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
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
——《曆書》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於每年8月7日前後交節。
此時北鬥星的鬥柄指向西南,太陽黃經達135°,即為「立秋」。
秋季是暑熱與涼寒交替的季節。立秋過後,降雨、風暴、溼度等,都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
《管子》曰,「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
陰陽之氣自立秋後開始轉變,萬物由繁茂生長漸趨於成熟蕭索。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
「立秋,七月節。 立字解見春。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
雖說自立秋後萬物開始收斂,但暑氣可是絲毫沒有收斂的意思。立秋並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
所謂「熱在三伏」,而立秋時節還處於「中伏」,「秋老虎」的存在,讓原本肅殺的秋季一時暑氣難消。像這樣陽光強烈的暑熱天氣,依然還會持續兩周左右。
故民間常有,「立秋不叫秋,天涼白露後。」
雖然立秋過後,天氣不會馬上涼快,夏天還在「逗留」……
但立秋已至,真正的秋天還會遠嗎?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
」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宋代立秋這天,皇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每個時令都有專屬於它的美味,而瓜果則是秋贈予大地的見面禮。
「吃瓜」可不是現代人的專屬,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
由於夏季高溫易造成厭食,而秋季則成為補償夏天體重損失的最佳時機,此時終於有了光明正大的吃肉理由。
「貼秋膘」,以肉貼膘,什麼燉肉、烤肉、紅燒肉……統統拿來!
不貼好「秋膘」如何抵抗冬季的嚴寒!
時至立秋,歲已過半。立秋意味著秋季的來臨,此後暑氣雖未褪而漸消。這既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同時也是人體內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
入秋之後,燥令當時。「燥」是秋天的主氣,乾燥的氣候往往使人口鼻乾燥、咽乾咳嗽……
此時一定要注意滋陰潤燥。秋季養生,養肺當先!可多食用燕窩、銀耳、百合、蜂蜜、梨等清熱潤燥的食物。養肺潤燥,也可為冬天減少呼吸系統疾病打好基礎!
夏天依依惜別,秋意逐漸濃烈。幾度清風明月,人間換了季節!
在這綠意將褪未褪,蟬蟲仍沸的時節,靜心欣賞這專屬於夏天的,最後一份美好!
註:以上圖片和部分文字來源於網絡,侵權刪。