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之繁盛——品鑑中國古代刺繡的美學及文化價值

2020-11-23 騰訊網

作者/舒茸

說起刺繡,容易聯想到鳳凰于飛,花鳥鳴啾的精美構圖。自古以來,刺繡是為裝飾和豐富個人的日常生活而形成的一種手工藝術,同時刺繡也是權勢地位象徵,美好生活蘊意的載體。

中國刺繡的歷史十分悠久,其源頭可追溯至商周時期,下至傳承於當今社稷。其間上下3000多年,歷經朝代更迭,刺繡藝術似鳳凰圖騰深入百姓心,愈發繁盛。

沿傳迄今,刺繡分為五大類別:有京繡、蘇繡、蜀繡、湘繡、粵繡,以及少數民族苗繡、甌繡等。可謂是百花紛繁,層出不窮。我們有幸從各朝各代的繡品中,領略到古人迥異各色的社會習俗、審美觀、文化思想,以及窺探到民間百姓對幸福的具象又是怎樣一番狀態。

刺繡藝術如繁星撒落在歷代民間,它的繁盛發展出於什麼因素呢?它似畫卷般美輪美奐,我們又如何去鑑賞?它色彩鮮明,構圖精美的背後又具有何種文化內涵?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從歷朝典籍和出土的繡品文物來品鑑一二。

商周時期鳳鳥繡品

刺繡繁盛的形成原因

1.禮制習俗推動刺繡文化發展

自商周時期,中國的繡品已經通過草原民族之手,傳到歐洲。《尚書 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採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這說明當時已經用彩繪裝飾衣服,還用刺繡工藝來繡作紋樣。瑞典馬爾默博物館收藏的商代青銅上有黏附的菱形刺繡殘片得以佐證。

到春秋戰國,刺繡工藝品多為宮廷禮制所用,紋樣構圖多以鳳鳥圖騰為主,造型左右對稱,亦有龍鳳虎紋繡禪衣,漫草龍紋繡等出土繡品,這些精美繡品無不蘊涵豐富的象徵意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上,鳳虎皆有威懾、勝利、瑞祥之意,不難看出遠古時期統治者對上古神話的文化崇拜。逐漸的,諸侯之間也開始流行將繡品與美玉一起當禮物來往。這也奠定了上層社會將刺繡品作為——禮尚往來的高階饋贈品的基礎。

由上層社會禮制催發刺繡文化的發展,傳至民間以效相仿,民間刺繡有別於宮廷與世襲家族精益求精的風格。秦漢魏晉之後,民間百姓逐漸將刺繡(又稱女紅)納入女性嫁娶擇選標準,每位女孩自小學女紅,一則可補貼家用,二則為出嫁之際繡制婚服以祈求婚姻美滿。在漫長的中國文化裡,刺繡的身影伴隨著中國女性一生的軌跡,搖擺在穿針引線的縮影裡。

除了嫁娶,刺繡的身影無所不在,從日常衣服到被褥、帽子、荷包,甚至是婚喪等習俗,五花八門,包羅萬象,女性貼身而備的手帕,荷包,成為街市買賣的新一輪搶手貨。刺繡品需求日益攀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刺繡貿易的發展。

2.唐宋文人畫繡藝術誕生

唐宋之前,刺繡還停留在日用品、禮制等實用途徑上。隨著唐宋社稷風氣日益開放,文人雅士擅以書法、詩詞、歌賦等作品匯集成畫作,在唐朝,書畫被視為最高藝術。再由 女紅繡於絲綢或布帛之上,其亭臺樓閣、花鳥飛禽、一花一草,力求傳神逼真,熠熠生輝。文人畫繡藝術因此誕生。

唐宋興盛繡畫藝術,為了更好體現畫繡的原稿,遵其畫作的虛實遠近,構圖造型原理。刺繡技法由之前單一的辮子繡,逐漸開創出十幾種刺繡技法,這對刺繡工藝要求無異於造梯上青天。文人繡畫價值極高,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原畫稿來自文人名畫,一畫難求,二是繡畫技法高超,時間製作成本高。雙師相輔相成,將文人繪畫價值推至收藏新高度。

明代畫家董其昌在《筠清軒密錄》中語:佳者較畫更勝望之三趣悉備,十指春風,蓋至此乎!

是說:繡畫境界達到了原畫所沒有的境地,較原稿之上更添加了趣味與靈氣。全然是對畫繡工藝讚美之言。

到了宋代時期,佛教興起,高階畫繡開始轉向佛像等宗教人物。佛繡有別於文人繡。前者需傳神,且色彩鮮豔悅目;後者在造型構圖上甄別光影藝術原理,多為秀雅別致。這又為刺繡的劈絲配色增加了新難度,因此宋代刺繡技法新中求新,迎來了刺繡歷史文化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宋代的佛像畫繡與文人畫繡名揚四海。從現僅存的繡品殘片,依然能一窺當時刺繡睥睨天下的風採。

3.明清的家族刺繡業遍地開花

傳至明清兩朝,古代朝廷將刺繡列入手工高等貿易行列,且有官繡與民繡之分,宮廷繡規模之大,進一步推動民間家族刺繡業發展,百姓種桑養蠶,民間刺繡作坊遍地開花,銷售與繡作並舉,遠銷海外。

明清繡技沿襲了唐宋宮廷的優秀技法,又一分為二,產生宮廷繡與民間刺繡。民間刺繡不似宮廷繡的繁複精美,它的樸實異域風格似刺繡上的藤曼,連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習俗、地理環境、人文變化等客觀因素,在中華土地上編織出百花競放的美感。

在明清時代先後發展出五大名繡,緊連著地域長河的分布,出現了汴繡、閩繡、湘繡、以及少數民族的苗繡、麻繡等。繡種繁盛之極,地域特徵性功不可沒,又因中國民族傳統特徵性——家族世代承襲祖業,繡技工藝的神秘技法得以沿傳後人,一代又一代人革古創新,得以將中國刺繡的精美馥麗篇章傳承至今。

刺繡美學的鑑賞原則

1.刺繡工藝—— 力求密、齊、平、巧、順

刺繡品種類繁多,繡制風格迥異,畫繡篇幅大小不一,若要欣賞一幅畫繡精髓,需先從不同刺繡技法去分辨,但萬變不離其宗。如《雪宦繡譜》之繡要,講述了審勢,求光、配色、肖神、妙用、慎性之六要。意思是說,通過刺繡拼線施色、針法語言、絲理運用、對繡品進行一場藝術絲線繡繪。

繡繪針法大體有齊針、切針、套針、接針、施針、疏針、斷針,每一根針法,力求密、齊、平、巧,做到畫繡平面絲線圓順,色度自然,神態逼真。總體而言,一幅畫繡的價值先看針法是否紮實,畢竟針法是畫繡的靈魂,其次再看刺繡線條能否表達出原畫稿的韻意。

一絲一線隨著畫作的比例而繡制,或排列整齊,或轉折自如,疏朗有致,但又不僅僅於模仿這麼簡單,否則就失去了刺繡的藝術價值。刺繡的美學原則,在於它自身絲線曲條的色度流動感,又因色彩豐富,密集而明豔的繡繪,讓畫繡形成了刺繡自身的美學觀感。

以甌繡為例,它的繡面以排排高,匹匹咬的刺繡技法為美學基礎原則。萬千根絲線排列,只要有一點點錯誤,整幅畫繡的境界與韻意表現,一定大打折扣。刺繡本身就是細膩而發的感情布線。它的美從一個點紅日可以體現,點線面的紋理繡成一幅美畫,深藏刺繡藝人的功與力。

2.刺繡題材——飛禽、花卉、人物、動物,相映成輝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代帝王尤愛上古神話題材,如龍鳳、虎豹、松鶴、鹿等珍貴鳥獸圖騰;而文人雅客偏喜花木,如梅、蘭、菊、竹、枯木、蒲草;民間百姓對宗教信仰的崇拜,如佛像、觀音等仙話人物。不同階級人物的題材薈聚一堂,飛禽、花卉、人物、動物相映成輝。

在眾多題材之中,最為珍貴的是龍鳳、佛像、花鳥的繡畫,藝術價值高,且篇幅巨大,刺繡技法並未重複。從各朝各代出土的繡品來看,唐朝的繡品大量使用金絲金片,紋理華麗;宋代繡品飄逸,紋樣秀雅風韻;明清時期繡品背景深邃,厚重感尤為凸顯。

以上不同題材的繡品欣賞方式不一而同。若是鳥獸繡品,在於肢體營造緊咻之感,針法線條粗細虛實排列;若是山水繡品,在於水的質感,流動方向,是否流暢細膩;若是佛像繡品,在於烘託主題,對背景採用實繡等針法,將主次有機的聯繫。

總而言之,刺繡針法萬千變化,根據所繡題材的變化而甄選適合的技法,鑑賞畫繡的方式從題材絲線肌理去發現其價值高低。

3.刺繡構圖精巧、色彩鮮豔是為上品

辨明刺繡局部美學鑑賞原則,還有一個關鍵,是先分清繡品級,刺繡分為日用品跟藝術品,這裡以藝術品為主,觀察畫繡整體構造。

畫繡之前,刺繡藝人先從造型構圖入手,運用畫理虛實遠近,合理布置繡底畫稿。一幅畫作的筆觸,除體現意境之外,又涉及到光影明暗,色澤深淺等多方面層次感。刺繡藝人按畫裁繡,務必做到構圖精巧,造型準確;針法嚴謹、繡理分明、以達到繡面生動。

以佛像為例:單一人物集中體現其神態,劈絲用色上與背景形成強烈對比,人物色彩鮮豔奪目,表達出我佛慈悲,眾生皆平等的氣韻。現存佛像繡品畫面莊嚴嫻靜,繡畫的細膩構圖簡練、用筆工整、線條清晰。整幅繡品栩栩如生。如隻身入往神明境地,一眼皆能感受到佛學文化的心靈洗滌。

縱觀歷朝繡畫作品,在整體氣韻上無不莊穆大氣,追求靜謐悠遠的境界。而在配色用法上,每個朝代有所側重。唐宋之前,色彩較為單一,以鎏金色打底,襯託出繡畫上,似水流動的褐色花鳥藤曼,唐宋時期,刺繡配色絢麗明豔,色彩韻味十足;到明清,色彩肅穆正統,又有豔麗簡約的多重配色風格。

總體而言,鑑賞一幅刺繡品,要觀其針法、色彩、造型構圖、以及畫作題材所代表的蘊意去了解。

刺繡藝術的文化內涵

刺繡藝術所傳達的文化內涵,不僅在於它繁盛多變的題材所象徵的文化寓意,更多的是刺繡作為一門手工藝術。在中國浩大的文化世界裡,它似藤曼般吸取每個朝代的文化風俗精髓,以自身藝術力量餵養中國古代百姓,裝飾她們的日常生活,再從紛繁起伏的生活風尚中找到養分來滋養自己。

首先從刺繡工藝發展來看文化內涵;刺繡與繪畫同宗同源,但又高於繪畫藝術本身。它作為一門手工藝術,源發於中國女性,萬千纖纖細手,手握繡針,從女童至少女再到婦女,見證了刺繡的每一次技藝演變。

因道德禮制,古代女性斡旋在一小片天地裡,刺繡也成為她們打發時間的樂趣。她們的所思所想直接影響到刺繡技藝。唐宋時期產生了一批才女,她們擅長詩詞,琴曲,同時又心思細緻,敏感多愁把對美的追尋品味良人標準繪製成畫,直接體現在刺繡上。唐宋繡畫細膩風韻,無不表現出繡女的天真多思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可以說刺繡之繁盛,沒有中國古代女性付出,刺繡是難以發展起來的。

刺繡之美匯集了中國女性多元化的思想,側面反映出中國古代女性對美的認知與見解之深邃。遙想一個場景,楊柳風岸邊,春光明媚,一少女身著青黛羅裙,十指縴手,對湖繡畫。

其次從刺繡題材看其象徵文化內涵;古人皆愛以仙鶴、松樹、魚鳥等生禽紋樣繡其衣裳上,背後都有其文化寓意。仙鶴代表的寓意是長壽、瑞祥;松樹是挺拔獨立;若仙鶴停於樹上,象徵君子大展宏圖之志。而魚鳥是一個大範圍題材,象徵事業如魚得水,前途一片暢通的意思。

其中仙鶴刺繡用得最為廣泛,見諸於男女服飾之上。文人用仙鶴,是代表了君子願以仙鶴高潔的品質為伍,同時仙鶴立於世家,又有出人頭地之意。女子服飾常見鶴群環繞,取自圓滿福壽,帶有驅邪庇護的意味。

待到嫁娶之際,百姓蓋頭皆以鴛鴦同酣為主,而上層社會則以龍鳳呈祥,刺繡通過不同題材體現了古代階級之別。許多閨閣淑女,皆愛牡丹刺繡比擬自身,極擅梅花竹菊畫作,繡於團扇之上。《紅樓夢》中黛玉拿著似蟬翼的團扇上繡制大朵鮮花,豔麗之餘閃爍著古典風彩。

繡畫題材常見為孩童仙人同樂,這是為慶祝家中長輩生辰,以表孝意。又時常有觀音、佛主繡畫裝裱於家中,祈求家族人丁興旺,平安順遂之意。刺繡的每一副題材,寓意皆深,這與古代人民的精神層面息息相關。

刺繡藝術題材的背後,訴說著萬千故事與寓意。當我們欣賞一幅繡畫時,不僅要從歷史朝代去分析,還需通過繡畫題材所象徵的文化內涵與蘊意去了解,盡力從悠久刺繡文化得到美學涵養,吸收到刺繡自身柔韌的精神力量。

結語:

刺繡藝術之繁盛,在於它豐富與裝飾了歷朝歷代人民的日常生活;為文人雅客以更高的境界去展現他們的美好理想;給無數女工提供了實現自我的路徑。刺繡似血脈連結著中國古代文化內涵,又以文化滋養,反哺到自身。

直到現在,刺繡多元的文化內涵依然在延續。現代文明精神文化頗為匱乏,也許我們能從古代精湛的優秀文化,萃取到新的美學力量與技藝。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之刺繡介紹
    刺繡是我國獨特的傳統工藝品,我國的刺繡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秦漢時期,刺繡的工藝技術就發展到較高的水平,它和絲綢是漢代封建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是古代絲綢之路上對外輸出的主要商品之一。它對紡織工藝技術和豐富世界的物質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 刺繡畫上的「敦煌手姿」—刺繡和敦煌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蘭州「90後」姑娘劉瑤,在大學時期讀的是設計專業,對敦煌壁畫和敦煌文化非常熱愛,經常翻閱與敦煌文化有關的書籍,還學習了很多美學方面的知識。她的媽媽和奶奶都很擅長刺繡,使她對刺繡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這些的影響下,她將「敦煌手姿」和刺繡結合起來,演繹出了敦煌文化和刺繡的魅力。
  • 中國傳統文化刺繡 ---訪刺繡文化藝術節
    央視《鄉約》欄目組在現場錄製節目11月12日,「中國刺繡藝術之鄉」---鎮湖,迎來了第六屆刺繡文化藝術節。活動期間將相繼推出多項系列活動。連續舉辦了五屆的中國刺繡文化藝術節,利用此平臺逐年向海內外展示了蘇繡獨特的文化優勢與藝術魅力。
  • 帶你領略精美絕倫的中國刺繡文化
    刺繡起源於人類對自身裝飾的需要,最早多為實用,之後逐漸向藝術珍賞方面延伸,並隨著時代變遷不斷形成不同風格和不同流派的刺繡工藝與文化。截至目前,在我國已公布的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包括蘇、蜀、粵、湘「四大名繡」在內的各種繡藝已經達到30餘項。刺繡及刺繡文化,在中國流傳數千年,一根針,萬條線,一上一下,千變萬化。
  • 收藏|古老的刺繡藝術之中國十大名繡介紹
    蜀繡與蘇繡、湘繡、粵繡共稱四大名繡,自古以來,中華兒女受山清水秀之靈氣,大地萬物之浸潤,飛針走線,繡出了獨具有東方特色文明的刺繡。清中期 紅地彩繡仙鶴高升蘇繡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綿延千年的刺繡究竟有多美!
  • 刺繡:古代對女性文雅的訓練
    隨著古代家庭紡織業的衰落,刺繡在新娘的嫁妝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增加了陪嫁的經濟和個人價值。因為繡品大多是比較珍貴的物品,因為它們建構了新娘與其娘家的物質聯繫。
  • 刺繡:古代對女性文雅的訓練
    我國古代女子出嫁會攜帶一些嫁妝,新娘帶到新家的大多數嫁妝都是織品類的東西——衣服、被褥、布匹,很多是她們自己織的和繡的。嫁妝的核心物件必定是婚床,年輕的婦女在其被子、枕套和床單、幔帳上繡的圖案,象徵著對於婚姻與多生貴子的祈福。隨著古代家庭紡織業的衰落,刺繡在新娘的嫁妝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增加了陪嫁的經濟和個人價值。
  • 中國古代十大工藝之刺繡
    刺繡是我國的一項傳承久遠的文化遺產,又俗稱「繡花」,一般是使用五彩的條、塊、絲等在紡織品上形成圖案、花紋或者文字的一種工藝。 在刺繡行業中,蘇繡、湘繡、蜀繡、粵繡(以潮繡為代表)是中國的四大名繡,享譽國內外。
  • 大梅轉載│震驚世界的中國刺繡震驚世界的中國刺繡
    【編者的話】刺繡是針線在織物上繡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
  • 中國刺繡賞析簡述——中國藝術類刺繡和生活類刺繡有什麼區別?
    繡品上繡自己的名字——保護「署名權」,讓刺繡技藝無失傳之憂為避免讀者們混淆了藝術欣賞類刺繡和生活日用類刺繡的創作目的,從而誤解兩大類刺繡的關係,今天簡單給大家講講。從審美和技藝的層面進行論述,是因為它們在審美方面代表了刺繡在整個工藝發展、藝術創作的最高水準和公認的高度,在技藝方面因表現作品的需要,往往會集一個時代針法技巧之大成。誠然,後世並非沒有能與之接近、比肩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放在自己的時代中所顯的出類拔萃並與宋繡、魯繡審美旨趣暗合。
  • 追尋文化足跡,探尋鮮為人知的遼代刺繡,一展昔日的輝煌
    現存遼代刺繡實物相對較多,也極珍貴,是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文化遺產價值主要體現在其所具有的工藝價值、美學價值、歷史和文化價值等幾個方面。二、從實物透視遼代刺繡的文化遺產價值從相關文獻特別是現存實物來看,遼代刺繡有著重要的文化遺產價值,這種孕育於遼河文化的藝術形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母體文化的特質,並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影響了中國刺繡這一藝術形態的發展。遼代刺繡的文化遺產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工藝價值、美學價值、歷史和文化價值。
  • 蘭州繡娘勾勒「敦煌手姿」:刺繡傳承敦煌文化
    蘭州「90後」繡娘劉瑤用刺繡的形式表現「敦煌手姿」。 高展 攝中新網蘭州3月5日電 (高展)初春清晨,陽光透過玻璃窗灑落在劉瑤身上,泛起淡淡金光,伴隨著緩緩地古箏音樂,她靜靜的坐在窗前繡著手中的「敦煌手姿」。
  • 「中國刺繡藝術之鄉」花落浙江溫州鹿城 復興刺繡文化
    鹿城宣傳部供圖中新網溫州12月26日電(記者 潘沁文 通訊員 黃亦慧 陳曉克)26日記者獲悉,經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考察論證,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被命名為「中國刺繡藝術之鄉」。鹿城自古是商貿繁榮、人文薈萃的甌越重鎮。
  • 中國刺繡藝術的遇合與重生
    數千年來,一代代遍布城鄉大地的繡娘和繡女們,通過刺繡表達了最為深摯的情感和希望,也沉澱了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祝東力在致辭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在21世紀,中國民間刺繡如何在現代化的多元社會文化環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繼續承載和表達那些對於中國民眾來說不可替代的情感和意義,如何把中國民間刺繡這個文化瑰寶發揚光大,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它獲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古代稱「黹」、「針黹」,今俗稱「繡花」。人們在史前時代用紋身、紋面、紋繢服裝等方式美化生活,以後則用線將花紋縫釘在衣服上,由此創造出了刺繡。由於傳統刺繡多為女性所作,也常稱為「女紅」。從誕生之日起,刺繡始終比同時期的其他紡織品表現出更自由的形態。隨著刺繡工藝的技術發展和內容充實,其紋樣也日益顯示出多樣性和多變性。而刺繡不僅是人類生活中的實用品,更是一種反映古代中華人民智慧和審美的藝術品。
  • 「以情為線,刺繡出心中的世錦繁華」中國刺繡文化藝術的鶴紋祥圖
    刺繡作為中國傳統工藝一直被稱之為古老手工技藝之一,手工刺繡在我國已經有近兩千多年的文化歷史。古人多在布匹上做以刺繡工業,規定稱之為「衣畫而裳繡」。隨著文化傳統的不斷發展,刺繡藝術也越來越豐富多彩,如:蜀繡、蘇繡、粵繡、隴繡、湘繡等刺繡被稱之為「五大名繡」的美譽,可敬刺繡盛於書畫的年代而舉世聞名。刺繡在行針引線間行走在布匹之上,按照設計的花樣和圖案刺繡在衣物上可長久流傳。中國刺繡是文化的傳承,也是歷史的寫照。
  • 中國刺繡美如畫,不僅經濟價值高,還融合了我國的歷史文化
    這要是提到中國民間的傳統藝術,那麼我們國家的刺繡肯定可以算其中一個。中國的刺繡可謂是我們國家非常具有特點的一種文化了,不僅在中國都被每一個人所熟知而學會,在國外也是鼎鼎大名,售價很高,在這方面也有很多專門研究中國刺繡的漢學家。
  • 中國刺繡,驚豔了世界!
    中國有很多傳統之最都是國外所無法超越的工藝。中國的文化歷史豐厚,也留下下了許多獨門精湛的手藝,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分享有關中國傳統之最之一的-中國刺繡吧!中國刺繡又稱絲繡、針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中國是世界上發現與使用蠶絲最早的國家,人們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經開始養蠶、繅絲了。
  • 「領繡」國粹|中國刺繡&領繡刺繡,同宗同源的藝術之美
    中國紅—— 刺繡的藝術1.什麼是刺繡刺繡,古代稱之為針繡,又稱「黹」、「針黹」,是用繡針引彩線,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2.刺繡的起源與發展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相傳「舜令禹刺五彩繡」,刺繡在夏、商、周三代和秦漢時期得到發展。到了漢代,刺繡開始展露藝術之美。
  • 淺談從傳統刺繡到刺繡服裝的運用
    設計師利用他們獨特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把刺繡工藝應用到服裝款式上賦予服裝款式以靈魂,使服裝在具有實用性的同時,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觀賞價值。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高端刺繡服裝定製被成功人士所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