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一枕新涼一扇風

2020-08-08 格物至趣


今日立秋+

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

——《曆書》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於每年8月7日前後交節。

此時北鬥星的鬥柄指向西南,太陽黃經達135°,即為「立秋」。

秋季是暑熱與涼寒交替的季節。立秋過後,降雨、風暴、溼度等,都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

《管子》曰,「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

陰陽之氣自立秋後開始轉變,萬物由繁茂生長漸趨於成熟蕭索。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

「立秋,七月節。 立字解見春。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

雖說自立秋後萬物開始收斂,但暑氣可是絲毫沒有收斂的意思。立秋並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

所謂「熱在三伏」,而立秋時節還處於「中伏」,「秋老虎」的存在,讓原本肅殺的秋季一時暑氣難消。像這樣陽光強烈的暑熱天氣,依然還會持續兩周左右。

故民間常有,「立秋不叫秋,天涼白露後。」

雖然立秋過後,天氣不會馬上涼快,夏天還在「逗留」……

但立秋已至,真正的秋天還會遠嗎?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

」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宋代立秋這天,皇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每個時令都有專屬於它的美味,而瓜果則是秋贈予大地的見面禮。

「吃瓜」可不是現代人的專屬,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


由於夏季高溫易造成厭食,而秋季則成為補償夏天體重損失的最佳時機,此時終於有了光明正大的吃肉理由。

「貼秋膘」,以肉貼膘,什麼燉肉、烤肉、紅燒肉……統統拿來!

不貼好「秋膘」如何抵抗冬季的嚴寒!

時至立秋,歲已過半。立秋意味著秋季的來臨,此後暑氣雖未褪而漸消。這既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同時也是人體內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

入秋之後,燥令當時。「燥」是秋天的主氣,乾燥的氣候往往使人口鼻乾燥、咽乾咳嗽……

此時一定要注意滋陰潤燥。秋季養生,養肺當先!可多食用燕窩、銀耳、百合、蜂蜜、梨等清熱潤燥的食物。養肺潤燥,也可為冬天減少呼吸系統疾病打好基礎!


夏天依依惜別,秋意逐漸濃烈。幾度清風明月,人間換了季節!

在這綠意將褪未褪,蟬蟲仍沸的時節,靜心欣賞這專屬於夏天的,最後一份美好!


註:以上圖片和部分文字來源於網絡,侵權刪。

相關焦點

  • 劉翰《立秋》:一枕新涼一扇風
    今日立秋。立秋三候:一候涼風至,立秋後,北風漸多,涼意習習;二候白露降,白天炎熱,夜晚清涼,晝夜溫差形成了露珠;三候寒蟬鳴,立秋之蟬,已知時日不多,鳴叫更加悽切響亮。立秋南宋 劉翰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 今日立秋|一枕新涼一扇風
    今日立秋|一枕新涼一扇風 2020-08-07 09: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立秋之際,一枕新涼一扇風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古詩中的立秋,美得不可方物。《立秋》——劉翰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了兩字是仄仄,稱之為仄仄腳)詩詞賞析幼小的烏鴉停在樹枝間休憩片刻就向遠方飛去只剩下一片玉色的天空晚風習習,陣陣涼意像夏日傍晚的紙扇,
  • 一枕新涼一扇風
    來源:期貨日報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三個節氣,立秋帶來的首先是天氣的變化,從這一天開始,氣溫逐漸下降,正如諺語所說「立秋之日涼風至」,「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古人對季節的變化向來敏感,眾多的文人墨客也為之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立秋詩」,每次讀來,都能感受到秋天的涼爽。
  • 一枕新涼一扇風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三個節氣,立秋帶來的首先是天氣的變化,從這一天開始,氣溫逐漸下降,正如諺語所說「立秋之日涼風至」,「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古人對季節的變化向來敏感,眾多的文人墨客也為之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立秋詩」,每次讀來,都能感受到秋天的涼爽。「亂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 立秋:滿階梧桐月明中,一枕新涼一扇風。
    立秋年代: 宋 作者: 劉翰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此刻,日曆翻開的是八月,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立秋。秋,是寓意豐收的字。三秋桂子,十裡荷塘,大豆、玉米、紅薯、棉花、水稻,一天一個樣,可著勁兒長。瀲灩春華,走到了秋實。落在心上,卻成了愁。
  • 今日立秋|乳鴉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涼一扇風
    今日立秋|乳鴉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涼一扇風 2019-08-08 16: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今日立秋|一枕新涼一扇風,「秋老虎」伺機而動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街梧葉月明中。在經歷了兩個名字一聽就熱的節氣小暑、大暑之後,終於,這個名字略微涼快一些的節氣到來了。今日,立秋。據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意思是立秋的到來標誌著夏天即將過去,秋天隨之而來。立秋後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由熱逐漸下降,穀物成熟。以為暑熱快要熬到盡頭,就要迎來勝利曙光了?
  • 一枕新涼一扇風——立秋詩詞
    【古代立秋那些事兒】立秋以後,植物有哪些變化?①匏(páo):葫蘆之類。②苦:苦味,一說枯。葫蘆八月葉枯成熟,可以挖空作渡水工具。《匏有苦葉》是《詩經·邶風》第9篇,歌詠一位年輕女子在濟水岸邊等待未婚夫,對情人又喜悅、又焦躁等候的心情。全詩既用賦體,也用比興。興中有賦,賦中有比。
  • 立秋讀詩|炎炎暑退,一枕新涼一扇風
    一候,涼風至。西方悽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周語》曰火見而清風戒寒是也。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三候,寒蟬鳴。寒蟬,《爾雅》曰寒螿蟬,小而青紫者;馬氏曰物生於暑者,其聲變之矣。
  • 時節催物葉飛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七絕·立秋次日 作者/湛江波 珠簾夜卷涼風度,沉睡依稀輕扇搖。 七絕·立秋三日 作者/湛江波 時節催物葉飛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 話說二十四節氣 | 立秋:一枕新涼一扇風,「秋老虎」伺機而動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今日,立秋。據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意思是立秋的到來標誌著夏天即將過去,秋天隨之而來。立秋後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由熱逐漸下降,穀物成熟。以為暑熱快要熬到盡頭,就要迎來勝利曙光了?別急別急,窗外熱浪依然滾滾,可要注意前句裡「即將」「逐漸」這些頗值得玩味的詞語。
  • 立秋讀詩:炎炎暑退 一枕新涼一扇風
    立秋一般在每年陽曆的8月7日或8日,這一天太陽達到了黃經135度。立秋標誌著秋天開始到來,氣溫開始逐漸下降,穀物成熟,農民迎來豐收的季節。  「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一候,涼風至。西方悽清之風曰涼風。
  • 立秋:涼風有信,一枕新涼
    立秋:涼風有信,一枕新涼 2020-08-07 0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一枕新涼一扇風丨在古詩詞中,看秋風起
    時下立秋、處暑節氣,本版摘選書中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立秋 一枕新涼一扇風 天若有情天亦老!轉眼又是下半年了。 立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也是下半年的第一個節氣。暑去涼來,一年四季,走到了第三個轉折點上。秋天的詩詞,特別多。
  • 立秋:一枕新涼一扇風
    今日立秋+ 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 此時北鬥星的鬥柄指向西南,太陽黃經達135°,即為「立秋」。 秋季是暑熱與涼寒交替的季節。立秋過後,降雨、風暴、溼度等,都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 《管子》曰,「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陰陽之氣自立秋後開始轉變,萬物由繁茂生長漸趨於成熟蕭索。
  • 秋風吹雨過南樓,一夜新涼是立秋。這麼快,又立秋了……
    今日9時6分,立秋。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相反,立秋往往是一年之中,最熱的一段時間。2020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6日,「三伏」長達40天。今年的立秋,正是中伏。「自是(立秋)以後,或有時仍酷熱不可耐者,謂之秋老虎。」(清代《清嘉錄》。
  •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詩人尋覓的秋色在哪裡
    下了一夜的雨,剛剛雨住天晴,打開窗戶,一股熱浪又撲面而來。客廳裡傳來了女兒背誦唐詩的聲音,細一聽,怎麼這麼巧合,女兒背誦的正是劉翰寫的一首秋天的詩詞: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廳堂內,迎門一處玉屏風,矗立在門口。既能遮擋住臥室內的隱私,又能增加廳堂內的情趣。主人在臥室小睡未起,從半敞的窗戶外,刮進一絲清涼的微風,好像是僕人在用扇子給他扇風一樣。夢裡好像看到滿園秋色,醒來後眼前卻空無一物。起身來到屋外,飛落的梧桐樹葉,鋪滿了院中的臺階,仰頭觀看,一輪秋月還掛在清涼的夜空中。
  • 立秋已至,和你共盼一枕新涼一扇風
    導語:立秋到了,天氣就會涼快嗎?且看今天的文章揭曉答案,還有眾多立秋習俗等你解鎖……秋包伏,熱得哭說起「秋天」,仿佛一陣微涼的秋風就吹散了暑熱,拂過耳邊。可是,立秋到了,天氣卻不一定涼快。有一句農諺是這樣說的:「伏包秋涼悠悠,秋包伏熱得哭。」伏包秋,就是立秋入末伏。秋包伏,則是立秋到了,末伏還沒來。
  • 一枕新涼一扇風,一面湖水浸華月!玻璃種飄花翡翠創世佳作!
    一枕新涼一扇風,一面湖水浸華月!都說好料要配上好的雕工才能完成一部創世佳作,還有說法就是,完美的雕工技藝也能讓差的料子起死回生,令人拍手稱絕!翡翠界傳奇神作楊樹明老師的「風雪月歸人」就是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