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刺繡藝術之鄉」花落浙江溫州鹿城 復興刺繡文化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甌繡《牡丹孔雀圖》。鹿城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溫州12月26日電(記者 潘沁文 通訊員 黃亦慧 陳曉克)26日記者獲悉,經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考察論證,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被命名為「中國刺繡藝術之鄉」。

鹿城自古是商貿繁榮、人文薈萃的甌越重鎮。民間刺繡文化源遠流長、百花競放,孕育了甌繡、發繡、十字繡三個繡種,精品繡品迭出,多次參加國際展覽,並作為國家禮品贈與外國貴賓。

發繡《蒙娜麗莎》。鹿城宣傳部供圖

雙面異色繡《荷墨》。鹿城宣傳部供圖

近年來,鹿城區委區政府以復興「百工之鄉」為己任,以工藝美術大師樓為基點,積極搭建各繡種的傳承發展、展覽展示平臺,大力扶持刺繡藝術文化發展。

下一步,鹿城區計劃在中國鞋都展示中心(鹿城文化藝術展示中心)修建一座溫州刺繡館,內設有繡史館、名人精品館、特展廳,分三區展示甌繡、發繡、十字繡三大繡種,並展陳刺繡文物與當代織繡大師的典藏珍品,集刺繡技藝研發學術交流、展示評比及文化傳播等多功能為一體。

刺繡。鹿城宣傳部供圖

「刺繡館飾面色彩將選取比較活躍的橘紅色與大紅色,另外三大分區裝潢將依繡種特色而定,用以呈現繡種豐富多樣的藝術表現空間。例如甌繡館將追求整體空間布局的簡潔大氣,發繡館整體基調將以素雅為主,十字繡館的天頂將採用繡花圖案,展示牆用中式的木板做結構的延伸,顯得既古樸又當代。」溫州刺繡館設計師張亮介紹說。

刺繡。鹿城宣傳部供圖

據悉,2020年鹿城區還將舉辦「中國刺繡藝術之鄉」授牌儀式和中國刺繡藝術高峰論壇活動,謀劃一場溫州刺繡藝術精品展,緊緊圍繞鹿城刺繡藝術特色,進一步深化刺繡文化氛圍,讓刺繡成為展示鹿城文藝風採的「金名片」。(完)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刺繡 ---訪刺繡文化藝術節
    央視《鄉約》欄目組在現場錄製節目11月12日,「中國刺繡藝術之鄉」---鎮湖,迎來了第六屆刺繡文化藝術節。活動期間將相繼推出多項系列活動。連續舉辦了五屆的中國刺繡文化藝術節,利用此平臺逐年向海內外展示了蘇繡獨特的文化優勢與藝術魅力。
  • 收藏|古老的刺繡藝術之中國十大名繡介紹
    蜀繡與蘇繡、湘繡、粵繡共稱四大名繡,自古以來,中華兒女受山清水秀之靈氣,大地萬物之浸潤,飛針走線,繡出了獨具有東方特色文明的刺繡。清中期 紅地彩繡仙鶴高升蘇繡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綿延千年的刺繡究竟有多美!
  • 浙江啟動文化傳承生態區創建 溫州這個地方上榜
    近日,省文旅廳公布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名單。鹿城區申報的甌越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成為我市唯一入選的生態區。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是指立足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通過項目、產業、市場等多個領域的融合,凸顯區域文化特徵、培育特色產業集群,提升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能力,促進地方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而設定的區域。
  • 中國刺繡藝術的遇合與重生
    當時,會議室的主席臺變成了展覽臺,會議室四周的牆壁上懸掛著各類帶刺繡的服裝和飾品,大家研討的主題正是「中國傳統刺繡藝術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創新」,主辦方為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所。中國刺繡藝術是中國手工藝傳統中十分重要的構成部分,也是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四大名繡源遠流長,苗繡、藏繡、侗繡、滿繡等少數民族刺繡藝術精彩紛呈。
  • 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名單公布,溫州這個地方上榜!
    為加強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性整體保護,經省政府同意,省文化和旅遊廳下發了《浙江省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意見》,開展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工作。甌越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千年東甌國,詩畫白鹿城。山水鬥城文化孕育了溫州市鹿城區的尚商傳統,甌江之水滋養了鹿城的溫潤特質。
  • 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名單公布,溫州這個地方上榜
    為加強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性整體保護,經省政府同意,省文化和旅遊廳下發了《浙江省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意見》,開展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工作。經各地申報、專家評估、實地考察、社會公示等程序,確定了17個浙江省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名單。其中,我市鹿城區「甌越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入選。
  • 中國刺繡,永不過時的美
    中國刺繡,永不過時的美!,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甌繡浙江溫州的地方傳統藝術,因溫州地處甌江之濱,又名「溫繡」,亦稱畫簾。苗、瑤、侗、壯、土、羌、彝、白、土家、藏、蒙、維等民族都有自己富於特色的刺繡藝術。少數民族多將刺繡裝飾在服飾和生活用品上,圖案講究,色彩搭配協調、繡工細緻精湛,不僅帶有實用性,還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極高的藝術價值。素材來自花景隨然
  • 刺繡之繁盛——品鑑中國古代刺繡的美學及文化價值
    隨著唐宋社稷風氣日益開放,文人雅士擅以書法、詩詞、歌賦等作品匯集成畫作,在唐朝,書畫被視為最高藝術。再由 女紅繡於絲綢或布帛之上,其亭臺樓閣、花鳥飛禽、一花一草,力求傳神逼真,熠熠生輝。文人畫繡藝術因此誕生。 唐宋興盛繡畫藝術,為了更好體現畫繡的原稿,遵其畫作的虛實遠近,構圖造型原理。
  • ...上「繡」逢知己 溫州繡娘張曉星與臺灣繡郎宋亞樵共同開設刺繡...
    張曉星(右)和宋亞樵(左)共同創作刺繡作品  中國的刺繡早已聞名世界,然而在現代時尚界,卻鮮有中國繡娘繡郎們的身影。來自浙江溫州的服裝設計師張曉星,與臺灣合作夥伴宋亞樵共同開設的刺繡工坊——縷薇工作室,已斬獲多個海內外獎項,得到廣泛認可。  這間工作室位於上海市虹口區知名文創園區「1933老場坊」的頂層。記者見到,十多個繡架密集排成矩陣,牆上色彩鮮豔的刺繡作品與靜謐的氣氛相互交融,向外俯瞰則是蘇州河蜿蜒流過……張曉星和宋亞樵帶領團隊每日在此切磋,「繡」逢知己。
  • 「以情為線,刺繡出心中的世錦繁華」中國刺繡文化藝術的鶴紋祥圖
    刺繡作為中國傳統工藝一直被稱之為古老手工技藝之一,手工刺繡在我國已經有近兩千多年的文化歷史。古人多在布匹上做以刺繡工業,規定稱之為「衣畫而裳繡」。隨著文化傳統的不斷發展,刺繡藝術也越來越豐富多彩,如:蜀繡、蘇繡、粵繡、隴繡、湘繡等刺繡被稱之為「五大名繡」的美譽,可敬刺繡盛於書畫的年代而舉世聞名。刺繡在行針引線間行走在布匹之上,按照設計的花樣和圖案刺繡在衣物上可長久流傳。中國刺繡是文化的傳承,也是歷史的寫照。
  • 「領繡」國粹|中國刺繡&領繡刺繡,同宗同源的藝術之美
    中國紅—— 刺繡的藝術1.什麼是刺繡刺繡,古代稱之為針繡,又稱「黹」、「針黹」,是用繡針引彩線,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2.刺繡的起源與發展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相傳「舜令禹刺五彩繡」,刺繡在夏、商、周三代和秦漢時期得到發展。到了漢代,刺繡開始展露藝術之美。
  • 穿針引線締造藝術之美——順店刺繡
    2013年,康傳珍被評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順店刺繡)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榮獲許昌市政協委員、許昌市工藝美術大師、禹州市道德模範等光榮稱號。>在素有「中原刺繡之鄉」的順店鎮,位於河南省禹州市西北15公裡處,因傳承千載的刺繡文化特色產業,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稱號。
  • 直播回顧丨2020溫州國際時尚文化產業博覽會開幕
    【11:53】在本屆文博會蘇州館,市民有機會看到最具代表價值的優秀設計,共同領略傳統手工藝與當代國際設計理念相結合之美,有將崑曲文化「植入」尋常生活中的各類文創周邊產品,還有拙政園精品玉書籤和與蘇式花窗元素相輔相成的蘇式糕點等帶有設計巧思的產品。
  • 中國傳統文化——刺繡!一針一線,偉大先人欣賞美的智慧之花
    中國傳統文化——刺繡!一針一線,偉大先人欣賞美的智慧之花中國刺繡文化,是從四面八方蔓延而來。是特別優秀的女紅,很多繡品被人們所珍藏。一針一線都來之不易,許多人都在追捧和喜愛它。雙手輕輕撫上繡品,都覺得是一種天籟般的舒緩。許多人對此瘋狂喜愛,卻只能收藏。
  • 中國傳統文化之刺繡介紹
    2006年第九屆中國開漁節,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縣舉行。湘繡粵繡又稱廣繡。有記載的歷史可追溯至唐代。明代時,藝人們將孔雀羽毛編有絨縷以之為線來繡制服飾等,使產品金翠奪目。粵繡具有傳統特色的題材有百鳥朝鳳、三陽開泰等。其花紋繁縟而不亂,色彩濃豔,對比強烈。這種風格熱烈明快,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
  • 這個館展示了被譽為「繡神」的清末蘇州刺繡大師沈壽刺繡實物
    位於南通風景秀麗濠河邊「南通縣立女工傳習所」(中國第一座刺繡學校)舊址。鄒家華(中國人大副委員長)題寫館名。該藝術館展示了中國近代刺繡大師沈壽的一組組歷史照片和刺繡實物,並詳細介紹了沈壽的藝術業績和其弟子的刺繡藝術精華。
  • 曲藝名家聯手「送歡笑」到溫州鹿城
    12月17日晚,中國文聯曲藝藝術中心組織曲藝名家「送歡笑」走進浙江溫州演出(鹿城專場),多位當代曲藝大咖走下電視螢屏、登上百姓舞臺,以嫻熟高超的技藝、惟妙惟肖的表演為鹿城人民帶來一場高水準、高品質的藝術盛宴。
  • 承遺風古訓,傳文化薪火之刺繡傳承者趙風梅
    文化是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中華文化的發展繁榮。文化的主體是人,傳承的載體也是人。正所謂,「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
  • 中國當代織錦、刺繡藝術展現「錦繡前程」
    張大千的山水、鄭板橋的竹、《紅樓夢》裡的金陵十二釵……眾多以織錦、刺繡方式創新呈現的經典名作和經典形象日前集中亮相北京中華世紀壇。作為2018年北京國際設計周的重要項目,這場由國家藝術基金支持、中國手藝網主辦的「錦繡前程」——中國當代織錦、刺繡藝術展跨中秋節、國慶節假期,向觀眾集中展示了中國織繡藝術的多元特性與當代魅力,引起熱烈反響。
  • 扛起傳承中國刺繡的大旗
    這不僅是因為潮州自古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關鍵是蔡民強和他的名瑞集團通過這些年的努力,為中國刺繡藝術研究院的創建奠定了基礎。」李當岐講述了其中的故事。  這些年,兩位老廠長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不帶偏見地整合祖國各地的優質資源,不遺餘力地傾情打造「中國刺繡」的傳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