別致,鞋的後跟有鞋幫,鞋面形式多樣,以條帶形式為主,鞋面、鞋後跟部位繡有花卉紋樣,間以金屬片點綴,凸顯少數民族刺繡一絲不苟的態度,表現了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傳統文化 。
  • 中國傳統文化之刺繡介紹
    刺繡是我國獨特的傳統工藝品,我國的刺繡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秦漢時期,刺繡的工藝技術就發展到較高的水平,它和絲綢是漢代封建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是古代絲綢之路上對外輸出的主要商品之一。它對紡織工藝技術和豐富世界的物質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民族服飾,製作工藝特點
    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就有記載,早在3 000多年前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植物、動物和礦物來進行布料染色,如樹皮、樹根、葉、果、花卉、硃砂、石青、墨魚汁等,在周朝就設有專門管理服飾染色的官員,稱為「染人」。中國傳統「五色」常常從藍草、茜草、梔子、五倍子等植物中得出,而雲南少數民族服飾整體底色則常常以藍色、黑色、白色為主。
  • 陸地絲綢之路上的刺繡文化
    淺黃色為底色,朱紅色主要用於服飾和表現人物鼻、耳、手、腳等肌肉部分的線條。藍色、綠色用於花紋,紫褐色用於表現冠、靴等深色部位。繡品配色諧調,運色鮮明,鎖繡針法多變,為傳統刺繡所未見。用二暈配色法配色,繡品除邊飾外,均用細密的鎖繡針法繡出。
  • 新疆:陸地絲綢之路上的刺繡文化
    刺繡傳統工藝經「絲路」傳到西方,促進了西方在紡織技術上的發展;又藉由「絲路」一路回傳,使得我們也吸收借鑑了西方紡織的工藝和文化,如此,才有了今天絲綢之路上的錦繡無邊。  刺繡在漢代蔚為流行,尤其在西漢時,是與織錦齊名的珍品,常常是「錦」「繡」並稱,形容國運昌盛也習用「錦繡江山」加以形容。漢高祖時曾明令商人「勿得衣錦繡」,將是否穿戴刺繡服飾作為評判階級高低的標準。漢代刺繡針法技藝仍多沿用戰國傳統,以鎖繡針法為主,紋飾主題多為雲紋,以乘雲之繡,鋪長壽之紋,繡地多為絹、綺、羅,繡線顏色有絳紅、朱紅、土黃、寶藍、湖藍、草綠、銀灰等,設色濃鬱華麗。
  • 貴州民族傳統服飾展在巴黎舉行
    新華社巴黎10月10日電(記者 張曼)「貴州民族傳統服飾展」開幕式10日在位於塞納河畔的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行,由兩位法國收藏家提供的近兩百件中國少數民族服飾工藝精巧、風格別致,展現了獨特的服飾文化。
  • 雲肩,中國傳統服飾之美,你不知道的雲肩文化
    今天JIOJIO要跟大夥們聊的是中國傳統服飾中的雲肩,雲肩,是我們中國服裝史上,平面與立體設計巧妙構思的一個典範。雲肩是古代置於肩部的裝飾織物,最初只是用以保護領口和肩部的清潔,後逐漸演變為一種裝飾物。
  • 霓裳絢彩——廣西民族服飾文化大觀(八)
    每到苗族傳統節日跳坡節,坡場上,到處擠滿了穿著民族服飾的姑娘和小夥子,熱鬧非凡,那斑斕搖曳的衣裙綻放在春日裡分外妖嬈。苗家姑娘個個會繡花。楊曦媛就出生在隆林豬場鄉的一個苗繡世家,她的外婆、媽媽、姐姐都有一手精湛的苗繡技藝。在家庭的薰陶下,她從小對刺繡充滿了興趣。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服飾用牲畜的皮毛製成,為了便於騎馬放牧,服飾一般都比較寬大結實、經久耐磨,衣袖長過手指。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不但與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同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相關,而且同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相關,這些因素綜合地構成了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的服飾,實際上充當了這一文化傳統的一種最外在、最直接的表徵。
  • 彝鄉峨山彰顯民族傳統文化魅力
    文化傳承展示地方魅力  峨山擁有彝族花鼓舞、彝族服飾和彝族四腔等諸多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遺產。  走進彝家山寨,每當看到身穿傳統服飾的彝家姑娘,總會叫人忍不住多看幾眼。在她們穿著的服飾上,那繁雜且寓意深遠的圖案、豔麗又不失層次感的色彩,是人們最嘆為觀止的民間藝術。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人們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峻性,為了更好地對傳統民族文化進行傳承,我們開始重視國學教育。但是,和這些形式相比,服飾更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被運用也最為方便和直接,並且它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其傳播將更具影響力。
  • 刺繡之繁盛——品鑑中國古代刺繡的美學及文化價值
    刺繡藝術如繁星撒落在歷代民間,它的繁盛發展出於什麼因素呢?它似畫卷般美輪美奐,我們又如何去鑑賞?它色彩鮮明,構圖精美的背後又具有何種文化內涵?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從歷朝典籍和出土的繡品文物來品鑑一二。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民族服飾,文化內涵特點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炫富」 、「顯美」的裝飾文化形式,「炫富」的裝飾文化服飾的作用,除了防護禦寒外還有將貝殼製成紐扣片以裝飾運用於服飾的,在雲南少數民族婦女的頭帕、頭巾上常見,這和我們現在廣泛運用的貝殼紐扣相似。傈僳族婦女也非常喜歡用貝殼作為服飾裝飾,常常從頭飾到掛飾、腰帶等都採用貝殼材料,貝殼材料的白色與服裝的黑色底形成鮮明對比,同時也使服飾上的五彩刺繡、拼布裝飾在白色貝殼的點綴下變得活潑盎然。
  • 羌族刺繡:美麗的羌族文化符號
    出生日期:1936項目名稱:羌族刺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刺繡,作為我國傳統美術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尤其羌族刺繡工藝精湛,在我國眾多的少數民族刺繡工藝中獨樹一幟。當刺繡與羌族文化相結合,形成羌繡,則表現出羌族獨有的審美理念及文化內涵,羌族擁有民族獨特的語言及文化,羌繡便是羌族文化及羌族人民智慧的集中體現。羌族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四川羌族地區,多為盆地,她們生活在高山峽谷中,常年見到煙雲變化的自然現象。
  • 漂亮的刺繡服飾,刺繡針法很簡單
    漂亮的刺繡服飾,刺繡針法很簡單~~是不是你也有這種感覺,整理衣櫥是個令人頭疼又頭大的難題,明明衣服塞得滿柜子都是,卻常常感到沒有什麼衣服穿。好多衣服都是九成新以上,棄之可惜,穿之嫌棄,越整理越心煩……其實有些質地比較好、但是款式略微過時的服裝,我們可以在上面繡一點兒好看的刺繡圖案,舊衣立馬就變成新衣服了。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漢服與少數民族服飾區別和關聯
    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由於地域環境不同而各有特點。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其中漢族是人口最多的,而漢族以外的民族我們稱為少數民族。如果說中原地區是漢族人的主要聚集地,那麼少數民族地區則主要集中在中國偏遠的北方、西方、南方和西南方,以西、北方遊牧民族為代表的胡夷文化和南方的南夷文化是其代表。當今穿著漢服的傳統習慣在漢族人中已不多見,除了特殊活動外,人們的日常服飾形制已經被現代西方服飾所取代。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貴州黔西等縣的衣袖花
    其挑繡有固定的方式和針法,絲線走向分縱橫兩個方向,每個單獨的花紋;上下左右對稱,圖案工整,風格古樸,莊重脫俗,是苗族服飾中又一美的典型。姑娘們對衣背花極為珍視,談戀愛時,常將衣背花片作為聵贈戀人的信物。貴州清鎮、長順等縣衣背有「田」字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